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麻醉学科的未来:应该是麻醉与急危重症抢救科

2020-12-31于布为薛庆生

上海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麻醉科阿片类围术

于布为 薛庆生

2018年首个“8·19中国医师节”前夕,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等7个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印发加强和完善麻醉医疗服务意见的通知》(国卫医发〔2018〕21号,简称21号文件)和《政策解读》;2019年12月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之后,多项国家级的政策与指导意见将我国麻醉学科的发展建设推上全面加速的跑道。全国各地医院的麻醉科都在对标国家要求,努力弥补软硬件不足,以期符合国家卫生健康发展的需求,不断适应正在经历的深刻蜕变和学科转型。从全面发展舒适化医疗到建立完整的新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架构体系,将会出现更多的新实践、新思维、新挑战。

“不忘初心”,在建设新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的同时,麻醉科医护人员一定不能摒弃急危重症抢救的看家本领。自麻醉科诞生初始,麻醉科医护人员就肩负着抢救手术和急危重症患者的重任。中国麻醉学科的前辈们在学科创建初期就开展了气管插管机械通气、血气分析、心胸按压、脑复苏、人工冬眠、生命评估等急危重症抢救的基本技术,建立了ICU,即现今重症医学的母体学科。即使到现在,在许多国家,特别是欧洲主要发达国家(德国和法国),麻醉科的全称依然是“麻醉、重症治疗和疼痛医学科”。在我国,从1989年卫生部颁布的第12号文件,到2019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的《麻醉科医疗服务能力建设指南(试行)》文件,都将急危重症抢救纳入麻醉科的工作范畴。回归本真,我国麻醉学科的未来更应该是麻醉与急危重症抢救科。

本期报道的多篇专家笔谈和临床病例正反映了当下麻醉学科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的发展。

“民以食为天”,麻醉学科根深蒂固的禁饮、禁食理论因兄弟学科的发展而发生着深刻的改变。从传统的术前严格禁饮、禁食方案,到术后加速康复理论和实践所推荐的术前饮食措施,麻醉科医护人员时常会纠结术前饮食的风险与获益。麻醉科医师或许能够从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缪长虹教授撰写的《围术期限制饮食与肿瘤预后》一文中理解“坚守之道”。当术前饮食策略和手术患者的肿瘤发展与结局相互关联时,麻醉科医护人员的纠结会更加有意义。缪长虹教授团队依据基础理论、研究和实践成果,提出了限制饮食和模拟限制饮食是一种有前途的抑制肿瘤发生与发展的干预措施,从这个意义上讲,限制饮食也许会成为抑制肿瘤的恶性进展、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的新思路。虽然这些观点还需要严密设计的研究和可靠的证据来支持,但对于肿瘤学这座“科研富矿”,麻醉学科还需勇敢挖掘与开采。期待通过对围术期饮食的调整和优化,麻醉科主导的饮食策略可为干预肿瘤发生、发展提供全新的理念。

在麻醉和肿瘤的话题中,最受关注、最具争议的当属麻醉科医师每天都在使用的经典药物——阿片类药物。阿片类药物是促进还是抑制肿瘤的转移和复发?临床如何面对“无阿片麻醉”新策略的挑战?疼痛和阿片类药物相关的基因在哪里?可以客观监测疼痛吗?上海长征医院袁红斌教授等在《阿片类药物的围术期应用:当前的关注和争议》一文里做了详细的解答。精确用药是发挥阿片类药物疼痛治疗,扬长避短的良方。“无阿片麻醉”的概念不能泛化;痛觉敏化、疼痛基因等还需要更多的基础研究来证实;通过对意识水平的干预,结合对脑电信号的专业分析也许会给作为主观感受的痛觉监测带来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这些内容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在麻醉学科向新型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转变的过程中,随着兄弟学科的飞速发展和舒适化医学的全面开展,麻醉学科不仅发挥了更大的作用,也承担了更多的风险,这需要麻醉科医师更精确、更靠前的评估,以及更规范、更科学的管理。

精准、客观、科学的术前评估是围术期医学的基础,也是多学科交流的共同语言。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石学银教授等撰写的《围术期风险分层评估工具的评价与临床实践》一文,提出了分层评估的发展方向,尤其在人工智能领域。这些都是麻醉科正在积极开展,并能够有效提升医疗品质、提高临床效率、发挥麻醉与围术期医学学科价值的重点领域,这方面的内容和成果值得关注和推广。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吴镜湘教授和徐美英教授撰写的《胸外科快通道麻醉》一文详细地介绍了胸外科快通道麻醉的传统和创新技术。尤其是结合了其所在医院丰富的实践经验,对非气管插管保留自主呼吸的全身麻醉技术(也称为tubeless麻醉技术)给予了全面细致的讲解。在胸外科手术快通道麻醉大行其道的当下,患者的安全和优质转归才是麻醉科医师的首要目标。

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顾卫东教授等撰写的《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的麻醉管理》一文,从围术期医学的角度详细介绍了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OEM)这种新型手术的围术期管理特点和要义。术中安全和舒适是麻醉科医师临床工作的核心,也是此类新型手术顺利开展的保障。

高危患者的麻醉与围术期管理是麻醉学科高水平的体现。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罗艳教授等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围术期的麻醉管理》一文中通过对临床病例的个体化规范管理和新近指南的详细介绍,展现了麻醉科在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过程中呈现的专业特色与价值。建立科学的思维体系,通过麻醉治疗的手段,快速实现“理想麻醉状态”,纠正内环境紊乱,控制应激水平,改善组织氧供和灌注,保障脏器功能,从而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对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擅长“麻醉治疗”硬核技术的麻醉科医护人员无疑是“特种兵”,这不仅体现在术中,更需要延伸到术后的重症监护中,从而提高救治成功率,降低死亡率。

“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肩负学科建设的重任,担当急危重症救治职责的麻醉科医护人员应当从传统中汲取营养,从实践中发展新知。

洗尽铅华,不忘初心!麻醉学科的未来应该是麻醉与急危重症抢救科。

猜你喜欢

麻醉科阿片类围术
基于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麻醉科住院医师术前访视
导师制联合进阶式教学在临床医学专业来源的麻醉科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成效
麻醉科住院医师在疼痛科轮转期间临床教学实践与探索
针灸治疗阿片类药物相关性便秘的Meta分析
肾结石围术期针对性护理应用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白内障围术期病人中的应用观察
市属三级综合医院麻醉科医师人力配置实践与分析
2021 年下半年专题预告
2021年欧洲《阿片类药物治疗慢性非癌性疼痛的临床实践建议》解读
平衡癌症病人中阿片类药物镇痛与非医学目的使用的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