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阶段学生社会化的任务及目标
2020-12-30贺建新
贺建新,龚 芸
(娄底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娄底 417000)
大学生社会化是指大学生在大学阶段通过系统的人文、专业知识和技能学习,成长为一个独立的、成熟的高级人才的过程。经过家庭、社会以及中小学教育,大学生经历了社会化的初级阶段,升入大学,他们就进入社会化的高级阶段。大学生处于成年早期,在大学阶段仍要受到来自家庭、学校和社会3方面的影响,但社会对大学生社会化的作用逐渐增强,家庭的作用逐渐减弱,学校的作用最大。大学阶段既是学生心理问题与实际问题多发阶段,又是社会化过程中紧迫而困难的时期。大学期间形成的价值观念对学生的一生至关重要,大学生要成为合格的社会人,在大学阶段就要完成一定的社会化任务。
1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
大学阶段是学生独立生活的开始,绝大多数学生离开家乡,远离父母,失去了对父母的依赖,听不到父母的唠叨,也享受不到他们的照顾。大学教师的监管、指导不如中学教师具体细致,学习、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都需要学生自己去做,碰到困难也要自己设法解决。另外,大学生要独立承担作为一个公民的法律责任,意味着必须对他人负责、对社会负责特别是对自己的言行负责。
培养独立生活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是大学生适应新的生活环境的需要,是从“依赖于人”成长为“独立的人”的需要,也是大学生成功走向社会的需要。大学生必须学会自己照顾自己、自己管理自己,学会独立生活,在集体生活中与他人友好相处,更重要的是明确自己“该走哪一条路”。
2 职业定向
中学教育是让学生考上大学,大学教育则是让学生进入社会,是一种专业性教育。大学生最基本的任务是专业学习,即学习、掌握本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为进入社会谋生做好知识和技能准备。不同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安排及培养目标上存在较大差异,大学生在入校前后必须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及就业前景选择专业,专业一旦选定就确定了大学努力的方向,也基本确定了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所以,大学期间学生要围绕一定的职业定向学习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和实训课,形成较为稳定的专业思想以及较为完善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体系。大学阶段不光要求学生重视课堂学习,也要重视实践训练,不光要学习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提高实际工作需要的各种能力,因为大学阶段的专业学习基本决定了个体职业发展的领域和空间。大学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全人教育”,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3 学会学习
大学阶段的学习有两个目的,一是学习专业和技能,二是培养学习能力。大学阶段是学生学习的最佳时期,也是其从学校迈向社会的最后学习阶段。大学生正处于智力发展的重要时期,记忆能力、认识能力、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都发展到了黄金时期。而大学生与教师面对面接触的机会较少,在学习或生活上遇到困难需要自己主动去寻求教师的支持和帮助。大学生需要有自我加压意识和自我控制能力,必须学会自主学习,合理安排学习计划。大学阶段特别需要学生经常反省,提醒自己投入足够的时间去学习,想清楚“每一步该怎么走”;要培养怀疑精神,训练发现问题能力,敢于向教师发问,乐于与同学讨论,勇于向权威挑战;要积极参与各项有益的活动,提高自身多方面能力,促使自己健康成长;在研究性、创新性学习中,学会如何收集信息、鉴别知识、综合运用知识,转变理念,开阔视野,使知识、能力、素质均衡发展。
4 形成系统的价值观念
大学阶段正是学生形成系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价值观念会对个人综合素质和终身发展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并没有规定在哪一阶段形成,但由于个体在学识、见识、经验、生活经历等方面的不同,形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时期不同,方式不同,内容也不同。大学阶段没有升学压力,学生通过广泛而系统的专业知识学习,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知识结构和较为独立的思维方式,对自然、社会、人生等一系列问题进行思考,基本上形成了较为稳定和成熟的世界观、人生观、政治观以及道德观,建立起一套比较合理的价值体系。这些价值观念尽管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但对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会起到极为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也是学生走入社会后保持冷静思考和准确判断的前提。
5 完善自身人格
大学阶段是学生人格发展的第二关键时期。心理学研究表明,人格是需要从小培养的,在20岁前已基本定型,若无重大事件或震撼造成人格突变,此后的发展只是在此基础上修修补补,并在一生中保持稳定。人格的完善要以学习知识为前提,大学阶段正是建构完整的知识体系、塑造健全人格的黄金阶段。进入大学前,家长、学校以及学生本人比较关注学业成绩,进入大学后,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接受心理健康教育,会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关注自己的心理,反省自己人格方面的不足,并自觉弥补性格缺陷,学会正确处理人与人、人与集体、人与社会的关系,这是大学生适应社会的关键。
6 学习和内化社会规范
6.1 法律规范的学习与内化
法律规范是具有强制性的社会规范。首先,培养学生依法办事的思想观念,让学生认识到自己在社会生活中所处的地位,无条件地服从和遵守国家的宪法与法律。其次,培养大学生权利义务相统一的观念,让大学生学会以法律为武器,捍卫自己的正当权利;尊重和承认他人的合法权益,履行对国家、对社会、对他人的义务;杜绝不劳而获的错误思想,培养只有付出才有收获的正确观念。再次,培养大学生法律与自由相统一的观念,正确对待权利与义务,在行使权利时要慎重考虑自己的言论、行为的社会效果,不得损害国家、集体的利益和其他公民的合法权益。最后,培养大学生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大学生法律意识培养和普法教育主要通过学校有意识的法制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进行。
6.2 道德规范的学习与内化
道德规范的范围很广,表现在传统、习惯、时尚、礼仪等方面。道德规范的学习是学生对道德原则和社会规范进行自主建构,并自觉完成道德品质内化、道德行为外化的社会实践活动。大学生应逐渐完善自身的道德规范,并以此来评价自己和他人的行为,调整人际关系,不断提高道德水平。
7 初步形成恋爱观、爱情观
处于成年早期的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任务是获得亲密感,避免孤独感,形成爱的品质。随着生理发育成熟、心理发展完善和性意识的产生,大学生对爱情有着美好的向往和热烈的追求,有着强烈的与异性交往的意愿。一个人对待恋爱、婚姻的态度以及与异性交往的能力等往往也是在大学阶段形成和发展的。很多人认为如果在大学里没有谈过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是一件很遗憾的事情。但大多数大学生比较单纯和幼稚,对生活总是充满幻想,对恋爱没有正确的认知,最终导致恋爱失败,为自己的心理增加了许多负担。现在大学都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适当地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学生也会在恋爱中慢慢培养自己爱人的能力,冷静思考,用心经营自己的感情,摆正心态,具有自尊、自爱、自强、自重的品格,不盲目追求爱情,这有助于大学生形成正确的恋爱观、爱情观。
8 进行两次角色转换
第一次是从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进入大学后,学生扮演的社会角色、所处的生活环境、学习特点、面对的人际关系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生活相对独立,学习自主,管理模式宽松,人际交往频繁……实现由中学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换,是新生入学后所面临的一个重要挑战。在这一过渡时期,有的人很快就会过去,振奋精神扬帆起航;有的人则需要相当长一段时间才能找到头绪,将精神状态调整过来;还有的人因不适应新环境而变得落后、被动甚至自我放纵,最后追悔莫及。这一时期的表现会直接影响学生大学阶段乃至一生的成长,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也影响到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第二次是大学生到职业人的角色转换。大学生走向社会,不仅开始了人生一个新的里程,也在进行着社会角色的重大转变。调查发现,大学毕业生角色转变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事业的成败,如不能及时进行角色转变,在工作中会遇到诸多困难,甚至会影响个人成长与发展。从大学生到职业人,其核心是从“要”到“给”的转变,从“索取”到“奉献”的转变。高职院校要帮助学生认识职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树立科学的职业发展观,提高学生职业素质,提升就业竞争力,有积极进取的拼搏精神、刻苦向学的求知精神,融入社会,接受新鲜事物,不断尝试,实现职业理想。
大学时期是学生人生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阶段,除要顺利完成自己的学业外,还有更为重要的人生任务。学生应该充分利用大学阶段的宝贵时间,不仅认真学习书本上的知识,还要学习课本之外的道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形成完善的人格,具有自力更生、独立自主意识,形成正确的道德观、恋爱观,真正提高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