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创业教育模式研究
2020-12-30王立国
王立国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外国语学院,吉林 132101)
2017年8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参加第三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赛道的大学生回信中说:“希望你们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地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1]”创业教育的时代责任和历史使命要求我们必须重视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端正教育认知,深化课程体系,革新教育方法,改进考核模式,全面提升创业教育质量,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的创业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1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概述
1.1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的内涵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是由美国著名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本杰明·布鲁姆于1956年正式提出的,该理论认为基于人类心理学规律,教学目标应该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具体包括知识(knowledge)、领会(comprehension)、运用(application)、分析(analysis)、综合(synthesis)、评价(evaluation)六个层次。其中,“知识”指的是认识并记忆某类信息,“领会”指的是对事物的浅层次理解,“运用”指的是能够正确地将所学知识运用于适当情景,“分析”指的是能够详细阐述内部原理,“综合”指的是以分析为基础重新加工所学知识并形成全新的认知,“评价”是认知领域中教育目标的最高层次,强调理性地对事物本质做出判断。教育目标的各层次之间具有一定的迭代关系,通常情况下应该由底层向高层递进。随着教育目标分类理论研究的不断深入,很多学者对于六个层次的前后排序也表达了不同的观点,有些学者认为“运用”应该属于相对高级的目标层次,而“评价”应处于中级水平,对于六个层次的排序目前教育界并没有统一的结论。但学者们普遍认为无论是初级、中级或高级教育在设定教育目标时均应遵循心理学定律,按照从低到高的方式进行深化,以保证教育的实际效果。
1.2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一经提出便在教育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教育学家将该理论运用于工程、信息、经济、医学等各个不同领域,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上个世纪末,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正式引入我国,国内学者基于我国国情及教育特点对该理论进行了优化,并积极运用于多个学科及课程之中。如沈阳师范大学的张鑫[2]将该理论运用于饭店管理概论课程中,有效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武汉大学的霍学深、贺清、肖翼忻[3]以地球科学概论课程为例,探索了布鲁姆教学法的使用技巧和实效,并提出该门课程在国际化拓展中的路径;福州职业技术学院的韩燕霞[4]将该理论运用于大学生创业课程之中,构建出一个适合以培养创新思维为中心的新太极环式的翻转课堂模型,并根据模型的组成和流程给出了实施的关键要点。除了运用于学科及具体课程的教学,该理论也广泛运用于教学中的考核及实践教育环节,成为了评定教育模式实效性的重要依据,如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普外科的王忠利将该理论引入到医学生临床外科见习教学并取得了良好的收效;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的张跃利用该理论对北京中考物理实验试题进行了量化研究。总之,目前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我国初、中、高级教育的课程内容设计、实习实践教学、教学方法革新、课程考核模式设计等各个环节,并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2 高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介绍
2.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缘起于就业压力,国家期望通过鼓励大学生创办企业,增加民营企业整体数量,进而打造更为广阔的就业空间,缓解日益严重的就业压力。在这一精神指引之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目标确立为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锻炼学生的创业技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5]。围绕这一教育目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呈现出相对功利的色彩,通常将创业典型的打造、创业经费的投入、创业孵化基地的建设、创新创业竞赛的成绩、大学生创业企业的扶植等作为评价创新创业教育的核心标准,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理念更倾向于追求一种商业胜利的教育成果。
2.2 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目前,我国高校通常是以创业基础、创新思维等通识类课程为核心,辅以创业团队建设、创业项目评价、创业融资技巧等创新创业类公共选修课程。国内一些革新步伐相对较快的高校甚至根据学生在大学不同阶段的学习能力与特点设计了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推进表,将创业基础教育、创业精英教育和创业实践训练有机融入学生的学习过程,将创业教育有效贯穿于专业教育之中。此外,近几年部分高校积极引入并建设创业教育线上课程库,保证了创业教育资源的丰富性。总体说来,高校均已基于自身创业教育资源与特色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2.3 创新创业教育教学方法
创新创业教育在本质上属于素质教育,教学内容涉及经济、管理、法律等多个学科,教育对象已全面覆盖至全体本科层次学生,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不同专业学生对于创业知识与技能的吸收消化程度,目前高校在推进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方法比较灵活,在课堂教学中引入了头脑风暴、角色扮演、经营模拟等多种形式,在课下,基于项目教学思路,借助小组学习的模式,深化学生对于创业知识的理解。此外,国内不少高校也已经将创业课堂与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进行了链接,实现了创新创业教育的横向延展。
2.4 创新创业教育考核模式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与传统的专业教育存在相似之处,但也存在本质上的区别,创新创业教育属于通识性教育,教学内容相对较为广泛,但在有限的学时内很难保证学习的深度。这一教学现状自然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模式。目前,国内高校在考核创业教育效果时主要涉及课上、课下两个维度。课上教学效果的考核主要依据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记忆、理解和阐述,主要表现在学生对于创业环境的分析、创业项目的评价及商业模式的设计方面。课下教学效果的考核则依据学生对于创新创业知识的应用与创新,主要表现在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大学生创新创业竞赛等活动的成绩方面。总体上说,现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模式是以过程性考核为主,逐渐与创业项目及大赛链接。
3 高校现行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评价
3.1 教育理念不甚成熟,教育目标略显空泛
高校在推行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明显存在教育理念不成熟的问题,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绝大多数高校将创新项目的挖掘、大学生创业典型的塑造及创业企业的创办等确立为衡量创业教育成功与否的关键指标,忽略了创业教育的目标应该分为横向与纵向两个维度,横向维度的目标是普及创业知识,提升国民创业素质,纵向层面的目标则应该是高品质创业人才及企业的塑造[6]。而创业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为国家培养具有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浓厚家国情怀与企业家精神,能够为行业发展升级贡献力量的创业型人才。目前,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不成熟直接导致了教育目标的空泛化和模糊化,影响了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整体结构与格局。
3.2 课程体系注重宽度,缺乏专业深度研究
目前,高校在构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的过程中虽然已经能够考虑不同年级学生的专业底蕴与接受能力,也为学生设计了比较具有针对性的学习方案,课程体系的宽度基本能够满足学习需求,但现行的创业教育课程缺乏对于各项知识在内容上的深化。以大学生创业优惠政策这一主题为例,虽然高校在讲解这部分内容的时候能够涉及创业培训、创业融资、行政规费、税收等多个维度,但讲解的重点多集中在优惠政策的内容方面,对于该如何申请并获取政策,如何更有效地利用政策讲解的较少,对于创业融资、商业模式、项目优化等主题也存在同样的问题。所以,现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较为重视课程宽度的拓展,而对于如何将课程更有效地运用于实际创业过程研究较为有限。
3.3 教学方法过于形式,教学效果较为有限
高校在推行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过程中虽然采用了头脑风暴、角色扮演、创业沙盘等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在实践教育环节也引入了各类企业经营模拟软件,建设了比较先进的创业模拟实训室,但教学方法与教学目标的对应性不强,存在形式大于成效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用商业游戏、小组互动、主题汇报等多种形式将教学氛围“装饰”得热热闹闹,但阶段测试中学生对于创新创业领域的基础知识及技巧的掌握却非常有限。课堂下,鼓励学生参加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业项目路演等各类活动,但往往只是成就了一篇论文、一张获奖证书或一次新闻报道,教学效果是否真正得到体现仍有待商榷。
3.4 考核指标较为单一,难以支撑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考核分为课上和课下两个维度,课上的考核主要以项目策划为主,课下的考核则围绕着创新项目的设计、创业大赛的成果、创业企业的创建、创业典型的树立等。现行考核体系看似科学完整,但仔细推敲下来,却存在着考核指标及标准过于零散,缺乏系统性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校在创业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功利性,指引创业教育朝着商业性的方向发展,教育成效已经逐渐与项目、大赛、企业等进行了挂钩,而呈现出精英化的教育状态。但国家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是面向高校全体本科层次学生的,其考核目标的设置应该与教育目标一致,即呈现大众化色彩,否则自然会出现教育目标与学习目标不一致的尴尬。
4 布鲁姆目标分类法下的创业教育模式改革
4.1 升级教育理念,细化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取向过于功利化,不利于高级创业人才的培养和积极健康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的构建,应升级创业教育理念,转变功利化教育取向,在全社会范围内推进以能力提升为主导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将创新创业教育的总体目标升级为学生创新意识的激发,企业家精神的锻造,优质企业的培育和行业的迭代发展。以能力导向的创业教育理念为指引,基于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对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进行分级细化,将创新创业知识按照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运用六个层次进行划分,明确学生的学习目标,与学生建立信息对称的教学契约关系[7]。
4.2 重置教学内容,匹配教育目标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应该以教育目标为基础重新选择和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将目前普遍推行的以课程为基础的创新创业教育转化为以意识激发及能力培养为基础的创业教育。例如,针对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设置大学生创新思维训练课程;针对团队协作、组织协调、危机处理等创业专项技能,则可以开设团队拓展训练;针对企业开办及管理的技能,开设创业企业经营管理。总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打破以课程为核心的教育模式,逐渐转变为以能力训练为前提,学生可自主选择的、更为灵活的教育模式。这样才可以在整个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中实现目标的一致和各环节的迭代升级。
4.3 革新教学方法,支撑教育目标
目前,高校推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虽然采用了各种类型的教学方法和媒介,无论是课上或是课下都有着不同的精彩,但随着教育目标的逐渐细化,现有教学手段必须进行全面革新,以支撑教育目标的实现[8]。头脑风暴、小组辩论、角色扮演、创业沙盘等教学方法可以继续推行,但不能成为仅有的几种教学方法。创新创业教师需要根据创业教育目标的改变而不断革新教学方法。可以适当引入一些美国优质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思路和手段,如要求学生以团队为单位开办线上或线下微型企业,在实际操作中感受企业的管理技巧,并将企业经营的状态记入课程成绩考核,变虚拟经营为实战学习;或以专业导师为基础为学生设置创业导师,让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方面能够享受到“一对一”的专项指导等。
4.4 推行分级考核,验证教育目标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能否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中真正地发挥出理想的效果,不仅取决于教育指标的合理性,教学内容的完整性,教育方法的适用性,更取决于教育考核体系的科学性。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基于其教育目标体系,针对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运用六个层次设定全面的考核指标与标准。考核体系的模糊会直接导致整个教育体系的失效。考核体系必须严谨到证明学生通过学习能够记忆创业知识,准确理解创业理论,内化创业能力并在一定程度上运用创业技能。创新创业教育考核体系应该实现分级量化设计,即将考核结果评定为精英、专业、大众三个等级,针对每个等级记忆、理解、分析、综合、评价、运用六个层次的具体标准进行详细描述,明确教育目标,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闭环发展。
5 结 语
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法虽然早已引入我国,但在创新创业教育领域的使用相对有限,在推进该理论的过程中务必注意教育目标分解的科学性,要以能力提升为前提设置教育目标体系,并基于能力指标设置创业课程列表,匹配创业教育形式,完善创业教育考核模式,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的可持续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