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及优化策略研究※
2020-12-31王换茹陈广胜
王换茹 陈广胜
(凯里学院,贵州 凯里 556011)
旅游空间结构是一个地区旅游活动各要素在空间中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聚集状态,是旅游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投影[1]。国外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研究始于20世纪60年代,学者们从不同的学科领域、研究视角,对旅游空间结构进行了探究。Britton与 Lundrgen 在“核心—边缘”理论的基础之上,对旅游发展中涉及的关系加以实际探究,认为核心与边缘地区应该是相辅相成、合作共赢的一种空间结构关系。因此在地区的旅游发展过程中要发展培育自己的旅游核心区,去带动边缘地区旅游经济的发展,形成地区一体化的发展[2-3]。日本的经济学家除野信道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其著作中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相关理论进行了分析[4]。Bevilacqua,Thomas,Pearce则分别以意大利威尼托地区、比利时瓦隆地区、法国巴黎地区等大中尺度区域为例,对其旅游空间结构的地理分布特征和现状进行了研究[5-7]。在国外相关理论发展的基础上,国内的研究主要集中以某一地区为例进行的实证研究。黄金火等在细致考察国内外学者研究内容的基础之上,针对旅游空间结构模型加以重新创建,并对其中涉及的各项区域、人口、交通路径和客源地等要素加以合理规划及其对应的优化对策[8]。程晓丽等在研究中结合“点—轴”理论知识,创设出皖南国际旅游示范园区,并在此基础上积极构建了点、线、面融合为一的空间结构模型[9]。袁茏等人在研究之中参照“点—轴”理论体系,着眼于资源的整合和旅游互动的角度,对于各种区域加以细致的探究,并对六盘水市旅游项目和发展轴线加以合理设计,最终构建出“一轴三城四带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优化措施[10]。吴清以湖南省A级旅游景区为例,运用GIS空间统计方法对其空间分布演化特征和影响其空间分布的几种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11]。
综上,学术界对旅游空间结构的理论、旅游产业要素的分布特征以及实证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但是,关于欠发达地域的相关实例研究还较少。鉴于此,文章以黔东南州为研究对象,运用GIS空间统计以及数理统计方法,从旅游资源、旅游交通运输、客源市场、旅游服务设施四个方面对黔东南州的旅游空间结构进行系统分析和现实审视,并提出具体优化策略,以期为地区旅游产业以及社会经济的转型发展提供指导。
1 研究区概况
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简称黔东南),位于宜居宜游的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境内植被覆盖率高,具有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热同季的特点。从社会环境上看,人口总数440多万,其中苗族和侗族占比高达75%,是全国少数民族聚居区。近几年,黔东南州借助生态和文化,在全域旅游和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旅游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据统计数据显示,2011—2018年黔东南州旅游收入及旅游接待人数都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2011年的旅游收入总额为187.29亿元,2018年达937.23亿元。旅游收入对全州GDP的贡献率不断增长,2016年突破50.00%,达到58.96%,2018年达到89.23%;同时旅游接待人数稳步增长,2016年旅游接待人数达到6 707.11万人次,在2018年超过1亿人次,达到10 807.59万人次。由此可见,旅游业已经成为黔东南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2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分析
2.1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
旅游资源空间结构从概念上是指各种旅游资源分布在空间结构上所构成的一种集聚效应和一种聚集的状况,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旅游资源的各种分布状况在很大程度上与旅游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黔东南地形主要以丘陵为主,境内旅游资源类型主要有自然风景类、人文风景类、民族风情类、历史文化类。据统计,截至2018年,黔东南州共有国家A级旅游景区56家,其中4A级和3A级旅游景区分别为14家和42家,此外还拥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世界自然遗产1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3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处,国家级地质公园1处,国家级森林公园4处,国家历史文化名村8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3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全国绘画艺术之乡5处。
本文以黔东南州2018年的国家A级旅游景区数据为例,这些旅游景区基本上囊括了黔东南州的主要景区,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利用谷歌地图和ArcGIS10.2统计软件对A级景区进行定位和矢量化,可知,黔东南A级景区分布较广,在黔东南州16个县市均有分布。但是各县市所拥有的旅游景区的数量、质量存在较大差异。从空间分布上看,A级景区的空间分布不均衡,呈现西北、东南分布密度高,东北、西南分布密度低的格局。凯里市经济社会发展条件、区位条件较好,资源类型丰富,发展成为旅游景区分布的主核心区域,镇远、剑河、台江县因旅游资源基础较好,并在凯里市的辐射带动作用下,形成了旅游景区分布为次核心区域。雷山县与黎平县,作为苗族和侗族人口聚集县市,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民族文化资源丰富,是少数民族文化旅游景点的主要分布地区,亦形成了次核心区域。
2.2 旅游交通空间结构
从地理位置上来说,黔东南地区在东、西、南、北各个方向都有着重要的价值,在东边与湖南省相邻,南边和广西壮族自治区接壤,西边挨着布依族自治州,北边和遵义等地相邻。湘黔和黔桂两条铁路干线横穿黔东南境内,并且在这一范围之内设立了17个站点,而且有相关的国道在境内交汇,沪昆、厦蓉、黎洛、思剑高速过境,高速公路里程达476km,接近全省的1/6,沪昆客专、贵广高铁两条高速铁路,以及黎平机场、黄平机场两座机场。全州以公路交通为主,其中以横贯北部的320国道、横贯东北—西部的沪昆高速、途经西南部的321国道、东西走向横穿南部各县的夏蓉高速和密集的县道网络连接各级乡镇形成了“O”型迂回式的交通路网结构。
2.3 旅游客源市场空间结构
旅游市场是旅游产业发展的驱动因素,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黔东南州因地理位置和历史原因,少数民族居多,是民族文化旅游的重点地区,吸引了国内外众多的旅游者。黔东南州的客源包括境外和境内两部分。境外旅游者主要来于中国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以及日本、韩国、美国、加拿大、新加坡、马来西亚等,主要以观光、摄影等为目的。境内客源主要由省内和周边省份两大部分构成。在接待的省外旅游者中,广东、上海、北京、浙江、江苏、湖北、湖南、重庆、河南、江西的旅游者数量位列前十位。且目前黔东南的旅游者中很大一部分是经广西桂林进入的(其中以团队为主,散客较少),其中通过黎平或凯里、贵阳返回的游客占2/3。途径桂林地区进入黔东南旅游的游客每年有300万左右,若能够把这部分客流吸引进入黔东南州进行旅游活动,将对全州的旅游发展产生一定的促进作用。
2.4 旅游服务设施空间结构
旅游服务设施是满足旅游者需求的基本保障,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根据实际调查发现,黔东南州现有的接待设施总体上来说条件较差,高星级酒店数量少。截至2017年,黔东南州三星级以上酒店共计44家,其中五星级1家,四星级9家。旅行社方面,国内旅行社总社30家,国际旅行社分社7家,此外还有乡村旅行社108家。通过调查发现,这些旅游酒店、旅行社主要分布在黔东南州的西北部和东南部地区,如凯里、施秉、镇远、雷山、黎平等地,而区位条件差、交通网络不发达的中部和东北部地区的旅游设施建设落后,数量少。黔东南州目前有11万余人及30万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旅游行业,其中持证导游员1 000多人,景区景点讲解员400余人。高层次旅游从业人才数量少、质量低,导致旅游行业总体上的智力资源匮乏,高素质旅游管理人才不足,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对黔东南州旅游产业链的延伸以及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带来一定的挑战。
3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的现实审视
3.1 旅游资源空间分布不均衡,核心吸引点数量少
通过上文分析可以发现,黔东南州旅游资源数量众多,类型多样,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大分散、小集聚的特点,主要集中分布在东南部及西北部地区,而中部、东北及西南部地区吸引力不足,旅游景区分布数量少,呈现出不均衡的状态。从总体上来看,旅游景区主要集中在凯里市、镇远县、黎平县等周边地市,因区位条件好,交通便利,形成了黔东南州的核心吸引点。从旅游流的流向、旅游者访问景点的频次可以看出,游客主要集中在这些地区,这种分布形态一方面有利于旅游线路的组织,但另一方面,核心吸引点较少,对周边的辐射带动作用弱,不利于黔东南州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导致地区的旅游发展差异愈来愈大、不均衡性愈来愈明显。因此如何利用现有的旅游资源建立更多、质量更好的旅游吸引点以带动全州旅游业的发展来应对全域旅游的发展趋势是当务之急。
3.2 旅游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
旅游交通是影响着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黔东南州内部交通路线主要分布在北部的凯里—镇远沿线及南部的从江—天柱沿线,而中部地区交通建设落后,没有国道和省道,主要依托县道连接,南北部之间交通通达性存在较大差异,造成部分地区交通便捷、部分地区交通落后的两极化问题。从整体上看,黔东南州交通线路主要成环状分布,节点少、回路少,且旅游资源之间交通的连接度一般,旅游交通网络连通还处于中低等水平,使得旅游者不得不走“回头路”“冤枉路”。旅游交通主要以公路交通为主,类型比较单一,对外部接口少,通畅便捷度不高,造成周边的景区景点难以串连成线。通过运用ArcGIS空间统计方法对旅游资源和交通线路进行缓冲区分析,发现旅游资源点大都是沿旅游交通线分布的,而那些不在交通线附近的资源点通畅性差,吸引力也随之降低。
3.3 旅游客源市场辐射范围小,结构不合理
黔东南州旅游客源市场主要集中在省内以及周边省份,辐射能力弱、范围小。国内旅游市场以省内游客为主,其次是周边省份,如湖南、广西、重庆、湖北、四川等地,而其他省市因距离较远,交通条件限制,旅游资源吸引力不足,游客则相对缺乏,客源的地理集中度较髙。同时到访游客多以短途旅游居多,过夜游客所占旅游总人数的比例小,从而造成一定的经济流失。对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主要以中国港澳台地区、日本、韩国以及东南亚国家为主,这些地区空间距离较近,文化差异小,来往的旅游者居多。其次是欧洲的英国、法国以及北美的美国,因经济发展水平高,游客出游意愿强。而其他地区和国家的客源较少,辐射能力弱,空间分布上较为集中。
3.4 旅游服务设施数量少,品质不高
通过实地调查发现,目前黔东南州内的旅行社和星级酒店主要集中在凯里—镇远西北以及黎从榕沿线,而州内其他地区的分布数量相对较少,且品质不高,不利于全州旅游一体化的发展。旅行社与酒店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入境旅游人数的需要。虽然这与黔东南州境内旅游流的流向一致,但是不利于旅游流的扩散,导致旅游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减弱,而且旅游服务设施的密集分布容易形成旅游屏蔽效应。高星级酒店数量,外事接待能力普遍偏弱,涉外人才较少,缺乏能够承办大型对外交流活动的高品质、大规模、国际化的高规格酒店,整体的服务品质有待进一步提升,对游客满意度的影响较大。
4 黔东南州旅游空间结构的优化策略
4.1 加强旅游核心节点的建设,提高辐射带动作用
核心旅游地是地区旅游业发展的中流砥柱,是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实现协调发展的关键。目前黔东南州旅游业的发展形成了以凯里、镇远、黎平为中心的三个核心旅游节点,主要涵盖了苗族文化区、舞阳河风景区以及侗族文化区。因此,在当前全域旅游发展的背景下,黔东南州要加强核心旅游地的建设,建立培养新的次级核心节点,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促进周边地区旅游业的发展。根据核心—边缘理论,黔东南州旅游的发展可以构建出以岜沙苗寨、加榜梯田、郎德上寨、西江千户苗寨、肇兴侗寨、镇远古镇为中心的六个核心旅游节点,并以高过河、各类民族博物馆、风景区、古镇、古城等众多的区域等作为边缘旅游发展区。充分发挥六个核心旅游节点的辐射带动作用,在旅游线路的设计上将核心点与邻近边缘节点捆绑销售,延长游客的游览线路,从而增加游客在地区的停留时间,带动边缘节点城市旅游业的发展。
4.2 加强旅游交通综合体系的建设
旅游交通是旅游开发的重要前提条件,是连接客源市场与旅游目的地之间的桥梁。目前,黔东南州应加强旅游立体交通网络的建设。首先,要继续加强具有交通优势的县市的交通设施建设,把凯里、镇远、黎平、三穗等建设为黔东南州的交通枢纽和旅游集散中心。改善火车站、汽车站、机场等交通站点的环境设施,完善旅游服务功能,提升服务水平,便于游客分流。其次,加强交通枢纽到各景区、景点之间旅游专线的建设,努力打造深入各个旅游景区、景点的交通线路,提升可进入性,节约旅游者时间;增加旅游班次,改善运输环境,提升游客满意度。再次,加强其他县市交通路线的建设,改善中、东部地区的交通运输服务条件,提升公路等级,提高边缘景区、景点的可进入性,增加航空运输航线,构建立体的旅游交通网络体系,提高黔东南整体交通网络的建设水平,实现“以点带线”,进而形成“由线及面”的发展态势,促进区域旅游业的一体化发展。
4.3 扩大重点市场,积极拓展新兴优势市场
对于境内市场可以对目标市场进行分等级来进行,省内及周围省份市场客源较多,可作为一级市场来进行重点巩固和开发,贵州、四川、重庆、湖南、广西等省市,这些市场距离较近,同时也是旅游大省,潜力巨大,扩大在这些已有市场内的宣传广度,提升知名度,进而争取更大的市场份额。对于华东、华南等新兴优势目标市场可以定为二级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高,消费能力强,特别是广东省,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出游率高。贵广铁路及厦蓉高速的开通缩短了贵州与华东及华南地区的距离,让这些游客进入黔东南旅游已不再困难,是黔东南客源市场的重大机遇,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对于西北、东北三省、华北等地区可以定为三级市场,这些市场在空间上距离较远,经济发展水平较华东、华南相对较低,在做好前期市场调查研究的前提下可以选择个别的重点城市进行宣传推广。对于入境旅游客源市场,应加强在日本、韩国等国家加大宣传力度,巩固客源,争取更大市场份额,积极巩固开拓东南亚地区客源市场,与云南、广西等入境旅游大省进行旅游合作,通过这些省份地区向入境旅游者进行宣传,也可以将凯里学院的留学生作为黔东南旅游面向东南亚地区的旅游形象大使的方式进行宣传,提升旅游知名度,同时积极拓展北美、欧洲旅游市场,扩大西方发达国家客源市场。
4.4 加强服务设施建设,提高品质
近年来,黔东南州的旅游接待基础设施有所改善,但与旅游业发达的省市相比,差距还较大。首先,需要要加强星级酒店的建设,增加星级酒店的数量,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旅游者高层次消费水平的需求。其次,可以建设一定数量的具有深厚当地文化底蕴,能够向游客传达文化信息,具有代表性的特色民宿。民宿是近几年发展起来的特色住宿模式,具有房型多样、价格低廉、富有民俗特色等优点,深受当今旅游者的喜爱。再次,要对景区景点旅游接待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建设改造旅游公厕、停车场、完善信息咨询服务设施、标识指示服务设施、安全保障服务设施等。最后,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增加高素质人才需求,提高高学历人才的各项待遇,充实旅游行业人才队伍;与黔东南州内的高校进行交流合作,邀请高校旅游专家进行专题讲座和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和能力,提高游客的满意度,让旅游者成为旅游地最有力的传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