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高职—本科”学制衔接中“1+X”证书制实施研究

2020-12-31向承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0年25期
关键词:学历证书证书主体

向承翔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404155)

“中职—高职—本科”是一种在“专升本”制度下诞生的“1+X”证书运作模式,这个模式的运作会涉及学生从职业教育转为本科教育过程中的学制衔接问题,即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存在一些差别,如两者课程体系不同等,而这些差别就会导致学生在职业教育中取得毕业证书后,其资质还无法在本科教育中获得技能证书[1]。 这一条件下,“1+X”证书在职业—本科模式的实施难度很大,因此如何降低这一难度,是现代教育领域需要重视的问题,对此进行研究具有推动教育体制发展的现实意义。

1 “1+X”证书内涵与实施意义

1.1 内涵

“1+X”证书中的“1”代表学历证书、X 代表若干数量的职业技能等级证书,这两种证书可以展示学生的资质、专业领域、技能水平等素养。 “1+X”证书制度的核心概念在于灵活性,即该制度能够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让学生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中符合各行业现代化需求,同时“1+X”证书的出现让“证书”的价值进一步提高,因此无论是高职院校还是本科院校都应当鼓励学生去获取证书,这样才能夯实教育基础,拓展人才质量。

1.2 实施意义

“1+X” 证书的实施意义主要体现在人才就业、创业层面上,在这方面该制度具有强有力的促进作用,其具体表现有两点,分别为创新意义、促使人才培育规范化发展。 下文将对这两点的具体内容进行阐述。

(1)创新意义。

首先“1+X”证书制度的提出是以人才教育机制改革要求为基础的,因为在早期人才教育机制中没有“1+X”证书的存在,所以该制度的提出具有创新意义[2]。 具体表现上,“1+X”证书内的X 使学生在考取证书的过程中有了更多的可能性,且打通了学历证书、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之间的壁垒,在该制度条件下学生不但能学习专业技能,还能对其他学科技能进行学习,在教育层面上可实现“一专多能”目的。其次通过“1+X”证书培育出的人才往往都掌握了多项技能,因此此类人才可以被称为“复合型人才”,这类人才在现代社会企业招聘中受到了高度推崇,是各企业追求的目标。

(2)促使人才培育规范化发展。

在早期职业教育或本科教育中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即教育内容与经济社会发展不够紧密,导致学生就业难、创业难,而造成这一问题的根本原因就是教育体制中没有一个标准规范,教育机构并不能保障学生毕业后就一定能高质量就业或创业。 但“1+X”证书制度可以解决这一问题,该制度利用证书的规范性构建了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评价模式,成功让人才培育变得更加规范,这对于整个教育体制而言都具有改革意义。

(3)促进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融会贯通。

职业教育最重要的特征在于同各产业紧密结合,早年间职业教育就曾针对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制” 尝试过诸多研究探索,但是最终在2011年才正式确定双证书制度,实现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有效对接。 此后职业院校普遍实行双证书制度。 但是由于照搬国外经验且部分行业证书泛滥,并不能准确反映学生职业技能水平。 提出“1+X” 证书制度可以有效促进职业教育同学历教育的融合,取得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学生在完成规定学习内容后可以获得相应的学历证书,进一步实现了书证融合,有助于深化复合型高学历技能型人才。

(4)带动多方行动主体参与。

“1+X”证书制度下授权职业教育培训评价机构确定“X”证书评价标准,因此这个职业教育评价机构负责实现职业技能考核、评价以及证书颁发,因此引入了多方行动主体,不仅包含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市场监管部门等政府及其委托机构,还包含试点院校、在校师生、社会培训机构及社会考生等。 “1+X”证书制度将这些多方行动主体结合起来,分工协作,承担教学、培训、考试任务,推动培育新型国家考试制度和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推动实现产教结合、校企合作,进而实现“中职—高职—本科”有效衔接。

2 “1+X”证书实施难点与成因

2.1 难点

在传统教育当中也曾出现过类似“1+X”证书的制度,即“双证”制度,但“双证”制度存在证书数量上的限制,因此逐渐不再适用。 而“1+X”证书的出现就成功突破了“双证”制度的限制,在理论上更符合现代人才培育需求。 但在现实情况中,“1+X”证书还无法落实,其面临着很多困难,针对这一点根据相关研究得知这些困难分别体现于:(1)地方职业院校与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中没有达成共识,导致“1+X”证书对接不畅;(2)因为“1+X”的推出时间较短,很多院校甚至都不知道这一制度的存在,所以该制度目前存在普遍的可信度、效度问题;(3)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依旧存在不小的隔阂,特别是在职业—本科模式中尤为突出;(4)专业课程与职业领域不匹配。

2.2 成因

造成以上“1+X”证书实施难点的原因有3 点,即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单一、政策未能完全落实、多层次育人机制尚未完全落实。 下文将对各成因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

(1)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单一。

目前,大多数本科或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都是由内部学术委员会制定的,而该委员会的主要成员都是教育工作者,如高职称教师、校内领导层,此类人员在制定方案时会重点考虑教学质量问题,忽略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因此在“1+X”证书条件下,这样制定出来的人才培养方案主体单一,会带来以上问题,如“学历证书与技能等级证书之间依旧存在不小的隔阂”。

(2)政策未能完全落实。

关于“1+X”证书的政策主要体现在3 个方面,即主体责、权、利,而目前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在这3 个方面的政策依旧传统化,得到改革的地方很少,说明“1+X”证书政策未能完全落实[3]。 同时,根据相关案例与研究调查可知,国家针对“1+X”证书并不是没有出台相关要求,如教育部很早就提出“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当依照职业标准牵头组织开发教学”等相关标准,但这些标准如果落实会导致当前教育体制发生重大改变,即所有参与者要公平分摊责、权、 利,这时就可能会触犯到每个参与者主体的利益,导致“1+X”证书在“本科、中职、高职”的学制衔接中一直无法落实。

(3)多层次育人机制尚未完全落实。

根据教育部相关报告可知,“1+X” 证书需要结合多层次育人机制来实施,其中多层次育人机制涉及学校、企业行业和培训机构等机构,要求各机构协作落实育人责任,推动“1+X”证书落实。 但事实上,现代本科院校与职业院校作为“牵头者”,他们并没有完全落实多层次育人机制,导致及时不够深入,这样“1+X”证书制度在学制衔接中就无法落实[4]。 具体表现上,很多院校因为学历证书与人才培养方案、专业设置、课程开设、专业知识难易度、技能规格水平等相互融合,导致技能证书考核的复杂性增大,因此无法通过一己之力来推动机制落实,但这些院校又不愿意与企业、培训机构等进行深度沟通,且企业与培训机构在这方面的意愿也不强烈,这样“1+X”证书因多层次育人机制迟迟无法落实而难以实施。

3 “中职—高职—本科”学制衔接中“1+X”证书的实施方法

3.1 多元主体参与

面对以上问题,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单一成因上建议采用“多元主体参与”来实施“1+X”证书制度,这样该制度才能落实于“中职—高职—本科”学制衔接中,“多元主体参与”可以分为多元主体组织

、协同育人方案设定与运作两个部分。

(1)多元主体组织。

针对人才培养方案的主体单一成因,本科院校与高职院校的学术委员会成员类型应当得到扩充,即除了原有的高职称教师、校内领导以外,还要对企业、培训机构等成员开放,这样才能将“1+X”证书制度中涉及的多元主体全部组织在一起,共同对“育人”问题进行思考[5]。根据现代研究可知,院校学术委员会至少要包括政府部门相关专家、企业行业专家、高职院校教师及职业培训部门,这时多元主体组织策略中当重视的重点。

(2)协同育人方案设定与运作。

在多元主体组织条件下,各多元主体都肩负着“育人”职责,因此如何提高学生学习质量、培养优质人才是他们共同关注的重点。这一条件下,各多元主体应当在自己代表的立场上思考如何让学生更符合现实需求,再相互沟通对育人方案进行调整,且做好育人责、权、利公平分配工作,这样就能构建出协同育人方案。在方案完成后,各多元主体必须尽到自己的责任,协同操作来确保方案完全落实。

3.2 设立市场标准

针对政策未能完全落实成因与相关问题,为了让“1+X”证书能在“中职—高职—本科”学制衔接中实施,需要提高各多元主体参与相关工作的积极性,因此需要通过设立市场标准的方法来提高他们的意愿[6]。 设立市场标准的目的是为了提高“1+X”证书制度在相关领域的可信度、效度,在这两点得到提升的条件下,人们就会更相信该制度,且从该制度中发现“利益”,这样多元主体的参与积极性都会提高,而这一表现代表“1+X”证书实施得到了巨大推动力,能应用于学制衔接中。 设立市场标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步骤,即职业适应性设置、动态市场反馈机制,下文将对两点进行分析。

(1)职业适应性设置。

“1+X”证书的可信度来源于证书所代表的技能可靠程度,只有在技能可靠程度得到市场认可的条件下,证书才具有可信度[7]。这一基础上,多元主体作为推动“1+X”证书实施的动力来源,应当严格对各类技能等级证书进行技能水平设定,此举可提高证书的“含金量”,更能凸显人才的个人价值。 同时,为了让市场对证书进行认可,在证书类型上要尽可能贴合职业,这样证书就能适应职业市场,可信度也油然而生。

(2)动态市场反馈机制。

因为市场在形态上不是固定的,其随时都可能发生动态性的变化,而此类变化就代表市场标准的变化,所以为了保障“1+X”证书中各类证书的效度,需要建立一个动态市场反馈机制。 该机制的主要作用就是将证书对口的职业市场动态性变化反馈到多元主体中,这样多元主体才能根据市场动态性变化对证书的标准进行调整,始终保持“1+X”证书制度的效度[8]。 在有效度基础上,“1+X”证书更容易被本科院校、职业院校接受,且两者之间的壁垒几乎完全被打破,说明“1+X”证书可以实施在学制衔接当中。

4 结语

“1+X”证书作为新制度,在现代教育体制中很难落实,尤其在“中职—高职—本科”学制衔接过程中,因此要对其主要难点进行改革。而文中针对各难点提出了相关对策,可以起到突破传统限制,打破本科、专科之间壁垒,推动“1+X”证书实施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学历证书证书主体
WJCI 收录证书
CSCD收录证书
收录证书
论自然人破产法的适用主体
收录证书
浅议高校档案馆提高学历证书翻译效率的对策
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探讨
关于遗产保护主体的思考
论多元主体的生成
高职商务英语专业学历证书与职业能力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