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逻辑同一律,确保思维一致性
——例谈诗歌鉴赏题的解题策略

2020-12-30云南杨锦涛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题干选项逻辑

云南 杨锦涛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凝练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的“思维发展与提升”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通过语言运用,获得直觉思维、形象思维、逻辑思维、辩证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促进深刻性、敏捷性、灵活性、批判性和独创性等思维品质的提升”。由《课程标准》可知,发展并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已成为语文学科的一个课程职能。因此,教师在日常教学中适时融入逻辑思维的相关知识,不仅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更是落实语文学科核心素养内在要义的必要之举。

“同一律”作为逻辑三大规律之一,能让人们在思维活动中保持思维的确定性和一致性,将“同一律”融入高中语文诗歌鉴赏题的作答中,从逻辑思维的角度重新审视诗歌鉴赏题的解题策略,能在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和诗歌鉴赏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基本逻辑规律的能力。

一、“同一律”的基本内容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种思想的自身都具有同一性。用公式表示即为:A=A。

公式中,“A”表示任何一种思想,或者说任何一个概念或命题,“A=A”就表示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每一种思想、每一个概念或命题自身自始至终都具有同一性。例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本文标题中的“诗歌鉴赏题”就是特指高中语文的“诗歌鉴赏题”这一个题型,概念的内容是确定且同一的。又比如,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梦游天姥吟留别》的作者是唐朝著名诗人李白”这个命题的内容也是确定且同一的,它是不会发生变化的。

在同一思维过程中,思维只有具有确定性才能正确地反映世界,人们也才能正常地进行思想交流。在同一思维过程中,如果违反了“同一律”,就会导致思维混乱。因此,在思维活动中遵循“同一律”是一个必要且有价值的选择。

二、诗歌中的“同一律”

诗歌,作为一种抒情言志的文学体裁,也必须遵从“同一律”的逻辑规律。一首诗歌的形成就是一个完整的思维过程,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规律,作者在写就一首诗歌的过程中,所用的各个意象的含义、所表达的情感、所抒发的志向等都应该是确定且同一的。

以张继《枫桥夜泊》为例:“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安史之乱后,张继南下避乱,途经姑苏,写下这首诗。诗人深夜难眠,是因为“愁”,这个“愁”里有家国之忧、羁旅之思、漂泊之苦,一个“愁”字贯串全文。换个角度来看,诗人在这首诗中抒发的情感是确定且同一的,符合“同一律”。在具体的鉴赏之中,我们应该在确定且同一的情感命题下去解读,比如我们不能将最后一句“夜半钟声到客船”理解为闲适与惬意,诗人因愁难眠,静夜闻钟,诗歌平添了许多忧伤和哀愁。就意象的理解,也必须遵从“同一律”,在这首诗中,作为“象”的“月”,它就是指月亮;作为“意”的“月”,代表的更多的是悲伤凄凉,而不是喜悦闲适。

在解读诗歌的过程中,如果发现有看似违反“同一律”的表达,那么我们就必须寻求一种解释,使整首诗符合“同一律”的逻辑规律。以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如果抛开“同一律”去解读,“枯藤老树昏鸦”营造的是一种凄凉的氛围,“小桥流水人家”营造的则是一种清新明丽的氛围,“古道西风瘦马”营造的是一种萧瑟孤苦的氛围,如果抛开“同一律”,这首小令前三句就显得极其矛盾,根本不能在同一个具体的情境里统一,但我们从“同一律”的角度出发,找出作者的思维过程,“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作者此时是在思乡,从思乡的主题出发,我们就能得出:“枯藤老树昏鸦”是作者目前凄凉心境的外露,“小桥流水人家”是作者对家乡的美好回忆或想象,以乐衬哀,“古道西风瘦马”是作者目前孤独无依、想归家的真实写照,三句本来互相矛盾的句子在此时就统一在“旅人思乡”的命题之下。

作者在创作一首诗歌的过程中,诗歌的情与情之间、景与景之间、情与景之间是符合逻辑“同一律”的基本规律的。

三、诗歌鉴赏题解题的“同一律”

立足于诗歌鉴赏题的解题策略,通过介入“同一律”,我们能寻找到一个另类的视角去解答诗歌鉴赏题。

首先,就诗歌鉴赏题的客观题来说,选项内部、各选项之间以及选项与文本之间必须遵循“同一律”的原则:

1.选项内部的“同一律”

清平乐

朱淑真

风光紧急,三月俄三十。拟欲留连计无及,绿野烟愁露泣。

倩谁寄语春宵?城头画鼓轻敲。缱绻临歧嘱付,来年早到梅梢。

题目:下列对这首宋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风光通常只能用秀丽、迷人来形容,与“紧急”搭配很是奇特,留春之意已引而未发。紧补一句“三月俄三十”,此意则跃然纸上。

B.“拟欲留连计无及”两句写绿野中树木、花草都在为无计留春而伤感,直接表达出词人面对春天逝去的无奈。

C.百花迎春,以凌寒独放的梅花为最早,谓“早到梅梢”,似嫌梅花开得还不够早,盼归急切,更见惜春感情的强烈。

D.下阕词人无法留住春天,只能请画鼓向春天传递信息,盼春来年早到梅梢,形象地表现了词人盼春早归的急切心情,进一步抒发了强烈的惜春之意和爱春之情。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B项前半部分认为诗句写出了树木、花草的伤感,选项后半部分认为诗句直接表达了作者的无奈。只看选项的表达,这样的抒情过程很明显是借景抒情,属于间接、委婉地表达情感,而选项后半部分又认为是“直接表达”情感,选项内部就违反了“同一律”的逻辑规律。

2.各选项之间的“同一律”

闲居晚夏

姚 合

闲居无事扰,旧病亦多痊。
选字诗中老,看山屋外眠。
片霞侵落日,繁叶咽鸣蝉。
对此心还乐,谁知乏酒钱。

题目:以下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首联“闲居”二字点题,“无事扰”“旧病痊”写出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为后文抒情做了铺垫。

B.作诗、看山是诗人闲居时的生活状态,一个“老”字既写出时光的流逝,也隐含诗人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

C.“繁叶”“鸣蝉”等处,点到了题目之中的“夏”字。颈联描写了闲居环境的优美。

D.“侵”“咽”用得极妙。“侵”既写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咽”描绘声之低弱,反衬叶之繁密。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B。观察四个选项,A项“诗人身体康健、精神愉悦”,情感态度是昂扬的,C项“闲居环境的优美”,情感倾向是向上的,D项“既写云日掩映之美,又有动态之美”,也是给人一种“美”的感受,从选项A、C、D中我们大概能看到一个欢愉的作者形象,但唯独选项B“隐含诗人不得重用的郁闷之情”,与其他三个选项在情感态度上不统一,甚至是一种自相矛盾的表达,B项与其他三个选项之间违反了“同一律”,因而选择B项。

3.选项与文本之间的“同一律”

对 雪

许 浑

云度龙山暗倚城,先飞淅沥引轻盈。
素娥冉冉拜瑶阙,皓鹤纷纷朝玉京。
阴岭有风梅艳散,寒林无月桂华生。
剡溪一醉十年事,忽忆棹回天未明。

题目: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首联中,诗人用生动细腻的笔触描写了落雪之前阴云密布、细雨飘飞的景象。

B.“轻盈”在此处是形容词活用作名词,让人感受到飞雪轻柔优美的特点。

C.尾联运用雪夜访戴的典故,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之情。

D.本诗前三联描写诗人所见之景,尾联对景生情,描写与抒情紧密关联。

此题的正确答案为C。诗歌鉴赏的选项基本由两部分组成:客观事实和主观解读。“客观事实”是如实地反映诗歌内容,“主观解读”是正确地解读诗歌内容。在“同一律”的标准下,我们需要思考的就是选项的“客观事实”是否和诗歌内容“同一”,选项的“主观解读”是否正确解读诗歌内容。以此题的C项为例,“尾联运用雪夜访戴的典故”是“客观事实”部分,尾联的确使用了王子猷雪夜访问戴安道的典故,选项的“客观事实”符合同一律;“抒发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之情”是“主观解读”部分,尾联虽用王子猷雪夜访问戴安道的典故,但结合文本来看,此处用典意在表达自己内心的闲适与安然,并非“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与无奈之情”,选项的“主观解读”与诗歌内容不相符,违反了“同一律”,因而选C项。

其次,就诗歌鉴赏题的主观题来看,主观题答案与题干之间也必须遵循“同一律”的逻辑规律:

答张十一

韩 愈

山净江空水见沙,哀猿啼处两三家。

筼筜竞长纤纤笋,踯躅闲开艳艳花。

未报君恩知死所,莫令炎瘴送生涯。

吟君诗罢看双鬓,斗觉霜毛一半加。

题目:本诗的情感含蓄而复杂,请结合诗歌后两联进行分析。

按照“同一律”的逻辑规律,我们在思考并组织诗歌鉴赏主观题的答案时,要注意答案与题干的同一性。要想做到这一点,我们可以从以下四个角度思考:

①答案与题干的“材料”是否遵循“同一律”,题干要求是结合全诗分析还是结合某部分进行分析?

②答案与题干的“知识”是否遵循“同一律”,题干考查的知识是表达技巧还是语言特色,是形象分析还是情感表达?

③答案与题干的“对象”是否遵循“同一律”,题干要求对什么进行分析?就如本题,分析的并不是表达了何种情感,而是为什么说情感含蓄而复杂。

④答案与题干的“角度”是否遵循“同一律”,题干要求从哪个角度进行分析,是“写了什么”的角度,还是“怎么写的”的角度,还是“为什么写”的角度?就如本题,情感“含蓄”分析的是情感表达的技巧,是“怎么写的”的角度,情感“复杂”分析的是表达了哪些情感,是“写了什么”的角度。

通过上述四个角度的思考,我们可以拟出此题的答案。①含蓄:作者在表达情感时间接抒情,通过写自己还没报答皇恩含蓄地表达自己无辜被贬的幽怨,通过写自己不想在这炎热的瘴气中葬送余生,从侧面表达自己渴望回朝的愿望,尾联写诗人看罢友人的书信顿觉白发增加一半,从侧面表达自己对年华易逝的哀伤和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②复杂:本诗情感丰富,作者既表达了无辜被贬的幽怨,又有渴望回朝、再献忠诚的愿望,既有对年华逝去的哀伤,又有与友人同感共悲的哀痛。

猜你喜欢

题干选项逻辑
刑事印证证明准确达成的逻辑反思
数字算式
逻辑
创新的逻辑
提纲挈领 拨云见日
跟踪导练(四)
女人买买买的神逻辑
阅读理解
跟踪导练(5)
单项填空精选练习100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