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导过程具体化,力解“怎么写”的问题
2020-12-30江苏省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徐忠浩
江苏省淮安市启明外国语学校 徐忠浩
初中阶段学生虽然掌握了写作的基本方法,但在搜集了素材后常常不知道该如何创作,所以教师要把握住“怎么写”这个核心问题,让作文指导过程更具体化,促使学生一步步掌握写作的诀窍。
学者王荣生认为写作课程要基于学情,将学生的能力作为教学起点,因此,教师在指导时要抓住学生遇到的具体问题,帮助他们搭建写作支架,引导他们写出满意的作品。
一、建模,学习构段规则
学者马正平提出要帮助学生进行思维操作模型的建构:“学会将因果、构成、过程、‘分析’与‘综合’的思维原理转化为内在的写作思维模型。”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写作时也要建模,让指导策略具体化。首先要跟据《语文课程标准》对起步作文的要求,总结出并列、总分总、因果、承接等各种构段规则,然后引导学生思考这些段式可以用于哪些类型的作文中。在建模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训练,学生就能具体情况具体分析,选择合适的段落结构。
在学习《春》时,教师鼓励学生结合文本展开分析,看看每一段的内容是什么,总结构段规律。学生发现这篇文章的篇首概括地写了“春天的脚步近了”,引起读者的关注,之后再用分写的方式,逐一写了小草、春风、春雨等样貌,最后写春天的象征意义,学生借此总结出这篇文章的结构是“总分总”。鼓励学生思考这样的结构可以用于怎样的文章,围绕写事类、写人类、写景类等不同的作品类型进行逐一分析。学生分析后发现:“撰写写物的记叙文或者说明文时,比较适合使用这种总分总的方法,这样可以从物品的外形、来源、用途等角度入手创作,能写得比较细腻。”还有学生围绕写人类记叙文进行分析,认为:“如果是一人一事类的文章,不适合用这种方法,但是如果是围绕某一个人的性格写好几件事情,那么比较适合采用这种结构。”学生还发现这种结构不太适合展现事情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因此不适合用于写事类的作品。在学生建模后,鼓励他们进行自主创作,以“四季风情”为主题展开创作,思考可以用哪种结构进行构思。
在引导学生建模的时候,不能只是将抽象的构段规则灌输给学生,而要结合课文的特点,引导学生读写结合,总结课文的段落结构。这样学生就能得到具体的指导,对组织文本有深刻认识,有助于提高思维能力。
二、分解,习得观察方法
学者王荣生认为要让学生写得更生动,而生动的核心就是具体,只有写具体了才能生动。写具体的方法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将一瞬间发生的事情分解成若干片段,将综合的事情分解成各个不同的阶段。结合这一点要设定具体指导方式,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各种事情,思考该事情能分成几个片段,然后一步步展开写作,这样就能掌握良好的观察方法,提高写作效率。
尝试创作“我做了一项小实验”时,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亲自试验后获得创作资料,然后鼓励学生思考如何分解创作。结合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在这篇文章中,写了用塑料瓶制造彩虹的经过,但是文章写得太过于简略,如果能分解成不同的阶段,则能让作品更细腻。”此后鼓励学生按照准备实验材料、在塑料瓶上钻孔、捕捉彩虹等三个部分进行创作。其中每一个部分还可以分解成若干小部分。如引导学生思考:“在捕捉彩虹的时候,你是一帆风顺的吗?”学生认识到:“有时候没有对准阳光,水流光了也没有看到彩虹;还有的时候孔没有扎好,水流太快或者太慢,都不能看到彩虹。”鼓励学生将这些失败的过程也写下来,这样能凸显出实验的艰辛,同时也让实验的成功完成变得更激动人心。学生总结了“分解”的要领,展开了创作:“糟糕,孔太大了,水如同瀑布一样,从空洞中钻了出来,大有一泻千里之势,这小瀑布虽然好看,但是我还是没有看到彩虹。换一个水瓶,扎了一个小一点的孔,这时候水如同挤眼泪一般,就是不肯出来,真是急死我了。”这样的作文更细腻生动。
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采用“分解”的方法,尝试从不同角度、不同时间点入手观察事物,了解事物的发展变化,这种全身心的“感受”能让学生描写更细腻。
三、提问,搭建思维支架
写作是一种思维活动,思维具有发散性的特点。初中生的写作经验不够丰富,掌握的写作技巧也不多,但是他们想象力丰富,常常从成年人意想不到的角度思考问题。在具体指导中要基于这一点,引导学生自主提问,尤其是在思维卡顿的时候,要展开头脑风暴,从各种不同角度自提问题,自主解决。这样就能帮助学生搭建思维支架,有助于学生写好文章。
创作“我的植物朋友”时,教师鼓励学生自主提问,探讨写作时会遇到的问题。教学者先抛砖引玉,提出问题:“朋友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植物不像动物,能和人交流,你觉得要如何写出‘朋友’的感觉呢?”学生从这个角度入手思考,认为:“可以写一下植物对生活的帮助,写种植植物的过程。”此时学生又生发出新的问题:“这样写主要展现的是‘我’的行为,植物并没有和‘我’沟通,该如何调整呢?”学生试着解决问题,认为:“可以采用拟人手法,例如植物生病了,用枯黄的叶子向‘我’求救,‘我’为植物治病,这样就体现出了‘朋友’之间的沟通。”再引导学生提出新的问题:“掌握了写作方法,又要如何选择具体事例呢?”学生结合该问题展开进一步讨论:“照顾生病的植物、驱赶害虫,这是一定要写的。”“还要写一下植物用丰收的果实来回报‘我’,这样就体现出朋友之间的互动交流。”在讨论中,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多,文章的结构、内容支架也逐步搭建起来,写作效果很好。
在教学中要创设拟真状态的交际语境,引导学生围绕写作思维搭建支架。学生跃跃欲试,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最后他们发现将这些问题的答案整合在一起,就是一篇精彩的作文。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画思维导图,这有助于学生把作文写得更具体。
在指导学生“怎么写”时,教师要避免指导策略模式化,而要采用过程化、具体化的指导方法,促使学生明确写作动机,积累写作素材,提高语篇构造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将生活经验转化为写作内容。这样就能解决学生不知道“怎么写”的问题,突破写作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