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变与不变
——《教学月刊·小学版》(数学)2020年第9期导读有感

2020-12-30朱蕾

教学月刊(小学版) 2020年32期
关键词:等式眼光运算

□朱蕾

社会在变革,技术在发展,特别是疫情期间,教学时空的变化,让我们更深层次地去思考教学的本源是什么,为何而教。本期杂志的导读,将透过教学中的种种变化,解读其背后的不变。在变与不变中,厘清教学本质。

一、变的是单位,不变的是“大想法”

本期“专题研究”里有一篇郜舒竹教授的文章《“乘”的想法始于哪儿》。一直以来我们都把“乘”视为“相同加数求和”,也就是“重复加”的过程,乘的目的是使加的过程简化,这也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普遍认识。但郜教授在文章里却有了不同的结论。郜教授通过论述“重复加的窘境”,发现“乘”作为运算,其意义在小学数学课程内容中,呈现出不断进化的动态特征,例如在低年级对乘运算形成的认识是重复加,那么到高年级学习小数和分数的运算时就会出现认知困难。郜教授通过分析“‘增加’的两种眼光”,阐述了“乘”的想法始于看待“单位”的眼光的改变:“加”是保持单位不变的运算,而“乘”是使单位改变的运算。例如2米高的植物长到6米,从“加”的眼光看,就是2米+4米=6米,原有高度和增加高度两个加数可以分别看待,是一种互不影响的并列关系;如果我们换一种眼光,从“乘”的眼光看,这样的生长过程可以看作是2米×3=6米,这里的3与原有高度不是并列关系,是一种包含关系,表示3个2米。通过这样的多个例子,进一步说明了从想法上说,“乘”的认识是先于“加”的,而且两者有本质的差异,“乘”的想法主要体现为“单位化”的眼光以及运算过程中的“单位转换”。这样的想法在数数和记数时,就已经出现。郜教授提出“乘”作为数学课程中的重要内容,其意义是动态的、发展的、变化的。认知起点并不限于“加”。乘的想法源于“单位化”的眼光,乘的运算在于实现单位转化。

这篇文章在帮助我们厘清“乘”和“加”之间关系的同时,也给了我们很好的教学建议。即在计算教学中仅关注算法和算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关注背后的想法,抓住不变的那个具有普遍意义的“大想法(big idea)”,例如“单位化”和“单位转化”这样的大想法,对于学生思维发展以及今后的数学学习都将会起到重要的作用,这也是目前我们提倡的基于素养导向的大概念教学,从教授专家结论转向培养专家思维。

二、变的是内容,不变的是基本取向

本期的“本期话题”是一组有关数学拓展课开发与实施的文章。数学拓展课是基础性课程的有益补充,在激发学生兴趣、关注生活经验、落实核心素养、实现深度学习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人民教育》2020年创刊70周年纪念号上的一篇文章《全球教育变革的六大趋势与挑战》中指出“项目式学习深入课程教学改革”是教育变革趋势之一。面向未来,上好数学拓展课,有着极其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潘红娟老师和她的团队经历区域调研、行动研究后,由点及面类化梳理,初步形成了“数学绘本类”“数学文化类”“数学游戏类”“项目学习类”“综合实践类”等各类数学拓展课的基本模型。潘老师的团队给出了五个案例:《河狸是个修房高手》是数学绘本类的拓展课;《小区垃圾知多少》是项目学习类的拓展课;《共享单车中的数学问题》是现实话题类的拓展课;《测量人体的表面积》是综合实践类的拓展课;《脚印的面积有多大》是数学文化类的拓展课。通过阅读这五个案例,我们发现教学的内容在变,但不同课型的教学结构、教学流程却有着共性特点。潘老师在文中指出,数学拓展课的基本流程为:首先寻找核心知识,确定素养目标;第二步设计驱动性问题;第三步厘清解决问题的认知策略;第四步设计学习活动或项目任务;第五步设计成果交流与评价方式;最后设计成果展示与延伸任务。但在这些不变中又蕴含着变,不同内容的同类课,一定会有若干种变式,以适应不同的学生、不同的情境和不同的主题。

辩证阅读这组文章后,我们发现在变与不变中,恒定不变的其实是价值取向,“学科育人”是数学拓展课的立意之本。数学拓展课的基本取向是着眼于综合素养,坚守学科特质,将“数学认知目标”融于“整体育人目标”,这也是数学拓展课不变的基本取向。

三、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学生立场

作为教师,我们每天面对的是学生,教育是直面人、发展人的事业,当然学科教学也不例外,眼中有学生,心中才会有方法。本期就有这样的文章说明了变的是方法,不变的是学生立场。

曾根红老师的《一年级学生“反向等式”掌握情况调查分析》一文,对一年级学生正向与反向计算题掌握情况进行了调查,发现学生对正向等式接触多、练习多,正确率比较高,计算反向等式正确率偏低。曾老师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分析以及对学生的访谈,发现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反向等式的意义理解不深,缺少解决问题的方法。曾老师也在文中给出了教师加强反向等式教学的操作建议,运用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理解反向等式的意义,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郜舒竹教授曾在《不同未必是错误》一文中指出学生的任何“错误”都有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往往体现在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规律两个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基于学生立场,研究这种合理性。首先要有意识地搜集、整理学生的错误案例。然后辨别搜集来的案例究竟是不是错误的。第三,分析产生错误的原因。最后思考如何实施有针对性的教学。这给了我们研究学生“错误”的范式,本期曾根红老师的研究就是这样基于学生立场,给出教学方法。

研究“错误”需要有学生立场,我们的教学设计亦是如此。谢红英老师和张金河老师在《“变教为学”理念下的有效学习活动设计》一文中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体现在学生的主体性上,要设计有效的学习活动,教师可以在解决问题的关键处、生活与数学的结合处、学生的认知冲突处、学生的认知错误处这四个方面下功夫,认真做到让每一位学生都参与,每一位学生都有机会,每一位学生都受到重视,使每一位学生都获得自由、自主、自信的发展。

此外,本期还有一些基于学生立场的文章值得一读。《探循环之“源理”定循环之依据——以学定教“循环小数”实录与评析》一文告诉我们,学生对循环小数的认知不是零起点,教师需要把握学情,尊重学情,学生已经知道的、自学能会的知识,就应该放手让学生展示,在自学和交流中不断完善认知。《素材方法过程——例谈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应把握的三个要点》一文,利用案例说明了教学中要选择符合学生认知基础的素材,才能引发学生主动想象和探究。《从杂乱走向有序——记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用三角尺拼角”一课教学》一文指出,要在分析学生错误归因的基础上,设计合适的教学环节展开教学,以达成教学目标。

寻找变与不变是一个辩证的过程,有了这样的辩证阅读,我们才能拨开迷雾,看到本质,找到教育的初心。这也是这期杂志带给我们的思考。

猜你喜欢

等式眼光运算
重视运算与推理,解决数列求和题
专业眼光看改革 改革眼光看中国
组成等式
有趣的运算
一个连等式与两个不等式链
“整式的乘法与因式分解”知识归纳
心态决定眼光
刮目相看
一个等式的应用
想着孩子的眼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