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理念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改革实施路径的探究
2020-12-31戚童
戚 童
(东北电力大学艺术学院,吉林 132013)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强调,党的新闻舆论工作是党的一项重要工作,要从党的工作全局出发把握定位,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尊重新闻传播规律,创新方法手段,切实提高党的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新闻舆论工作者要切实增强政治意识,找准定位,牢记社会责任和全局意识,不断解决好“为了谁、依靠谁、我是谁”这个根本问题[1]。广播电视编导归属艺术学类专业,主要培养具有广播电视节目、频道与栏目策划、节目采访制作、纪录片导演以及在广播、电视、网络等传媒机构从事播音主持及其他语言传播等工作的复合型人才。作为培养传媒人才的重要阵地,探索新形势下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思想政治教育新路径,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和针对性是时代赋予传媒人才培养的新要求。衡量高等教育与课堂教学质量的标准不仅仅是学生掌握知识的程度,还要包括学生在政治觉悟、思想认知、文化认同等方面的提升程度。课程思政的提出改变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学评估的标准,对专业课程提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
1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缺乏对课程思政的认知
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和落实时间短,许多内容还处于探索阶段,因此部分广播电视编导专业教师对其缺乏足够的重视,甚至在专业课上只注重专业知识的讲授,忽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与交流,割裂了思想价值与专业知识的联系。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专业课教师本身思想政治教育观念不强,没有德育育人意识;另一方面,在专业课程教学中缺少对德育育人元素的深入挖掘与探究,无法将思政教育内容与专业教学内容相融合[2]。
1.2 学生政治意识薄弱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作为艺术学科,学生的德育思想理论底蕴相对薄弱。部分学生重实践轻理论,重专业技能的掌握轻思想内涵的修养;学生的政治意识不强,没有明确的政治立场,不关注国家社会的发展形势,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学习不重视,个人理想与社会理想存在脱节现象;集体观念薄弱,自我主义强,艺术专业学生更注重对个性、自由、独立的追求,忽视时代赋予广大青年对理想信念的把握。
1.3 发展机制与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课程思政需要把立德树人放在教育的首位,通过将专业知识与思政理论融会贯通,实现可持续的协同效应。但由于推进课程思政发展的机制不够完善,广播电视编导专业的课程设计没有将德育资源规划进来,只是随机加入一部分思政教育内容;同时,执行机制和监督机制不科学,也大大增加了思政内容的随意性;课程思政的评价体系不够系统,没统一的考核标准,管理工作不到位,没明确课程思政的建设目标,导向不突出。
2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2.1 顺应时代需求,培养德才兼备人才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不仅是人才培养的关键,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国发展的未来与希望,德才兼备是对其基本要求。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不只是思政老师的职责,所有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在专业课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内容,能帮助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强对学生人文素养和价值理念的培养,符合时代对立德树人的新需要。
2.2 革新教育模式,彰显协同效果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施课程思政能够促进学校教育模式与方法的创新。课程思政的提出与实施是在传统思想理论教育课程的基础上将思政元素与内容融入到不同专业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中,使思政教育在学生学习和生活中得到全面普及。专业课教师将思政教育与专业技能有机结合,实现教育方式的协作联合,也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作用,增强教育的效果。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施课程思政也彰显了学科教育的开放性与融合性,不仅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更能提升学科教育的效率,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学科育人、全过程育人。
2.3 完善教学工作,提升教学质量
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有助于育人功能的发挥。课程思政教学可以努力挖掘专业课程中丰富的育人资源,探索出在教学主渠道中的育人路径。由于学生与专业课教师接触多,认同感强,大学生的价值观念更容易受到专业课教师的影响。合理发挥专业课程的隐性教育资源,能有效实现知识传达与价值引导的统一。专业课教师通过对课程思政内容的学习与探索可以更好地进行知识的梳理与拓展,增加与其他专业教师交流的机会,共同推动本科教育的育人功能,促进专业教育教学的改革发展。
3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思政建设实施的方法与途径
3.1 提升思政修养,发挥示范作用
课程思政的教育模式在内容上强调“专业+思政”,而现阶段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还无法彻底改变以教师为主导的教育模式。为了实现课程思政教学有效性的提升,应该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思想政治素质,发挥教师在课程思政中的引领作用。
我国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在于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决定了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必然坚持坚定的政治方向。毛泽东同志曾讨论过“文艺为谁服务”的问题,课程思政则鲜明的解答了“教育为谁服务”的问题。教师作为教育的主体责任者,应该时刻把握教育的政治方向和政治要求,自觉将思想政治工作融汇在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中。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掌握扎实而全面的专业技能,又要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深入的理解,并实现专业知识和思政教育充分融合,在教育教学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在实践教学中,教师也应该把握明确的课程思政方向,善于通过艺术现象引发学生对生命、文化、理想、哲学的讨论与反思。如涉及到宗教与艺术、西方哲学与东方文明等问题时应该从理性角度为学生阐述它们的关系,从批判的角度辨析经典与流行的差别,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3.2 梳理思政资源,丰富课程内容
首先,要充分挖掘、梳理丰富的思政教育资源,丰富课程内容。应该将艺术中的家国情怀、引人共鸣的重大事件与重要爱国人物的事迹加以梳理,贯穿于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中对艺术理论的探讨、艺术作品的鉴赏、创作灵感的整合、审美意识的启发等教学内容中去,对学生会有春风化雨般的影响,与课程思政的目标达成根本的契合。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突破传统艺术与经典案例的局限,不断将流行文化纳入课堂教学过程中,提升思政教育的时效性。例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中选取的大部分案例为经典影视作品,包括几十年前发行的《阿甘正传》《肖申克的救赎》等,这些经典案例的解读与赏析虽然能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但由于经典艺术诞生于特定的历史语境,不符合现代学生的日常生活和文化生活现状,更无法以案例为切入点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专业课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时不仅要考虑经典案例的典型性,也应该选择一些像《战狼》《攀登者》等具有流行性的主旋律文艺作品,提高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主流思想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丰富课程内容的趣味性与有效性,真正实现课程思政的教学目标。
3.3 创新教育方法,改善评价体系
教学方法和教育模式的多样性有助于提升课程思政建设的质量水平,为此,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在教改实践方面要强化课堂的德育教育,立足于艺术专业思维活跃、案例丰富的课程特点,把互动教学、情景教学、合作教学和体验式教学的教学方法融入到课程思政内容,可以进一步增加专业课程的感染力。在理论课融合式教学的基础上增加具有典型性和可操作性的课程思政社会实践,以实际行动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体验平台,并借助新媒体手段构建网络平台,开设网络课程,完善网络监管,并以多种方式激励学生踊跃参与[3]。建立科学的与课程思政配套的评价体系也有利于激发教师的积极性和学生的参与度。学生的考核除了要注重专业知识外还要注重对品德与人格的表达。制定奖惩分明的考核机制并将考核的成绩与教师的荣誉相关联,也能提升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重要性的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激发教师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积极性与创新性。
3.4 注重合作机制,转换师生关系
课程思政不能流于形式,更要注重实践效果。思政教师与专业教师在合作机制的具体要求与制度下组建成课程思政教学团队,可以进一步加强彼此的交流与沟通,使教师了解彼此教学的内容与方向,做好思政教学内容分工,更好地为对方提供帮助与服务[4]。
在授课的过程中,师生关系也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往往充当着课堂的领导者,学生被强制性地灌入抽象的专业知识,却忽视了他们真正的精神需求。因此,换位思考,理解学生意愿,重视学生发展也能进一步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信任感,保证他们的全面发展。
4 结 语
课程思政理念的实施关系社会主义接班人培养的国家大计,作为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风向标,不仅是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各门课程所面临的新课题,也是每位教师所必须肩负的历史使命。新闻事业是党和政府的喉舌,传媒人的政治素养与职业操守更要求广播电视编导专业课程主动承担起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责任。增强课程思政意识,充分挖掘、梳理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文化基因与价值典范,发挥艺术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协同效应,才能真正实现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德艺双馨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