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的探索

2020-12-30孙振山马欣宇李铁成

卫生职业教育 2020年2期
关键词:解剖学人体思政

孙振山,马欣宇,李铁成

(长春中医药大学,吉林 长春 130117)

高等院校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落实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途径。为实现这一目标,长春中医药大学根据专业特色及人才培养特点,积极开展“三全育人”,加速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本文探索中医院校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的具体措施,并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进行分析。

1 思政教育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实施的必要性

1.1 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

习总书记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高等中医药院校应把培养具有良好职业素质,德、智、体全面发展,有为人民医药事业献身精神的医学人才的目标放在首位[1]。充分提炼医学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发挥专业课主渠道作用,在专业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2]。

1.2 人体解剖学课程的特点

人体解剖学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主要具备以下两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学科的基础性[3]。各专业新生入学后学习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就是人体解剖学,作为一门医学基础课,人体解剖学无论是涉及专业之广,还是学习人数之多都是其他课程无法相比的。第二,与人文教育的融合性[4]。由于人体解剖的特殊性,在解剖教学过程中蕴含着巨大的人文素质教育资源,比如,以人为本、尊重生命、感恩之情、专业启蒙、吃苦耐劳、团队合作等一些人文教育元素,这正是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课程教学的切入点。

2 思政教育融入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设计

高等学校各门课程都具有育人功能,所有教师都负有育人职责。把人体解剖学课程中蕴含的医德文化加以选择提炼,让思政元素与解剖课教学内容有效融合,产生协同效应,能够提高学生的医学专业素质和思想政治素质。

2.1 生命教育引发学生对生命存在意义的思考

第一堂解剖课让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遗体标本,通过讲解让学生了解遗体捐献者的器官使一些器官功能丧失的患者恢复健康、延续生命。捐献的遗体用于医学教学和科学研究,为人类的健康和医学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生命有限,而爱无限,用遗体捐献的形式,可让生命彰显大爱。遗体捐献者的故事让学生感悟到奉献是一种高尚的社会道德,激发学生的感恩之情,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命不仅属于自己,还属于自己的亲人、朋友和社会,引导学生思考生命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自己的生存与发展,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和社会的贡献[5]。

2.2 从好奇心入手加强专业思想教育

教师生动、丰富的专业知识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人体各系统、器官、组织、结构、功能的精细完美、天然和谐,对这既熟悉又陌生的人体世界感到无比新奇。这种好奇心是推动学生获得新知识的主要动机。有效的教学手段激发了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端正了学习动机,增强了从事医疗行业的使命感和荣誉感。

2.3 借鉴传统医德进行现代医德教育

“人命至重”“大医精诚”“医乃仁术”等传统医德名言,体现了尊重生命、一视同仁、医患和谐等现代医学道德规范[6]。在进行医德教育的同时结合思想政治教育,把单纯的医德教育转向社会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2.4 言传身教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精神

尸体解剖是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获得专业技能的重要渠道。但有的学生既害怕尸体、反感尸体刺鼻的药水气味,又受不了长时间低头、弯腰操作的辛苦。解剖教师为减少药水气味,亲自清洗尸体,全程陪伴学生实践操作,随时解答疑难问题,言传身教、任劳任怨的精神感染了学生。使学生逐步意识到作为一名医学生、一名医务工作者就应该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通过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使学生的思想素质、意志品质及适应环境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2.5 解剖实验操作培养团队协作精神

团队的力量能战胜和克服学习工作中出现的困难,团结协作是干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尸体解剖不是一名学生能单独完成的过程,每组学生之间有分工、有协作,只有及时沟通、相互协作配合才能按时完成学习任务。未来的社会不仅需要竞争,同时也需要合作,要培养团结协作精神。

3 在人体解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具体措施

3.1 学校把思政教育工作放在首位

高校课程思政融入专业课教学,需要来自顶层的务实设计与推广[7]。学校党委站在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可靠接班人的战略高度上,高度重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工作;学校新成立了马克思主义学院、“杏林青马工程”基地两个教学单位;解剖教研室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杏林青马工程”培训,开展解剖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工作,参与学校课程思政专项课题申报工作,并已立项。学校积累的课程思政经验可复制、可推广。

3.2 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升专业课教师思想政治水平

教师是课程思政的主要实施者,发挥他们在教学一线的能动作用,以师德师风引导大学生成长,必将成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提升的重要路径[8]。解剖教师队伍勤奋敬业、思想活跃,虽然专业学术水平高,实践能力强,能给学生带来一个生动、丰富的课堂,但也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水平不高、认识不够等现象。对此学校采取“杏林青马工程”集中培养、思政教育理论培训、参观学习等多种教育形式,提高解剖教师政治理论修养水平,增强课程育人意识,树立坚定信仰。解剖教师通过开展PBL 教学法,采用问题引导、启发、讨论等形式,将思政元素融入课堂教学,更精准、有效地发挥课堂立德树人的功能,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政治思想觉悟。

课程思政是所有高校教师的责任,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课教学,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授课内容,创新了思政教育的方法,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广泛性和实效性。思政教育融入高校专业课教学是开展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路径,课程思政与专业培养目标相结合,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有效提高了教学效果,保证了教学质量,对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和专业文化素养,为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出更多优秀的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解剖学人体思政
人体“修补匠”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人体冷知识(一)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排便顺畅,人体无毒一身轻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奇妙的人体止咳点
CBL结合微课在神经解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解剖学教师培养模式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