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托部编教材推进类文比较阅读的优势与探索

2020-12-30○李

河北教育(教学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文本教材素养

○李 磊

所谓类文比较阅读,简单来说,便是在分类的基础上,指导学生进行一组或者多组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从而提升其阅读量,提高其阅读能力,最终培养学生的类比思维和阅读兴趣。特级教师李伟平认为,与群文阅读相比,类文比较阅读更强调类的划分和篇目之间多角度的比较,是一种更具思维含量、更易发觉文学规律的阅读学习方式。然而,目前还没有一套科学完善的类文比较阅读教材供学生使用。这造成了这种阅读方式难以有效推广。但是,基于部编版教材的编排特点,可以将课内文本进行优化整合,从而形成“课内”类文系统,以期在更为权威的类文比较阅读教材出现之前,起到良好的过渡、推广作用。

一、优势——“教法革新”与“教材革新”的碰撞

在不改变教材大体内容的情况下,通过文章次序的调动或者文章内容的增删节选,形成一组组类文。这样的教材整合,对于部编版教材本身的利用率和类文比较阅读的推进,都有着诸多益处。

(一)白璧微瑕——部编教材的类文化途径。

1.文本扩充——“类”的基础条件。

部编版教材与过去的语文书相比,最为显著的不同便是文本的增加。这种增加是多维度的,包括“数量的增加”“种类的增加”“思想的增加”等。

以四年级为例:首先,单元数量由7个增加为8个,文章的数量从24篇增加到27篇,加上各个单元的拓展阅读内容,整本语文书的阅读量有了明显的增加。其次,增加了各种不同种类的文章。如小古文《精卫填海》、骈文《少年中国说》等,都是过去初中甚至高中学生才可能接触到的文体。其进入小学课堂,大大开阔了学生的眼界,进一步展示了文学的奥秘与魅力。最后,部编教材的文本思想性更为深沉与丰富。《狼牙山五壮士》《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传统篇目的回归,让学生所接受的爱国教育、革命教育有了更好的契机。《少年闰土》《繁星》《白鹭》等名家名篇的大量引入,使得整套教材的思维含量更高,人文内涵更为丰富,对小学生的文学观、价值观的培养更符合时代的需求。

文本的多维度扩充,为类文比较阅读的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避免了课内文本不足过于浅白而影响课堂容量的窘境。

2.单元编排——“类”的思维渗透。

从部编版教材的编排来看,在每一个单元的导读部分,编者便将其本单元的编排目的、语文素养提升要求明确指出。这套教材更注重整体性的解读、单元性的学习,需要学生利用数篇文章进行有梯度的训练,最终获得某一语文素养的提升。而不同年段的不同单元所指向的不同语文素养,共同构成了系统化、整体性的语文育人目标体系。

这一点,与“类文比较阅读”之中“类比”的思想不谋而合,给类文课堂的开展提供了便利。教师不必对小学阶段所有教材进行大范围的重组增删,只要以单元为单位进行小范围的文本整合,便可以取得相应的效果,更不会因此而遗漏各单元所需培养的学生语文素养。

四年级第三单元的编排,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这样经典的科学小品文安排在一起,从文体到写作方式,都存在大量可供类比的选择。教师在指导学生达到本单元的素养目标“学会观察”之后,可以以这组类文为基础,对比发现“科学小品文”的写作方式、“中外科学小品文”的行文区别等,提升学生的学习效果与教材的使用效果。

3.控制变量——“类”的比较前提。

然而,部编版教材并非十全十美。从“类文比较阅读”的角度来看,部编版教材所存在的不足,是对“类比”的变量的控制不够严格。

教师在选择一组文本进行类文比较阅读的教学时,首先需要关注文章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的数量、指向性是否符合学生的需求。同样以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为例,除了《爬山虎的脚》《蟋蟀的住宅》两篇现代文之外,还有三首古诗。在单元目标指向“学会观察”的前提之下,如果将两文三诗进行类比,就避不开古诗押韵、精炼、高度意象化的表达所带来的理解困难。而将三首极富有哲理的诗歌的学习指向略浅层次的“观察方式”,则有避重就轻之嫌。要在对比之中学会“观察”,则文本应大致控制“观察方式”以外的特点基本相近,比如保持文体的相同,保证文风的类似等。这样,才能减少学生类比阅读的难度,更容易发现、模仿、运用文本之中的规律,更为有效地提升语文素养。

这变量的控制,便是教师在以部编教材为基础开发类文阅读组文时,最为困难也最为关键的问题。它一头牵着教材的编写意图、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教育教学的规范,另一条牵着教师的教学目标、文本解读和个人素养,是对教材结构的“合理性”“适度性”的保障。

(二)提升学生阅读质量,关注语用方法习得。

1.增效而不增负。

实行类文比较阅读,虽然造成课堂之上阅读量的猛增,但因所增内容都是课内文本,所以放眼该学段,不仅并未增加学生负担,而且避免了教学进度的拖沓。利用课内文章并非是限制学生的阅读量,而是以最小的时间成本保障学生阅读方法的习得和阅读习惯的培养,促进其课外阅读。既然是以传授方法、培养习惯为主要目的,则不必拘泥于文本的来源是课内或是课外。

2.学“法”更善用“法”。

类文之间的比较,更利于发现行文规律,发掘写作奥秘。比如学习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深情》时,通过“母亲说完,立刻又坐了下去,立刻又弯曲了背,立刻又将头俯在缝纫机板上了,立刻又陷入了忙碌……”这个句子,学生能够发现要表现人物的生存状态、心理状态,可以抓住人物动作进行描写。但是,仅仅知道这一点,是写不出精彩的动作描写的,因为很多学生只能机械的模仿课文内容,写出的段落只是简单的动作堆砌。可是当《慈母深情》与《我们家的男子汉》《桥》组成一组类文时,这个问题便迎刃而解了。学生通过类比可以发现,同样是描写人物复杂的内心,《我们家的男子汉》中“每当眼泪涌上来的时候,他总是一忍再忍,把那泪珠儿拦在眼眶里打转。”抓住了神态来描写,而《桥》中“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还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由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写作的奥秘:如果能将动作、神态描写结合起来,辅以修辞手法点缀其中,那么语言将更加丰富。而在描写过程中该选择哪些的动作与神态呢?通过上文段落的类比,学生可以发现,这些选择取决于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因此,写作过程中,很多描写的基础是人物心理。揣摩心理之后再动笔描写,才是正确的写作方式。

相比较过去单篇课文发掘零散写作技巧,学生通过类文比较阅读找到的写作规律更为系统化。它们即时反馈于练笔之中,所取得的效果将更加立竿见影。这一点极为重要,因为其帮助学生树立了写作的信心,削弱了对创作的抵触心理,为其写作习惯和写作兴趣的培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教材整合”与“教学评价”的互生

以类文比较阅读为基础进行部编版教材的整合,需要紧扣住“类文”和“比较”两个关键词进行,也就是说文本与文本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是学生进行学习的重要资源。而引导学生通过文本共通性与差异性,发掘背后的文学规律以及学习语文的方法,则是教师教学目标之中的重要内容。

(一)纵横双向的整合策略。

基于学生年段学习目标,结合类文比较阅读的教学需求,在部编版教材的整合过程之中,我们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个维度进行。

所谓“横向”文本选择,是指从同一个学年之内的所有课文中,挑选出可以组合为类文的文本。比如为了指导五年级学生“动作描写”的方式,可将《慈母情深》《猴王出世》《军神》等文章跨学期整合在一起,精选精彩的段落进行比较阅读;若要指导学生“以环境描写烘托人物情感”,那五年级的《冬阳·童年·骆驼队》《景阳冈》《桂花雨》之中的段落是极好的教学素材。总之,如果教师能将目光放开,不局限于整个文本,而观察到段落、句子、用词甚至标题,即使是一学年以内的区区数十篇文章,也可以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之下,进行各种各样的组合。如此,不但提高了文章教学的深度,而且在不增加学生负担的情况下探索发觉了各种阅读、写作的方式,给学生留下了更为直观、深刻的印象。

所谓“纵向”文本选择,便是在年级的教学之中,可以选择其他年段的课文进行类文组合。可选择文本的年级主要以三到六年级为主,因为对一二年级学生而言,更重要的还是字词、语法的积累以及精读方法的学习,学生的阅读能力还不成熟,暂时不适合进行类文的比较阅读。

跨越四个学年的教材,选择面更广,所选择的文本的层次性也更为清晰。比如要让六年级的学生学会“兼顾说明文语言的生动性和严谨性”,教师可以选择四年级《蝙蝠和雷达》、五年级《金字塔》、六年级《宇宙生命之谜》进行类文比较阅读教学。学生也能从这层层的递进中,感受到所学难度的提升,发现语言趋于规范的过程之中如何融入艺术性,了解自己在不同的年龄该达到的层次,从而避免说明文撰写中语言不规范的问题。

在“纵向”选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要面临一个难题:文章的难易程度不适应学生的年龄特点。在五年级以“心理描写”为主题进行类文的比较阅读教学时,若所选文本包括《父爱之舟》《祖父的园子》《盼》,最后一篇文本难度过高,很多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甚至难以读通顺,更遑论比较。因此,教者可以在不改变原有故事和大体情感的前提下,对不符合本次类文主题的内容进行删减。被删减的内容并非不需要进行教学,而是让学生在六年级该单元进行学习。如此一来,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也就成为了一个前后衔接呼应、不可分割的整体。年段目标也被划分为更加清晰可操作的教学点,让学生更易达成。同时,处于某一年段的教师,不会为了学生的功利竞争而违反教学规律进行下一学段能力的灌输。

(二)复杂多元的整合方式。

要进行部编版教材的整合,便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就是制定新的整合标准,以求从不同纬度进行更加细致的文本分类。在纷繁复杂的分类方式之中,肯定会出现某一文本同时符合多种分类要求的状况发生,也就实现了课内文本在不同角度被多元化解读的目的,从而解决类文比较阅读中课内文本不能被教透、学透的困境。面对如此复杂的分类标准,对部编版教材的整合,不该是一名教师随机、随性的行为,而应该是一个教研团队在研究掌握教材特点,基于小学阶段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反复研讨、论证,最终完成编排的过程。这样的一部类文教材,必须可以保证学生在小学阶段学生能够全面掌握应有的语文能力,取得不弱于常规使用部编版教材的教学效果。

(三)多元丰富的教学评价。

当教材被整合、类文比较阅读被落实到日常教学之中,教学评价方式也会随之完善。与常规的教学评价相比,新的评价方式将更加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对教师的评价,主要包括教师对类文文本的利用是否充分,在类比过程中是否注重学生分类和比较思维的培养,是否关注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开发,以及是否持续关注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展以及所学方法的使用。其次是对学生的评价,主要包括阅读量是否增加,自主阅读能力是否提升,对文本进行分类、比较、探究的能力是否得到发展,能否掌握课堂所学习的知识技能,语文阅读和学习的兴趣是否得到培养。总而言之,在常规评价的基础上,类文比较阅读的评价将更加丰富化、多元化。

总之,以现有语文教材为基准,进行解构重组的类文比较阅读教材,是推行这一新教学模式的重要方式。熟悉的教学内容,使得教师能够对类文运用更自如,而学生也不会产生额外的学习负担。当教材这一难关被解除,那么类文比较阅读的推广也就跨过了一道坎儿。这一方法可以沿用到一套权威的、科学的教材出现,甚至在其出现之后,可以与之有机结合,继续渗透在日常教学之中。如此,学生所学的语文,不再是散点式的课文,而变成了一张由各种文学现象交织而成的网,更有利于他们达到融会贯通、浑然天成的境界。

资料存盘

部编教材的“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教学建议:

“部编本”语文教材,结构上明显的变化是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如“修身正己”“挚爱亲情”“人生之舟”等)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每个单元都有单元导语,对本单元主题略加提示,主要指出本单元的学习要点。

老师们教学实践中可以按照新教材的单元顺序来安排教学,但不能拘泥于人文主题,要特别注意语文知识、能力的落实这条线。还要注意把单元中阅读、写作、综合性学习等几方面结合起来。

猜你喜欢

文本教材素养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教材精读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教材精读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