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课”建设背景下高校教师教学质量提升路径探究
2020-12-30
(哈尔滨工程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01)
建设“金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领域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金课”建设已经得到了教育主管部门和高校的广泛重视,但关于“金课”如何建设的研究在微观层面上并未深入展开。本文主要从高校任课教师的角度,对“金课”建设背景下课程教学质量提升的路径进行探讨。
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提出,“金课”的核心特征可以归结为“两性一度”,即“高阶性”“创新性”和“挑战度”[1]。根据这一要求,“金课”的建设必然是一个不断提升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一、由“点”突破
在高校教学中,课程是整个培养目标的基础。如果每节课的教学质量不高,那么再好的培养方案,再严密的课程体系也很难发挥作用。任何一门课程都是由大量的知识点构成,“金课”建设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的第一步就是要在知识点层面的教学上实现升级和突破。
“点”的突破,首先需要在原有的课程体系下,梳理教学内容中最基本的知识点(这些知识点就是教学安排中的最小“教学单元”),逐一分析在每一个最小“教学单元”中是否需要提升和如何提升。在梳理过程中,对于重点知识点和关键知识点要予以更多关注。按照这样的梳理方式,每提升一个最小“教学单元”,都是对原有课程教学质量的一步优化。
(一)建立知识点的“精讲库”
尽管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教学形式发展迅速,但是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总是要与“讲”进行不同程度的结合,“讲”仍然是教师最重要的基本功和核心能力。
为了切实提升精讲能力,教师一方面可以采用“项目式”的“正向”方法,即系统性地梳理课程知识点,逐一突破;另一方面则可以采用“随机式”的“反向”方法,即首先树立随时准备改进教学的意识,在阅读中、研究中、实践中、生活中随时收获启发教学的灵感,随时反思所面对问题与自己课程的联系,随时将体悟或收获用于改进教学。无论采用哪种方法,直接性的成果应体现在有关课程知识点的教学更加精彩,与之匹配的讲解内容更加完善;累积性的成果应是逐步建立起课程知识点的“精讲库”。如果教师能够使“精讲库”涵盖的知识点不断增加,即“成熟”一个知识点就“入库”一个知识点,那么当“精讲库”的数量足够大时,就可以实现对课程绝大多数内容的精讲,课程的教学效果一定会得到直接提升。
(二)建立知识情境的“素材库”
“金课”要想激发学生深层学习的内在动机,教师就必须要改变和影响学生对于知识的看法,让学生感受到知识的力量。教师如果能够在教学中展示出真实的、贴近生活的、有吸引力的知识情境,就可以让学生明确知识与实践之间的联系,明确知识发挥作用的情境和发挥作用的方式,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学习动机[2]。
是否善于将知识还原于情境与教师的知识面、专业视野和实践经验等因素有关,也取决于教师所掌握的课程素材。教学需要积累,有“素材意识”才会有丰富的素材。工程实践、社会热点、技术难题、新闻报道、典型事件等都蕴含着“鲜活”的素材,都可以成为“素材库”的有效来源。教师要有专业敏感性,要不断更新素材,通过不断“入库”更贴切的素材来替换原有的素材,通过建立丰富的“素材库”促进教学。
(三)建立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教学“任务库”
新修订的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将认知过程分为记忆、理解、运用、分析、评价、创造等六个层次[3]。无论教学目标如何分类,可以确定的是不同教学任务在实现差异性的教学目标的有效性上是不同的,不可能用一种教学任务来实现所有的教学目标。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学生采用的学习方式与教师的教学任务要求直接相关。“金课”的重要特征在于教师对学生要求“含金量”的增加,这就促使教师必须要善于布置针对不同教学目标的多样性任务、适宜性任务和有效性任务。为此,在“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师必须要有意识地建立符合自己课程特点的“任务库”。“任务库”中的任务应该是紧密结合教学进程的,某一个教学单元和知识类型用何种学习任务来让学生参与才能达到学习目标,教师必须要做好精心设计。这些学习任务可以是预阅读、测验、习题、实验、案例分析、讨论、报告、写作、展示、项目任务等多种形式。
二、促进“点、线、面”有机融合
“金课”建设背景下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点”,主要是指从“知识点”或“最小教学单元”的层面夯实教学基础,提升教学水平。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线”,主要是指从“整门课程”层面,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分析课程的系统性,提升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素材与评价方法的一致性。教学质量提升过程中的“面”,主要是指从“课程体系”层面分析本课程对专业培养目标的作用,通过改进课程教学来增加课程在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一)从学的视角设计教学目标
“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学目标的优化,是指教师在对课程原有教学目标分析的基础上,反思原有目标设定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从而设定更合理教学目标的过程。
教学的核心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学习效率。“金课”建设过程中教学目标优化的核心是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反思教学,不是教师教什么,而是反思学生会从教学过程中有哪些收获。此外,教学目标的优化还要建立在与学生教学互动的基础上,通过教学进程中对学生水平的了解和对学生需要的了解,来决定是否要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以及如何调整。教学目标具有层次体系和系统性,从课程总目标到单元目标、从课时目标到知识点目标都需要明确具体。无论哪个层次的教学目标,其核心都是通过这一层次的教学活动,能使学生学到什么,如何才能证明学生已经学会。
(二)优化教学策略
教学策略在教学实践中主要体现在教学顺序、教学活动程序、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等方面[4]。在教学活动过程中,任课教师用什么样的教学素材、教学逻辑和教学方法来教授教学内容,即在教学策略上的创新空间是巨大的。
“金课”建设的重要特征就是要做到教学设计的“足金”。在教学设计中,最易被感知且最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就是教学策略。所以,做到知识点的精讲是基本功,是“科学”,采取适宜的教学策略则是增色彩,是“艺术”。在教学实践中,教学策略更多体现为教师对课程内容特点的把握和节奏安排,例如哪些内容先讲、哪些内容后讲、哪些内容学生讲、哪些内容用什么样的方法讲等都是教学策略的体现。
(三)完善考核评价方法
尽管教师做了精心的教学设计,但是学生最关心的往往还是课程考核与评价方法。很多采用“策略性”学习的学生甚至会根据考核与评价的要求来决定自己采取的学习方式和投入的时间精力。
在“金课”建设过程中,考核评价方法优化的核心是教师要不断反思自己的考核方式是在鼓励学生简单记忆、趋同性思维、应试技巧,还是在促进学生深度学习。从促进学习的角度看,“金课”的评价方式必然以过程性考核为主。对于过程性考核评价的优化,主要有三个角度:一是提供更即时性的反馈;二是提供更有指导意义的反馈;三是提供“学习成果”在“终稿”前可以不断修正的机会。更即时性的反馈有利于促进学生后续行为的积极改变,更具指导意义的反馈有利于促进学生了解不足与努力方向,允许不断“试错”并修正才能更好地促进学习。
(四)做好课程整体的系统性优化
课程整体的系统性优化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课程本身各教学环节及教学要素间的系统性匹配;二是本课程与其他课程之间的知识与能力匹配。
对于课程而言,它是在教师的教学活动框架下运行的,教师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安排来发挥对学生的影响。因此在做好课程“局部”优化的基础上,必须要不断优化教学环节之间的一致性与系统性,做到有质有序、匹配协同。对于课程体系而言,每门课程都是课程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都是为了实现培养目标服务的。因此从课程体系的角度,不断分析和调整本课程对前期课程知识的承接;不断优化本课程对后续课程和培养方案在知识与能力上的贡献,才能实现“金课”建设过程中的“点”“线”“面”有机融合。
三、百炼成“金”
“金课”的建设任重道远。因为“金课”对学生的帮助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应该包括逻辑的建立、过程的理解、专业能力的提升;不仅仅是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还应该让学生具备学习技能;不仅仅是影响学生对课程的认知,还应该影响学生对专业甚至是生活的理解。尽管教学质量的提升会有多种方法和路径,但是热爱教学,真正投入时间和精力是所有方法和路径的基础,“金”投入才能炼成“金”质量。因此,“金课”的打造没有捷径或速成方案,只有不断努力和百炼成“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