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医学生法律知识教育研究
2020-12-30刘长梅
张 亭,刘长梅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山东 滨州 256600)
随着医疗领域改革不断深入,医院内部运行机制、人员管理等方面发生变化,医疗领域反腐力度不断加大,一大批医务人员被查处。新的法律法规陆续出台,打击医闹力度逐渐加大,医患关系出现新变化。在新形势下,医疗工作逐渐暴露出许多新问题、新风险。医学教育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医疗领域人才,临床医学教学对象是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其以后面对的是繁重的诊疗工作,需要直面患者和家属,有时还要跟医疗药品器械经营者打交道,需要处理纷繁复杂的问题。临床医务工作者必须树立法律意识,掌握相应法律知识,以应对工作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规避不必要的法律风险,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很有必要。
1 医疗实践中常见的法律风险
医疗实践中常见的法律风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刑事法律风险,涉及职务犯罪和医疗工作中的犯罪,罪名有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医疗事故罪、非法行医罪等;二是行政法律风险,主要是指在诊疗工作中违反行政法律法规,受到行政处罚的法律风险;三是民事法律风险,主要涉及医疗损害责任,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
即使医务人员在医疗实践中会面临各种法律风险,但我国临床医学教学仍重视医学知识和技能教学,忽视法律知识传授,导致医学生法律知识、素养与岗位需求严重不匹配,容易产生各种矛盾和问题[1]。
2 加强法律知识教育的意义和作用
2.1 培养底线思维,预防职务犯罪
当谈到涉及临床医学的法律知识时,大多数医务工作者可能想到的是处理医患关系、维护合法权益方面内容,但笔者想强调的是,在临床医学教学中要加强法律底线思维培养,预防利用职务职业便利的违法犯罪行为。无论你的医疗技术有多高,无论你处理问题的能力有多强,当你身陷囹圄时,都无法施展。这是廉洁从医的必然要求,也是医务工作者的从业前提。
职务犯罪主要涉及受贿罪、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两个罪名,主要表现形式为在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等医药产品采购过程中,利用职务之便索取销售方财物,或者非法收受销售方财物,为销售方谋取利益。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加强职务犯罪相关法律知识教育,可以让医学生在学习阶段就树立廉洁从医意识,对法律知敬畏,培养法律底线思维,在以后的从医道路上自觉抵制诱惑,预防职务犯罪行为。
2.2 规范医疗行为,规避法律风险
2.2.1 依法执业,规范行医 在规范医疗活动方面,我国有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在法律方面,就有《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母婴保健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等多部法律,在具体法规方面,既有行政法规,又有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在临床医学教学阶段加强法律法规方面教学,一方面,丰富学生法律知识,使其在执业前就树立依法执业观念,规范各类执业行为,明确何为可为、何为不可为以及如何为;另一方面,可以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将生涩的法律法规条文与鲜活生动的医疗活动对应起来,这也是与其他教学相比临床医学教学特有的优势[2]。
2.2.2 树立责任意识,明确归责原则 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与其他损害赔偿案件相比,最大的不同在于归责原则,一般的损害赔偿案件的归责原则是过错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在提出主张的一方,而医疗损害赔偿案件中,适用的是过错推定责任原则,举证责任倒置,由医院证明自己没有责任。法律这样规定的原因是患者缺乏对医学知识的基本了解,在法律关系中处于弱势,如果适用一般过错责任原则,会导致患者受害人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因此,医疗损害赔偿责任适用过错推定责任原则。医疗损害赔偿中过错推定责任原则的适用,对医院和医生在医疗活动中的诊疗行为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其在诊疗过程中详细记录诊疗的各个环节,完善病历、病程等记录。一旦发生医疗损害情况,要拿出证据证明损害结果与医疗单位的行为之间不存在因果关系,如果医院不能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就应推定医院有过错,从而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
2.2.3 注意界限,拒绝违法违规行为 医生这个职业在医疗活动中会接触各种各样的人,包括患者、家属、同事和医药代表等,在诊疗活动中难免遇到领导、同事、朋友等请求帮忙的情况,在处理各种关系过程中要注意情与法的界限。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有利于医学生在以后的工作中坚持原则,正确应对各种状况。例如,没有取得相应资格时,拒绝从事需要特定执业资格的工作;参加培训、会议时,拒绝药品、医疗器械、医用卫生材料厂商代理人员提供的赞助;拒绝因为同情患者而满足患者或家属的无理要求等。
2.3 增强权利意识,维护合法权益
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对于医务工作者,一方面,法律规定了其各种义务;另一方面,法律也对确保医务工作者正常履职,维护医务工作者各项合法权益做出了规定。加强临床医学教学中的法律教育,有利于增强医学生权利意识,使其在以后的医务工作中能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在日常医务工作中侵犯医生合法权益的情况主要有两种,一种来自患者和家属,另一种来自行政管理部门与医院。近年来,由于医疗资源紧张、医疗纠纷等原因造成的医患矛盾日益突出,患者及其家属打砸医院、殴打医务人员的事件时有发生,医生被谩骂、威胁的事件屡见不鲜。在遭遇这种情况时,医务工作者一定要用法律手段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不能一味隐忍退让,遇到医闹、打人、侮辱等情况时一定要及时报警,若遭到人身、财产损害,要主张损害赔偿。医务工作者要明确自己在执业过程中享有的权利,比如处方权、知情权、处置权、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等,当行政管理部门或医院做出的决定侵害自身权益时,要通过行政复议、行政诉讼等手段维护自身合法权益。
3 如何加强法律知识教育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要适应临床教学需求,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进行法治理念教育。开展法治教育首先要加强理念教育,使医学生树立正确的法治观念,培养基本的法治思维。教师要系统地传授法律知识,培养医学生法制意识[3],使其在以后的执业过程中,遇事先想到依法处理,遇到权益遭到侵害时选择依法维权。二是深入学习法律知识。结合临床医疗实践需求,将医疗活动中可能用到的法律知识引入临床教学。一方面,让医学生学习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基本法律知识,形成基本的法律知识框架;另一方面,让医学生深入学习医疗领域的法律法规,掌握具体规范和规定。三是进行案例警示教育。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医学教学中比较常见,法律知识教育中也可以运用案例警示教育方法,选取具有目的性、客观性、借鉴性的警示案例进行警示教育,通过对典型案例进行剖析,总结实践中常见的问题,引以为戒,以免重蹈覆辙[4]。
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既可以促进医学生今后依法执业,规范行医,提升整个医疗领域的规范化水平,又可以增强医学生法律意识、安全意识、权利意识,为其以后执业奠定扎实的法律基础。因此,在临床医学教学中加强法律知识教育意义重大,很有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