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践研究

2020-12-30彭军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产教应用型校企

彭军志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机械与土木工程学院,吉林 132101)

1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产教融合的意义

近年来,我国土木工程建设发展迅速,但由于缺乏高技能人才,长期面临“工程易得、技工难求”的尴尬局面[1]。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课程设置不适应工程项目的要求,通过高考报名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分数比较低,形成一种“低分低能”局面,学生就业后不能适应企业岗位要求;而施工企业对技术人员的期望值比较高,对动手能力的要求比较强,技术人员的短缺导致大学生毕业即就业上岗,然而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却不能满足企业的需求,因此,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育教学亟待改革。

应用型本科院校教育以实践教学为主,以适应企业需求为目标,采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教学模式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必经之路。为了推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进产教深度融合,贯通人才培养体系,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培养更多素质高、技能高、善管理的工程师,学校应通过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的平台,让企业工程师走进课堂、专业教师参与项目管理、课堂教学转移到现场,形成学校和企业共同参与的生产与教学相互交融的良好格局,更好地实现转型发展,增强学生动手能力。

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使得企业的生产和高校的教学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学生亲身体会到土木工程生产过程中的实际环境,亲自动手参与各工种的实践,亲身体验现场施工技术和质量控制以及施工管理流程。教学与施工同时进行,理论课堂进入工程项目施工现场,进入设计院;企业工程师走进学校课堂,形成学校与企业合力办学,取长补短,各取所需;校企合作互惠多赢,学校输出人才到企业,提供服务,搭建平台,企业提供场所吸纳人才,共享资源。

产教融合利用现代化的科技手段、互联网技术把施工现场实践操作经验和理论知识学习紧密地联系到一起,构建新型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学生提前进行实习,毕业后既能胜任相应岗位又缩短了企业培育人才的时间,施工安全质量事故的风险也能够降低。

2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大部分高等院校都认识到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教融合。传统校企合作是自发分散的靠感情去联络,效果差,而且企业出于安全和利润问题不愿意让校方参与合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2.1 教师思想观念陈旧,缺乏实践教学经验

专业教师不愿意参与土木工程各岗位的下场锻炼,缺乏实践教学经验,在教学中只讲授理论知识,认为完成授课计划就完成了教学任务。应用型师资队伍建设薄弱。

2.2 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调整困难,难以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

专业一经确定,培养方案一成不变,即使修改也是微调,不适应企业需求。有时还存在因人设课,学时一压再压,理论和实践脱节。

2.3 学校办学经费短缺、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实验室建设只有申请省财政或者中央财政拨款才能进行招标采购,而且申报审批招标采购周期都很长,造成学生实验、实习落实不到位,学生实践能力无法满足企业对工作岗位技能的要求。

2.4 企业参与合作积极性不高,校企合作互动性不强

长期以来,校企合作呈现“剃头挑子一头热”的现象。应用型本科办学需要开拓办学空间,主动联系企业进行教学实习、顶岗实习,而施工企业则在工期紧张的情况下接纳学生实习。对企业来说,工程安全和实习学生生活费很难解决。

2.5 学生就业目标岗位与企业岗位要求不符

应用型本科生毕业后梦想着朝九晚五的作息时间,梦想着法定假日,梦想着管理岗位,相当一部分学生片面追求物质待遇和地域条件。而施工企业招聘的毕业生多数从事简单操作岗位,属于劳动密集型岗位,缺乏技术含量,企业的招聘岗位就是初中毕业即可胜任,这与应用型本科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目标差异悬殊。学生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强烈的责任感。这些不合时宜的价值取向和就业观念,直接导致学生自身定位不准,参加工作后有“踏空”的感觉。

2.6 在校企合作方面,政府统筹力度不够

学校和企业双方的优势未整合,不能形成合力,政府部门和住建部没有对企业资质申报进行接纳实习条件限制,企业没有动力。政府的统筹乏力导致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缺乏动力和积极性。

3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实现途径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既要让学校了解企业,又要让企业了解学校;既要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学习新技术、新工艺和先进管理经验,又要在专业建设、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方面征求建筑企业意见;调研周边相关企业的现状,了解用人单位对技术人员的岗位需求,了解企业的未来发展方向。企业根据自身需求,积极参与校企合作,为学生实习提供场地,与学校共享资源。不置身事外,避免为每年新员工流失造成大额损失,借助校企合作平台,培养自己的忠实新员工。

3.1 成立校企联盟

土木工程施工特点是产品固定、人员流动,能接纳的实习学生少,一个工程项目能接纳2~3个实习生。所以校企合作要以点带面,以学校所在城市为中心,扩大到一个省,甚至全国各地。一个班级的实习要达到20个项目才能满足要求。形成校企合作发展联盟的规范系统,有组织有计划进行实习。

3.2 多种培养方案并行,产教融合培养人才

企业根据人才需求和储备现状,采取“招生即招工”的模式,根据企业需要进行分班制教学,企业全方位、全过程参与学校的人才培养。与此同时,前置企业文化的渗透能提高学生与企业的融合度。协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实行一企业一方案,实现育人与用人的有效对接。

3.3 实行产教融合的一体化教学模式改革

3.3.1 课程标准与技术标准及职业资格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推行产教融合、工学结合,加强“教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革。推进专业课程内容与专业标准对接,把职业岗位所需要的知识、技能和专业人才素养融入相关专业教学中,将相关课程考试考核与公司业绩考核合并进行,采用工学结合模式解决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实践实训教学问题[2]。

3.3.2 加强双师双能型教师培养 针对工程行业需要进行师资队伍建设,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参与项目合作下场锻炼,将课堂转移到施工现场,做到学中做,做中教。企业工程师到课堂讲授实践经验和企业文化,加强教师和工程师的人才流动。

3.3.3 加快互联网+教育建设 建立全国范围内高校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的微课、幕课和施工现场视频录制;解决产品和人员分散问题;通过网络平台完成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校企共建平台[3]。

3.4 学校办厂,企业办校,实现校企融合发展

鼓励高校教师根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关于支持和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鼓励学校专业教师兼职创新或者在职创办企业。教师可以注册招投标代理公司或者小型混凝土预制构件厂、模板加工厂、施工工艺展示模型制造厂等。大型企业也可以开展专业培训或者成立技能培训学校,培训自己的员工和实习生,为企业储备人才。

4 应用型本科院校土木工程专业校企合作、产教融合保障措施

4.1 加大政府统筹及行业参与力度

应用型本科教育如果离开企业,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用型本科教育。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命脉之门。校企合作要落地生根,离不开政府的支持。通过国家层面取消一系列对高等院校的歧视性政策文件,如取消高校招生的批次设置,让学校自由选拔有意愿从事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打破唯高考招生一条路,实行自主招生或者采取“3+4”培养模式,提高学生录取分数选拔优质学生。打造“政府主导、企业主体、学校基础、校企合作、产教融合、社会参与”的高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统筹校企合作资源,创新校企合作机制,制定配套的政策措施,拓宽合作口径,开辟多样化的合作渠道。

应用型本科教育应该是多方面参与的,除政府部门外,还应包括相关的行业机构、社会组织、本科院校、企业、培训机构等,同时明确各参与方的责任。在政府大力支持下建立以建筑协会管理为主、企业参与为辅、学校教学为主体的办学体制,各企业制定人才发展规划、经费计划、学校制定实训场地建设、教学改革管理等措施。政府制定政策鼓励企业接收学生实习教学,允许企业可以申请减免税收,国有大中型企业才能积极参与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中来。鼓励高校专职教师和企业工程师轮换上岗,制定人员流动鼓励政策。制定申报资质年审条件如举办技能竞赛,接纳学生实习人数和参与教学环节证明给予加分。 在企业工程师评定或者资质审查需要提供从事教学任务工作量,这样企业人员才有压力和动力参与教学。

4.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打造专兼聘结合,双师双能素质教学团队。校企合作平台搭建源于资源整合,从政府层面制定政策,鼓励事业单位专业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融入企业。这样既能将教学和施工生产有机结合,又能为学生的实习就业提供便利条件。学校和企业引入输出人才要降低门槛,建立双岗双职、协作顶岗、师生创业的产业平台。现在的专业教师,大部分是从学校到学校,没有真正的实践经验,理论知识很强,这不利于实践教学。提高专业人才劳动报酬,增强校企人才流动。形成从专业、学业与行业、职业结合,校企合作双师队伍,双导师制,理论学习与实践创新相结合。学校帮助企业职工继续教育和职业技能鉴定辅导和考核工作。

4.3 实施专业集群发展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如果每个专业都单打独斗,势必造成重复练习,资源浪费,可以进行专业集群合作,如土木建筑类、信息技术类、机械制造类和财务经营管理类、外语艺术类专业群共同合作。建筑企业不仅需要技术员、设计员、测量员、实验员,还需要BIM建模管理、物资采购、设备模板制作、财务管理、造价管理、对外翻译、企业宣传等人才。为了更好地实现集群发展,学校应设立校企合作的专门机构,由专人负责,并制定组织章程和系列规章制度,由建筑企业、住建部和建筑协会等部门共同参与的教育机构,实现专业集群化合作。

4.4 制定多种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人才培养过程管理,制定科学人才培养方案,可以根据建筑企业的岗位需求制定有针对性的培养方案,由企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培养,制定适合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检测单位的人才培养方案。以专业能力培养为核心,重构课程体系,一是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整合;二是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整合。为此,需要不断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不断推进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育人模式和教学模式、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学校课堂教学校内培养和企业实物工程演示教学的校外培养以及亲自体验操作全方位一体化教学模式。逐步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和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培养模式。实行工学结合和教、学、做一体化的多重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并行。主要可以采取的培养模式如下。

4.4.1 企业订单模式 各企业通过协会或者直接联系学校提供用人计划,包括数量和岗位。学校根据自身能力与其他院校联合制定开班计划。学生和家长在报名时签订委培协议,在学生培养阶段,企业根据学生在学校和企业的成绩评定决定是否录用学生。学生在签订协议时即选定就业方向和未来工作企业,做到有的放矢。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该批学生的培养方案、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教学实习等环节。学生的基础理论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在学校由专业教师完成,学生的生产实习和顶岗实习由教师和企业工程师在用人单位施工现场完成。学生完成培养方案的内容后由企业和学校共同考核后即可上岗就业。定向委培班、企业订单班可以满足多个企业需求。

4.4.2 工学交替模式 根据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学校签订招聘协议,学校从学费中支付一定的费用给企业作为培养经费,企业与学校紧密合作,资源共享,长期合作。学校和企业共同制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在合作企业进行实践教学、技能训练,学生每学期进行轮换,下一个年级顶替上一个年级学生岗位。学生实习后,企业和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是否就业。

4.4.3 教学见习模式 学生通过一定的在校专业理论学习后,为了解合作单位的工作环境、生产过程和经营理念及管理制度,提前接受企业文化职业道德和劳动纪律教育,培养学生强烈的责任感和主人翁意识。学生利用假期和见习期到合作企业对企业施工过程、生产流程等进行现场观摩与学习,并适当安排学生实际参与相关工作、亲自动手进行模板、钢筋、混凝土等工序的实践,参与编制技术交底、施工组织,技术资料等内业资料工作。学生在企业提前接触未来岗位的知识,融入企业团队,增强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鼓励学生毕业设计题目来自行业、企业生产和管理实践,鼓励学生在校期间考取职业资格证书。

4.4.4 顶岗实习模式(“3+1”模式) “3+1”模式是指学生在学校进行理论课学习3年,第4年到企业进行岗前锻炼,锻炼岗位可以是学校指派也可以是学生自己联系,但必须是土木工程专业相关企业。企业根据自身发展情况每年和学校签订培养计划,学校从学费中支付一定费用进行实践教学,企业一年的见习岗位可以实现连续性,这样可以调动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积极性。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的学费直接支付给学生。“3+1”教学模式注重实用技术,学生实习时间前移,省去一年的见习时间,毕业后可以直接成为助理工程师。实习单位可以直接就业,也可以到其他单位就业。学校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实习管理,产教融合,用人单位可以固定几个岗位由顶岗实习学生完成,一年的实习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4.5 校企共建实践培训基地

学校根据各企业的不同需求,由专业教师制定培训方案,对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与建筑企业可以建立以下几种培训形式:一是企业建立本单位技术人员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企业或学校均可,由学校专业教师进行培训,适合大多数职工参与的项目管理、施工技术和BIM管理等内容;二是不同企业同一类工种的技术人员建立培训基地,由学校组织,地点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某一大型企业,参加培训人员来自多个企业,适合测量、实验、造价等单一工种培训;三是特殊工种的技术工人培训基地,培训地点在学校,如电工、电焊工、架子工、起重工、挖掘机等设备操作工培训基地。

4.6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齐头并进

校企合作共建大学生实践训练基地,各施工过程制作实物模型。积极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大赛,科技创新、社会实践活动,开拓创新思维。学校组织学生建立创新创业基地,搭建实习实训、四创教育、科研创新、社会服务四个平台,大学生就业基地以就业为导向,让应用型本科教育有的放矢,对症下药。以技能大赛为舞台,为企业吸收人才开辟绿色通道。对企业来说,通过场内的实操、考察,无异于对人才的面试,企业代表可以在竞赛结束后,找到选手,提出招聘的意愿。对学生而言,通过竞赛实现实践教学,锻炼学生动手能力,掌握技能。

4.7 积极参与企业的技术攻关,共同研发施工技术

鼓励教师深入生产一线,高校教师在企业挂职锻炼的过程中,参与企业的材料研发和技术攻关的环节,参与企业的工程监控工作、材料无损检测工作。高校和企业联合申报重大科研项目,共同攻关高精尖施工技术。

4.8 搭建“互联网+”教育平台

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移动终端(手机、平板)、云技术、大数据、穿戴设备的技术突破,使得“互联网+”教育得以实现。课堂、学校、教育都需要重新定义、重新思考,“互联网+”教育自由选择时间来学习;微课幕课网络课程数量巨大,由一个教师讲,很多学生听的方式转变为很多人同时在线的聊天和互动。建立全国网络教学平台,整合现有教育机构资源(如AI、易学、101等)和数据,利用云存储和大数据建立知识体系。将微课、幕课、视频等资源按照目录进行分类存储,并推送到终端。专业教师每年完成微课、幕课录制工作量,企业工程师用手机终端和穿戴设备每年完成施工技术视频录制数量,根据点击量进行有偿支付并作为职称评定和职务晋级的重要依据。学生完成规定的课程内容学习并通过考试可以获得相应课程的结业证书。企业根据学生实名认证的结业证书进行用工招聘和岗位分工。

5 小 结

服务企业人才需求是应用型本科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是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任务。应用型本科教育应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合作育人、合作办学、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办学道路,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产业能力[4],逐步解决校企合作的问题,寻找合适的办学途径,多种保证措施并行,加快应用型本科转型发展,使得校企合作、产教融合落地生根。只有保证政府和社会参与,积极改变现有高校教学弊端,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寻求学校、企业、学生、政府的利益共同点,才能建立校企长期合作局面,实现互惠互利、合作共赢的目标。

猜你喜欢

产教应用型校企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立足“农”字做文章 校企合作风生水起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校企合作的电子商务课程教学模式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一个平台 四项合作 多方共赢——“政府搭台、校企唱戏”之校企深度合作的模式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