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抓“生活” 妙解“教育”
——浅谈小班幼儿活动的组织策略
2020-12-30吴丹青
文 吴丹青
刚入园的幼儿注意力时间较短,正处于直觉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的过渡阶段,其认知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行动。在谈及小班幼儿活动的状态时,“散漫”是留给我们的第一印象。如何组织小班幼儿积极参与活动,从而促进其尽快适应幼儿园的生活呢?
一、亲近幼儿,满足需求
小班幼儿年龄小,离开父母及熟悉的环境,往往会产生一定的分离焦虑。此时,更需要教师用一颗爱心去包容每一名幼儿,手把手地教他们吃饭、洗手、上厕所……让幼儿们慢慢地适应并融入幼儿园的集体生活中。同时,教师还要观察、了解不同月龄幼儿的需要,把握幼儿易于变化的情绪,尊重和满足幼儿的不同情感需求,以实际行动体现《上海市0 ~ 3 岁婴幼儿教养方案》中的第一条教养原则——亲爱儿童,满足需求。此外,教师还要创设良好的环境,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开心、开口、开窍。教师要尊重幼儿的意愿,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健康愉快地发展。
二、生活教育,教养融合
教师不应以书本上的文字为教育的抓手,不应对小班幼儿进行机械、枯燥的填鸭式教学,而应抓住一日生活中蕴藏着的教育契机。
例如,最常见的上下楼梯就可以成为小班幼儿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将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编成儿歌。“小眼睛,看看好,小手扶扶牢。一二一,慢慢走,不推也不挤。”在幼儿每次上下楼梯时,教师让幼儿一边念、一边走,以帮助幼儿掌握上下楼梯的注意事项。同时,可引导走得快的幼儿靠着楼梯旁的墙壁等一等走得慢的幼儿,并为走得慢的幼儿加油,使幼儿懂得关爱与等待。因此,面对小班幼儿,教师更应坚持保育与教育紧密结合的原则,努力做到“保中有教,教中重保,自然渗透,教养合一”,以促进小班幼儿生理与心理的和谐发展。
三、区域活动,教学做合一
小班幼儿注意力集中的时间很短,传统的集体教学模式不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英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幼儿在97%的自由游戏时间里,会使用某些玩物,作用于材料的游戏行为平均达96%以上。由此可以看出,游戏材料对于幼儿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可以利用游戏材料帮助幼儿获得多方面的发展。陶行知先生也主张“教学做合一”,强调“教”与“学”都以“做”为中心。因此,区域活动成为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例如,小班幼儿的手指精细动作刚刚开始发展,他们喜欢将东西塞进细小的缝隙中。因此,教师就设计了“塞塞乐”系列材料,在满足幼儿“塞”的意愿的同时,促进其手指精细动作的发展。教师在薯片罐上贴了各种颜色的小兔头像,并在头像上用美工刀划开一条缝隙表示嘴巴,再提供相应颜色的雪花片。于是,幼儿就可以随意将雪花片塞进“小兔”的嘴巴里,能力强的幼儿还会根据“小兔”的颜色塞对应颜色的雪花片。因此,小班应以区域活动为主要活动形式,以区域活动材料为载体,让幼儿在做做、玩玩的过程中获得各方面的发展,体现“教学做合一”。
四、因材施教
每名幼儿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有其独特的个体发展模式和发展进程,因此,教师的指导应以个别和小组为主,用实际行动践行陶行知先生“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因材施教,促进每一名幼儿能力与个性的发展。
例如,在指导区域活动“塞小棒”时,对于能力较弱的幼儿,教师以鼓励其使用“一把抓”或“二指捏”的方式将小棒随意地从薯片罐盖子上的小洞中塞进去;而对于能力较强的幼儿,则鼓励其将不同颜色的小棒塞进对应颜色的小洞中。
伴随着活动的开展,我们不断感受到幼儿给我们带来的一次次惊喜。小班幼儿活动的组织应尽可能地贴近生活,并使其生动、有趣,让幼儿们乐在其中,学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