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引思”课堂中“引”的优化策略

2020-12-30○姜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0期
关键词:鱼骨字旁让学引思

○姜 梅

小学语文课堂要焕发出生命活力,就必须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彰显个性,让他们能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让学引思”的教学改革主张,表达了课堂教学改革的总体要求。“让学”是要给出学生时间和空间,保证学习活动正常展开和学习行为的真实发生;“引思”是要引发和引领学生思考,保证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让、引”更多的是理念、手段和方法;“学、思”更多的是目标、要求和追求。“让学引思”多维互为因果、密不可分。本文侧重于谈课堂教学中关于“引”的几点思考。

1.科学地引,质疑引思,由“他塑牵引”变“自主探究”。

“让学引思”强调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要让学生掌握充分的自主学习资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并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实践中,教师努力构建“让学引思”的优质教学常态,尝试以学科课堂教学范式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真正进行课堂教学的变革,提升课堂研究的品味。

如教学汉字“玩”,当学生说出王字旁还有个名字叫斜玉旁时,有学生质疑:为什么王字旁又被称为斜玉旁呢?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可以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被动“欣赏”老师的“博学”,但如果把这个问题作为“课后引”的支点,设计成任务单让学生自己去探索研究,通过自主的学习,学生对这一问题就会有重大的发现,原来这竟然涉及到字理,学生也会探寻了解到:在古代,“王”和“玉”都是三横一竖没有点,不同的是,“王”的三横中间一横稍短并且靠上一些,“王”指的是使用特大战斧的将帅。“王”下面的两横一竖,就是大战斧的样子。最上面的一横表示拿战斧的人。“玉”的三横是等距的,长短一样,古时候指把玉片用绳子串起来,后来为了跟“王”字区分开来,才加上了一点。

搞清楚了“王”和“玉”的来历及区别,教师可以继续引导学生寻找身边斜玉旁的字,开展“词语开花”的活动,如:珍珠、玛瑙、珠宝,这些字里都有一个斜玉旁或玉字。教师顺势点拨:这些珍贵的宝贝用一个词来说就叫“珍玩”,“玩”原来是指把玉器拿在手里把玩,所以“玩”也是斜玉旁。这一教学环节通过质疑把学生的视线引向纵深处的汉字文化,如果没有这样科学的字理探究,学生对这个偏旁的内在含义就理解不了。今后遇到“珠宝”“玛瑙”这些和宝贝有关的汉字时,就想不通为什么是王字旁,不能建立一种意义上的联系。

这个识字教学的片段,涵盖了字形的认识、字义的理解、书写的指导、同类字的归类识记等等,借助“王字旁为什么又被称为斜玉旁”这个问题,学生学得有趣,学得有效,更在系统的学科学习中,养成思考习惯,增强思维品质,提升思想境界。

2.智慧地引,创生引思,由“固守陈规”为“勇于突破”。

理想的“让学引思”课堂,是教师引领学生积极思索问题的解决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引思”就是要引发、引导、引领学生思考,在形式和本质上保证学生大脑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为此,我们建立了促进自主学习的运作载体,比如教师的导学案、助学提纲、引学单。

引学单的设计彰显着让学引思的新理念——让学生成为“主动学习”的自觉者,切实培养学生自主管理意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小小的引学单作为连接点实现了三大连接:教师与学生的连接、课内与课外的连接、真学与真思的连接。

如《少年王冕》一课的教学,引学单上的“鱼骨图”就是这样的连接点。课文是按照王冕的年龄来展开叙事的:七岁父亲去世,家境贫寒;十岁一边放牛,一边读书;十三四岁立志学画,终成高手;十七八岁离开秦家,绘画读诗。课前,学生通过预习把这些事件列上鱼骨图,很自然地会发现文章的脉络。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此,就留在浅表层,没有把学生往纵深处引领了。

鱼骨图,作为一种贴近儿童心理特点的思维导图,还为学生提供了一根思维的拐杖,课上教师二次运用,让它介入学生的思维活动。且看鱼骨图引爆的思维火花:有的学生通过粗细的变化来表现课文详略的处理;有的学生通过上下的安排反映王冕人生的跌宕起伏,发现了立志学画是王冕命运的转折;还有的通过头尾的调换来尝试倒叙手法,利用这幅图还学习了顺叙,练习了倒叙,理清并强化了文章的表达顺序。

可见,学生思维的触角已经由表层的结构延伸到深层的主旨,且内容与形式的关联性思考得到了高度的彰显。这样的课堂里,思维是核心,表面看起来水波不兴,而沸腾起来的是学生的思维,这是真正富有生命力的课堂。此处的精彩得益于教师巧搭阶梯,就像一根杠杆一样,施力点选得好,引得恰到好处。从聚焦学生“表现力”到关注学生“思维力”,实现“表现与思维有机结合,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显然,迈过这道门槛,引领学生步入了深度学习。

3.灵动地引,辨析引思,由“单线生成”到“多元构建”。

教师的引思要遵循学生思维规律,引导学生沿着清晰的路线拾级而上,因而对课标的把握,对语文课程的扩充、整合和拓展,是语文教师的必备素养。“让学引思”型课堂,不断生成,使得学生思维不断走向深入或发散。

如《爱因斯坦与小女孩》一课中,课堂上适度补充了爱因斯坦的相关资料,让学生从中提出有价值的、可探究的问题,爱因斯坦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学生在潜心读言悟行,多元评价中认识到他的谦虚有礼、童心未泯、虚心好学、潜心科研。思辨产生精彩,最后让学生进行辩论:他是不是最伟大的人?激起学生对爱因斯坦的评价不一。有学生认为他是最伟大的人,也有学生不同意。矛盾的冲击激发了学生的质疑:“爱因斯坦不修边幅,无暇整理办公桌,他把时间都用在哪儿了?”学生再次聚焦到爱因斯坦潜心科研的品质上,此刻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权和表达权,这样,他们深入到文本细节,通过不断探究体悟,感受到爱因斯坦的伟大品质,达成课堂共识。整个教学过程运行开放灵活的教学机制,积极引导学生细致阅读,不断发现。

从以上课例我们不难发现,真正的“让学”必定包含“引思”,“引思”也必定是在“让学”中实现。“引思”也是不可肢解的。当然,“引思”的艺术千千万,以学定教、顺学而导永远是核心中的核心。

猜你喜欢

鱼骨字旁让学引思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王字旁其实不叫“王字旁”
带“火”字旁的形声字
多层螺旋CT在食管鱼骨异物中的应用价值
《释名》中用为“液”的“汋”字旁议
用鱼骨图分析法检修2014款奥迪A6L通讯故障
幸福晚年“拼”出来
一星期没换水的梦境
浅谈初中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让学引思”
基于“让学引思”的高中历史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