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傳抄古文與金文簡帛文字合證*

2020-12-31劉偉浠

简帛 2020年2期
关键词:金文

劉偉浠

關鍵詞: 傳抄古文 金文 簡帛 清華簡 合證

近二三十年來,學界在傳抄古文與出土文獻合證方面取得很大成績,(1)下文“傳抄古文”統一簡稱爲“古文”。黄錫全、許學仁、陳劍、王丹、李春桃等學者屢多創獲。有些古文用法雖可以從傳世文獻找到印證,但更需要從出土文獻中追溯更早的來源。據出土文字研究古文形體或用字習慣對探索古文的來源大有裨益。今舉《汗簡》《古文四聲韻》《集篆古文韻海》古文數例,利用金文或簡帛文字對之進行考證,或發己見,或補正舊説。不當之處,祈方家賜正。

按,A爲“頄”,B左上部“肉”形訛爲“刀”,古文“頯”“頄”互借,《集韻·脂韻》:“頯,或作頄。”《説文》頁部:“頯,權也。从頁,聲。”“頯”古屬群母幽部,“頄”屬見母幽部,音近可通。《易·夬》“壯于頄”,陸德明釋文:“頄,鄭作頯。”馬王堆帛書《周易》作“頯”,上博簡《周易》簡38作“”,(3)馬承源主編: 《上海博物館藏戰國楚竹書(三)》,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188頁。證“九”聲字與“”聲字相通。

按,古文借“嘿”表“默”。敦煌文獻S.388《正名要録》謂二者“字形雖别,音義是同”,(4)黄征: 《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第280頁。《玉篇·口部》:“嘿,與默同。”《左傳》昭公十五年“王雖弗遂,宴樂以早”,杜預注:“言今雖不遂服,猶當静嘿而便宴樂。”陸德明釋文:“嘿,本或作默。”馬王堆帛書《足臂十一脈灸經》“牧牧嗜卧以欬”的“牧牧”對應古醫書的“默默”或“嘿嘿”,見下引:

《針灸甲乙經》卷七《六經受病發傷寒熱病第一》:“熱病汗不出,默默嗜卧。”

《針灸甲乙經》卷八《五臟傳病發寒熱第一》:“默然(《外臺秘要方》卷39膈俞作‘嘿嘿然’)嗜卧,怠惰不欲動。”

《脈經》卷八《平陽毒陰毒百合狐惑脈證第三》:“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默默欲卧,汗出。”

《備急千金要方》卷十《傷寒下·傷寒不發汗變成狐惑病第四》:“嘿嘿欲眠,目不得閉,起卧不安。”(5)醫書文例參見周波《馬王堆醫書校讀(三)》,《出土文獻》第12輯,中西書局2018年,第218—221頁。

北大漢簡《妄稽》簡72“寂寥皆嘿”之“嘿”整理者括注作“默”。(6)北京大學出土文獻研究所: 《北京大學藏西漢竹書(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第73頁。《説文》犬部:“默,犬暫逐人也。”《集韻·德韻》:“嘿,静也。”若依其訓,“嘿”是表示沉默義的專字,“默”爲借字。古書“嘿”或作“嚜”“”,《書·説命上》“恭默思道”的“默”,《書古文訓》作“嚜”;(7)許舒絜: 《傳抄古文〈尚書〉文字之研究》,博士學位論文,臺灣師範大學2011年,第1131頁。漢代婁壽碑“優於《春秋》,玄嚜有成”的“嚜”讀作“默”。(8)高文: 《漢碑集釋》,河南大學出版社1997年,第412、416頁。“默”原碑寫作“嚜”,但高書寫作“嘿”。清華簡《管仲》簡2“見善者焉”的“”,陳偉武師讀作“嘿”。(9)陳偉武: 《讀清華簡第六册小札》,《出土文獻》第11輯,中西書局2017年,第205頁。從言或口指示與言語有關。

李春桃指出《説文》引《周書》“有疾不悆”,今本《書·金縢》作“王有疾弗豫”。(22)李春桃: 《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第75頁。按,金文雖見“悆”字如季悆鼎,但皆作人名,不可考。“不悆”在文獻中有多種書寫形式,清華簡《金滕》簡1和《保訓》簡1均作“不”,《祭公之顧命》簡1~2作“不余”。清華簡《越公其事》簡45、46:

“不悆”即上述的“弗豫”,是先秦常見的詞彙。“悆”《説文》訓“喜”,是表該義的專字,“豫”爲借字,“憂慼不悆”即憂愁不高興之意,“悆”整理者讀“怡豫”,注:“怡、豫,同義連用。《三國志·吴志·諸葛恪傳》:‘近漢之世,燕、蓋交遘,有上官之變,以身值此,何敢怡豫邪?’”(23)清華大學出土文獻研究與保護中心編,李學勤主編: 《清華大學藏戰國竹簡(柒)》第138頁。“怡悆”“怡豫”是文獻上的異文,有辭例限制,可以確定古書中“不悆”一詞是不喜之意。

(《集成》11241B) (《集成》11227)

董珊釋爲“雲”,(27)董珊: 《戰國題銘與工官制度研究》,博士學位論文,北京大學2002年,第100頁。張振謙又有申論。張振謙: 《國之公戈考》,“中國文字學會第九届學術年會”論文,貴州貴陽,2017年8月19—20日。“雨”上不加短横多見於燕系和晋系,與古文一致。

古文爲“絑”,碧落碑文鄭承規釋“朱”,李春桃從之,説此二形爲誤釋,引《説文》“絑”段玉裁注:“丹朱,見《咎繇謨》。許所據壁中古文作‘丹絑’,蓋六經之‘絑’僅見此處,‘朱’行而‘絑’廢矣。”(28)李春桃: 《古文異體關係整理與研究》第67—68頁。鄭承規之説轉引自李説。按,碧落碑原句爲“帝晨飾翠雲之美,香童散絑綾之馥”,“絑”讀作“朱”可從,與前面表示顔色的“翠”相對。但雲臺碑未必爲誤釋,漢代屢見借“絑”表“珠”之例,張家山漢簡《脈書》簡51及馬王堆帛書《陰陽脈死侯》有“汗出如絑”一語,醫書《脈經》卷9、《普濟方》卷390等作“汗出如珠”;(29)《陰陽脈死侯》整理者原把“絑”誤釋爲“絲”,《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改之。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伍)》,中華書局2014年,第210頁。馬王堆三號墓遣策簡358“連絑”讀作“連珠”,古書多見。(30)湖南省博物館、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編纂,裘錫圭主編: 《長沙馬王堆漢墓簡帛集成(陸)》第258頁。

猜你喜欢

金文
《金陵四景》(之一) 金文云锦作品
Numerical study of the effect of aft-loaded magnetic field on multiple ionizations in Hall thruster
西周金文所见“小学”史料三题
金文:习酒的“金”字招牌
语法填空专练
Analysing the cultural osmosis in English film appreciation class—Troy
未来垃圾:陶瓷和二十一世纪
泥火的实验和表达理念的个人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