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思政课以“活”促教的四个维度

2020-12-31杨祥冰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5期
关键词:校园文化思政理论

杨祥冰

(闽南理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石狮 362700)

1 第一课堂理论要讲“活”

第一课堂是指思政课教学中依照学校教学计划安排的,以理论讲授为主要内容的课堂教学活动[1]。第一课堂要做到以教师为中心,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做到把理论讲“活”,让课堂“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把灵活的内容和多样的形式相结合,促进课堂教学效果的提升,实现以“活”促教。

1.1 教师的讲授要做到专业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实现“讲授活”

作为思政课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和讲课艺术是决定理论教学能否“活”起来的关键。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于教学中,同时,还要具备广博的知识,能做到专业理论和其他知识的融会贯通,灵活使用,起到相辅相成的作用。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还要掌握讲课的艺术,具有语言表达特色,能够掌握课堂的节奏,引起学生的共鸣;懂得课堂组织技巧与管理艺术,能够把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调动起来;懂得情感教学艺术,形成自己的讲授风格和特色。在课堂理论教学中,思政课教师要把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生动的讲课艺术有效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教师“讲授活”。

1.2 教学内容选择要灵活,实现“内容活”

对于思政课理论教学的内容,教师要根据整体教学需要进行灵活选择。对教学内容的选择不能仅局限于书本教材,要做到既在教材之中、又在教材之外,要做到内容丰富而充实、主题鲜明而突出。因为思政课教学内容所涉及到的知识点既多且杂,所以教师的选择不是面面俱到,而应该抓住一些关键“点”,如重点、难点、热点等。教师可以灵活选择这些关键“点”,但是,必须要把握各“点”之间的内在联系及其在整个教学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点”凸显出来,才能把“点”讲活,做到以“点”带面,以“活”促教。基于此,教师可以根据思政课程的教学体系特点,选择把教学内容划分成若干专题,每个专题都以一个关键“点”为中心内容,从而实现教学“内容活”。

1.3 课堂讲授形式要多样,实现“形式活”

传统的思政课课堂讲授形式较为单一,缺乏良好的课堂氛围,影响教学效果,所以必须丰富课堂讲授形式,实现开放式课堂,这是做到课堂理论讲“活”的重要条件。开放式课堂讲授形式需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课堂讨论、案例分析、情境教学、微演讲、微辩论、微视频展示、影片教学等内容很好地融入到课堂讲授当中;同时,教学方式和方法还要做到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从当前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运用各种新媒体手段,诸如一些小程序、手机APP等,把学生对手机的使用引导到学习上来,增强学生的参与性和创造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思政课课堂讲授中,运用开放式课堂教学的方式和方法,做到多样性和新颖性相结合,从而实现课堂“形式活”。

2 第二课堂活动要开展“活”

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校内课外开展的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校园文化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可以起到渗透、隐蔽、陶冶的“无意识”育人作用[2]。当前,思政课教学要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第二课堂的积极作用,把各种活动开展“活”,实现以“活”促教。

2.1 思政课教师参与和指导

校园文化活动的育人作用有别于课堂理论教学,通过良好文化氛围的熏陶,发挥隐性育人作用。所以,要把思政教育融入到校园文化活动中,更好地发挥校园文化活动对思政课教学的促进作用,而思政课教师作为参与者对活动进行指导。一方面,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活动,体现出来的不是师生关系而是一种朋辈关系,这样有助于消除学生的逆反心理,师生合作共同完成活动;另一方面,在参与活动中,教师可以发挥自身的专业优势,将思政教学元素融入到文化活动中,指导学生在文化活动中实现思政课的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角色关系的转换,把教师的思政专业因素影响作用和文化活动隐性育人作用结合起来,实现对校园文化活动的“指导活”。

2.2 学生社团发挥积极作用

学生社团是学生参加各种校园文化活动的主要载体。高校有各种各样的学生社团,其中包括一些与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或与思政课教学相关的学生社团,通过这些学生社团的组织和开展活动,实现校园文化的思政育人作用。如闽南理工学院,由马克思主义学院创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读书社”和“知行法学社”两个学生社团,社团机构健全,有指导教师和活动场所,其中,读书社负责组织各种读书活动,通过阅读马克思主义理论经典著作,加深学生对思政课课堂教学的认识和理解,进而培养一批青年马克思主义者;法学社负责组织各种法治教育与宣传活动,使学生能够做到学法、遵法、守法、用法,培养法治思维。通过对这些学生社团的积极组织和引导,实现了校园文化活动的“组织活”。

2.3 校园文化活动多样化

实现第二课堂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需要把教师的灵活指导和学生社团的积极组织结合起来,开展多种多样、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一方面可以开展各种思政教育的主题活动,要发挥“读书社”等专业社团的积极作用,以每年党中央召开的主要会议精神为指导,以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庆典活动和国家重大事件为宣传和学习的内容,紧扣学生关注的焦点和理论学习主线,开展以思政教育为主题的校园文化活动[3];另一方面,在其他校园文化活动,如学术科技、公益宣传、文体爱好和志愿服务等活动中,把相关的思政教育因素融入其中,实现“思政活动”和“活动思政”的有效结合,发挥校园文化活动的思政育人功能和作用。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和其他各种活动,实现校园文化活动的“形式活”。

3 第三课堂实践要做“活”

第三课堂主要是指学生在校外参加的各种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素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参加思政课社会实践活动,既可以使学生在实践中检验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还可以锻炼学生综合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通过实践活动设计、实践教学基地和丰富的实践活动的有效结合,把校外实践做“活”,实现以“活”促教。

3.1 突出实践活动设计的灵活性

教师要围绕思政课教学目标,制定实践教学大纲,明确实践学时学分,对具体的实践内容和形式进行合理的设计,要突出校外实践教学活动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一方面,教师要根据具体课程的教学需要,结合当前社会现实的热点问题和学生的思想实际,设计多个实践选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长和兴趣爱好自由地进行选择,突出实践选题的灵活性;另一方面,要合理设计实践教学过程,实现“做-讲-展”的有效结合。首先,学生要身体力行,躬身实践,即“做实践”;其次,学生要把自己的实践收获和心得体会讲述出来,即“讲感受”;再次,学生要形成实践报告、微视频、PPT等实践成果,并进行展示,即“展成果”。通过“做-讲-展”三个环节的有机结合突出实践过程的灵活性和可操作性。

3.2 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辅助作用

思政课开展校外实践教学,需要把学校周边的各种社会资源有效地利用起来,如相关政府部门、司法机关、博物馆、红色文化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等,学校要和这些机关单位建立合作共建关系,建立校外大学生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的辅助作用。一方面,组织学生在实践基地开展相关思政课实践活动,另一方面,还可以邀请基地的专业人员为学生进行实地讲解和指导,提升学生实践效果。如闽南理工学院和当地人民法院合作建立校外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到法院开展“旁听审判”等法治实践活动,同时也邀请法院专业人员对学生进行法律讲解和法治教育,指导学生开展“模拟法庭”等实践活动,取得了较好的法治教育效果。这样就实现了校地之间双向互动,通过学校主导作用和基地辅助作用的结合,把校外实践做“活”。

3.3 实现校外实践活动的多样化

在社会大课堂里,要锻炼和提升学生各方面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必须做到校外实践教学活动丰富多彩、灵活多样,才能更好地发挥其对思政课理论教学的积极作用[4]。学生可以利用寒暑假的时间开展回乡调查和社会调研活动,对自己的家庭、小区、农村等进行相关的思政课内容实践调查,使学生正确认识我国的国情和社会现状。也可以利用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相关实践活动,如利用法院、公安机关等开展法治实践教育活动;利用博物馆开展关于城市历史、改革开放成就的实践活动;利用红色文化基地开展以党史和爱国主义为主题的实践活动。还可以在学生专业实习实训时,开展“课程思政”相关的实践教育,如培养职业道德、认识职业法律、学习企业文化等实践活动。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实践活动,把校外实践做“活”。

4 第四课堂网络要用“活”

第四课堂主要是利用网络及相关的平台媒介所进行的教学活动。当前,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重大的转变,网络教学活动中,更加突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这就要求思政课要从“教”与“学”两个方面着手,把网络用“好”、用“活”,实现以“活”促教。

4.1 利用好网络工具

在“互联网+”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平台、新媒体工具被广泛运用到日常生活中[5]。思政课也要顺应时代发展,充分利用好相关网络工具,如一些APP、小程序等,灵活开展教学活动。对于教师来说,可以利用网络工具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辅助作用,提升教学效果;对于学生来说,这些网络工具的运用可以激发学习的积极性,实现灵活的学习。如云班课,其功能齐全、操作简单、使用灵活,教师可以用来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进行课堂的点名签到、发布资源、开展活动、进行测试、师生互动等;学生通过云班课手机APP可以做到学习不受时间和地点的限制,而且云班课的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进行自主学习。

4.2 使用好网络资源

网络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等特点。思政课教学中要合理使用这些网络信息和资源,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体现在“教”与“学”两个方面,教师可以使用好相关网络信息和资源,如人民网等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学习强国的理论文章和教学材料、B站的短视频等,来开阔自己的视野、提升教学能力、丰富教学手段、充实教学内容,把思政课讲“活”;学生可以使用网络信息和资源丰富自己的学识,提升自身的网络自律意识和自学能力,加深对思政课理论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思政课学“活”。当然,在使用这些网络信息和资源时要学会辨别,做到有选择地使用,因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信息和资源良莠不齐,所以,不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网络信息和资源的使用,都要做到弃糟粕,用精华[6]。

4.3 打造好网络课程

在网络普及化发展的今天,网络课程已不再是一个新生事物。当前,有很多以发布网络课程为主的网站,如中国大学MOOC在线学习平台、智慧树、超星学习通等。思政课要实现以“活”促教,提升教学效果,必须打造好网络思政课程,处理好网络教学和现实教学的关系,突出网络教学的资源优势,实现对思政课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的积极促进作用[7]。思政课网络课程的运用,主要是要发挥其对课堂理论教学的补充和辅助作用,所以,不宜全程使用,而应该以混合式应用为主。思政课教师应根据自己教学的需要,量身制作相应的网络课程,并合理设计如何应用于教学当中,学生则按要求适当地去学习教师发布的网络课程。这样才能更好地把现实的课堂教学与网络教学结合起来,实现把网络用“活”[8]。

5 结 语

新时代的思政课教学,必须以学校和社会现实为立足点,从当前大学生的思想实际出发,把学校理论课堂、校园文化活动课堂、校外社会实践课堂和网络课堂有机结合起来。一方面,要发挥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如理论课堂讲授的生动灵活、校园文化活动的丰富多彩、社会实践活动的针对性、网络资源的大数据优势等,突出各自的“活”;另一方面,这四堂课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要做到相互促进,相辅相成,如课堂教学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理论支撑,校园文化活动和校外社会实践对课堂理论教学起到有益的补充和辅助作用,网络为其他三个方面提供丰富的资源和载体,从而实现整体的“活”。当前,思政课教学只有做到这四个维度的“活”,才能真正实现以“活”促教,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落实好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猜你喜欢

校园文化思政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神秘的混沌理论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对农村初中合作型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我校再获陕西省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党建工作与校园文化创新探究
冰雪休闲体育丰富校园文化建设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