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理与路

2020-12-31杨文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家国思政课情怀

杨文娟

(新疆教育学院思政部,乌鲁木齐 830043)

1 家国情怀与高校思政课教学

“家国”一词政治色彩较弱,更倾向于思想领域,是一种自家而国一脉相承的情感表达与人生理想[1]。而所谓家国情怀则是指一个人对家乡和故土的眷恋,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国家共同体的认同。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是在数千年历史长河的积淀中逐步形成的,它不仅是一种来自内心深处的感知,更是一种对生命的自重、自觉和对家教家风的历史传承。无论是西汉时期《礼记》中所体现出来的“修齐治平”的理想情怀,还是在宋代《岳阳楼记》中所展现出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责任担当,亦或是陆游在《示儿》中所坚持的“家祭无忘告乃翁”的忠诚执着,家国情怀无不体现着人们内心的精神归属,是一个人对自己的国家和人民所表现出来的真挚热爱,是一种以黎民百姓之心为心、以家国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及对祖国的高度认同感和归属感。

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并实施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中,专门提到要用家国情怀教育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18年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在讲话中都特别强调了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家国情怀等方面下功夫,要在广大师生中大力弘扬家国情怀。为更好地响应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思政课教学中要实现“三进”,在这个过程中让家国情怀也能从“进教材”到“进课堂”,最终达到“进头脑”的效果,这样不仅能更好地落实新时代对弘扬家国情怀的要求,也能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思政课教学内容。无论是培育家国情怀还是上好思政课,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素养和对祖国的理解与热爱,使学生获得思想上的共鸣,从这个角度看二者是相契合的。

2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意义

2.1 是新时代增强大学生中华民族凝聚力的重要途径

新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是对祖国的深情热爱、对中国梦的孜孜以求以及对中国共产党的衷心拥护等真挚情感的集中体现。热爱祖国首先表现为对哺育自己的国家和血脉相连的各族兄弟姐妹的热爱,还表现为对祖国壮美山河和灿烂文化的热爱;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其实质是通过把国家情怀、民族情怀和人民情怀统一在一起进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民族的振兴和人民的幸福;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要做到对党的绝对忠诚和坚决维护。要真正引导新时代大学生做到以上这些要求,有效培养他们对祖国、对中国梦和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从而提升他们的中华民族凝聚力,在这其中家国情怀素养是关键一环,也是有效措施和重要途径。家国情怀是数以千年来我国各族儿女凝心聚力形成的民族精神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也是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它对引导和教育广大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以及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且在引导他们珍惜现在的幸福生活、提高他们的家庭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进一步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等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2]。

2.2 是新形势下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举措

高校是新时代加强广大青年学生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前沿阵地,而家国情怀则是我国主流意识形态领域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其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承和文化基因是一种典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新的形势下,思政课在高校青年大学生的意识形态领域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大学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接班人和主力军,他们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正是在这个特殊的阶段逐渐趋于稳定并最终走向成熟,并且在各种意识形态斗争中很容易受到影响,而家国情怀以其家国同构的朴素情感很容易走进大学生的心里,使之产生共鸣而为广大学生普遍接受。因此,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高校思政课是有效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的重要之举,理应将二者相结合。

2.3 是新阶段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前提

坚持立德树人是新征程中我国各级各类高校办学的根本任务。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高等院校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要切实担负起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和历史使命。因此,“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一系列问题就成了当代高校面临的首要问题。高校要培养的是被社会所需要的青年人,这样的青年人首先要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当青年学生能够通过思政课真正将家国情怀内化于心时,高校为立德树人而做的一切教育工作都将会水到渠成,为立德树人而遇到的一切教育问题也将迎刃而解。从这个意义上说,把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对坚持立德树人的重要作用绝不能忽视。

2.4 是新征程打造高水平思政“金课”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的思维定式中,认为在思政课上所要学习的政治理论和所要培养的价值观念多是晦涩和枯燥的字眼,而将家国情怀这样通俗的、带有情感性的内容融入思政课教学中,不但能使传统的思政课教育模式成为灵动性的话语,还可以改变学生对思政课固有的看法,真正让他们从心底里喜欢和期盼思政课。学校思政课既要体现思想性和理论性,还要体现亲和力和针对性,而将家国情怀与思政课相结合并融于课堂恰恰能够满足这个要求,它不仅能够丰富思政课的教学内容,增强其故事性和情感性,提升思政课对学生的吸引力,还能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所以把家国情怀融入到高校思政课中就是一种把“亲和力和针对性”融入到“思想性和理论性”中的有效方式,是二者的完美结合。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过程中应充分挖掘家国情怀与思政课相契合的内容,进一步促进思政课的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魅力,最终把思政课打造成一门名副其实的“金课”。

3 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具体路径

3.1 思政课教师要率先垂范

教师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对学生的思想和言行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都说办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那么作为思政课教师更要有家国情怀,心里必须装着国家和民族。思政课教师不仅要关注时代和社会,更要不断地从实践中汲取养分以丰富自身的思想理论。教师人格的教育功能对学生的成长往往起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作用[3]。高校教师,特别是思政课教师的人格涵养对渗透家国情怀教育非常重要,是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力量。所以,思政课教师自身的品格和价值观念会外化为言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当代青年大学生,影响他们思想道德、价值观念以及行为习惯的养成。每位高校思政课教师都应该遵循先“立己德”再“立德”和先“树本人”再“树人”的基本原则[4],要深刻明白教师自身优良的品德修养是作为一名合格教师的前提和先决条件。积极努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践行一名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把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和家国情怀相结合,用真挚而朴素的家国观来涵养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做勇于承担历史使命的表率,从而达到熏染和教化学生的目的,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一个正确的道德标榜,争取成为学生做人的镜子。

3.2 做好课前五分钟新闻综述

思政课教师可以安排学生把提前梳理的一周新闻综述做成幻灯片或剪辑成小视频,将思政课课前五分钟的时间交给学生,引导他们关注社会时政,增强对国情、社情的了解和认知。例如,对于时代英雄的人物事迹要充分发挥英雄模范的导向和激励作用,用优秀事迹和高尚的精神感染、塑造青年学生。要让青年学生知道中华儿女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不断涌现出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英雄人物,这些人才是值得我们崇拜的偶像,才是真正撑起中国的脊梁。这个时代需要英雄,那些具有浓厚家国情怀的人无不具有英雄情节。再如,对一些政治、经济问题,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去把握和理解。现实中的政治和经济热点往往都是由一定的历史因素导致,把这类新闻时事引入课堂,可以引导学生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现实问题,然后把历史问题拿到现实中思考,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更广阔的视野和理性思考的习惯,通过全面、客观地分析并找到这些当下社会政治、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动因。只有这样,学生才能更深刻地了解世界发展格局和趋势、理解我国国情与道路选择、明白个人的“小家”与祖国的“大家”是荣辱与共、休戚相关的。总之,通过思政课课前五分钟的新闻综述不仅能够让学生养成关注国家与社会发展的习惯,还能让他们感悟到个人和家庭的发展与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普遍规律,真正明白“没有国哪有家”的道理,使思政课有效地发挥培养学生家国情怀的作用。

3.3 将历史文化融入思政课堂

家国情怀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文化的基因传承和精华所在。在思政课教学过程中要通过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共产党史等教育来弘扬大爱忠诚的家国情怀,把知识教育与情感教育、信念教育相结合,增强广大青年学生的“五个认同”,构建共同的家国记忆。几千年以来,无数的英雄人物和仁人志士为黎民百姓的安危和家国天下的存亡忧心苦思、上下求索,古有“位卑未敢忘忧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逻辑,又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爱国深情,此类豪言壮语世代流传。这种自古就有的价值追求和精神气质在鸦片战争叩开中国大门的近代史上,在那一代青年学生的五四精神中也得以重构和延续。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正是一种对中华民族精神的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这些历史文化都是当代青年学生在学习和理解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需要深刻体会的内容。

3.4 指导学生走上思政课讲台

如何让家国情怀融入思政课,其中一个非常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大学生敢于走上思政课讲台。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讲授一个思政课小专题,通过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探讨的方式来传递正确的价值观,让他们通过这种平等交流的方式实现学习上的共勉和问题上的共识,最终达到精神共振和情感共鸣。思政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他们获取和探究第一手资料,让学生在自我探讨中学会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用生活中的鲜活案例和自己的话语方式打动、吸引并感染大家。如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应该特别注意引导一年级大学生,在国庆节前后通过走上讲台向同学们展示和抒发爱国之情,用青年人

的方式去表达对祖国的深切热爱。总之,鼓励大学生自己走上思政课讲台,用微观视角从细节切入,以身边的小故事反映社会的大问题,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和体会来传递正能量,更容易带动思政课的课堂气氛,把家国情怀自然融入思政课中。

3.5 加强思政课实践教育

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要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发挥课堂知识教育和课外实践教育的双重作用。地方特色文化教育资源是进行家国情怀教育的重要内容,在思政课的实践教学环节中,应充分将其与大学生所在地的特色教育资源相结合。在课堂实践中,利用国家重大纪念日、中华民族传统节日和地方特色节日,结合当地社会热点,开展特定主题的演讲比赛、辩论比赛、诗词大会和时政解读等集体活动,增强青年学生对家国情怀的认知、理解和践行;在课外实践活动中,首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带领学生实地考察,参观当地历史博物馆等。如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的实践教学中重温就近的红色教育基地,让红色基因在学生心中扎下根。其次,马克思主义学院还应主动作为,积极与各级党团组织和学生社团、学生联合会等相关部门和机构联合开展多种主题的课外实践活动。可组织学生利用实践教育、假期实习、大学生支教等活动,积极开展社会实践和调研。成立国情社情观察团,带领大学生实地了解所在地区区情和我国国情,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把家乡的变化与国家的发展联系在一起,从而不仅可以产生思想的共鸣,激发他们热爱家乡、报效祖国的家国情怀,还可以增强他们对家乡和祖国发展的信心,引导他们勇担时代重任。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日常社会志愿者服务和暑期“三下乡”等特定活动,引导他们关注国家、社会和人民,从而进一步了解国情、社情和民情,最终使他们把自己的现实追求、人生理想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紧密结合。

综上所述,家国情怀与高校思政课在教育目的上是相契合的,将家国情怀融入高校思政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高校应通过多种方式把家国情怀教育融入到思政课教学体系中,改变之前理论灌输为主的传统教育方式,整合利用多种故事性、情感性强的教育素材来探索更多具有吸引力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切实提升家国情怀在思政课中的实效性,从而达到二者的共赢。

猜你喜欢

家国思政课情怀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互联网+”背景下开放大学交互式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应用
赣鄱情怀
民有呼我有应 “刚”与“柔”中显情怀
诗人心底的家国情怀
筑梦家国的最美姿态
“小三明治式”议题中心教学法在思政课中的运用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但为家国 无问西东
家国情怀(组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