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养老的“罗湖模式”实践与展望

2020-12-31宫芳芳孙喜琢李亚男

卫生软科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罗湖区罗湖老年病

宫芳芳,孙喜琢,李亚男

(罗湖医院集团,广东 深圳 518001)

随着我国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关于医养融合的研究与实践近年来成为国家关注的热点话题。相对于西方发达国家,我国医养融合养老模式起步晚,在人口老龄化愈发严峻的情况下,加速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发展势在必行。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示范区的深圳同样也面临着人口老龄化的问题,其中深圳市罗湖区既是深圳市人口密集区,也是深圳最早开发的老城区,罗湖区内有比较多早期建立的小区,是深圳全市老年人口比重最大、空间分布最多的城区,养老问题十分突出。为了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罗湖区政府在2014年时便将医养融合列入了政府工作报告,积极开展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研究工作[1],5年来不断加大政策扶持,打破行政壁垒,创新管理体制,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养老模式。本文对罗湖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进行梳理、总结与分析,以期完善其自身的发展,同时为其他地区医养结合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

1 罗湖区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实践

2014年,罗湖区率先起步进行“医养结合”的探索,并在同年8月8日,正式挂牌成立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以下简称老年病医院),实现了在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个性化“医养融合”服务,开启了深圳养老新模式。经过5年的探索,结合国家确立的“健康宣教、预防保健、疾病诊治、康复护理、长期照护、安宁疗护”六大服务体系[2],将现有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出“医中有养、养中有医、机构支撑、社区示范、居家签约、互联网+”六种健康养老模式,有效化解“养老院里看不了病,医院里不能养老”的矛盾,形成了良性和多赢的格局。

1.1 医中有养,鼓励医疗机构开展养老服务

医中有养,是指在医疗机构开设老年专护病房,提供医养结合性医护服务,依托医疗机构的诊疗水平,开展养老服务。罗湖区中医院打造“医中有养”“院中院”模式,强化利用中医药为养老提供服务。罗湖区整合形成了由区人民医院、中医院、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康馨养老院组成的专科联盟,建成国家或省级重点专科——老年病科,形成集“医养护”为一体的深圳医养融合新名片。

1.2 养中有医,社康中心融入日照中心开展服务

养中有医,是指在养老机构中增设医疗服务,依托养老机构的养老资源,开展医疗服务。2014年,罗湖渔村社区率先启动“养中有医”模式,渔村日照中心与渔村社康中心签订合作协议,将罗湖区人民医院和社康中心的医疗资源融入到养老中,为社区老人提供全方位的立体式医养融合服务[3]。现今,罗湖区共拥有10间日间照料中心且均与附近社康中心签订合作协议,社康中心利用技术和设备优势为日照中心老人提供便捷的医疗康复服务,对现有养老资源进行优化和补充。

1.3 机构支撑,医院搬进养老院

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院,是罗湖“机构支撑”的典型养老基地。2014年8月,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在这里挂牌,是全国首家以福利院中心养老老人服务为主的老年病专科医院,实现了在医疗养老一体化基础上的老人个性化“医养融合”服务。罗湖医院集团陆续派遣了与老年病相关的112名专业人员充实到老年病医院中,设置了老年病科、认知障碍科、康复医学科、临终关怀科等专科,并引入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养老经验以及瑞典阿尔兹海默病团队,为老人提供高质量的医养融合服务。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现有以养老为主的床位952张,以医疗为主的床位104张,分为重症(安宁疗护)床位、神经变性疾病床位、认知障碍床位等,老人在这里可享受到个性化的医疗需求。

1.4 社区示范,社会出资建成“医养结合”新样板

近年来,国家大力推动社会资金流入养老事业,以缓解政府的养老压力。罗湖区黄贝岭村股份公司自筹资金两千多万元,在黄贝岭村建立了拥有10层楼高的黄贝岭养护中心,实现了社康和养老一体化。中心楼下设有社康中心、老人日间照料中心,楼上设有失智失能老人病房和媲美高档住宅的亲情公寓,并配有专业的医护人员为老人提供医疗与养老服务,做到让村民“养老不离村、看病不离床”。黄贝岭养护中心的试运营,是“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模式的第一次成功推广,罗湖区将这个模式向辖区内31个以原居民为主的社区推广,得到社会的广泛认可与支持,其中罗湖区向西股份公司率先响应,申报建设有23,000 m2的“向西医养融合大厦”;罗湖村、渔民村和湖贝村也有意在改旧后由股份公司规划建设类似的医养融合机构。

1.5 居家养老,失能老人家中设病床

居家养老是我国老年人的主要养老方式,国家也制订了“9073”的养老目标,即90%的老年人居家养老,7%的老年人在社区养老,3%的老年人在养老机构养老。罗湖区依托各社康中心,为社区失能老年人在家中开设社区家庭病床,提供医疗、康复、护理和临终关怀等服务。签约的老人将免费得到每年一次的健康体检、糖尿病、高血压等慢病管理服务及基本医疗个性化服务并开通转诊绿色通道。2016年,罗湖区卫计局出台《罗湖区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方案》《罗湖区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指南》,成立区卫生计生局医养融合家庭病床工作领导小组、专家技术指导小组、区医养融合家庭病床服务中心、明确财政对家庭病床建床的补助标准,有力地推进家庭病床服务,为有需要的家庭医生签约对象提供上门服务,进一步减轻居家病患的负担。

1.6 打造“信息服务+居家养老上门服务”平台

随着“互联网+”的逐步推广,养老服务业也将其融合,打造与医养融合发展相匹配的服务平台。罗湖打造医养结合大数据信息化平台,实现远程医疗。罗湖区正开发医养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可评估老人健康状况,确定健康管理方案。未来,罗湖区老人可在病床边建立健康管理移动终端,与医院检验、影像信息相对接,并利用可穿戴移动设备采集健康信息,实时进行动态监测和干预。

2 罗湖区医养融合取得的成效

经过5年的探索,老年病院不断推进医养深度融合,建立了立体化的医养融合体系,提高养老需求与供给适配度并通过专业化运作全面提升老人诊疗服务水平,并通过标准化的建设,提高老年病医院模式的可推广可复制性。

2.1 老年病医院的社会认可度逐渐上升

罗湖的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积极吸取国内外相关经验,为老人打造立体化养老服务,得到社会各界和居民的广泛认可。2015年7月,罗湖区入选“老龄健康服务能力建设示范区”创建试点地区,成为深圳市唯一、全国仅有的20个入选试点之一;2017年入选全国医养结合工作典型案例;2018年荣获深圳市家庭发展十大品牌项目第二名[4]。目前,医院先后接收了868名从各大养老、医疗机构转诊至老年病医院的多种慢性疾病并存且难治的老年住院患者,已为29名患者提供安宁疗护服务。依托医院和辖区各社康中心为6.4万名65岁以上老人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累计为19,650名65岁以上老人提供慢病管理服务,累计为65岁以上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2727张,医养融合服务如火如荼的开展。

2.2 制定规范,形成深圳医养融合地方标准

为推进养老机构认证建设,探索制定医养融合机构认定标准,罗湖医院牵头制定了《深圳市医养融合服务规范》(以下简称《规范》),从专业医疗服务角度规定医养结合的服务标准。《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打破了传统的养老机构采用“医养分离”的照料模式,填补了深圳市医养融合服务标准的空白,对医养融合服务步入标准化服务、规范化运作、程序化管理的轨道提供技术支撑。规范化标准有利于提升服务质量,保障老年人权益,提高相关工作人员的职业素质,并为行政主管部门对医养融合服务机构的监管提供依据,推进深圳市医养融合养老模式的有序发展。同时,该标准的实施可对其他地区开展医养融合服务提供借鉴,对于促进医养融合服务相关行业健康有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规范》获得市质量监督管理局批准立项,经过医疗、养老等多方面专家的认证修改后,已通过市质量监督管理委员会审核,2017年2月23日正式在市监委官网发布。

2.3 预防老年人多发病,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机能不断下降,60~80岁的老年人患阿尔兹海默症的概率高达40%[5],60岁以上的老年人跌倒率为30%,80岁以上老人跌倒率达50%以上[6],严重影响着老年人的生活质量。罗湖区引进瑞典卡罗琳斯卡医学院NVS系Bengt Winblad教授阿尔茨海默病团队,在老年病院内开设老年性认知障碍病房,并自2016年底开展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认知障碍筛查服务,同时开展老年性痴呆的养老生活护理、日间照料及健康教育讲座等服务,提高了居民对认知症的了解。截至2019年6月,共筛查服务31,901人次,其中1583人次为可疑痴呆。同时,为降低老人跌倒事故的发生,罗湖区于2016年8月推出“老人防跌倒工程”,由罗湖社康中心全科医生先上门评估老人居家环境,再免费为罗湖65岁以上有需要的居民在家里卫生间等地方安装防跌倒扶手,在易发生跌倒事故的地方放置防滑垫,安装小夜灯、赠送手电筒,同时为其讲解居家防跌倒“小技巧”,降低居家跌倒事故发生。目前已为罗湖辖区756户家庭安装了防跌倒扶手,有效降低了老年跌倒率。

3 罗湖区医养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罗湖区医养融合服务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仍面临着一些问题,而这些问题也是全国医养融合机构普遍存在的问题,如政府管理割裂、养护人员短缺、资金缺口巨大,都在阻碍着医养融合养老事业的发展。

3.1 多部门联动相对不足,相关职能部门的政策、信息不同步

医养融合事业的发展,涉及到多个政府部门,虽然罗湖区民政与卫健部门进行了管理融合,但两个部门仍然是相对独立的。同时,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尤其是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在办证过程中,由于多头管理,缺乏有效联系、沟通,“办证难”现象较为突出,严重影响了社会力量参与养老事业的积极性。“医养结合”新型养老机构的建设标准、设施标准、从业人员上岗标准等也存在着不统一的具体问题,影响养老事业的发展。

3.2 养老机构专业养护人才短缺

养老机构缺乏专业养护人员是全国养老机构共同面临的问题,罗湖区作为深圳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区域,养老服务需求量大,虽然近年来持续引进相关人才,但仍存在着人才流失等问题导致养护人员短缺,并且护理人员以本科和大专学历为主,养老护理员更是以高中和初中学历为主,缺乏高水平的专业养护人员。同时,养老服务人员待遇低、社会认可度低、工作强度大、养老护理技能不足等问题普遍存在,导致护理质量难以保障,养老服务水平亟待提高。

3.3 资金存在巨大缺口

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始终以免费形式为老人提供健康体检、认知障碍早筛等服务,给各大医疗和养老机构提技术支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虽然罗湖区政府在资金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但随着养老服务的需求不断增加,资金缺口逐渐增大,不利于医养融合工作的长期发展。

4 罗湖区医养融合的展望

4.1 推动政府部门联动,简化医养融合机构准入流程

医养融合涉及多部门的协调与合作,尤其是在引入社会资本后涉及到更多的流程,使得相关工作效率低下。因此,在今后的发展中,推动政府部门的联动,简化医养融合机构的准入流程,是发展的必然方向。

4.2 加强养老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由于养老人员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因此可依照医院护理人员的培训和管理模式对养老机构工作人员进行专业化培训,持证上岗。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医院可联合专业培训机构及大学院校筹办一所培养社区养老照护、护理型的职业技术学校,助力养老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4.3 引入更多的社会资源

近年来由于养老需求的不断扩大,社会资本也在不断对养老产业进行探索与尝试,相关政府部门除了要进行行业监管外,还应积极探索社会力量参与机制和医养融合模式市场化运作参与机制,整合多方服务主体资源,共同满足日益增长的多层次医疗养老的需求,积极引入社会资本流入。

4.4 大力发展安宁疗护

深圳市是国家第二批安宁疗护试点城市,在今后的3年时间里,全市大力开展安宁疗护的相关工作。罗湖区对安宁疗护已做出了一定的尝试,建立了全人照顾、全家照顾、全程照顾、全团队照顾的“四全”服务体系,解决疾病终末期患者身体、心理、精神等方面的照料和人文关怀的问题,在今后的发展中,要积极探索“社区-居家-三级医院”安宁疗护模式,推动深圳市安宁疗护试点工作的开展。

致谢:深圳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深圳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罗湖区政府、罗湖区医养融合老年病院和多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罗湖区罗湖老年病
个性化护理在老年病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非小细胞肺癌老年病人PICC围置管期的综合护理干预应用效果
内科老年病实施人性化护理的应用效果探讨
Joseph F. Engelberger
一线城市老城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路径研究
罗湖区2015-2018年空气质量状况及原因分析
专家眼光审视下的“罗湖教改”
“新素质教育”的创新行动— —深圳市罗湖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实践探索
罗湖打造掌上政府平台“i罗湖”
深圳罗湖破解“中国棚改第一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