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融合视角下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策略研究※
——以成都市为例
2020-12-31郑正真
郑正真
(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四川 成都 610042)
产业融合是指由于不同行业或产业通过制度和技术创新,导致技术、业务等相互渗透交叉,改变产品功能,产业组织出现新形态,产业边界变模糊,最终融为一体,形成新型业态的动态发展过程。[1]当前,成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推动文化、商贸、旅游、体育(以下简称“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是聚集高质量发展,加速推进城市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在产业融合发展方面,成都存在一定的优势与不足,应以创新融合发展模式为主要抓手,提高文商旅体供给体系的质量和效率,加快发展新经济,充分释放产业融合叠加的倍增效应,培育壮大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助推成都世界文化名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建设。
1 成都推动文化、商贸、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的优势
产业融合发展作为消费需求改变、经济结构调整、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必然产物,可以在产业间产生叠加效应,实现互利共赢。成都是西南地区的中心城市之一和四川省会城市,拥有着深厚丰富的历史文化和开放包容的现代文明,山水风光、文物古迹、大熊猫、特色美食等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足球、篮球、乒乓球等体育运动群众基础良好,拥抱文化、热爱运动、亲近自然一直是成都这座城市的内在特质,有着强大的消费能力和良好的政策环境,为文商旅体跨界融合提供现实基础和必要条件。
1.1 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支撑
成都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是中国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十大古都之一,拥有4 500年文明发展史、2 300年城市规划建设史,数千年城址未迁、城名未改、中心未移,素有“天府之国”和“休闲之都”的美誉,积淀了三星堆文化、金沙文化、三国文化、巴蜀文化等文化元素。成都平原孕育“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与时代同发展、与城市共成长,是历史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时代表达,也是贯通历史、当下和未来,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城市文化,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
天府文化发展至今,既包含了历史上天府之国文化的总括,又囊括了现代成都市域文化的特质。[2]天府文化根源于中华文化,涵育于巴蜀文明,与城市发展相伴成长,凝聚出“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现代表达和当代价值。其一,创新创造,是成都与生俱来的文化基因。创新创造既是中华民族崛起的精神基因,也是天府之国革故鼎新、善谋图变的文化基因。从历史上来看,在成都先后涌现了都江堰水利工程、文翁办学、《华阳国志》等创新之举,不断为成都城市生活注入主动变革的创新活力,彰显出厚重的创新创造文化。其二,优雅时尚,是成都别样精彩的文化特质。优雅时尚既是中华民族追求的文明风尚,也是成都独一无二的生活哲学。自古以来,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孕育积淀出思想开明、生活乐观、悠长厚重的天府文化特质,汉赋、蜀学等多方面都能映衬出成都优雅品质和时尚气息。其三,乐观包容,是成都兼容并蓄的文化气度。乐观包容既是中华民族崇尚的生活态度,也是成都文化乐观向上、兼容并包的深刻体现,蕴含着成都市民对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乐观态度和包容气度。成都从建城之初就是一个不断有外来人士参与开发而发展起来的城市,曾汇集了中原、关中等多元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形成了古蜀文化与外来移民文化交汇融合、和谐共荣,成就了开放包容的城市美名。其四,友善公益,是成都外化于行的文化表达。友善公益既是中华民族传承的大爱情怀,也是成都友爱善良、兼济天下的文化温度。杜甫曾在《成都府》中写道“但逢新人民”,就赞扬过成都人的善良与热情,彰显出城市的温暖与大爱,诠释了成都厚积千年的文化温度,也透射出天府文化的澎湃力量,为产业融合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
1.2 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成都名胜古迹众多,自然风光绮丽,种类丰富,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呈现出多元化。2019年1—11月,成都市接待游客2.59亿人次,同比增长14.29%;实现总收入4 305.84亿元,同比增长25.95%;入境游客352.45万人次,同比增长10.97%。国庆黄金周期间,接待游客总数首破2 000万人次,居全国第三;实现旅游总收入286.46亿元,居全国第一。成都拥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将不断衍生出新产品、新业态、新供给,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经济结构调整注入新活力。
伴随成都旅游业迅速发展,旅游主题也不断变化。通过旅游业融合创新,实现旅游资源与其他资源的共享、共融,能够有效地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也有利于产业链条的延伸,推进新的价值实现和产业转型升级。[3]实施“旅游+”战略,推动旅游与文化、商贸、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不断创新丰富“旅游+”业态,构建多维度、多层次的泛旅游产业发展链条,推动旅游业发展模式的创新转变,由“景区景点旅游”转向为“全域旅游”。其一,发展文化旅游。以武侯祠博物馆、金沙遗址博物馆、杜甫草堂博物馆、成都博物馆等文博单位为重要载体,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博物馆展陈设计制作水平,提供更加人性化的博物馆体验,促进博物馆展陈社会功能的实现,提升文博旅游品质。其二,发展体育旅游。成都拥有龙泉山脉、龙门山脉两大山系,利用青城山、西岭雪山、天台山、丹景山等山地旅游资源,开展登山、露营、徒步、户外拓展等体育旅游活动;以都江堰双遗马拉松、金堂铁人三项、彭州龙门山国际山地户外运动赛等具有成都特色的国际化赛事,大力发展赛事体育旅游。其三,发展会展旅游。成都拥有中国西部国际展览城、世纪城新会展中心、天府国际会议中心等大型场馆,总面积突破20万平方米,居全国第4位。结合成都发展优势和特点,开发会展旅游产品,建立操作性强的旅游会展营销体系,优化提升城市会议会展承载功能,提升成都会展的品牌影响力和国际化水平。
1.3 强大的消费能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成都素有“千年商都”的美誉,是西部消费中心和西南生活中心之一,消费城市是成都的鲜明特质。据成都市统计局发布的《2019年1—11月成都市经济运行总体平稳》信息显示:2019年1—11月,成都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80.9亿元,同比增长9.9%,增速较1—10月提高0.2个百分点,高于全国1.9个百分点,其中限额以上消费品零售额增长4.9%,增速较1—10月提高0.5个百分点。强大的消费能力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保障,是扩大内需、提振经济发展活力的重要手段,能够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动产业升级,极大地拓展了融合发展的动力和空间。
巩固提升西部消费中心和生活中心地位,加快培育专业化国际化新型消费中心,已经作为保持成都战略优势的长期目标。其一,培育结构合理、均衡布局的区域性特色商圈。以引进先进商业设施、实现品牌集聚效应、推进传统业态转型升级为主要方式,着力打造国际时尚娱乐消费、专业服务型消费、特色文化旅游消费等新型消费新方向,不断强化春熙路、金融城、双流空港、熊猫星球等核心商圈,培育天府锦城、天府中心等特色商圈,保持在中西部消费结构和层次的领先优势。其二,提振成都创造、成都消费和成都服务的品牌影响力。以全球视野、战略思维持续谋划和推进“三城三都”(世界文创名城、赛事名城、旅游名城和国际美食之都、音乐之都、会展之都)建设,加快推进天府锦城、天府奥体城、天府绿道等重大地标文化设施建设,推动大型体育设施商业化运作,利用举办世界大学生运动会等重大体育赛事机遇,塑造符合多元价值认同、具有成都特色、国内领先的消费品体系。其三,培育社区商业新模式和夜间消费新场景。加快打造参与性、共享性、体验性较强的邻里中心,发展“O2O+社区”新零售商业模式,布局集购物、养老、家政、健身、教育培训等服务功能的一站式生活体验馆,不断提升社区消费便利度。加强夜间经济的环境营造,深度挖掘夜间消费的新动能,塑造出一批具有成都地域特色的夜间旅游、购物、观光、学习、视听的消费新场景,不断增强消费者的幸福感、获得感和体验感。当前,成都正大力促进夜间消费,提出精心打造100个夜间经济示范点位,深度挖掘夜间消费的新动能,打造夜消费地标和富有成都特色的夜间消费活动。
1.4 良好的政策环境为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优越的条件
文化、商贸、旅游和体育相关部门对融合发展的优势效应具备一定程度的认识,在研究出台行业实施意见、行动计划、政策措施时积极回应融合发展现实需求,相继出台了“十三五”期间文化、商贸、体育、旅游发展规划,制定了《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成都市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行动计划》《成都市促进旅游业改革发展若干政策措施》《成都市促进西部文创中心建设若干政策》等专项政策,提出要顺应与其他行业融合发展趋势,大力推进文化旅游、康养休闲、体育旅游、电子竞技等融合型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
当前,成都统筹布局建设66个产业功能区,重塑了产业经济地理。成都在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过程中始终坚持的四项基本原则。其一,树立以人为本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创造高品质生活为根本要义,坚持共享发展,顺应消费结构升级趋势,扩大优质供给,丰富体验式、场景式、定制式、智能式融合产品,巩固消费城市地位,建设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更好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需求。其二,拓展国际视野。主动将全球意识贯穿于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全过程,整合国际资源、对接国际标准、强化国际营销、拓展国际市场,形成具有国际竞争优势的文商旅体创新业态,切实增强城市国际影响力。其三,强化市场导向。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参与文商旅体融合的动力与活力,积极引导社会多元投入,促进多元供给与多样化需求有效对接,提升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其四,推动跨界融合。以相互渗透、相互赋能为抓手,把握产业边界日益模糊、业态裂变融合的趋势,通过文化植入、技术支撑、功能互补、市场共拓,促进要素资源整合利用、产业重组升级、产业价值链延伸突破,赋予城市经济发展新动能,形成高质量的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新格局。
2 成都推进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现状分析
成都围绕激发文化创新创造,以文化为引领、特色为主导、产业为支撑,将加快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摆在了重要位置。在新阶段、新形势下,成都还存在产业基础薄弱、产业发展不一、政策支撑不力等问题,要顺应新时代产业融合发展方向,牢牢把握文商旅体产业间的紧密关联性,推进文化、商贸、旅游和体育融合发展,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转型升级发展。
2.1 文商旅体融合基础薄弱,缺乏融合体系性建构
成都文商旅体产业在信息、科技、品牌、场馆设施、赛会节庆设计策划等方面缺乏资源共享平台,未能实现文商旅体全行业资源聚合、标准统一、数据共享、互惠互利。由于文商旅体产业数据统计缺乏统一标准,难以实现统计口径归结到一体,存在交叉重复和数据孤岛现象。在产业资源要素方面,资金、人才、技术、版权、信息等核心要素跨业流通不畅,高端复合型人才急缺,市场融合性产品单一,制约产业链延伸。在公共服务基础设施方面,城乡差距和区域差别明显,大型体育场馆建设由于各种原因停滞不前,导致中心城区体育硬件设施不足,难以举办大型赛事及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在资源转化利用方面,成都拥有大熊猫文化、三国文化、非遗民俗等众多知名文化资源,但挖掘不够、利用不够、包装不够,在将文化资源转化成知名IP层面,缺乏有效的手段和措施。
2.2 文商旅体产业发展不一,缺乏融合整体性推进
成都文商旅体产业融合发展整体实力不足,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城市相比还有明显差距。从行业领军企业看,涌现了一批代表性企业、龙头企业,仅在出版传媒、文化旅游等领域形成了大型文化集团,但市场主体总体水平偏弱,骨干企业带动作用不强,尚未形成以龙头企业为主、骨干企业为中坚、产业集群协调发展的态势,在多个领域缺乏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骨干企业。深圳依靠腾讯、华强方特、华侨城集团等一批文创领军企业引领示范,培育出系列“文化+科技”新业态、新产品。杭州的数字内容产业以阿里巴巴系为主,数字内容产业占全部文创产业的63%,宋城演艺、华策影视等领军企业位列2018年“全国文化企业30强”。从产业集聚方面来看,成都产业集聚效应还不明显,重大项目的规模效应和品牌效应还不突出,已举办的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等虽已初具风格,在标识性、显示度和品牌价值等方面还不高,特别是缺乏重大标杆性的国际会议和具有主场外交功能的展会项目,行业整体能级不够。从产品研发方面来看,文商旅体产业均存在缺少创新品牌和创新产品,资金实力、市场化程度、产品开发能力较弱。以旅游和体育为例,体育产业增速虽快但体量偏小,与文化旅游发展程度不相匹配。旅游产业缺乏创新型旅游产品、旅游业态,旅游发展模式单一。总体来看,成都文商旅体产业还存在资源深度挖掘不够、融合路径单一、融合深度不够、融合产品缺乏特色等问题。
2.3 文商旅体政策支撑不力,缺乏融合创新性措施
从公共服务方面讲,文化、旅游与体育融合具有共同推进社会公共服务的事业本质属性,即使商业公共空间也具有为顾客提供休闲、交流、品鉴等特殊的文化功能,能够提供丰富多彩的公共服务。文商旅体产业融合发展的经济价值更为明显,成都先后出台了产业规划和配套政策,但政策的支撑作用有待提升。产业政策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还不够,对行业前沿、发展趋势和全新业态的研判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土地、金融、技术、税收、人才等政策不配套,还没有形成围绕全产业链的政策生态,普遍还存在“用地难”“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产业政策系统性还不够,文化、商贸、旅游、体育等产业具有交互性,政策之间存在较高相关性,但一些政策在出台前沟通协调不足,产业政策较为分散,在市场准入、连带经营、专业扶持、成长阶段减免税收等方面的倾斜政策不足。产业政策抓落实还不够,产业政策出台后,制定配套实施细则不及时,导致操作性不强,落地实施的效果不理想的现象。缺乏产业融合的专项基金,2018年成立规模百亿元的成都市文创产业发展投资基金,主要投向成都确定的传媒影视、创意设计等八大重点文创领域,还未设立体育产业及产业融合发展相关基金。政策措施的单向性必然带来融合发展的缺位缺失,要坚持对标先进、科学施策,增强政策引领力、吸引力和创新力,全面推动政策体系优化完善。
3 成都推进文化、商贸、旅游、体育融合发展的具体路径
文化、商贸、旅游、体育产业具有天然耦合性和产业关联性,推进文商旅体融合是作为产业发展新趋势和城市转型新方向,要以文化为灵魂、商贸为依托、旅游为载体、体育为推手,以深度融合促进资源高效配置、产业提档升级、品质优化提升、消费有效释放,培育发展文商旅体融合型新业态、新模式和新消费,以高质量的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不同群体的消费新需求。
3.1 以文化为引领,加快形成融合发展的新格局
突出文化导向,加强文化保护,传承文化基因,厚植文化底蕴,深入推进天府文化内涵、元素融入城乡空间和文商旅体设施、产品、服务,全面彰显天府文化作为成都城市精神和独特标识蕴涵的独特文化魅力。第一,着力推动天府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天府文化为内核开发原创IP群,创造一批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俱佳的“大戏、大片、大作”,打造有故事、有形象、有温度的文商旅体融合“现象级”IP。第二,加强历史文化保护,提升城市价值品质。保留历史文化名城古城格局、街巷肌理和川西林盘文化形态,以历史文化城区、名镇、名村、遗迹、名人故居、博物馆、实体书店、体育场馆、商业老字号等为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文化载体,加强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存续空间、历史环境和生活方式的综合保护。第三,推进生活美学化、创意常态化、产业文创化、建筑艺术化。推进金沙、三国、诗歌、大熊猫、芙蓉等文化资源生成特殊文化符号融入城市空间,在产业功能区、园区、旅游景区、商业商务楼宇、城市综合体、体育场馆、文博书店购物中心等凸显文化特色与价值,借助创意设计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营造体验式、沉浸式文化场景,彰显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城市美学,增强文商旅体设施的文化体验功能。
3.2 以业态融合为核心,构建产业生态圈和消费体验链
IP在融合发展过程中有着“桥梁”和“中枢”作用,可以通过“IP+产业”、场景体验、科技创新促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发展具有时尚美学、文化体验、智慧智能特色的融合型业态,满足个性化、定制化、高端化的市场需求。第一,培育时尚美学类业态。把握现代时尚、运动休闲等消费潮流趋势,在产业功能区、园区、购物商圈和园林景区等载体中植入美学创意,强化时尚内容、美学外观的创意设计,发展时装设计、工业设计、城市设计、电音娱乐、冰雪运动、低空飞行、房车露营、医美旅游等引领时代风尚、体现生活美学的融合型业态。第二,提升文化体验类业态。增强文商旅体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创意融入,挖掘重大体育赛事的深层价值,在博物馆、实体书店、遗产资源、城市绿道等载体中植入天府文化元素,以多元文化形态迭代开发,促进内容形式交叉融合,推动形成“核心IP+体验店+餐饮+衍生品销售”产业链,发展博物馆书店旅游、民宿休闲、遗产观光、景区赛事、美食品鉴等融合型业态。第三,发展智慧智能类业态。推进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在文商旅体领域的创新应用,加强对文商旅体智能产品的研发及推广,积极布局影视、音乐、VR等泛娱乐产业,提供菜单式、预约式定制服务,发展数字文博、电子竞技、旅游直播、智能穿戴等应用现代前沿科技的融合型业态。
3.3 以功能融合为基础,打造共建共享的功能体系
坚持设施建设支撑有力、承载功能复合提升、发展方式关联集聚,统筹文商旅体设施建设和服务功能提升,实现文商旅体服务设施配套、功能兼容、服务高效、惠及全民。第一,构建复合设施体系。优化规划布局,打造一批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高端商圈,推动单一功能文商旅体场馆向复合功能综合体转变,促进15分钟城市社区健身圈、公共文化服务圈、社区生活服务圈融合发展,建设一批能够承办国际国内高等级活动、科技含量高、产业吸附力强的文商旅体综合设施,实现文化展演、运动休闲、会议展览、旅游观光、时尚消费、美食品鉴、对外交往功能耦合。第二,提升融合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文创空间、运动场馆的旅游商贸等配套服务,推进体育教育与校园、社区、街道等文化建设融合,群众性体育活动与公共文化服务建设融合,提供更多的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文化服务,着力提升人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和认同感。第三,建立健全服务机制。研究开发文商旅体融合服务的导购、导游、导视集成供应平台,增强游客在旅游消费中的便捷性和满意度。推动制定旅游及相关行业服务的规范标准,在商贸、体育、旅游等领域评选出一批服务质量标杆单位和标杆培育试点单位,引进培育国际化、品牌化、专业化服务团队,建立完善以“节赛会展”育“市”,以“市”促“节赛会展”的多边服务机制。
3.4 以产城融合为路径,形成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
实现产与城的持续协调融合发展,最终都要实现职住平衡的模式。[4]要构建科学合理的空间布局,成都要突出公园城市特点,构建农耕文明、现代文明、生态文明交相辉映和人城境业高度和谐统一的大美城市形态,着力打造一批与城市建设精准匹配、与城市功能有机兼容的产业项目和空间载体,促进城市产业、功能、品质和魅力全面提升。第一,建设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示范带。以成都天府绿道骨干体系为载体,建设生活型、生产型、渗透型场景,依托各类体育设施、旅游配套设施、林盘院落等,在绿道中有机植入文化、体育、旅游、休闲、康养等项目,大力发展文化会展、体育赛事、乡村旅游、绿色消费等业态,推动绿色资源创造性转化成为绿色产业、景观环境、消费场所和文化品牌、城市品牌。第二,建设特色镇村。以特色鲜明、形态丰富、产城一体为导向,把握特色镇村“特”在人文、历史、形态、功能方面的本质特征,利用丰富的天府古镇资源,建设一批要素集聚、宜居宜业、业态丰富、富有活力的特色小镇,强化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城乡创新创业发展平台和新型城镇化有效载体。第三,建设特色园区。围绕核心产业打造产业链上下游,打破不同业态的壁垒,实现多元业态跨界融合、良性共生。推动龙泉汽车城等工业园区,东郊记忆等文创园区,天府软件园等高新技术园区和青羊总部基地等现代服务业园区,发展工业旅游、研学科考、创意体验、免税购物、美容健身等业态,建成一批文商旅体多业态融合发展的特色园区。第四,建设田园综合体。以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可以在有基础、有特色的赏花基地、川西林盘、乡村绿道和旅游景区周边,建设一批集创意农业、乡村旅游、运动休闲、田园社区、特色餐饮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打造开放共生的空间形态与文化生态,集成绿色发展、文化体验、教育传承功能,形成新型乡村综合发展模式,丰富城乡居民体验,拓展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新兴领域。
3.5 以项目融合为支撑,着力提升产业发展能级
发挥重大项目的龙头和引擎作用,按照高起点、高标准和适度超前的要求,规划建设一批融合型重大引领性、功能性、国际性项目,带动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第一,高起点建设一批融合型重大综合项目。突出重大综合型项目的引领作用,以天府奥体城、天府绿道、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天府锦城、天府中心、天府芙蓉园等重大项目建设为契机,形成一批具有国际水准、功能复合、业态集聚的文商旅体综合体,不断增强城市发展的文化魅力、商贸活力、体育影响力和旅游吸引力。第二,高质量建设一批融合型重大产业项目。充分发挥重大产业型项目的经济带动作用,积极培育经济新增长点,推进川港创意产业园、少城国际文创硅谷、华侨城黄龙溪旅游度假区、临邛文博创意示范区、温江国家体育产业基地、梵木创艺区、佳龙天府国际旅游度假区等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夯实文商旅体融合发展的产业基础。第三,高标准建设一批融合型功能设施项目。突出重大功能型项目的城市支撑作用,按照国际一流标准推进天府文化国际中心、凤凰山体育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四川大剧院、成都音乐坊、成都露天音乐广场、成都美术新馆、成都健康城、空港新城免税购物中心等重大项目建设,满足城市承载重大文商旅体活动和交流交易的功能需要。
4 结语
成都推进文商旅体融合发展是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紧紧围绕建设世界文化名城和美丽宜居公园城市的战略定位,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战略,构建蜀风雅韵、大气秀丽、国际现代的城市形态,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统筹空间、规模、产业三大结构,传承巴蜀文明,发展天府文化,塑造“三城三都”城市品牌,集中力量、集成功能、集合空间、集约资源、集聚业态,切实推动文商旅体跨界融合,创造新供给、激活新消费,发展新经济、培育新动能,不断提升产业能级,为成都加快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奋力实现新时代成都“三步走”战略目标提供有力支撑,为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做出新的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