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实践与探索
——以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为例
2020-12-30
(华东师范大学,上海200241)
学科竞赛在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中具有独特的作用。学科竞赛能够弥补研究生科研学习中动手能力不足的短板,拓展研究生专业学习的视野和方向,给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以有益的补充。华东师范大学在研究生 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即信息与通信技术)工程师培养过程中,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多措并举,夯实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质量,取得了不俗的成效。
一、学科竞赛对于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
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中的学科竞赛,具体包括: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以及ICT行业企业举办的专业赛事,还包括“挑战杯”、中国“互联网+”大赛等。其中,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属于ICT行业的专业赛事,专门针对在校研究生中通信、电子、计算机等相关专业领域的学生办赛。“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属于综合性赛事,针对所有专业的在校研究生办赛。上述竞赛都要求研究生对所学专业知识有全面、牢固的把握,能够运用专业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因此,学科竞赛进入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方案具有客观必然性。
(一)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丰富了内容
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特别是ICT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需要研究生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研究生既要掌握高等数学、电路原理、数电模电等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也需要具备较高的知识运用能力和实践能力。研究生要熟练运用所掌握的基础理论和知识,不仅能够通过理论计算“算”出某项功能,还要能够通过动手“做”出某种系统或硬件。对研究生而言,研究生课程学习、在学校参加一定的项目训练,很难“练”出上述能力。这就要求在ICT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过程中,把学科竞赛纳入其中,让研究生积极参加专业赛事或综合性赛事,丰富研究生专业培养的内容,使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多一条腿走路”,让研究生在参与学科竞赛过程中,锻炼能力,不断成长。
(二)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搭建了桥梁
ICT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不仅要让研究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还要让研究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了解ICT行业企业对人才的具体需求”[1]。学科竞赛为学校与行业、研究生与企业需求搭建了良好的沟通桥梁,能够让学校瞄准行业发展方向来培养人才,让研究生聚焦于企业发展的需求来提升自身能力。以2020年的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除了大陆几乎所有的电子类高校、工科院校作为承办单位外,兆易创新、平头哥、华为、德州仪器(TI)、arm china、Synopsys、MathWorks、Xilinx、睿赛德等企业也参与其中,设置了企业命题和企业奖项。可以说,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是由官方发起、高校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国内ICT行业最高赛事。通过办赛,高校在与企业的沟通过程中、研究生在参赛过程中,都能够掌握ICT行业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能够进一步明确企业的人才需要,为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奠定基础”[2]。
(三)学科竞赛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拓展了空间
知识管理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也是ICT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通过让研究生以团队的方式参加竞赛,“在参赛过程中需要共同协作解决ICT行业面临的实际问题,需要共同配合完成参赛作品的制作和答辩”[3]。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的专业能力不仅仅体现为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更体现为发挥自身所掌握知识的特殊优势,实现优势互补,达成“1+1>2”的目标。同时,研究生参赛过程中,对参赛作品的文本描述、对研发过程的文本书写等,能够锻炼自身的知识管理能力。因此,通过参加学科竞赛,拓展了ICT相关专业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空间,使研究生掌握了更多知识向技术、知识向财富的转化能力,进一步丰富了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内涵。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路径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和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的现实需要,华东师范大学以学科竞赛为载体,以培养ICT行业卓越工程师为目标,积极探索多样化、多渠道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新模式。
(一)广泛宣传,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营造良好氛围
对学科竞赛进行广泛宣传,可以让更多的研究生了解学科竞赛的目标定位,了解学科竞赛对专业能力提升的积极作用。基于此,学校对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挑战杯、“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开展了广泛宣传和报道。在每年3—4月,学校会邀请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组委会负责人或企业代表,为在校研究生开展专题竞赛宣讲会,让研究生了解赛事的举办目标、举办过程以及对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意义等,激发研究生参与比赛的热情。学校还大力宣传“挑战杯”和“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学校团委、创新创业学院等赛事的校内组织部门,会通过微信推送、校园网、现场宣讲等多种方式宣传推广赛事。在各项竞赛结束后,学校会对竞赛获奖研究生进行广泛宣传,通过校园网主页、学校企业号推送等方式,宣传获奖研究生的竞赛事迹、心路历程等;还会举办经验分享会、竞赛培训会等,让获奖研究生分享他们的竞赛经验和获奖感受。通过宣传,营造出研究生积极参加学科竞赛的良好氛围。
(二)纳入培养方案,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制度保障
为推动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通信与电子工程学院等工科院系把参加学科竞赛作为研究生培养的一个“必选动作”写进了培养方案。在制定培养方案时,将学科竞赛作为实践课程纳入课程体系中,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等同于参加企业实习、社会实践等,能够拿到相应的专业实践学分。在落实培养方案时,根据每个专业的不同特点,罗列符合专业特点的竞赛目录。在研究生奖学金评选实施细则中,把学科竞赛等同于SCI论文,对于获得国家一等奖、二等奖等国家级重要奖项的研究生,加分分值与一区、二区的SCI论文等同。在对导师的评价体系中,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指导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并获奖,能抵消相应的工作量;在指导教师职称评定、奖项评定体系中,指导研究生获奖也能够获得与发表论文、主持项目同等的认可。通过把学科竞赛写进培养方案、研究生奖学金体系,激发了研究生参与学科竞赛的积极性,让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时有更加全面的制度支持。通过把学科竞赛写进导师评价体系和学校的职称、奖项评定体系,鼓励导师、指导教师全身心投入研究生学科竞赛指导,为研究生的专业能力培养注入了新的活力。
(三)注重实训,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专业支撑
学校在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的同时,注重对研究生进行ICT专业工具的训练。
1.强化研究生对ICT相关专业基础知识的学习和运用。主要包括高等数学、算法、模拟电路、数字电路、射频电路、C语言、Verilog语言等,让研究生对这些知识进行学习,要求研究生能够掌握并熟练运用上述知识。
2.强化研究生对ICT相关专业工具的训练。通过参加企业项目、科研项目等方式,让研究生对PCB、FPGA、嵌入式系统、Cadence Astro、Matlab、Modelsim、SI(信号完整性专业工具)、ADS(射频电路设计工具)等ICT相关专业工具进行训练,使研究生能够熟练运用这些专业工具并进行软硬件设计与仿真,掌握一定的功能。
3.强化研究生知识管理能力训练。在个人知识管理方面,让研究生在参与实训过程中,写好个人实训计划书、单项技术学习记录、专业工具设计记录、仿真过程记录等;在团队知识管理方面,让研究生在与团队合作开发项目过程中,做好项目计划书、项目表格、项目调试记录和项目总结等。通过实训,使研究生具备扎实ICT专业能力,能够胜任ICT专业工作。
(四)打造团队,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精心指导
在推动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学校打造了四支高质量的团队,有效地解决了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中的队伍建设问题。
1.打造高质量的指导教师团队。遴选一批具有实践操作能力,与企业合作密切“能够站在ICT行业发展前沿,具有丰富指导竞赛经验的教师”[4]。通过为给他们提供一定的资金、平台、制度支撑,让他们全身心投入到研究生学科竞赛指导工作。
2.打造高质量的研究生参赛团队。从研一或者是大四即开始选拔与培养,对入选学生开展专业基础知识培养、专业工具训练和知识能力训练,让研究生尽早掌握ICT相关专业知识和专业工具。
3.打造高质量的参赛服务团队。整合研究生辅导员、研究生工作秘书、办公室工作人员等多方面的力量,配备一定数量的志愿者,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过程中的训练、参赛提供全面完善的后勤保障服务。
4.打造高质量的实验室支持团队。整合国家重点实验室、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上海市重点实验室、国家级和上海市级工程中心、学校教学科研实验室等,为参赛研究生提供专业工具学习平台、项目研发平台和竞赛训练平台,提升研究生的专业综合能力。
(五)搭建平台,为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供交流舞台
学校搭建了多维度的交流平台,为研究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载体,从而使研究生不断修炼参加学科竞赛的“内功”。
1.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学校与德州仪器、SQ、泰克科技、ALTERA等公司建立校企联合实验室,企业注入资金,针对高速数字系统设计、数字视频、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等开展联合研究和科研攻关。通过校企联合实验室,研究生能够了解、参与企业正在开发、未来开发的ICT相关技术,并在熟练掌握ICT相关专业工具的基础上,培养研究生行业前瞻性行业眼光和软硬件开发能力,提升参加学科竞赛的专业水准。
2.建立校企实践平台。学校与华为、AMD、中国电信等多家ICT行业公司签订校企实践平台建设协议,这些企业定期开放一定的工程师助理岗位,供研究生到公司顶岗或跟岗实习,为研究生及时了解行业发展动态、明确技术发展目标、锤炼自身的技术能力提供了平台。
3.建立校企合作交流机制。定期邀请华为海思、大疆创新、英特尔、高通、思科等ICT行业顶尖企业到学校为研究生开设讲座、课程,以讲解ICT行业技术发展趋势、技术发展瓶颈、技术管理的方式等,让研究生了解最前沿的技术。
三、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成效与反思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华东师范大学在推动ICT相关专业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提升研究生专业能力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学科竞赛为抓手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的培养模式。学校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结出了累累硕果,其成功经验能够给后续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一)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成效
1.学科竞赛成绩优异。在学校的精心组织和研究生的积极参加下,华东师范大学近十年研究生参加ICT行业学科竞赛的成绩十分突出。以中国研究生电子设计竞赛为例,近三年,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该赛事获得全国一等奖数量累计12项,稳居全国高校前三名的位次。结合学校ICT相关专业研究生数量、学校工科专业的整体规模和资源投入等因素对比来看,能取得这样的成绩,与学校的精心组织、导师和指导教师的精心指导是分不开的。此外,学校还获得中国研究生创“芯”大赛特等奖、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10余项ICT相关专业的国家级重要奖项。
2.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对研究生专业能力提升的评价,最具权威的应该是来自ICT行业,即ICT行业对研究生毕业生的认可接纳程度。自学校以学科竞赛为载体开展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以来,毕业生就职的岗位和薪酬呈现上升的趋势。近五年,研究生毕业后进入华为、大疆创新、高通、英特尔、思科等ICT行业全球顶尖企业的比例持续攀升,从2015年的46%到2020年的73%。毕业生的薪酬也比研究生进入ICT行业就职的平均年薪高出30%~50%。上述多家公司为吸纳优秀人才与学校共建联合实验室、在学校设立研究生专项奖学金等。此外,学校的研究生ICT工程师培养模式多次得到上级部门认可,获得了多项项目的支持。通过学科竞赛,学校ICT相关专业研究生毕业生的质量显著提升,毕业生的市场认可度、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
(二)基于学科竞赛的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反思
1.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实践而言,当前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存在两个突出问题。(1)当前的评价体系影响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的积极性。在当前的评价体系中,虽鼓励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但对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的重视程度难以与发表论文的重视程度等同。对待导师或指导教师同样如此,学校的职称评定体系中,大多会认可发表SCI文章,但几乎没有学校会认定指导研究生获得学科竞赛可以作为职称评定的必要条件。(2)学科竞赛本身的高资源投入直接影响研究生是否参加学科竞赛。以ICT相关专业学生为例,研究生要参加学科竞赛,要设计电路做芯片,要流片,要工艺设计等,一套流程训练下来,一名研究生的投入要几十万。研究生要想掌握相关知识,具有一定的软硬件开发、芯片设计能力,需要巨大地投入,故很难大规模地组织研究生参加培训和参与竞赛。
2.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的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既符合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的客观规律,也是未来研究生培养的发展方向。无论是国家,还是社会,都希望学校培养出来的研究生能够“符合社会、企业的需要,为社会创造财富”[5]。因此,要以学科竞赛为平台,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多方面的支持。需要在两个方面扫清以学科竞赛培养研究生专业能力的障碍。(1)继续优化高校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凸显学科竞赛在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中的独特地位。在研究生各项奖励措施、指导教师职称评定等评价体系中,将学科竞赛纳入其中。(2)继续优化研究生参加学科竞赛的资源投入。在争取上级部门资源支持的同时,要积极引入企业、社会组织的资源投入。只有协调各方面资源,才能为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提供更好的平台,才能聚集力量,投入研究生专业能力培养,为国家、社会、企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端专业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