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未来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图景分析

2020-12-30

上海课程教学研究 2020年1期
关键词:变革新课标时代

◎ 张 治

2017 年12 月29 日,教育部颁布了《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语文等学科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让我们重新审视教育的内涵变革。新课标的颁布,是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关于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深化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表现。

一、新课标颁布的技术背景

教育部颁布新课标以来,在全国范围内从理论研究、决策制定、行动方案和具体落实等维度做了大量的工作。课程标准制定和教材编写已经完成了初步的工作,但是在社会动员上还没有真正展开。为什么要颁布新课标,自然也有多种原因,其中技术、社会层面的驱动因素有哪些呢?

(1)技术和社会背景发生变化,原有的教学内容不适应时代。从社会科学角度分析,教育本质上属于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其运动和变化由经济基础决定。随着传播技术的革新,信息传播和获取变得更加便捷,进而驱动了信息对称时代的到来,生产力发展让人们从维持生存的物质生产中逐渐解放,人们更渴望社会参与,从而促进了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变革。要改变一般人的本性,使他获得一定的劳动技能和技巧,成为发达的和专门的劳动力,就要有一定的教育或训练。如今,社会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发生了深刻变革,特别是信息化社会的加速到来,已经为教学变革准备了技术和社会基础,这是新课标颁布的最基本的背景。

(2)与时俱进的理论和实践创新成果,需要通过课改来加以固化。随着教育学、认知科学和传播学的深入发展,教育教学研究和各学科本体性知识的不断更新,需要与时俱进开展课改。国外教材内容的更新比较快,教学内容的时代性强,我国的课改需要借鉴这些有利的做法。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成果也需要通过课改来加以体现。如学习方式的变革,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大观念教学等理论需要在课标修订中体现出来,从而推动课改的深入发展。

(3)政策的调整和教育实践经验对教学产生了内生需求。党的十九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的发展进入新时代,在新的建设和改革理论指引下,需要在各领域体现十九大的精神内涵。要优先发展教育,促进教育公平均衡、优质高效,这是宏观政策的指导思想在课改层面的体现。同时,国家教育的实践经验和智慧需要通过修订课标来落实,这些因素为教改的推进提供深刻的政策依据和实践研究基础。

(4)在横向的对比中发现了差距和不足,催生教育变革的发生。除了国内的和教育系统的内生动力,国际范围内的教育横向对比、国际间教育的综合竞争也倒逼教育变革。强国必须强教,我们要在世界范围内参与国际竞争,亟待我们建设更为强大的教育,培养更多的卓越人才,这是国家强盛的基本保障。

社会的转型和变化是一种自我掩盖的动作,变化的发生不打招呼,在回顾过去时才被发现。而回顾近20 年来的信息技术发展历程,我们突然发现信息化的转型已经悄然发生,工业化的内涵和本质发生变化。当社会转型发生了,教育就滞后于时代,教育改革就必须要开展。工业化发展到信息化、智能化时代,互联网成为改变世界的最核心技术,社会发展逐渐走向智能时代,这些技术在重塑教育,这是如今新课标颁布的技术基础。

信息化是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日益普及,已经深刻地改变现有社会的政治形态和经济形态,信息社会已经到来。信息社会工业生产以个性化、智能化、小批零模式迅速颠覆了工业社会大规模生产的定律。工厂化的学校的模式正在失去其存在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基础。人类的出行、通信、生活、社交等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学校、教室、教学方式却甚少改变。若继续停滞不前,不思变革,学校教育不仅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且将会阻碍生产力发展,最后必将被时代抛弃。因此,教育需要主动变革,我们可以有目的地引导教育变革,更大程度地解放人的思想,促进生产力的提升。当前,哲学、教育学、脑科学、计算机科学已经取得了许多新成果,特别是计算机科学,一波又一波的科技浪潮让人应接不暇,教育变革的条件日臻成熟。因此,教育改革是急迫的,是可行的,也是必然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加快建成伴随每个人一生的教育体系,让学习成为每个人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要加快建成平等面向每个人的教育;要加快建成适合每个人的教育,努力使不同性格禀赋、不同兴趣特长、不同素质潜力的学生都能接受符合自己成长需要的教育。

二、技术融入教育的三个层级

技术对课改的影响是深远的。它既是课改的背景,也是课改的内容和依赖力量。技术会如何影响课改呢?从未来技术发展的趋势来看,人工智能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将发挥引领的角色。信息技术究竟该如何深入嵌入教学系统,一直是信息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信息化不是昂贵的设备,不是华而不实的技术,也不是画蛇添足式的作秀,而是要真正提升教学效率,提升学生个性化学习支持水平,通过技术工具,全面提升学生核心素养。技术融入教育有三个层级:第一,把技术作为教学的内容。当我们教这个技术的时候,说明它已经是成熟的。第二,技术作为教育工具而存在。比如我们用互联网来传播知识,通过微信推送练习作业,这在大部分情况下是作为一种媒介,作为传统教育模式的加速器,强化了原有的教学范式,但是没有成为一个单独的范式。第三,把技术和我们的教育相互结合,变成我们的思维方式,让技术嵌入我们的学习系统,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创新发展。这个阶段需要我们重新思考,在这个人工智能时代或者数字化时代我们该教什么,该怎么教,什么可以不教,什么必须要教。

三、未来课程教学的信息化图景

加快信息化时代的教育变革,会有很多变化在这一领域产生。一方面相关宏观的层面涉及关于学习方式的变革等。用人工智能的新技术来重塑教育形态,推动知识获取方式和传授方式、教与学关系的重要变革,这个方向是非常重要的基础。教育形态、教与学的关系、知识的获取方式在未来都可能对教育内部产生非常深刻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学校等教育机构开展教与学过程中的信息化。未来课程改革的信息化图景将会是怎样的呢?笔者认为可能会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突破。

(1)教什么?信息化和智能化时代的到来,将会影响教学内容的重构。什么知识最重要?在信息对称的时代,我们该教哪些内容才能让学生更好地适应不确定的未来?哪些内容以前教的现在可以不教了?这些需要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得到重新审视。

(2)在哪教?这需要我们综合考虑信息化带来的学习环境的重塑。泛在的、智慧的学习环境不仅仅在线下,还包括网络学习空间。信息不仅仅体现在信息量的几何级数扩增,还体现在信息的对称性上。泛在的学习环境必将重构学习空间。现实学习空间和虚拟学习空间的结合,有助于实现教育资源的便捷获取和智能推动,从而构建新型的学习场。我们要整合信息化软硬件设施,加快构建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为每个学生打造一个数字书房,为每位教师打造一个数字办公室,实现基于空间的教育资源供给,实现人人皆学、时时能学、处处能学的智慧教育服务空间。

(3)怎么教?近年来,翻转课堂、微视频教学、自适应学习等学习方式使基于讲授和操练的学习范式受到颠覆式冲击,信息技术催生教学流程再造,先学后教、以学定教、少教多学,体验式学习、沉浸式学习、游戏化学习和研究性学习形态和历程也更加丰富。信息技术不仅提供更具智能、更具个性的教学内容和辅助学习工具,而且可以实现更加精准、更加耐心的智能导学。教师的工作重心将会更多地转向对学生的能力培养、素养培育、心理干预、人格塑造等,传统的课堂教学必将发生深度变革。在技术的支持下,传统优质的教育资源的稀缺性将会得到缓解。教育将变得越来越普通、越来越高效。

(4)怎么评?教育评价将从经验走向科学,实现基于数据的教学评价。基于数据汇聚,我们不仅可以实时了解学生学了什么、学得如何,还可以发现学生的能力倾向和缺点不足,从而为每个学生构建数字画像,实现大规模的因材施教,为办学改进、生涯规划、分类遴选、持续培养提供技术支持。个人的数字画像还可以汇聚成群体画像,实现政府的教育治理科学化。通过数字画像,构建覆盖全体学生的学习管理系统,充分利用心理学、脑科学的研究成果,释放学生的天性,突破动机鸿沟,帮助每个人成就精彩人生。教育信息化将在学习评价领域不断创新突破,基于综合素质的评价将始终贯穿教与学。以高强度操练和博闻强记为核心的应试教育逐渐转向注重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的综合素质培养,从而驱动教育的方向性转变。

中华民族的振兴走入了新的时代,面对难得的历史机遇,我们要把握时代特征和内在规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变革教育,为实现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好教育准备。

猜你喜欢

变革新课标时代
欢迎订阅4-6年级《新课标 分级阅读》
体现新课标 用好新教材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新媒体将带来六大变革
变革中的户籍制度
初探新课标下高中英语听力
创新IT 赋能变革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