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辨析诗歌意象,鉴赏诗境诗情
——以高考真题为指引初探诗歌意象的复习策略

2020-12-30福建徐成选

教学考试(高考语文) 2020年5期
关键词:意象诗人诗歌

福建 徐成选

刘熙载在《艺概》对意象进行解读,他认为“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木写之”。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也有“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之说。可见中国古典美学传统在于“表现”,在“意”与“象”之间,“意”是“象”的主宰,“象”是“意”的载体。在古诗词鉴赏复习教学中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准确辨析意象。

那么,何为“意象”?所谓意象,就是指渗透了诗人情感而有所变形的形象。所以,意象是主观情理和客观形象的融合,是“意”和“象”的融合,简言之,意象就是意中之象。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曲中的“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已经不再是纯粹的自然景观或客观物象,这些意象全部浸染了诗人的哀伤、忧郁和思念,它们是诗人主观情思和客观形象交融而产生的。结合诗歌意象的特点,在高考一轮诗歌鉴赏的复习教学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了解并辨析意象,引导学生在此基础上学会在规定的考试时间内读懂诗歌,进而学会鉴赏诗歌。

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意象读懂诗歌呢?教师在复习诗歌时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常出现的意象,从意象的色彩、指向、强度、虚实相生和动静结合等角度来鉴赏诗歌。

一、从意象的情感色彩角度辨析诗歌的情感

意象色彩的冷暖往往是诗人心理变化和情感表达的曲线反应。一般暖色预示着热烈活泼、积极向上、意气风发等;冷色代表着冷漠低沉、消极颓唐、孤寂凄凉等。如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以冷色调充斥着整个画面,给人的是兵临城下的紧张感和危急形势的视觉印象。再如白居易的《忆江南》中“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画面色彩热烈活泼,春来百花盛开,极其红艳,而红日普照,更红得耀眼。诗句中相同色调的烘染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春江水绿,红艳艳的阳光洒满了江岸,更显得绿波粼粼。而诗句中相异色调互映衬使得色彩更为鲜明,诗人借助江南的色彩,透露出浓浓的眷恋之情。

因此,在诗歌意象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找出带有色彩的意象,再结合意象的色彩特点进行赏析。笔者以2015年全国卷Ⅰ岑参的《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为例,提出相应的复习教学建议。

【真题再现】

发临洮将赴北庭留别①

岑 参

闻说轮台路②,连年见雪飞。

春风不曾到,汉使亦应稀。

白草通疏勒,青山过武威。

勤王敢道远,私向梦中归。

[注]①临洮:在今甘肃临潭西。北庭:唐六都护府之一,治所为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北)。②轮台:庭州属县,在今新疆乌鲁木齐。

【意象分析】诗人从“连年见雪飞”至“青山过武威”都在写塞外的景色,虽然没有直接说环境多么寒冷、恶劣,但是通过这些意象色彩的冷暖,如“雪飞”“白草”等极具塞外特色的意象,勾勒出寒冷恶劣的环境,让读者感受到了凄清萧瑟,西域戍边的艰苦也就不言而喻。

二、从意象的指向和强度解读诗歌的情感倾向

意象指向性的不同和强度的大小也反映出诗歌的感情基调和作品风格。同样写送别,意象的指向性可以让学生鉴赏诗人“送别”的情感指向。如李白用“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岑参则用“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前者意象选取的是“孤帆”“长江”,后者是“瀚海”“愁云”;前者的指向在远方,给人以空间感,飘逸之感油然而生。后者指向在地面和空中,同样给人空间感,但也带来压迫感,品读起来饱含着沉郁之慨。

同样写离愁别绪,意象的强度大小也可以让学生的赏析更具广度和深度。如高适用“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体现了诗人的豪放,而柳永则用“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道出了诗人无尽的婉约缠绵。

因此,在诗歌意象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找出指向性明确或带有诗人强烈情感的意象,再结合意象指向的情感或诗人的强烈情感表达进行赏析,这样有助于学生在短时间内解读诗歌的情味。笔者以2018年全国卷Ⅰ李贺的《野歌》为例,提出相应的复习教学建议。

【真题再现】

野 歌

李 贺

鸦翎羽箭山桑弓,仰天射落衔芦鸿。
麻衣黑肥冲北风,带酒日晚歌田中。
男儿屈穷心不穷,枯荣不等嗔天公。
寒风又变为春柳,条条看即烟濛濛。

【意象分析】诗歌首联用了两个意象,即“弓”“箭”,表面看是写仰天射鸿的高超射技,实际上这两个意象的指向性很明确,那就是功名。诗人借“弓”“箭”喻指自己凭借出众才华来到京都,准备在应举考试中摘冠折桂。诗人以形象化的比喻强烈地表达出自己的理想意愿。明确意象的指向后再结合全诗,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倾向就愈发清晰了。

三、从虚实相生的角度鉴赏诗情诗境

宋代著名词人梅尧臣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这“如在眼前”的是实象,是实景,“见于言外”的则是虚象,是虚景。“境生于象外”,虚象、虚景往往能诱发和开拓读者的审美想象空间,拓宽诗歌的意境。因此,鉴赏诗歌意象虚实相生,对于教师教会学生把握诗情诗境有着重要意义。如柳永的《雨霖铃》,“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写的是两人惜别的场面,一杯酒,一抹泪,依依惜别,难舍难分,是实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是词人想象别离后情人的“此去行程”,烟波、暮霭、楚天是想象之景,氤氲迷茫,惆怅伤感,自然是虚景。词人将实景和虚景结合在一起,融情入景,离愁别绪便呼之欲出。

鉴于此,在诗歌意象复习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出诗词中的实象、实景或虚象、虚景,再结合虚实关系进行赏析。笔者以2015年全国卷Ⅱ韩偓的《残春旅舍》为例,提出相应的复习教学建议。

【真题再现】

残春旅舍

韩 偓①

旅舍残春宿雨晴,恍然心地忆咸京②。
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
禅伏诗魔归净域,酒冲愁阵出奇兵。
两梁免被尘埃污③,拂拭朝簪待眼明④。

[注]①韩偓(约842—923):字致尧,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这首诗是作者流徙闽地时所作。②咸京:这里借指都城长安。③梁:官帽上的横脊,古代以梁的多少区分官阶。④朝簪:朝廷官员的冠饰。

【意象分析】“旅舍残春宿雨晴”是实景,写出了春残红飞、夜雨刚晴的景象。“忆咸京”统领全诗,诗人他乡为客,羁于旅馆之中,诗人想象在这“残春”时节,京城的景象是“树头蜂抱花须落,池面鱼吹柳絮行”,这是虚景,是诗人的想象之景。飞花、落絮本是残春景物,而蜜蜂、鱼儿却平添了无穷兴趣与几分生机,因为诗人是带着曾经沐浴皇恩的深情来回忆皇都的风物。因此,在诗人笔下,即使是摇落的秋天,这长安的晨昏与草木也总带着几分温暖与芳菲。诗人由眼前的“春残红飞、夜雨刚晴”联想到京城的“树头蜂抱、池面鱼吹”,虚实相生,虽无直抒悲凉之思,但悲凉之感跃然纸上。

四、从动静结合的角度品味诗歌的意境

“风定花犹落,鸟鸣山更幽”,古代诗人借助意象动静结合的手法让我们可以尽情想象,享受诗歌描绘的意境。意象的动静结合相互映衬,诗境便得以开拓,诗情便得以丰富。如王维的《山居秋暝》“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诗人巧妙地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将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光照、石上清泉的声音、浣女归来竹林中的喧笑声、渔船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在诗歌意象的复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找出诗词中的动景和静景,再结合动静关系进行赏析。笔者以2017年全国卷Ⅰ欧阳修的《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为例,提出相应的复习教学建议。

【真题指引】

礼部贡院阅进士就试

欧阳修

紫案焚香暖吹轻,广庭清晓席群英。
无哗战士衔枚勇,下笔春蚕食叶声。
乡里献贤先德行,朝廷列爵待公卿。
自惭衰病心神耗,赖有群公鉴裁精。

【意象分析】此诗首联着力渲染了礼部的考场环境——肃穆幽雅,突出了考场的静。颔联重点描绘士子奋笔疾书,一片沙沙的声音,好似春蚕在吃桑叶。诗人借助“春蚕食叶”这一意象以动衬静,化动为静,用奋笔疾书的沙沙声更衬托出了考场的庄严肃静,神圣感充斥于考场内外,透露出诗人惜才爱才、要为国选英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猜你喜欢

意象诗人诗歌
诗歌不除外
抚远意象等
诗词里的意象之美
意象、形神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人猫
诗歌岛·八面来风
诗人与花
《活着》的独特意象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