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研训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山西省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的实践成效

2020-12-30□武

中小学校长 2020年8期
关键词:教研培训学校

□武 松

教师不能只做教书匠,而应成为学生成长的引路人,这就要求教师做教育探索的研究者和教育改革的力行者。正所谓“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能教者必能研,善研者才善教”,教师只有带着研究去教书,不断地反思和发现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并不断改进,才能有效地激发自我完善意识,成功开启自我成长的模式。而教师培训恰恰具有针对性和实效性,它从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教育手段等方面,使得教师增强研究者的角色认知,以探索者的眼光不断发现问题,以研究者的视角深入分析问题,以改革者的行为不断解决问题,继而丰富教育智慧、推进教育策略、提高教学效率,为教师专业成长夯实基础。

山西省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坚持目标导向与问题导向融合,开展并实施“教研训联动”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使得教学有了抓手、教研有了内容、培训有了方向,大大提高了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使学校走上了持续发展之路。

一、“教研训联动”的提出与实践

(一)“教研训联动”的提出

基于学校教学、研究、培训活动由不同部门分管,导致教师专业成长陷入教研分离、教训错位、研训脱节等问题。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及时提出并进行了“教研训联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实践探索。

“教研训联动”是指通过构建教学、研究、培训内在关联、三位一体的动力机制,充分发挥教、研、训的联动效应和整体效能,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研究能力与培训质量的综合提升和教师专业发展,旨在把现实中错位的三个环节进行整合,让培训为教学服务、研究为教学服务、教学成为研究的基点。

(二)“教研训联动”的实践

1.四平台递进式“教研训”体系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逐步形成了发现问题、申请课题、培训研究、解决问题的思路。

学校搭建“教研训”课题研究平台。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首的课题领导组,聘请省、市教科研部门的专家以及大学教授等组成专家队伍,通过教师职业生涯规划培训、课题研究方法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引领教师制定自我成长规划,确定研究方向,申请省、市规划课题,并出台奖励政策,推动“教研训联动平台”建设。

年级组搭建跨学科教研训监督平台。年级组以班级为单位协调好跨学科教研时间,并将跨学科教研纳入绩效考核。在教研活动中,教师重点关注学生学情,分析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学习动机、发展趋势,形成学科联动机制,力争各学科相互融合,寻求适合本校学生的教学方法,挖掘学生成长的路径。

备课组搭建“课例”教研训分享平台。备课组通过对课标、教材、考纲的分析,提出章节学习结果的方案。通过进行学习结果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重难点分析,进行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和学习过程设计,开发出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学习产品——课例,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分享。同时,学校通过开展说课、评课、同课异构等活动,让教师思维发生碰撞,在分享中进步和提升,促进“基于学习结果的学习设计”落地生根。

班级组搭建“联动共享”交流平台。班级组通过经典阅读、修身讲堂、教师交流空间等平台,让教师走进学生。为学生做理想信念、历史使命、教育发展、职业规划、成长成才等方面的讲座、报告,帮助学生树立崇高理想、坚定信念、开阔视野、升华思想、提高觉悟,让学生了解人生哲理、社会百态,明确自身努力的方向,增强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在实践运作过程中,教师和专家共同确立研究课题,在课题统领下,备课组解决教材教法问题,年级组通过跨学科教研解决学生已有知识和学习动机问题,班级组通过共享平台链接每一个人,各方交叉配合,解读教材,解读学生,完善体系,共促共进。

2.学习结果统领的“教研训”内容

为解决教师教学各自为政、教研活动内容流于形式等问题,学校引入了“七步成师学习设计”“五星网状教学模型”“高质量学习技术”等版权课程,在备课、上课、教学教法等方面对教师进行系统全面培训,引导教师以“七步成师学习设计”为指导,进行学习结果分析、学习者分析、学习重难点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评价设计、学习过程设计和学习产品开发,优化学习设计;以“五星网状教学模型”为支撑,通过“启动”“建构”“巩固”“运用”“总结”五环节系统组合,[1]改进教学过程,让教学灵活多变、富有活力;以“高质量学习技术”为策略,促进教师应用补缺技术、联系技术、纠错技术、转化技术、聚焦技术、忽略技术、自动化技术、外部记忆技术、组块记忆技术、动机转化技术、表征转换技术、表征清晰技术、学习结果层级分析技术等,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

学校“教研训联动”的流程为:专家先指导教师进行理论学习,在进行教研活动时,教师通过教材、课标、考纲分析出学生学习后可能产生的结果是什么,重难点是什么,学生的知识储备和预期的学习结果之间的差异是什么,以学习结果来统领整个教研训活动。在此过程中,很多教师形成了自己的经典课例。

3.融合共通的“教研训联动”方式

成立读书社群:联动共读。只有加强理论学习,丰富专业理论知识,提升教育理论素养,教师才能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为此,学校建立了幸福教育读书群和骨干教师读书群,将所有教师聚集起来,通过发放书籍、联动共读、微信引领等方式,营造交流、学习、共享的氛围,鼓励教师在交流中碰撞思想火花,在学习中提升教研能力,在共享中实现发展进步。教师在此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由培训专家团队有针对性地帮助解决。

开展叙事研究:共助共享。学校鼓励教师将日常教学工作中发现的问题以叙事的形式记录下来,开展叙事研究。教师通过自我叙述来反思教育教学生活,并在反思中改进教育教学实践。叙事研究强调研究者以自己的生活经历为背景去反思和观察教育教学世界,在故事叙述中,教师系统梳理和深入思考自己遇到的问题,寻找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给看似普通、单调、重复的教育活动赋予独特的意蕴。而教师的研究成果经过专家的指导,则更有高度和实用性,也更具推广价值。

组建研究共同体:融合共进。组建研究团队有利于加强同伴互助、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学校引领教师加入学科、班主任、写作、课题研究、原创试题的QQ 群、YY 群、微信群等,鼓励教师在团队中发声;组织校内跨学科研究、校际同学科研究,鼓励教师参加全国知名网络研修,与全国的优秀同行一起教研、一道进步。学校还充分利用网络社群的学习资源,鼓励教师在网络平台中加入或组建专业团队,开设自己的论坛帖、博客,与教育同仁共同探讨教育教学问题,从而逐渐走上专业成长的道路,成为专家型教师。

开展试题命制研究:共同解码。试题命制是检验教师专业知识、学科能力、命题水平的综合性研究活动,需要教师把握课标、钻研教材、掌握学情、研究考向、厘清考点,在学科知识融会贯通的基础上,分析大量优秀学科试题,把握命题技巧和方法,广泛涉猎本学科的研究成果。在专家的指引下,学校教师整体参与学科试题命制,教师专业知识得到拓展,学科思想得以深化,学科体系不断完善,教学评价能力逐步增强,专业研究技能不断提升。

名师工作室建设:导师伴学。名师对教师成长具有很好的引领作用。学校成立了以专业领军教师为核心的名师工作室,组建由新手教师、青年教师、校外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给予专项经费支持,鼓励开展专题研究,让新手教师、骨干教师与名师、专家一起同课异构、互动学习、反思研究,促进教师成长,培养教研骨干,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营造了人人愿意从事教学、人人争做好教研、人人愿意成为教育引领培训专家的浓厚氛围。

异地双向挂职交流:共生互促。学校充分利用山西省汾阳市与广东省中山市的全方位、立体式的交流合作机会,先后派出40 多人赴中山纪念中学进行挂职交流和跟岗学习,教师通过实地参加教研活动、进入课堂,与名师面对面,学习中山纪念中学的先进理念,发现自己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思考解决办法。中山纪念中学也多次派专家来指导工作,通过师徒结对、经验交流、同课异构、名师论坛等活动,教师开阔了视野,提升了专业能力。

提升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助推素养。为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学校一方面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信息技术装备,另一方面加强信息技术培训和应用,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教师的信息素养不仅体现在使用信息技术的水平上,更在于教师能否以技术的思维方式来应对教学过程中的挑战和问题。系统的培训能更好地赋能一线教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学校邀请专家进行培训,信息技术中心对教师进行微课培训,组织全校微课大赛,并经常性地举办信息化教学沙龙。一系列的培训和活动,促进了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教研训联动”的实践效果

(一)“教研训联动”在教师层面产生的效果

自“教研训联动”实施以来,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的教科研工作得到了长足发展,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新教师、骨干教师、老教师都发生了全新变化。

1.新教师的成长捷径

新教师带着研究去教学,开启了自我反思、自我成长的模式,在培训中踊跃发表自己的观点,在教研中逐步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在科研中发表自己的见解,逐步成长为学校的骨干力量。

2.骨干教师的升华路径

教学过程就是教师建模和破模的过程,教师专业的二次成长就是破模的过程,促进教师打破惯性,形成自己的观点。[2]通过“教研训联动”,教师会发现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不适应,进而在实践中修正;教师会暴露相关知识的欠缺,进而在阅读中充实;教师会显示实践操作的弊端,进而在思考中完善。

3.老教师的激情燃点

当一线教师职称到了顶点、提拔没有希望的时候,就可能会产生工作懈怠。“教研训联动”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让老教师每天带着问题去观察,他们面对的都是新鲜事物;每天思考的都是解决问题的办法,他们面对的都是未知;经常会有思维的突破,他们面对的都是成就。进行这样的研究,老教师内心是充实的,态度是积极的,激情是永不消退的,很多老教师重新获得了教育的激情。

(二)“教研训联动”在学校层面产生的效果

1.明确了校长的教科研使命

校长要用高质量的教育科研引领和服务学校教育工作。在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研训联动”已成为校长的抓手,校长主动承担主讲活动,积极分享自己的教科研成果,主动表达自己对教学的理解并鼓励大家积极参与讨论;组织牵头“教研训”活动,将自己的专业累积纳入其中开展相关研究,并积极编著著作、撰写论文;积极申请课改项目,承担公开课、示范课等活动。在教研训活动中,校长实现了由指挥型、管理型的设计者向科研型、分享型的学习者的转变。同时,学校管理也发生了变化,原来的教务处、教研室合并为教学部,团委、政教处合并为德育处,由分管副校长直接挂帅,统一协调。教学、研究、培训归到一个部门管理。

2.构建了三维教科研评价机制

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改进绩效考核机制,加大“教研训”的占比。以教师培训学习的时间、学习后对教学活动的反思和形成的成果为基础,相继出台并完善了《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师专业成长培训制度》《课题研究奖励制度》《省市基础教育成果奖奖励制度》《论文发表奖励制度》《受邀承担培训奖励制度》等系列制度文件,极大地激发了教师们的教科研热情和信心。

3.优化配置了多目标资源

在“教研训联动”实施过程中,平台、专家成为最紧缺的资源。学校积极优化和拓展各种平台和资源,将教研训活动从校内扩展到校外和跨区域间,从学科组内部拓展到跨学科之间。例如:组织线上线下校际的研讨会,定期开展特定主题教研活动,还将兄弟学校和高校的教学科研成果引进来,将教师在教学中累积的经验和成果送出去交流学习,切实做到“引进来”和“走出去”双向互通、交流互进。同时,学校在考核学科组时,按照学科组教学及研究的现状和问题聘请专家,在专家指导下确立培训项目和研究课题。学校还通过考核,设立教师进入平台门槛,保证“进入必学习、学习必写作”。

4.形成了良好的教研训联动机制

在“教研训联动”过程中,学科组形成了共研机制、参训机制、分享机制,每位教师找到了自己的定位;年级组形成了动态反馈机制,完善了年级绩效考核;教学部形成了课题扶持机制、科研奖励机制,教师们开始用批判性眼光看待自己的教育教学,在多种机制的有力推动下,形成了高效运作的行动模式。

5.营造了支持性的教科研氛围

学校提出“扬长发展、各造其极”的教师发展理念,以人文关怀为主,物质奖励为辅,兴建了仰高书院、茶吧,出台了奖励办法,构建了课题研究、联动共读、走进杂志社多个成长平台,在全校营造了良好的研究氛围,更好地促进了教师的科研水平提升和成果产出。

汾阳市第四高级中学“教研训联动”的实践表明,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提升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学校需要全面统筹安排教学与研训时间、教学任务与研训内容、专家资源,校长需要有联动意识并高效执行,教师要有长久的动力,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和研究并参加培训。目前,“教研训联动”不仅成为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效机制,也为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提供了实践模型和现实路径,学校已逐步形成教研训相得益彰、学思行共促提升的新局面。

猜你喜欢

教研培训学校
研学农谷 产教研学
培训通知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正式启航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学校推介
教师到底需要怎么样的教研主题
培训路上的感悟——“喜、忧、思”
强化学习意识,共建和教研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