APP下载

“一带一路”背景下来华留学生的中华文化认同培养探析

2020-12-31黄福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跨文化留学生

黄福艳

(北部湾大学人文学院,广西钦州 535011)

伴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合作与交流日渐频繁,促使汉语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提升。在这一背景下,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长,为中华文化“走出去”提供了途径。而想要通过留学生加强文化对外传播,还要使留学生从思想、内心等层面真正认同中华文化,继而为和谐中国形象的树立提供保障。

1 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意义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千年历史的传承,到目前为止依然在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发展,具有明显的动态性,同时其中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对我国人民价值观的形成具有非常重要影响和作用。 而来华留学生身处中国的文化环境中,能够通过亲身体验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所在,是对外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加强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对于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来说,具有非常积极的推动作用。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一带一路”的重大提议后,国家教育部秉承国际化、开放性办学的发展理念,制定了大量向“一带一路”国家倾斜的政策,来华留学生急剧增多。 据教育部数据统计,2018年“一带一路” 沿线65 个国家和地区在华留学生共207 746 人,同比增幅达13.60%,高于各国平均增速。按洲别统计,2018年非洲学生总数为81 562 人,增长速度为32.42%。“一带一路”本身就蕴含着文化认同,“一带一路” 不仅关涉与沿线国家经济利益共享问题,还包含如何获取文化认同和国际社会认可问题,即解决“民心相通”背后的承认政治和共同体的构建问题。 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是加强中外沟通,促进未来青年一代了解中国、认同中华文化的重要渠道和纽带,为“一带一路”建设开疆扩土的同时,促进我国优秀文化的对外传播和推广,加快我国高校教育的发展进程,具有重大的历史和现实意义。

2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现状

为了解来华留学生文化认同情况,对某地区3所院校共计200 名留学生展开了问卷调查和访谈,有效回收问卷190 份,有效回收率95.00%。 从调查对象总体情况来看,被调查留学生中女生76 人,男生112 人,学历主要为本科和语言交换生,均来自“一带一路”国家,包含4 个非洲国家的122 名留学生和3 个亚洲国家的68 名留学生,设计的问卷包含多道选择题,能够反映留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并且反映出群体心理倾向和跨文化交流情况。

从群体调查结果来看,留学生中只有45.00%的人认为可以适应中国生活,37.00%的人不解中华文化,总体上认同感不强。 从访谈情况来看,多数非洲留学生认为“一带一路” 倡议政策使得他们学习汉语,为他们了解中华文化和找工作提供了帮助,更多倾向于文化的价值,但谈论到留学生本民族文化,留学生自发开始回忆,展现出对中华文化所没有的文化的自豪感和敬畏感。

从文化情感表现上来看,对中餐、中国电影、中国节日等与自身密切相关中华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占据80.00%以上,但对中国象棋、中国哲学、中国宗教等传统文化感兴趣的留学生不超40.00%。通过访谈也可以看出,来华留学思想教育停留在对物质维度文化认同上,乐于享受各种物质文化带来的便利,但对中华民族思想认同依然不足。

从留学生跨文化交流情况来看,62.00%的留学生通过接触中国人改变了以往的印象,但同时80.00%留学生不清楚近期中国社会发生的时事新闻。进一步开展访谈可以发现,多数留学生认为自己在跨文化交流中存在一定障碍,尤其非洲留学生感觉因为肤色等问题属于特殊群体,平时与中国人接触时间较少,在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只停留在剪纸和太极拳的认知上。 由于语言障碍,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存在困难。

3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存在的问题根源分析

为了解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不强的原因,还要进一步分析问题根源,从而为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培养提供科学指导。

3.1 缺少心理归属感

从本质上来讲,文化带有民族主义,能够使民众产生对民族文化的心理认同和强烈归属感。 而来华留学生处于完全不同的民族文化氛围中,从内心缺乏安全感,造成留学生更加依赖群体,并且在面对中华文化时自觉隐藏情绪[1]。 正因为如此,在与来华留学生谈论中华文化时,留学生即便表达赞同,也不会有明显情感倾向,但对本民族文化却会表现出激动、热爱等情绪。由此可见,留学生群体对中华文化表达认同,在很大程度上与对其他民族文化的尊重有关。受这一因素影响,留学生不愿意在谈论中华文化时袒露心声,会对一些敏感话题进行回避。面对文化差异,留学生缺乏心理归属感,容易感到苦闷、失意,会对中国人一些行为举止感到反感,却会下意识隐藏这些情绪,展现理智文化自觉意识,实际却不会真正帮助留学生适应中华文化。

3.2 文化思想与价值观念差异显著

尽管留学生教育中设置了中华传统礼仪、 中国音乐欣赏等各种文化类体验课程,但受文化背景和思想信仰的影响,留学生对文化中蕴含的思想价值观念依然无法形成认同。从留学生的文化表现来看,思想价值观念是在长时间社会活动中形成的,难以轻易改变,也决定了人的思维方式。未能考虑留学生与大学生在思维、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单纯进行传统文化形式展现,使得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认识较为肤浅,难以形成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价值观念的认同。而文化核心要素由价值观、世界观和语言等要素构成,仅仅完成语言、艺术的传递,使得留学生在面对中华文化时依然延续以往的思想、观念。受这一因素的影响,留学生对中国国情和政治议题等并不了解,甚至对政治问题保持一定距离,无法真正了解中国社会,最终难以对中华文化形成真正认同。

3.3 在文化交流难以获得身份认同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包含非洲国家在内的一些国家留学生身处东道国,无论是在心理还是思想上都容易感到压抑。久而久之,将产生难察觉的文化民族主义,表现在跨文化交流中就是对异质文化产生排斥。 由于在与中国人交流中难以获得文化身份认同,使得留学生自然而然产生“老乡”情结,与拥有不同文化背景但均为“外来人”身份的留学生生活在一起,形成“抱团”情况,希望在中国求学期间找到自己所属的群体[2]。 对于这些留学生来讲,既想要与中国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但又自觉保持疏离,将生活圈在保守小集体中,对中国社会发生的事件表现出“漠不关心”。 而肤色存在显著的非洲国家学生在文化交流中尤其难以获得身份认同,促使留学生难以与中国社会文化氛围相适应,留学后只有少数想要留在中国。

4 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的培养策略

结合留学生文化认同问题成因,还要从增强心理归属感、 克服文化差异和提供身份认同3 方面采取相应培养策略,促使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得到提升。

4.1 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体系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想要使来华留学生群体更好融入中国社会,真正了解和认同中华文化,首先还要使留学生心理问题得到疏解,帮助留学生完成心态转变,在深入了解文化过程中形成归属感。结合这一目标,需要面向留学生建立跨文化心理咨询体系,开展分类管理,建立心理咨询、心理疏导干预和跟踪回访[3]。

在对留学生进行培养过程中把握群体心理需求,从留学生生活、交友、娱乐等各方面进行沟通,针对留学生产生的跨文化不适现象进行正确解读,通过加强人文关怀达到心意相通的效果。 因此在留学生管理方面,应当完成高水平管理队伍打造,确保管理人员具备一定心理教育水平和较强服务意识,能够结合文化认同培养目标指导留学生开展文化心理咨询辅助项目,从留学生入学开始帮助留学生掌握学校情况和生活、学习等方面的管理规定,及时解答留学生存在的困惑,消除留学生怀疑、不适等消极感受。实际在留学生最初来华时,对中华文化大多抱有友好和向往的态度[4]。在这一阶段需要加强留学生心理情感建设,在留学生因为信仰、行为、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而产生心理落差时,及时提供心理咨询,促使留学生始终保持积极心理状态。

3.2 加强中华文化教学课程建设

针对非洲留学生的语言障碍,学校要进行汉语水平分类测试和专门培训,重视引导帮助其尽快通过语言关。考虑到留学生在文化背景、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巨大差异,进一步加强中华文化课程教学建设,将中华文化理念融入留学生专业培养中,使学生在专业学习过程中深入认识中华民族思想文化。 从专业知识学习角度出发,讲述知识产生与技术发展与中华文化的关联,能够帮助留学生正确认识中华文化思想对专业发展的助力,促使留学生产生适应中国环境和接受中华文化的动机,从而对中国社会现状和人民生活情况产生兴趣,希望通过融入中国社会取得发展。

在日常专业教学中,除了《中国文化概况》专门的文化教学之外,还要深入挖掘语言教学和阅读教学中的文化知识点,强化留学生的文化认同。安排来华留学生与本地学生一同参加实践,共同完成职业规划,促使留学生产生文化“共同体”的感受,继而顺利接受各种文化思想。 在留学生培养全过程贯穿中华文化思想,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改变留学生的一些思想观念,促使其对文化教育看法得到改变,能够从中国视角进行职业规划,希望未来可以在中国较好发展。 结合这一目标,在留学生专业学习方面,还应建立专业咨询平台,从专业知识实践应用角度阐述中国文化思想,使学生发展目标与所在国环境相协调,在做到学有所用的基础上,得到文化认同感的提升[5]。

4.3 完善师资队伍的建设

完善的师资队伍和较高的管理水平是培养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产生认同感的重要组织保障。 高素质的优秀教师和管理人员,能够为来华留学生提供更优质的教学服务,从而有效加强留学生对于中华文化的适应能力,在培养来华留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方面起到了非常关键的影响作用。 来华留学生是将中华文化传扬至全世界的重要途径,而教师和管理人员作为来华留学生接触最多的人群,往往能够在来华留学生的心里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 因此,各个高校必须加强留学生师资队伍的建设,选择具有较高学术造诣,且对于留学生教学工作有一定心得的教师对来华留学生进行培养,在关注留学生受教育水平的同时,关心他们的日常生活,使来华留学生能够快速融入中国的教育环境中。

4.4 充分发挥校园社团作用

确保来华留学生获得身份认同,是消除留学生内心文化民族主义的重要途径,从而为留学生形成文化认同奠定基础。结合这一目标,还应完成来华团体支持体系打造,为学生提供更大的文化交流群体,表现中华文化包容的一面,使留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知隔阂得到消除。 为此,还应充分发挥社团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中华文化活动吸引留学生参加。如结合我国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可以采取以服饰礼仪、道德风尚、节日习俗、庆典方式为主题,讲述古今变化,感受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增加文化交流,减少文化冲突,促使留学生在实践中感受文化内涵与底蕴,获得积极文化体验。

自主成立留学生会,组织开展留学生与中国学生融合交流活动,可以促使留学生产生主人翁意识,在活动中积极融入大学文化,体验地区风土人情,对城市文化产生深刻理解。 在活动中对留学生和中国学生进行“趋同化”管理,也能使留学生消除身份差异带来的影响[6]。实际在来华团体支持体系打造过程中,还应加强社会资源的挖掘和运用,如联合海外侨团和教育机构共同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借助媒体加强中华文化宣传,使留学生深入认知国内外政策。适当安排留学生到中国本地家庭寄宿,也能使留学生尽快融入社会生活,加深对中华文化的体验和认同。

5 结语

在“一带一路”背景下,面对来华留学生对中华文化表现出缺少心理情感、 认识不深和排斥跨文化交流的情况,还应认识到与学生缺少文化心理归属感和思想观念差异显著等因素有关,造成学生因无法获得身份认同选择抱团生活。为真正落实“一带一路”倡议,加快中华文化对外传播,还要从文化心理、思想教育和团体支持角度完成文化教育体系打造,促使来华学生文化认同感得到增强。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跨文化留学生
让中华文化在海外华裔青少年心中“留根”
站在日本的讲台上传授中华文化
缘何“问道扶桑”?——留学生如是说
华侨图书馆将建海外漂流站 让中华文化传播海外
以中华文化促进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路径思考
留学生的“捡”生活
第一章 天上掉下个留学生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留学生凌虐同学案”给谁提了醒?
论跨文化交流中的冲突与调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