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2020-12-31渤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汤 霞(渤海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锦州121013)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一直坚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1]。高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重要阵地,对于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能不能选择合适的路径,是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
一、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前提条件。一个理论被人民大众理解、掌握、接受、运用,不是因为别的,而是因为这一理论具有科学性,能够解决人民群众面临的现实问题。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也是如此。因此,要在高校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首先就要使他们深刻认识、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2]无论是马克思主义还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都是被实践证明了的科学理论体系,具有科学性、开放性、实践性。正是有了这些特性,才可能被人民群众接受并指导其社会实践,从而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把握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性方面,高校有自身的优势。这包括:
第一,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具有较高文化素养。这为确立优良文风提供了理论条件,而优良的文风是科学认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条件。毛泽东在延安整风时期指出:“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3]习近平也说过:“文风不是小事。……党风决定着文风,文风体现出党风。”[4]从这两段话中我们可以体会出文风的重要性,体会出文风和党风的关系,也可以体会出文风和文化素养的关系。优良文风的确立,需要有较高文化素养的群体。而高校是文化层次最高的部门之一。
第二,高校具有系统的学习宣传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条件。这就是高校系统的学习制度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高校的学习制度是各行各业单位中最系统的。而本专科学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层次学生的“步步高”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也是其他单位所不具备的。
第三,高校具备了对马克思主义联系实际、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宣传的条件。高校是社会的组成部分,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是社会成员,他们所关心的社会主要问题和社会其他成员并无二致。高校较高的文化素养、系统的学习条件,使得高校的教学研究人员能够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解决现实问题进行研究和回答,从实践层面来加强高校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认同。
二、加强队伍建设
利用优良文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说到底还是要由人来实施。因此,在高校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学、研究、宣传队伍,是高校优良文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条件。高等学校的教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力量,他们既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者,又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者和实践者。他们要完成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必须具备一定的素质。
第一,信仰马克思主义。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蕴藏于其中的世界观、方法论,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条件。作为高校教学、研究、宣传队伍,其成员的知识结构、能力素养、对马克思主义了解研究的深度广度不可能完全一致。但是,有一点必须是相同的,那就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积极研究马克思主义、宣传马克思主义。“让有信仰的人讲信仰,善于从政治上看问题,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政治清醒。”[1](330)所以,要提高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素养。如果没有这方面的素养,那么我们在宣传中必然是以己昏昏使人昭昭,这决不能达到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提高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是一项艰苦的工作,但又是必须做的工作。
第二,研究、掌握实际。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一样,必须使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者和宣传者,在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同时,必须研究和掌握中国实际。这样,才能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结合起来,所进行的宣传才能被人民群众接受。
作为一个宣传者,对于实际情况的掌握应该既是全面的,也是具体的。既要掌握国情,也要掌握省情、市情、县情,等等。理论宣传最常说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但是,如何联系实际,却是每一个理论工作者、宣传工作者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也是一个需要不断解决的问题。如果仅仅把实际归结成枯燥的条条框框,那不是真正了解国情,算不上联系实际;如果只是关注了解了整个国家的状况,但是不了解省情、市情、县情,那也不是真正了解国情,也算不上了解实际。这样的结果,是不能做到把马克思主义与实际结合起来进行宣传的。
第三,提高多方面的素养。作为在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宣传队伍,必须有较高的素养,这是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任务所决定的,也是取得好的宣传效果所要求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宣传队伍的素养应该包括以下方面:
首先,多学科知识的素养。包括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历史学等学科的知识素养。不是说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宣传队伍都精通这些知识,但是必须对这些知识进行适当的了解和掌握。这样,我们才能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层面进行宣传,才有可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其次,较好的文学素养。2005年《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要多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活泼的事例、新颖活泼的形式,活跃教学气氛,启发学生思考,增强教学效果。”[5]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角度看,我们的文章能不能文字流畅、逻辑严谨、文风朴实,与我们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我们的课堂教学能不能抓住学生、形成共鸣、使人信服,同样与我们的文学修养密切相关。同样的问题,文学修养不同的人,讲出来的效果是不一样的。
再次,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在现代传媒高度发达的情况下,做好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工作,要求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的宣传队伍必须掌握现代科学技术,否则肯定做不好宣传工作。因此,高校每一个宣传者都要认真学习、熟练使用现代传媒技术,力争成为既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又能够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的复合型人才。党和政府则要为这方面的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第四,具有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识。具备了上述素质,只是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准备了条件。要利用这些条件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需要推动者的意识。这也是优良文风的重要体现。下列两点应该引起我们的特别注意:一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队伍要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要求。正如列宁说的:“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和简单明了。”[6]有了这个认识,才能增强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自觉性。二是把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实现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心。从一般意义上来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了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大众化。高校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应该包含上述所有内容。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应该将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重心。
三、采取多样的教育宣传形式
当今社会是信息化社会,信息化使人类的传播方式、传播速度、受众范围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其他宣传,都要根据青年学生的特点,注意采取各种有效方式。《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提出:“教学方式和方法要努力贴近学生实际,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学习特点,提倡启发式、参与式、研究式教学。”“认真探索专题讲授、案例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要加强实践教学”[5](419)。从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视角看,在注意以上方法的同时,应该引起特别重视的是以下两点:
第一,广播、电视、报刊。从某种意义上说,广播和报刊是传统的传播媒介,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相当长时间内充当了主要传播媒介。这两种传播媒介在今天仍然起着重要作用。政府的“村村通”行动,说明广播在大众中的地位和作用仍然很大。虽然广播在高校学生中的作用与社会其他人群相比会弱些,但是校园广播仍然是大学生接触社会、了解学校的重要媒介之一。报刊是传统的传播方式,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内容贴近现实的报刊都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较大的影响。虽然今天网络和电视越来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渠道,但是仍有一部分人主要依靠报纸获取信息,即便是依靠网络和电视获取信息,高校的教职员工和学生也没有放弃报刊的信息渠道。因此,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必须重视报刊的作用。
电视作为一种传播媒介,在中国出现主要还是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但是电视普及率增长之快,已经使其成为一种大众媒介。对于高校的学生也是如此。
第二,手机、电脑等网络产品。网络是当今信息传播的最主要方式。在信息化社会的条件下,大众接受方式也发生了变化。除了传统的口头传播、报纸传播、广播传播方式外,更多的是通过电视、手机、电脑网络的路径接受信息。表1、表2 是2012—2019年相关情况变化①。
表1 2012—2019年移动通讯手持机增长变化情况
从高校学生手机使用情况看,2012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59.0 万人,在学研究生172.0 万人,毕业生48.6 万人。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招生688.8 万人,在校生2391.3 万人,毕业生624.7 万人。2019年全年研究生教育招生91.7 万人,在学研究生286.4 万人,毕业生64.0 万人。普通本专科招生914.9 万人,在校生3031.5 万人,毕业生758.5 万人②。手机基本上是人手一部。
表2 2012—2019年互联网上网人数变化情况
2018年和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的统计数据没有互联网上网人数和手机上网人数,但逐步增长是肯定的。对于高等学校电脑使用情况,没有确切的数据,但是根据我们的切身体会,学生中拥有的电脑,加上学校的机房电脑,每个学生都有机会使用电脑,则是可以肯定的。网络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包括高校在内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空间和传播途径。现在,高校学生都熟悉网络、接触网络、利用网络。2020年抗击新冠肺炎期间,线上教学也说明了这一点。在这种情况下,高校的教育者如果忽视网络,一定不能做好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因此,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必须将网络作为重要阵地,加强对网络意识形态的领导,加强网站建设;自觉地将网络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和其他形式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结合起来。
四、建立科学的考评机制
建立考评机制,是因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过程。之所以是一个长过程,固然是由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本身的内涵包含了过程这一要素,还因为高校的教育对象是流动的,一届一届毕业生离开学校,同时新的学生不断来到学校。这也是高校的特点。同时,大学阶段是大学生接受知识、培养能力的关键时期,也是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基于这些因素,要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保证优良文风建设,用优良文风推进高校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显得尤为重要。在高校建立考评机制,既要参照全社会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考评机制,又要突出学校特色。具体说来,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考评机制应该包括如下内容:
一是重视程度。高校是否具备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相关文件、目标规划、具体措施,目标和措施是否可行、可操作。
二是全面推动。高校所有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是否都参与到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工作中来,是否根据高校学生的特点长期不懈地进行这方面的工作。
三是取得成效。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是否取得了实际成效。教职员工和学生是否认识了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意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否讲清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是否用这些理论分析和解决了现实问题,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知识和理论素养是否有较大的提高。
四是监督机制。是否建立了优良文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监督考核体系;监督考核指标是否完善;是否既包括了对教职员工的考核,又包括了对学生的考核;是否根据指标体系进行了切实的监督考核,是否对考核结果进行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改进的措施。
五是奖励机制。高校是否根据本校的实际,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成效的部门进行奖励;对成效差或没有成效的部门进行适当的惩处。奖励和惩处的目的都是为了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考评机制能否真正起作用,关键在于是不是真正落实。其实,包括高校在内的各行各业都制定了许多的考评机制,但是,其中的许多机制没有真正落实。考评机制是监督落实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但是考评机制本身也有个落实的问题。从某种角度看,考评机制的落实也很重要。
①表1、表2 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各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其中,2007年、2008年缺互联网普及率,2010年缺宽带上网人数。各项统计数据均未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省。
②资料来源于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12年到2019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