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济南地区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分布特点

2020-12-31周娜李柯成李京吕红娟潘英芳宋永红徐群

山东医药 2020年15期
关键词:血型表型抗原

周娜,李柯成,李京,吕红娟,潘英芳,宋永红,徐群

1山东省血液中心,济南 250014 2 山东大学附属济南市中心医院

血型不规则抗体是指不符合ABO系统Landstemer法则的血型抗体,即抗-A、抗-B、抗-AB以外的抗体[1]。在临床工作中,很多肿瘤患者会因为手术、放化疗后骨髓抑制等面临贫血问题,需要进行输血治疗[2]。由于肿瘤患者治疗周期长,且多次放化疗、反复输血都会增加不规则抗体的产生[3]。近年国内关于不规则抗体筛查的研究较多,但大部分学者关注点主要集中在孕产妇或围产期,对于肿瘤患者抗体特异性研究的相对较少。近3年国内已有文献对肿瘤患者的抗体特异性按病种分析(主要集中在血液系统肿瘤)、按区域分析(大多是新疆地区及我国西部地区),未见有济南地区的研究报道。本研究总结了血型不规则抗体在济南地区肿瘤患者中的分布规律,希望对患者的输血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5年1月~2018年12月山东省血液中心供血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山东省肿瘤医院、山东大学第二医院、山东省千佛山医院、山东省中医院、山东省交通医院)提供肿瘤患者血液标本117例份(EDTA抗凝血3~5 mL),患者均已在医院明确诊断为某种肿瘤,且在输血前不规则抗体筛查呈阳性。男39例、女78例,年龄1.5~86岁、中位年龄54岁;RhD阳性108例,RhD阴性9例;按ABO血型分:A型39例,B型49例,AB型13例,O型16例。78例女性肿瘤患者中无妊娠史者2例,有妊娠史者76例;无输血者36例,有输血史者42例。只有1例患者既无输血史也无妊娠史,年龄为1.5岁。1例患者无妊娠史但有输血史,该患者年龄为20岁。39例男性肿瘤患者中无输血史者22例,有输血史者17例。

1.2 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117例肿瘤患者的血型不规则抗体检查资料,按不同血型系统、肿瘤发病部位、性别及免疫史对检出的肿瘤患者血型不规则抗体进行统计分析。入组样本均采用盐水法、经典抗人球蛋白法及抗人球蛋白检测卡同时进行血型不规则抗体筛查及特异性鉴定实验。

2 结果

2.1 不同血型系统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分布 117例肿瘤患者中,Rh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检出数量最多,共67例,分别为抗-E 40例(60.0%)、抗-D 7例(10.4%)、抗-C 3例(4.4%)、抗-Rh-17 1例(1.5%)、抗-E+c 抗体13例(34.3%)、抗-C+e抗体3例(4.4%)、抗-D+E抗体1例(1.5%)。MNS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共检出31例,包括抗-M 29例(93.5%)、抗-S 2例(6.5%)。Lewis血型系统的不规则抗体共检出11例,分别为抗-Lea10例(90.9%)、抗-Leb1例(占比9.1%)。Duffy血型系统的抗-Fyb、抗-E+Wra 、抗-E+Fya 各1例,抗-S+Wra 1例,抗-E、抗-c及抗-Fyb 各1例。

2.2 不同部位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分布 泌尿生殖系统肿瘤及消化系统肿瘤共占所有入组患者的60.1%。36例泌尿生殖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13例(36.1%),抗-M 7例(19.4%),抗-Lea5例(13.9%),抗-D 3例(8.3%),抗-E+c 3例(8.3%),其他抗体5例。35例消化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10例(28.6%),抗-M 10例(28.6%),抗-C+e 5例(14.3%),抗-Lea4例(11.4%)。13例循环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4例,抗-D 2例,抗-C+e 2例,其他抗体5例。10例呼吸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4例,抗-E 3例,抗-C 1例、抗-E+c抗体2例。8例神经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4例,其他抗体4例。6例内分泌系统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4例、抗-M 2例。另外10例肿瘤包括乳腺肿瘤、骨肿瘤、颈椎肿瘤等,共检出抗-E 6例,其他抗体3例。

2.3 不同性别肿瘤患者不规则抗体分布 78例女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28例(35.9%)、抗-M 14例(21.8%)、抗-E+c 12例(15.4%)、抗-Lea7例(9.0%)、抗-D 5 例(6.4%)、抗-Fyb 2例(2.6%),其余抗-C、抗-Leb、抗-C+e、 抗-D+E、抗-E+Fya、抗-E+Wra 、抗-S+Wra和同时检出抗-E、抗-c及抗-Fyb 各1例;39例男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15例(38.4%),抗-E 12例(30.1%),抗-Lea和抗-C+e各 3例(占比7.7%),抗-C 和抗-D各 2例(占比5.1%),抗-Fyb 及抗-Rh17 各1例。

1例无输血史也无妊娠史的女性脑胶质瘤患儿,不规则抗体鉴定为抗-M抗体;1例无妊娠史但有输血史患者不规则抗体鉴定为抗-E抗体。其余77例女性患者都有免疫史(妊娠或输血史),检出抗-E 27例(35.1%)、抗-M 13例(16.9%)、抗-E+c 12例(15.6%)、抗-Lea7例(9.1%)、抗-D 5 例(6.5%)、抗-Fyb 2例(2.6%),其余抗-C、抗-Leb、抗-C+e、 抗-D+E、抗-E+Fya、抗-E+Wra 、抗-S+Wra和同时检出抗-E、抗-c及抗-Fyb 各1例。

无输血史的男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M 15例、抗-E 3例、抗-Lea2例、抗-Fyb 及抗-Rh17 各1例;有输血史的男性肿瘤患者中,检出抗-E 9例、抗-C+e 3例、抗-D及抗-C各2例、抗-Lea1例。

3 讨论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肿瘤被越来越早地发现并治疗。肿瘤治疗的手段主要包括手术、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细胞免疫治疗等。这些治疗手段经常不可避免地造成患者手术失血、术后贫血或骨髓抑制,此时输血作为一种辅助治疗手段,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中[4]。红细胞血型系统存在大量的抗原,根据抗原的不同, 截至2019年,国际输血协会(ISBT)共确认了39个红细胞血型系统(039号CTL2系统为临时状态)共330个抗原;5个红细胞血型集合,共14个抗原;低频率血型系列(700系列) 17个抗原和高频率血型系列(901系列)6个抗原。人们发现除了ABO血型系统的抗-A、抗-B、抗-A,B抗体之外,其他血型系统的抗体存在与否并无规律可循,遂将这些抗体统称为不规则抗体。不规则抗体具有特异性,若输入相应抗原阳性的红细胞,会造成红细胞血管内或血管外破坏,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轻者寒战、发热,影响治疗效果;重者危害患者生命[5,6]。对需要输血治疗的肿瘤患者,一旦发生输血反应可能就是致命的。输血前进行不规则抗体筛查,可以精准选择血液,最大限度防止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保证患者输血安全[7]。

Rh血型系统是重要性仅次于ABO系统的一个血型系统,Rh血型抗体大部分是由妊娠、输血或其他明确原因产生的同种异型免疫性抗体[8]。Rh血型抗体产生后可在体内存在较长时间,抗体强度随时间递减。当再次接触该抗原,可激活回忆性免疫应答,迅速产生抗体并在短时间内达到峰值[9]。本研究中117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的肿瘤患者,超过半数是Rh系统的抗体(67例),检出最多的是抗-E抗体。既往文献[10]表明,E抗原阴性和阳性在中国人群中分布较均衡,各占50%左右,这也是抗-E抗体在本研究中检出率较高的原因之一。本研究发现,在无输血史的男性患者中检出3例抗-E抗体,之前文献中也有报道过“自然发生的”抗-E,但产生途径尚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研究。 再者,Rh系统5个抗原的免疫原性由强至弱是D>E>c>C>e[11],致使已经产生抗-E抗体的患者,之后很可能产生抗-c抗体,这也是我们检出同时有这两种抗体的肿瘤患者比例较高(11.1%)的原因。同理抗-C及抗-e也经常联合出现[12,13]。Rh缺失型-D-是Rh血型系统中一种十分罕见的变异型,其红细胞表面缺失C/c/E/e抗原表达,只表达D抗原。Rh-D-表型个体在输血时极易被Rh CE抗原致敏产生针对C、c、 E或e抗原的多种Rh抗体,即抗-Rh17抗体[14],本研究中检出1例该稀有血型患者,抗-Rh17抗体能与所有含Rh CE抗原的红细胞发生凝集,进而引起严重溶血性输血反应,针对该稀有血型的患者输血最好在家系中筛选配型相合的血液。综上对临床输血患者进行Rh系统抗原检测,实现红细胞Rh表型同型匹配输血,对输血安全非常重要。

MNSs血型系统的抗-M抗体可以天然存在,经常在未受过免疫刺激的人的血液中检出,例如献血者,自从Wolff发现这个抗体之后已有很多研究报道[15]。从本研究的统计数据中可以看出,对于无输血史的男性肿瘤患者来说,最常检出的就是抗-M 抗体,可见这种抗M抗体并非免疫性抗体,而是一种天然抗体,与Wodff的报道一致。大多数的抗-M抗体只在低于37 ℃的温度下反应,最适温度是4 ℃,这种抗-M抗体实际是没有临床意义的,只会干扰体外试验,尤其是血型反定型,会造成正反定型不符[16]。抗-M抗体具有剂量效应,与表型为M+N+杂合子细胞反应弱于M+N-的纯合子细胞,有时甚至与杂合子细胞反应阴性,所以在抗体鉴定结果判读时,需要特别注意谱细胞的MNSs系统表型,以免漏检或误判。37 ℃有活性的抗-M抗体,会引发溶血反应,在临床输血中需重视[17];与抗-M相比,抗-N相对少见,多表现为冷凝集素性质,在高于25 ℃时很快失去活性,本研究并未检出抗-N抗体,可能是样本量太少的原因;另外本研究还检出了该系统的抗-S抗体,该抗体部分是自然产生,多数是非补体结合性的IgG类免疫性抗体,容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不容忽视。

Lewis血型系统的抗-Lea和抗-Leb都是常见的IgM类抗体。由于中国人群中几乎不存在Le(a+b-)表型,若抗体经免疫刺激产生,抗-Lea和抗-Leb抗体常在表型是Le(a-b-)的人群中产生。Lewis系统的抗体常在低于37 ℃的情况下才表现出活性,所以在体内很少引起溶血。但曾有文献[18]指出东南亚人群的Lewis系统抗体强度通常都较高,可在体内结合补体,引发溶血性输血反应。所以针对产生Lewis系统抗体的肿瘤患者,最好为其输注Lewis系统相应的抗原阴性血。

Diego血型系统的Wra属于低频抗原,但抗-Wra抗体确是临床上高发的一种不规则抗体,多合并其他不规则抗体或自身抗体存在,大约1/3的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患者会有该抗体[19]。但因Wra在中国汉族人群中频率非常低,所以配血相对容易,发生不良输血反应的案例也较少。

Duffy血型系统有6个抗原,各抗原频率在不同人种中变化很大,临床意义较大的是Fya和Fyb抗原。研究报道,抗-Fya和抗-Fyb抗体常见的是IgG型抗体,常常与其他抗体同时出现[20],本实验室的研究结果与文献报道一致。中国汉族人群中Fya抗原阳性率高达99.7%,仅有少数的表型为Fy(a-b+)的人才可能产生抗-Fya抗体。另外,Duffy血型系统也有剂量效应,由于国产筛选细胞很难找到表型为Fy(a-b+)的纯合子,需要特别注意因剂量效应造成抗-Fyb抗体的漏检。

本次统计中其他血型系统不规则抗体检出例数较少,但其临床意义仍然不容忽视,后续我们将继续收集相关数据来完善实验结果。对于这些肿瘤患者,为其筛选相应的抗原阴性血液可以最大程度保障输血安全。

综上所述,济南地区无论患者患有何种肿瘤,若无输血史及妊娠史等免疫刺激,检出最多的都是抗-M抗体,明确该抗体的性质及反应温度,是安全输血的关键;在有免疫史的肿瘤患者中,最常产生的是抗-E抗体,所以尽早在输血前确定患者Rh系统CcEe表型,并同表型输血,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更多不规则抗体的产生。肿瘤患者是临床中一类比较特殊的用血人群,具有用血次数多、用血量大等特点;血型不规则抗体的筛选对肿瘤患者来讲至关重要,一旦发现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鉴定出抗体特异性并为其筛选相应的抗原阴性红细胞进行输注,可以大大降低其发生溶血性输血反应的风险,保障肿瘤患者的输血安全。

猜你喜欢

血型表型抗原
基于衰老相关分泌表型理论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衰弱发生机制
血型也会改变
负载抗原DC联合CIK对肝癌免疫微环境的影响
体型表型与亚临床动脉粥样硬化有关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临床表型及特征分析
作物表型组学和高通量表型技术最新进展(2020.2.2 Plant Biotechnology Journal)
你是Rh(-)血型的准妈妈吗
植物增殖细胞核抗原的结构与功能
关于血型问题的释疑
APOBEC-3F和APOBEC-3G与乙肝核心抗原的相互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