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博簡《史蒥問於夫子》拼合補説及人物試探*

2020-12-31

简帛 2020年2期
关键词:夫子孔子

梁 静

關鍵詞: 史蒥 夫子 史鰌 孔子 上博簡

《史蒥問於夫子》發表於《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九)》,篇名爲整理者所擬。公布後,學者在竹簡形制、字體和文本復原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取得了不錯進展。原簡爲三道編連,簡端平齊,完簡約54厘米,編繩之間的距離依次約爲10、17、17、10厘米,滿簡書寫。(1)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鳲鳩(王凱博網名)發言,2013年1月8日。此篇與《孔子見季桓子》爲同一人所書,(2)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海天游蹤(蘇建洲網名)發言,2013年1月5日。但書寫風格有别,《孔子見季桓子》篇字迹有很多連筆,書寫速度快。而《史蒥問於夫子》的寫法變化不多,連筆較少。(3)李松儒: 《戰國簡帛字迹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365—374頁。原屬《孔子見季桓子》的簡9、21、23、25,由於形制不合,都應歸屬《史蒥問於夫子》篇,與相應的殘簡拼合。(4)在《史蒥問於夫子》公布之前,陳劍就據形制認爲《孔子見季桓子》簡23、25不屬於此篇(陳劍: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第2輯,復旦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160—168頁)。李松儒又指出簡9、21形制也不屬於此篇(李松儒: 《戰國簡帛字迹研究》365—374頁)。張峰指出《史蒥問於夫子》簡4可與《孔子見季桓子》簡9拼合,此外還拼合了《史蒥問於夫子》簡6+7(張峰: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初讀》,簡帛網2013年1月6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3)。高佑仁指出《孔子見季桓子》簡25可與《史蒥問於夫子》簡5拼合(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youren(高佑仁網名)發言,2013年1月10日)。李松儒認爲《孔子見季桓子》簡21可與《史蒥問於夫子》簡2拼合(李松儒: 《戰國簡帛字迹研究》第376頁)。因此,加上學者補入的《孔子見季桓子》篇的4枚殘簡,本篇現存共16枚殘簡。由於折損較多,文字難識。蘇建洲曾指出簡7“美”字寫法疑受到三晋系文字的影響。(5)蘇建洲: 《初讀〈上博九〉劄記(一)》,簡帛網2013年1月6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76。參考同一書手所書的《孔子見季桓子》,此篇也很可能存在由於書手對所據底本文字風格并不熟悉而出現誤字、漏字的情況。自公布到現在,雖有學者做過很多釋讀方面的嘗試,(6)除了原整理者濮茅左的釋文注釋外,相關研究還有蘇建洲: 《初讀〈上博九〉劄記(一)》;張峰: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初讀》;王凱博: 《〈史蒥問於夫子〉綴合三例》,簡帛網2013年1月10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803;楊先雲: 《上博(九)之〈陳公治兵〉、〈邦人不稱〉、〈史蒥問於夫子〉、〈卜書〉集釋》,碩士學位論文,武漢大學2015年;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年第4期,第242—247頁;賴怡璿: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考釋四則》,武漢大學簡帛研究中心主辦: 《簡帛》第13輯,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年,第43—52頁;王志平: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之“史蒥”考》,《陝西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年第5期,第57—61頁。仍然有很多文句難以通讀,竹簡之間的編連情況很多也不能確定。

張峰、王凱博、高佑仁、季旭昇、李松儒等學者對竹簡進行了拼接,包括: [4+季桓9]和[6+7],(7)張峰: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初讀》。此外還拼合了《史蒥問於夫子》簡6+7。[3+10]和[9+8],(8)王凱博: 《〈史蒥問於夫子〉綴合三例》。[季桓25+5] 。(9)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 youren(高佑仁網名)發言,2013年1月10日。這些意見可從。此外,還有一些竹簡的拼接存在異議。

首先是本篇的簡2。李松儒認爲可與《孔子見季桓子》簡21拼合,(10)李松儒: 《戰國簡帛字迹研究》第376—377頁。而季旭昇則認爲簡2字間距比《孔子見季桓子》簡21更密集,因而無法拼接,應與簡11拼合。(11)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第242—247頁。我們認爲李松儒的拼接在文意上似更順暢,至於字間距的問題,《孔子見季桓子》簡21第一個字“者”與其下“君子”合文之間距離明顯大於他處,因而使此簡的平均字間距大於《史蒥問於夫子》簡2。但細審圖版可以發現“者”下正是編連之處,“君子”合文的右上角有一個較小的編痕,因而正如李松儒所説,簡2的形制也是符合此篇的,所以本文采用了她的意見。她認爲兩簡拼合後中間缺4—5字,并補出簡2末尾的“夫”字。圖版上此字僅存上半,寫法與本篇“夫”字相合,所補無誤。我們認爲之後應是夫子説的話,因而又補出“子曰”二字,釋文斷句應爲:

“……既之,以其子。子,其身之貳也。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夫2子曰〕:“□□者,君子德己而立師保,慎其禮樂,道其季桓21……”

其次是簡1與12的拼接。王凱博最早提出簡1與簡12拼接,(12)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鳲鳩(王凱博網名)發言,2013年1月10日。顧史考表示同意,拼接後釋文如下:

“……其〈圖?〉之。”史蒥曰:“蒥也,故齊邦敝吏之子也,無如圖也。1聞子之言大懼,不志(識)所爲。”夫子曰:“善哉!臨事而懼,希不12成事!……”

讀起來確實非常順暢,因而我們也同意兩簡的拼接。顧史考還根據文意補充了可能缺失的文句,最終排列順序如下: 2、4+季桓子9、季桓子25+5、9+8、6+7、11、1+12、3+10。(13)顧史考: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出土文獻與傳世典籍的詮釋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2017年。我們認爲,除了[3+10]的位置以外,其餘竹簡的排列都是比較合理的。

確定以上殘簡的歸屬和拼接後,本文將此篇簡文的順序安排如下: [2+季桓21],季桓23,[季桓25+5], [9+8],[6+7],11,[3+10],[4+季桓9],[1+12]。簡文如下:

“……既之,以其子。子,其身之貳也。今使子師之,君之擇之慎矣。”〔夫2子曰〕:“□□者,君子德己而立師保,慎其禮樂,道其季桓21……〔君〕子有道,生民之蟡季桓23……民氓不可侮,衆之所直,莫之能廢也。衆之〔廢〕季桓25,(15)此處簡文拼接是高佑仁的意見。季旭昇指出,兩簡拼接後第一契口至第二契口間長度爲17.5厘米,已經略爲超過標準值17厘米了,因而不可能再補字。《孔子見季桓子》簡25最後的殘字與同簡的“廢”字形一致,也應爲“廢”,與簡5連讀後内容爲“衆之廢,莫之能豎也”,可以發現,在“廢”字前抄手漏抄了一個“所”字。所論甚確。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第242—247頁。莫之能豎也。子以是見之,不其難與言也。且夫□5……曷鹿(從)而不敬?子亦是之惻(測)。”史蒥曰:“何謂信?(16)“强”字駱珍伊以爲是“申”字之訛。季旭昇表示贊同,并認爲此“申”應讀爲“信”,《孟子·告子上》:“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能信。”“信”正通“伸”。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第242—247頁。何謂9敬?”(17)“敬”下有墨鈎。夫子曰:“敬也者,瞻人之顔色而爲之,(18)“瞻”,無語在簡帛網“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主張讀“詹”。季旭昇贊同,并讀爲“瞻”,但認爲此處夫子應是先從反面抨擊“瞻人之顔色”不是敬,“爲視其所欲而……”之下,夫子説的應該是“則非敬”之類的話,全段文義才合理。季旭昇: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釋讀及相關問題》第242—247頁。爲見其所欲,而8……也。”史蒥曰:“何謂八?”(19)“八”下有墨鈎。夫子曰:“内(納)與(貨),幽色與酒,大鐘鼎,6美宫室,驅騁畋邋(獵),舉獄訟,此所以失7……不可以弗戒。(20)“戒”下有墨鈎。子之事行,百姓得其利,邦家以厚;子之事不行,百姓11……必危其邦家,則能貴(潰)於禹湯。禹湯則學。自〔(始)〕3有民以來,(21)“”字正是竹簡斷裂之處,兩簡拼接後可見。未或能才立於地之上,抑或不免有滑(過),不10〔免有〕……極啓同故教於(始)乎哉!(始)得可人而舉之,4仁援仁而進之,不仁人弗得進矣。(始)得不可人而〔舉之〕季桓9……其□之。”史蒥曰:“蒥也,故齊邦敝吏之子也,無如圖也。1聞子之言大懼,不志(知)所爲。”(22)“爲”下有墨鈎。夫子曰:“善哉!臨事而懼,希不12〔濟〕……”

簡2由於殘缺,含義不明。季旭昇、羅運環、顧史考都有討論,理解各不相同。我們猜測簡文大概都是史蒥的話,國君讓史蒥作太子的老師,史蒥覺得自己的責任很重,故而向孔子請教。“夫”之後殘缺的很可能是夫子説的話,因而可以補出“子曰”二字。“既”,《廣雅·釋詁》訓爲“盡也”。“子,其身之貳也”爲“無語”所讀,《左傳》有類似的話。(23)“貳”爲高佑仁釋讀,斷句爲“無語”的意見。見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youren”2013年1月5日發言,“無語”2013年1月6日發言。“今使子師之”學者的理解不同。季旭昇譯爲“今日派遣他去學習”,羅運環理解爲“國君令您爲他的老師”,(24)羅運環: 《楚簡〈史蒥問於夫子〉的主旨及其他》,《中原文化研究》2017年第2期,第50頁。顧史考則更改了句讀“今使子師之、君之、澤之”,是夫子勸史蒥待齊君如己父,如己師,事之如君而被其澤,但亦謂“畢竟何謂亦難以確知”。我們認爲不管是理解爲派太子去學習,還是讓史蒥做太子的老師,從與下文的連接來看,史蒥與太子的師生關係是很有可能存在的。故而下文夫子談到了君子立師保的問題,就是針對這個情況而言的。

後面直到簡9“史蒥曰”之前都是孔子的回答。我們曾認爲“□□者,君子德己而立師保,慎其禮樂,道其……”講的是君子道民的一些具體措施。現在看來“立師保”“慎其禮樂”等措施,是爲了“君子德己”,也就是在上位者確保自己(也包括繼承者)有德而爲。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指出,《左傳》襄公十三年有一則材料:“楚子疾,告大夫曰:‘不穀不德……未及習師保之教訓,而應受多福。是以不德,而亡師於鄢,以辱社稷,爲大夫憂,其弘多矣。……’”楚王感歎自己没有遵守師保的教訓而導致失德亡軍,這從反面説明古人立師保是爲了使自己有德。(25)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學生讀書會: 《攻研雜志(三)》,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2008年5月23日,http: //www.gwz.fudan.edu.cn/Web/Show/439。史蒥爲太子師,正是要使太子有德。

“……〔君〕子有道,生民之蟡……”之“君”,簡文殘,此從李鋭補,(26)李鋭: 《〈孔子見季桓子〉新編(稿)》,簡帛網2007年7月11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6。是繼續講君子對民衆的教化。

其後還是夫子對史蒥説的話:“……民氓不可侮,衆之所直,莫之能廢也。衆之〔廢〕……”之“氓”從陳偉釋讀。(27)陳偉: 《讀〈上博六〉條記之二》,簡帛網2007年7月10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602。“侮”字從毋從心,從陳劍讀爲“侮”。(28)陳劍: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第168頁。“廢”,陳劍指出此字當爲“灋”,簡文中讀爲“廢”。此簡大意是説,民衆不可輕侮。衆人所樹立、所支持的,没有人能使之廢敗。(29)陳劍: 《〈上博(六)·孔子見季桓子〉重編新釋》第182頁。衆人要廢掉的,就没有人能樹立。

“子以是見之,不其難與言也”是一個反問句。意思是,考慮到民衆不可以隨便欺侮,向他們下達命令時要注意他們的想法,不能簡單隨便地説。其後所缺簡文大概是説國君應首先修身正己,并教化民衆,才能使他們順從和敬服。“鹿(從)”從賴怡璿讀。最後説,您(史蒥)也應該這樣教導太子——“子亦是之”。

接下來是史蒥向夫子請教“信”“敬”和“八”(即八種對邦家不利的、應引以爲戒的行爲)。 “惻(測)”從顧史考讀,意思是推想。

簡三“學”字從高佑仁釋讀。(30)高佑仁: 《〈上博九〉初讀》,簡帛網2013年1月8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1789。“”從“鳲鳩”所補。(31)見“鳲鳩”2013年1月8日於簡帛論壇《〈史蒥問於夫子〉初讀》發言。“滑”從顧史考讀爲“過”。雖然學者在句讀、釋讀方面做過多種嘗試,然而此簡内容還是難以理解。似乎是夫子的總結之語,從古到今都没有不犯錯的人。末字爲“不”,其後可補“免有”,句式與“不免有過”一致。

簡1“史蒥”爲本篇中與夫子對話的人物,自稱爲“故齊邦敝吏之子”。王志平指出,此人很可能就是文獻所載的史鰌。(32)王志平: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之“史蒥”考》第57—61頁。“汝”字寫作“女”,原整理者讀爲“如”。“圖”字從蘇建洲釋。(33)蘇建洲: 《初讀〈上博九〉劄記(一)》。楊先雲引陳斯鵬、白於藍研究指出此字應爲“圖謀”之“圖”的專字。(34)楊先雲: 《上博(九)之〈陳公治兵〉、〈邦人不稱〉、〈史蒥問於夫子〉、〈卜書〉集釋》第80頁。

“臨事而懼”,《論語·述而》記孔子曰:“臨事而懼,好謀而成。”《尸子》引孔子曰:“臨事而懼,希不濟。”雖然説法不同,但含義一致。都是説遇到重要的事情内心要有所懼怕,慎重處理,好好謀劃,才不會失誤。簡文“希不”之後可以據《尸子》補出“濟”字。

綜上,按照我們的理解,簡文的内容是史蒥和“夫子”(很可能是孔子)關於如何爲太子師的討論。史蒥覺得這一責任重大,因而向夫子請教,夫子講解了君子設立師保的重要性——在上者以自身的德行教化百姓,方能使其敬服。史蒥又問了“敬”“八”等概念,夫子一一解答。史蒥聽了之後感覺自己的職責與邦家興亡關係巨大,擔心做不好。夫子則鼓勵他,做大事時因爲擔心失敗而采取慎重的態度、周密的計劃,這樣才是正確的態度,如果能够這樣的話就很少會失敗了。

本篇有兩個主要人物。一爲夫子。濮茅左在此篇的《説明》中指出“夫子”是孔子,爲大多數學者認同。顧史考則認爲并不一定。

另一人物是“史蒥”,文獻中并無記載。簡文中他自述爲“故齊敝吏之子”,大多數學者認爲他是齊國人,在齊國做官,簡文的故事發生在齊國。王志平則認爲,文中的“史蒥”是文獻記載的“史鰌”,亦即被孔子稱讚“直哉”的“史魚”。“蒥”爲來母幽部,“鰌”爲清母幽部,韻部相同。文獻載史鰌仕衛,據錢穆《先秦諸子繫年》,孔子到衛國時,與蘧伯玉和史鰌有交往。簡文中史蒥自稱爲“故齊邦敝吏之子”,應屬於齊才衛用。(35)王志平: 《上博九〈史蒥問於夫子〉之“史蒥”考》第57—61頁。

若誠如王文所論,“史蒥”就是史鰌,那麽文中的“夫子”也就基本可以肯定爲孔子了。那麽簡文的故事應發生在孔子周游列國,在衛國出仕的這段時間。不過“蒥”與“鰌”雖韻部相同,但聲母相差較大。因而史蒥到底是不是史鰌還未成定論。(36)尉侯凱指出,簡文中的“史蒥”是齊國史官,從語氣上判斷應是孔子晚輩,而“史鰌”比孔子年長,二者不是同一個人。尉侯凱: 《〈史蒥問於夫子〉之“史蒥”非“史鰌”辯》,簡帛網2018年10月3日,http: //www.bsm.org.cn/show_article.php?id=3061。不過我們在傳世文獻中找到了一些孔子與史鰌的故事,與簡文所論的觀點有相似之處。

簡文中“史蒥”與“夫子”所談的話題與人才的推舉有關,即“(始)得可人而舉之,4仁援仁而進之,不仁人弗得進矣。(始)得不可人而〔舉之〕……”所論。把有仁德的人推舉出來,就會讓不仁人自然遠去,這樣的觀點在《論語·顔淵》中孔子也講過,只不過他講得比較隱晦,完整的含義則是由子夏闡述出來的。如下: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智)。子曰:“知人。”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向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智),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衆,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衆,舉伊尹,不仁者遠矣。”(37)“仁”的核心是“愛人”,就是對别人好。“仁”的實施,需要有智慧。知人善任才能使不仁人遠去。

此外,史魚見諸史載的事迹,很大一部分與他的“直”有關。而他之所以被如此評價,正與他極力向衛君推薦賢才蘧伯玉有關。事見《韓詩外傳》卷七:

昔者,衛大夫史魚病且死,謂其子曰:“我數言蘧伯玉之賢而不能進,彌子瑕不肖而不能退。爲人臣,生不能進賢而退不肖,死不當治喪正堂,殯我於室,足矣。”衛君問其故,子以父言聞,君造然召蘧伯玉而貴之,而退彌子瑕,徙殯於正堂,成禮而後去。生以身諫,死以尸諫,可謂直矣。

“生以身諫,死以尸諫”果然不愧“直”之名。可見,在人才的推舉方面,孔子與“夫子”觀點一致,而史鰌與“史蒥”則都是這一原則的踐行者。這種相似性,無疑增加了“史蒥”就是史鰌,而“夫子”即爲孔子的可能性。更何況,簡文最後“夫子”所説的話“臨事而懼,希不……”與文獻所載孔子語亦有相合之處。

而學者所顧慮的其他問題——如果“史蒥”和“夫子”是“史鰌”和“孔子”的話,史鰌應比孔子年長,爲何在爲師這件事上要向孔子請教?而聽聞孔子之言后,又爲何説出“聞子之言大懼,不志所爲”這樣的話?則可能存在多種原因。一則涉及文獻與史實的相符程度這個問題。(38)陳侃理曾在《魯邦大旱》的研究中討論過這個問題,參其文《上博楚簡〈魯邦大旱〉的思想史坐標》,《中國歷史文物》2010年第6期,第75—78頁。孔子所代表的儒家學派在戰國時期的地位雖未及後世,但也位列“顯學”,是諸子百家在論争中經常提及的重要人物之一。因而相關文獻所記的孔子故事,未必就是歷史上真實的“孔子”。簡文這裏也是如此。即使“史蒥”就是“史鰌”,卻未必代表歷史上真實的史鰌。“夫子”也是這樣。

二則根據文獻記載,孔子去衛國時,已是55歲之後的事情了,那時的孔子,無論在授徒講學還是政治事業方面,都已經有所成就。相反,孔子一生中只在35歲時去過齊國一次,當時的孔子還没有出仕,也不似後來門徒衆多。相比較而言,與身爲“師保”的“史蒥”進行這番對話的“夫子”,更有可能是在55歲之後才到達衛國的孔子。

據《史記·孔子世家》,孔子先後三次適衛,經過大致是這樣的:

公元前497年,孔子來衛,住在子路妻兄顔濁鄒家。有人對衛靈公説孔子壞話,孔子恐獲罪,居十月離開。路上在匡遭圍,(39)“匡”,衛地,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後過蒲反衛,(40)“蒲”,衛地,河南長垣縣。住在蘧伯玉家。後又於公元前495年去衛南下,途中經過曹、宋、鄭,(41)“曹”,文王子曹叔振鐸封地,建都陶丘,轄地大致爲現在的山東定陶附近,蔡成侯四年(前487),宋滅曹。“宋”,微子啓封地,子姓,定都睢陽,今河南商丘縣南。孔子適宋,與弟子習禮於大樹之下,遭宋司馬桓魋迫害。“鄭”,姬姓,今河南新鄭。孔子在鄭國與弟子相失,獨立東郭門下,被人説像喪家狗。至陳。這是孔子在衛第一階段的經過。

公元前493年,孔子自陳短暫返衛。路過蒲地時,遭叛亂的公叔氏止,與之盟,適衛。靈公不用孔子,孔子西行去晋國。在黄河邊上聽説趙簡子殺掉晋國的賢大夫,臨河而歎,返衛,又住蘧伯玉家。後靈公問軍事,孔子又去陳。這次返衛,前後不過一年。

公元前489年,孔子第三次來到衛國。此時衛國君主是衛出公。衛出公的繼位頗有戲劇性。靈公太子蒯聵不恥靈公夫人南子,欲殺之未果,出逃在外。靈公死後,蒯聵之子輒繼位,是爲衛出公。當時,蒯聵在外意欲歸國奪位,衛出公的形勢岌岌可危,形勢動蕩。此時正好魯國又派人來迎接孔子歸國。於是公元前485年,孔子回到魯國。

簡文内容與國君之子的教育有關,而孔子在衛國所經歷的蒯聵與出公父子争位的事件與之在一定程度上有所暗合,或許并不是一個巧合。然而由於二人身份始終没有確證,因而不好做出過多的推論。

由於大多數竹簡還是不能連讀,我們對簡文的排列、内容及人物的分析還是一個大膽的嘗試。希望伴隨研究的深入,能有更多、更細緻的材料出現,讓我們獲得對簡文更加清晰的認識。

猜你喜欢

夫子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论语》“子路从而后”章“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辨析
心通长宇,道贯广宙
开玩笑 有学问
夫子亦“愚”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