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常态”下的家园共育

2020-12-30陈锡雪

好家长 2020年10期
关键词:新常态家园班级

文 陈锡雪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期间,家长和教师借助网络平台为幼儿提供了大量的学习资源,让幼儿足不出户就可以畅游在知识的海洋里。尽管互联网、人工智能在知识传递中被广泛应用,但是,教师对幼儿的启发和引导等教育手段是无法被取代的。从某种意义上说,如今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新样态正在促使教师的“师幼观”进行改变。教师只有顺应时代的改变,不断调整自身的角色和职能,在“教育新常态”的背景下,实施家园共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幼儿的学习与发展。

一、家园协同和个性互动的互为融合

生活是个万花筒,最好的课程往往诞生于其中。幼儿、家长和教师每一天都在关注疫情的发展,丰富的信息促进了幼儿认知、体验和实践的多元结合。教师和家长的“空中连线”,架起了在线沟通与指导的桥梁;社会上众多的专家学者也纷纷为战“疫”献计献策。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为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多元结合创造了条件。每天报道的新闻、发生的故事,以及幼儿居家生活期间的切身感受,无不是课程的最好资源。在这场战“疫”中,在幼儿园、家庭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幼儿开始认识生命、珍惜生命。

特殊时期,家长是幼儿最直接的教育者,也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参与者。家长资源的丰富多元与便利性,是幼儿园所不具备的。疫情让幼儿园与家庭之间的联系前所未有地紧密起来,让家长也有机会在生活中尝试扮演教师的角色,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去看待和观察幼儿的生活。

(一)建立家庭科学育儿资源库

疫情期间,教师们搜集、整理资料,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幼儿编写了45 篇宅家指南并合订成一本《疫不容缓——东方娃线上游戏》。这本手册向家长推荐了适合幼儿日常生活的游戏建议,帮助家庭解决如何让“幼儿度过每一天”的问题。同时,幼儿园精选、共享已有的优质网络资源供家长自选使用,方便家长更好地陪伴幼儿,引导家长顺利地从教育的“配角”过渡到“主角”。

(二)满足个性化需求的家园互动

每一名幼儿都是独立特别的个体。如果教师只是推送宅家的资源,是无法满足每一个家庭的实际教育需求的。教师应尊重每一名幼儿的真实需求,在落实家园互动的过程中把握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于是,在疫情期间开展“有情相伴”系列活动,通过对幼儿表达出的开心、伤心、害怕、生气、难过等情绪进行深入探究,引导幼儿在多元的家园生活中成长,支持每一名幼儿的个性化体验与表达。

疫情常态化告诉我们,如今的教育所面临的最大挑战不是如何帮助幼儿增长知识,而是如何帮他们去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要想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我们就要超越文本符号,超越教师讲解,超越室内静坐,超越单一认知,引导幼儿关注更加广阔的世界。

二、创新形式和创生实践的协同统一

(一)尊重幼儿成长的创新形式

为了给幼儿和家长提供更适宜的指导,教师就“如何运用信息技术开展有趣的游戏活动”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

1.家园互动形式的新尝试

疫情期间,信息技术逐渐改变了教育模式,使家访从走入家庭改变为线上个性化家访。同时,信息技术也方便教师开展更加契合幼儿实际的心理疏导,帮助幼儿解决心理问题。例如,当小班幼儿雨青提出了“妈妈为什么不陪我?”的疑问后,教师积极与家长沟通,了解到雨青妈妈是一位一线医生,疫情期间一直忙于工作。于是,教师与家长进行协商沟通,共同形成了针对雨青的个性化教育方案:家人鼓励雨青每天和同伴在线上相互问候,教师每天在线上给雨青讲故事,陪她做游戏并引导家人给予雨青更多的关注和爱。

2.日常家园活动的新趋势

鉴于往年幼儿园每学期都会组织丰富的家园活动,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背景下,幼儿园决定用特殊的“云过节”的方式为幼儿开展特别的家园活动。幼儿园精心策划,开展了“特殊时光下的儿童节”“立夏至”“云端成长——毕业季”“‘爸’气十足——感恩有你”等线上、线下同步的活动,让幼儿感受到和以往一样欢乐的节日氛围。

(二)立足儿童视角的创生实践

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教师结合不同年龄段幼儿当前的关注点及兴趣需求,尝试以情境式、连线式、游戏式、互动式、提问式等多种方式展开线上、线下的实践活动。

班级——线上线下“云讨论”:线上线下共同倾听幼儿的声音,收集幼儿的兴趣点,由教师引出话题引发幼儿自由讨论,并在幼儿与同伴的对话中生发出更多的内容,再根据班级幼儿的具体情况,梳理出有班级特色的活动。

教科研组——共商研讨“集智慧”:教师共同分析《3 ~ 6 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的目标与要求,结合疫情背景研讨活动的可行性,为家长提供适宜的活动建议。

班级群——精彩活动“多互动”:选择适宜的时间(如晚饭后或周末)和方式在班级微信群内发布活动方案,与家长和幼儿共商活动内容,以照片、视频等方式让家长看到幼儿在活动中的收获,并及时给予个别指导与帮助。

微信公众号——理念经验“齐分享”:在微信公众号上,教师传播科学的教育理念,分享成功的教育案例,与家长共同挖掘幼儿在活动中的闪光点。同时,教师也会根据本班幼儿出现的实际问题,进行及时、深刻的自我反思。

三、和谐发展和多方成长的合作共赢

疫情虽然改变了我们的教育形态和互动形式,但教育的核心任务没有发生变化,依然是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完成这一核心任务,需要教师思考如何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依据不断变化的环境,始终立足幼儿发展,搭建平台,联结资源,使幼儿教育更具针对性。

(一)家园互动好时光

疫情刚开始时,教师发现有的幼儿对疫情表现出紧张和郁闷等情绪。于是,教师引导家长让幼儿以语言和绘画的方式记录下自己的所见所想。在“关于疫情——孩子的视界”活动中,引导家长通过记录幼儿的语言和观察幼儿的绘画看到幼儿的发展,然后携手家长用充满温暖和爱的语言与幼儿进行沟通,帮助幼儿正确认识病毒、疫情等不美好的事物,引导幼儿积极、正面地去看待这个世界。

(二)分享交流好方法

借助平台,共同解密幼儿的成长。教师探寻如何与家长生成教育合力,为与家长沟通搭建了平台。同时,收集家长在陪伴幼儿的过程中遇到的具体问题,梳理家长们陪伴幼儿的好方法,然后将梳理的内容在班级群、朋友圈、微信公众号等平台进行共享,方便教师与家长、家长与家长之间进行经验交流。通过这些方式,使亲子、师幼互动常态化,让家长看得见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假期里,口罩成为幼儿关注的热点,教师看到有幼儿家长在朋友圈里分享了自制口罩的内容后,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教育契机,于是有意识地在班级微信群中抛出了“口罩有什么用?”“有什么式样?”“怎样自制口罩?”等问题。一石激起千层浪,班内其他幼儿及家长都积极投入到查找资料、自制口罩的活动中。此外,引导家长借助班级群分享幼儿记录体温的方法,促使幼儿在学会管理自己身体、关注自身健康的同时,学习同伴使用的各种记录方式。小小的《测温记录》里装载着幼儿的学习过程,使幼儿的发展不会因疫情而停滞。

家长之间、幼儿之间可以形成学习共同体,家长的参与度越高,幼儿的学习越有效。因此,教师需要通过多种方式发挥家长的主动性,使家长的经验分享从单向到多向,再到一对一的指导。

四、指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

家园共育实施的终极目标是促进幼儿发展。短期的教育行为在当前可能很难获得显著的效果,所以教师不仅要关注幼儿当下的状态,更应重视教育行为的长远影响。课程实施不能单纯地指向幼儿认知能力的发展,应兼顾多个方面。在中班“悦绘·健康”主题活动中,教师首先提供有关抵抗病毒的绘本和视频,并邀请有特长的家长担任网上助教,引导幼儿积极互动,丰富幼儿的直观经验,支持幼儿的学习;再引导幼儿通过谈话、回顾、调查、体验、打卡、制作、展示等多种方式,将零散的经验加以整合,内化成有利于自身发展的经验体系。在“悦绘·健康”活动中,让幼儿养成健康的行为习惯较为容易,但如何让幼儿巩固已养成的卫生习惯和健康行为是课程实施的难点。所以,在主题活动结束后,教师仍需持续关注幼儿行为习惯养成的情况,使良好的生活理念和习惯根植于幼儿心中。

学前阶段的学习并非既定的知识学习,而是在鲜活的教育场景和过程中的学习。幼儿能够在生活中感知,在活动中思考,在游戏中探索,进而获得认知、情感、行为的发展。不管是疫情时期,还是日常生活,教师与家长都需要通过审视与判断,因时应变、因地制宜地指向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家园携手,用更丰富的活动、更多样的经验和融合度更高的智慧找到适宜与幼儿进行互动的方式来开展活动,为幼儿的生活、学习带来更大的发展空间。

猜你喜欢

新常态家园班级
将大自然带进室内的家园
家园
班级“四小怪”
寻找失落的家园
班级英雄
如何构建和谐班级
绿家园
班级被扣分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