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三个维度探析

2020-12-30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翻转课堂思政探究

(宝鸡文理学院,陕西宝鸡721013)

“翻转课堂”自2012年被引进中国以来,备受人们关注。从实际情况来看,“翻转课堂”的实施,确实给思想政治课教学改革带来了新机,但由于理论准备不足而仓促上马,也出现了不少误区,影响着教学的实效性。高校如何顺应信息化潮流,发挥“翻转课堂”在思政课教学方面的优势,既是创新课程教学模式的现实需要,也是增强思政课教学时代感和吸引力的价值诉求。为此,笔者试图从认识论、方法论和目的论三个维度,探讨“翻转课堂”何以有效实施和健康发展。

一、认识论维度:“翻转课堂”实质是让学生转向“知识探究”学习,并非对传统课堂的简单否定

“翻转课堂”作为一种衍生于西方的教学模式,因其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而风靡各国教育界。目前我国学界对其内涵的认识较为一致,即“认为‘翻转课堂’颠倒、反转、重构了传统的教学过程,将教学环节进行迁移,实现课下学生学习、课上师生互动的新型教学模式”[1]。

对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而言,在思政课传统教学中,学生的学习过程通常由“信息传递”和“内化吸收”两个阶段组成,其中“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互动来实现的,“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生自主完成。相反,“翻转课堂”将学习过程的“信息传递”移植到课前由学生完成,“吸收内化”则是在课堂上通过师生之间的互动来完成的,此时教师发挥的是主导作用。由此可见,“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型学习模式,营造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环境,实现了师生互动和个性化沟通,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其实质就是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翻转到“探究性学习”,把课堂变成知识内化吸收的场所。

这也就出现了如何看待“翻转课堂”与传统课堂的关系问题。按照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新事物一般都是在旧事物的“母腹”中孕育成长而来的,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有否定又有肯定,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其间是一种辩证的否定、批判的继承的关系,绝非割断一切的简单否定和“另起炉灶”。高校思政课课堂教学模式从“传统”到“翻转”的演进也不例外。

长期以来,思政课传统课堂以知识传授为目标,以教师为中心,其典型表现就是“教师台上讲,学生台下听”。这种信息单向传递方式阻隔了师生间的有效沟通,造成了“教”与“学”的分离,使学生容易对课程产生厌倦情绪,降低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伴随着信息化浪潮席卷全球,借助微课教学资源等作为学生课前的学习资料,将“翻转课堂”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成为一种新兴的趋势。

问题在于,要保证“翻转课堂”的有效运行及健康发展,其前提是要对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与传统课堂的关系有正确的认识。由于一些人错误地把“翻转课堂”看作是传统课堂的理想替代品,当作增强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灵丹妙药”,于是就出现了一种极端倾向:无情批判甚至彻底否定传统课堂,极端赞赏甚至无限拔高翻转课堂。由于认识上的偏差,理论准备欠缺,导致仓促上阵的“翻转课堂”只重形式,忽略内容,不利于有效地实施“翻转课堂”。

这些问题的出现,意味着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作为时代的产物,既要遵循一般教学规律,又要立足自身的特殊情况,处理好与传统课堂的关系。首先,无论何种模式,思政课所承担的增强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政治认同的根本任务不能变,“翻转课堂”不等于翻转为“以学生的个体价值观为主导”。其次,目前高校思政课往往是大班教学,又非专业课,学生课前学习效果普遍不佳,传统课堂中教师注重以理论本身的魅力吸引学生认知的原则仍然不能丢。比如像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理论思辨性较强,对于理工科背景的大学生,完全依靠课前自学把握知识体系,课堂直接开展讨论探究,学习效果可能会不升反降。因此,如果简单地割裂其与传统课堂的辩证否定关系,不讲条件地随意“翻转”,那么就可能出现“翻车”的情况,无益于思政课的教学改革。

二、方法论维度:“翻转课堂”建立起对话式互动课堂不等于教师地位的弱化

在新媒体条件下,翻转课堂就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构建起学生在课前完成对教学资源的学习,在课堂上形成师生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教学模式。如此一来,构建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对话式互动课堂的方法,就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所面临的新任务和要求。这就要求教师按照唯物辩证法的方法论,从这一新的实际出发,探寻“翻转课堂”的特点和规律,在此基础上采取科学的举措。笔者认为应注意如下三点。

第一,教师要投身于“翻转课堂”的构建,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信息化水平,以适应“翻转课堂”之需要,这是前提。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广泛应用的今天,高校思政课实施翻转课堂,是一种历史发展的趋势。思政课翻转课堂是适应“互联网+”时代应运而生的,其对象是成长在新时代的“00后”大学生,他们经历并适应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通过网络获取信息和知识,已经成为大学生日常生活的主流方式,因而在教学资源的使用上,作为网络社会的“原住民”,大学生较之于高校思政课教师更为娴熟,因而能占有更为丰富的知识资源。这就要求教师要适应教育发展方向,自觉提高个人的信息化水平,多方面掌握现有信息资源,建立起探究式学习的教学条件。

第二,教师要掌握科学的策划和设计方法,善于在翻转课堂中营造学生内化吸收的学习氛围,这是核心。事实上,思政课课堂有较高的出勤率和抬头率,并不代表学生就有较多的获得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以“翻转课堂”对传统课堂进行流程改造,“关键是看学生是否围绕问题在进行主动探索而非对材料的简单接受。否则,就与传统课堂没有本质区别”[2]。可见“翻转课堂”更需要教师进行科学设计和积极引导,营造课堂互动、学生自主探究和个性化沟通的学习环境,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向。如何通过教学设计支配课堂互动,这是学生探究学习和知识内化吸收的关键所在,也是“翻转课堂”成功与否的根本标准。这需要教师精心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因势利导地管控课堂的对话和互动。

第三,教师要做好角色转换,由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生学习的导师,这是关键。“翻转课堂”并非是简单地颠倒为“学生讲、老师听”,而是以“教师引导——学生探究”为主要方式的学习。这就意味着双方角色的根本转化,学生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更具学习的主动性,否则,“翻转课堂”中的互动探究就无法实现。“翻转课堂”要求教师有新的角色意识,能够立足教学内容的价值诉求,依托现代信息技术,科学设定问题情境,采用灵活有效措施,组织引导学生乐于互动探究,增强学习主动性,从而增强学生“获得感”。

以上分析说明,“翻转课堂”的实施,教师将更多的是以设计者、引导者和管理者的身份参与到课堂之中,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并未消减。

三、目的论维度:“翻转课堂”是为了适应大学生思想变化,改善思政课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和实效性

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成效,不仅决定着高等教育培养出来的人才是否合格和可靠,同时也关系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所以,适应新时代大学生思想变化,进一步提高思政课传统课堂的吸引力和生命力,是构建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的根本任务。

应当相信,高校思政课通过传统课堂的理论讲授,绝大部分大学生是信仰马克思主义及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其人生是健康昂扬、积极向上的。但也不可否认,由于多元化思潮的冲击以及网络信息的混乱,误导着部分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现实中也存在一些不尽如人意的个别具体问题,使一些大学生不能全面地、历史地、发展地看问题,往往会产生一些困惑和疑虑。大学生正处于激情年代,是改革开放的生力军,但少数有信仰危机的学生,则容易被误导。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对此有足够的认识和了解,利用“翻转课堂”的优势,提高思政课的实效性。

毋容置疑,现代信息技术是当代大学生所喜爱和首选的信息渠道,作为高校思政课教师,更应因势利导,将其转化为网络技术条件下“翻转课堂”的优势,增强高校思政课的说服力和生命力,消除部分学生身上潜藏的信仰危机。笔者具体有两方面思考。

一方面,以“翻转课堂”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融通。翻转课堂所建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对话,非常有利于建立起师生之间平等交流的融洽关系,改变传统课堂“填鸭式”教学,使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沟通顺畅。教师通过创设适宜有效的问题情境,调查了解学生的所想、所需、所困并获得作为“需求侧”的学生对思政课的真实想法和需要。相应的,教师基于“供给侧”的教学设计,应符合大学生信息获取方式和需求,在获得作为“需求侧”的学生对思政课的需求同时,通过“翻转课堂”的科学设定、精准施策,引导学生在探究互动中将思政课理论所承载的政治性、价值性内容融入日常行为方式,实现从思想到行为的转化,从而构建以“翻转课堂”实现“需求侧”和“供给侧”的融通。不断吸引学生在“翻转课堂”上乐学、爱学,从而建立起学生对思政课理论的认同。

另一方面,立足正向引导,达成思想共识。高校思政课“翻转课堂”虽然有开展互动探究和个性化教育的优势,但也存在导向问题。教师在问题情境的设计指导互动时,必须注重正相关性,导向正能量,使学生通过深层认识而对社会主义更加热爱,对民族复兴更加关注,并乐于积极参与其中,对人生前途能够乐观、积极、昂扬、向上,而不是陷身于个别问题,以所谓的困惑而导向消极心态,产生负面效应。

总之,高校思政课教师只有大胆创新,积极探索,努力构建“翻转课堂”与思政课的完美结合,才能不断提高思政课的生命力和实效性。

猜你喜欢

翻转课堂思政探究
一道探究题的解法及应用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探究式学习在国外
一道IMO预选题的探究及思考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