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个人社会化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探索

2020-12-30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社会化宿舍价值观

(宁德师范学院,福建宁德352100)

教育部颁布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明确提出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十大育人”体系的实施内容、载体、路径和方法。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特殊组成部分,承担着课程育人的任务,是我们实行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之一。大学阶段是学生一生中的黄金时期,也是学生塑造三观和培养良好个性的关键阶段。但近年来,随着社会转型发展加快,因为宿舍矛盾,导致大学生“同室相残”的犯罪现象频发,例如: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将毒物注入饮水机导致舍友黄洋死亡;南京某高校,蒋某和袁某因宿舍琐事起争执,蒋某被袁某刺死;吉林某校信息技术学院大四学生郭力维杀害室友赵研;马加爵连续杀舍友案等,一件件极其残忍触目惊心。事后,警方披露,在这些案件中,犯罪嫌疑人都是因宿舍个人矛盾、生活琐事而心怀不满,加害同寝室同学,以至于网络上出现了“感谢舍友不杀之恩”“感谢舍友刀下留情”等校园里最无奈的流行语。教育是直视生命,提升生命质量的事业,如何培养青年学子们健康的心理,端正其生命观,让他们顺利地从自然人蜕变成社会人,是我们教育者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目标之一。为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将以社会学中个人社会化的角度,融入大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开展课程育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落细、落小。

一、个人社会化理论概述

社会化的研究源于西方心理学界。早在1895年,德国社会学家齐美尔提出“社会化”的概念,当代社会学界对社会化的理解有三个角度:文化的角度、个性发展的角度和社会发展的角度。文化角度认为个人社会化的实质是人类文化遗产的传递、延续和转移过程;个性发展角度把个人社会化看成是人的个性和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过程;社会结构角度把个人社会化看成是个人获得社会角色、维持社会结构的完整、完成世代交替的过程[1]。社会化的内容包括社会对青少年进行有关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技能、本领和行为规范等一切影响和一系列有组织的教育活动。个人社会化的主要内容包括学习基本生活技能,掌握基本规范,确立生活目标,内化价值观念,培养社会化角色,概况起来为技能社会化、规范社会化价值体系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影响个人社会化的因素有个人自身与外部环境因素。个人社会化的程度和方向会受到个人生理因素、需要、知识结构、自我意识和个性特征的影响。综合概括起来:个人社会化是个人被动接受和能动选择社会的文化教化以实现自己的社会性的人生发展的全部过程[2]。

二、个人社会化问题的成因分析

从社会学学科角度进行问题研究分析,不仅要从原因层面多角度分析个体“人”,还要从对策层面提出预防问题发生的建议。个人社会化理论恰能剖析宿舍偏激现象发生的深层次原因,同时从社会学角度提出预防宿舍偏激现象的对策建议,进一步拓宽思想政治教育的视野。林森浩、郭力维等这类大学生,应该说他们的个人社会化不成功。更进一步说,他们在个人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着某些问题,社会化过程发生变态现象,致使其无法顺利扮演社会角色。

我们从个人社会化理论内容上看,技能社会化、规范社会化、价值体系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林森浩、郭力维等这一类大学生价值体系社会化、规范社会化和角色社会化过程都是欠缺的,这导致他们的个人社会化整个过程无法完成,与社会格格不入,致使越轨行为发生。他们没有确立积极生活目标,社会的价值体系没有内化吸收,更为突出的是其中社会人的交往价值观念严重偏离。他们的社会规范未按照符合社会规范的习惯、观念和方法行事。从而他们对社会个人行为模式产生错误认知,最终导致社会角色扮演失败。

首先,从个人社会化的内部因素分析。内部因素中自我意识和个性因素与生理因素、个体需要和知识结构等因素相比,对个人社会化的影响更为显著。这类大学生往往具有更强烈的自我意识,在与人交流,特别是与其共同生活的舍友交流时,觉察更加细致、敏感,再加上他们性格上本身具有孤僻、偏执等不良特征,导致其人际关系紧张,缺乏基本的人际交往能力,微小的事件都会导致人际冲突的升级,阻碍了个人社会化的发展。

其次,从个人社会化的外部影响因素分析。外部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体、社区等。通过案例分析,从他们的成长经历,我们可以看出家庭、学校因素对他们无法完成个人社会化过程也产生了一定的消极影响,致使他们在社会化过程中做出偏离正常水平的行为,同辈群体无法满足其偏激的心理需求,大众媒体、社区等因素消极作用在他们身上显现。

我们从个人社会化理论分析大学生宿舍暴力事件,可以聚焦人的社会属性,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是通过语言、礼物、姿势等符号进行的,通过这些符号,人与人直接就能顺利交往。而大学生这些问题的出现,社会交往的价值体系没有内化吸收,恰恰表现出这些大学生交往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偏差等社会现实问题。笔者将以个人社会化理论视角对此类大学生从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偏差进行分析,找出此类社会化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人际交往价值观偏离分析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包括亲属关系、朋友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雇佣关系等。个人社会化理论认为,个体随着年龄增长和与社会接触增多,能动性增大,就开始有了自己的价值观。社会学角度的交往价值观为:社会个人采用什么样的态度和观念看待人际交往或者对交往对象如何评价的观念[3]。大学生在宿舍的时间约占其大学生活的二分之一,在这样交往主体比较固定的空间内,大学生的交往价值观将直接影响其如何处理与舍友的关系。而大学生这些问题的出现,体现了其交往价值观的偏离。通过分析近年来大学生宿舍暴力案例,交往价值观偏离主要表现有以下3个类型。

1.自以为是型。这类人交往价值观以自己为中心,将人际关系的价值标准直接建立在自身利益上,交往过程只关注如何实现自己个人的目的,对于交往对象的利益和需求忽视甚至完全不考虑。同时,这类人交往时常保持过强自尊心,一旦脆弱的自尊心受到伤害,便产生报复的念头。吉林某校学生郭力维,仅因为自己被呼噜声影响,便偷偷录下赵研打呼噜的声音,并拍照一同传播到学校的网站上,做出有碍人际交往的行为。埋下了隐患,最终导致矛盾的激化,悲剧的发生。

2.利己主义型。这类大学生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视交往为手段,以达到个人利益目的。他们做任何事都从自身利益出发,处理所有事情都比较务实,实用性、功利性非常明显。复旦大学硕士研究生林森浩认为黄洋“自私、自以为是”,因桶装水的费用分配不均,心怀不满,遂将毒物注入饮水机槽,做出了毒害室友的极端行为[4]。

3.孤僻冷漠型。这类学生把自己置身于人际交往之外,你不要与我相处最好,你是你,我是我,对他人或人际交往本身态度冷淡,漠不关心。人的社会属性的基本表现就是交往,而这一类型恰恰缺乏社会性。武汉工程大学大一新生龚某发现贺某将自己最后一双臭袜子扔出窗外,发生口角,推搡时顺手拿起水果刀捅向贺某腹部。

(二)心理偏差分析

根据个人社会化理论,人因为心理偏差而出现规范社会化异常导致越轨行为。越轨行为是偏离违反社会行为规范的行为,例如犯罪。社会学对越轨行为的研究重点在如何防止越轨行为发生。心理因素对大学生越轨行为能产生十分重要的影响。个体心理偏差表现为孤僻、焦虑、恐惧、自恋、自卑、偏执、妒忌等等心理异常状况。从个人社会化的外部影响因素来看,当个体所处的社会条件、自然环境等因素受到制约,人的个性就会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当个体社会化受到制约时,个体缺少沟通、交流、倾诉对象,那么内心长期压抑的负面情绪就得不到及时的舒缓和释放以致于较小的刺激也能使他们达到情绪反应的顶峰,容易产生的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一旦面对突如其来的冲突,当情绪失控的状态下,极端行为是唯一能够发泄情绪的渠道,最终导致悲剧的发生。

三、个人社会化理论融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途径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理念要服务于学生的生命存在,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理念,使学生感受到人文精神和人文智慧。课程教学要深入大学宿舍,宿舍是大学生生活的重要场所,和谐的宿舍关系显得尤为重要。前面我们分析由于交往价值观偏离和心理偏差最终导致角色社会化过程彻底宣告失败。宿舍作为社会群体,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因宿舍内存在的社会互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与之密切接触的群体发展水平。要通过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预防宿舍暴力事件再次发生,从社会化的角度提出课程育人措施。

(一)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价值观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结合社会化理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交往价值观。在社会的过程中,社会给每个成员提供一种价值观和生活目标,成员提供努力争取可以实现具体的目标,但如何确立,确立怎么样的目标就涉及到价值观念了。健康的交往价值观是每一个大学生开展良好的人际交往的前提,通过家庭及学校帮助大学生领悟自身的角色地位,确立积极生活目标,同时付诸实践。要有针对性开展大学生交往规范教育,真正弄懂交往应遵循社会的伦理要求和道德规范,指导帮助大学生按照正确的交往规范处理各种人际矛盾。同时,大学生还要具有正义感、良心、羞耻感和奉献精神的道德责任感。大学生只有志存高远,心胸宽广,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才能坦然理性面对眼前的困难和挫折。

(二)加大对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援助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重点关注有心理问题学生的疏导援助工作。角色理论认为,大学阶段是青年期的社会化的青年前期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是人格再造期。这一阶段主要任务是学习交往,学习社会角色,发展作为公民的必要知识和态度。开展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尤其是对“问题大学生”的心理援助,及时疏导,能帮助他们培育健全的人格,有利于其顺利开展人际交往。学校要引导“问题大学生”掌握调适方法,让他们充分认识自我,发挥自己的优势,增强自信心。要对大学生进行角色定位教育和挫折教育,帮助大学生正确进行角色定位,并按角色要求去规范自己的行为,强化其做合格大学生的信念。同时,要建立一批高素质的心理咨询队伍,开始相应的课程、举办相应的活动,在实践中引导“问题大学生”掌握交往技巧。

(三)不断提高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

结合个人社会化理论分析大学生宿舍悲剧就折射凸显出大学生的社会化水平不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融入社会化理论进行讲解分析问题。社会化是一个终生持续的过程,涉及到个人、群体和机构,主要群体和机构有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媒体等外部影响因素。对于个人来说,加强学习,确立目标,即将融入集体,加强实践不断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对于家庭来说,强化家庭的教育功能,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观念,注重培养子女优良的心理素质;对于学校,要优化教育模式,丰富教育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真正落到实处,建立完善的大学生人际冲突应对机制,增强大学生的法制观教育;对于同辈群体,在平等的基础上互帮互助,注重满足成员的心理需求,树立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对于媒体,规范媒体的传播功能,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环境,营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积极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引导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四)强化课程关注热点——大学生宿舍群体的教学工作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关注的热点就是学生宿舍关系。从社会学角度看,宿舍群体是对大学生个体的自我完善影响较大的群体。建设积极向上的宿舍群体是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在课程实践过程中,我们可以通过优化群体结构的途径建设大学生宿舍群体。首先,给宿舍设定高层次与学校教育、社会目标一致的群体目标,为实现这个目标宿舍成员彼此合作,努力奋斗。其次,制定先进宿舍群体规范,营造积极向上的宿舍氛围,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作用,积极开展宿舍学习文化活动;协调人际关系,要充分重视指导学生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对宿舍成员的人格特点了如指掌,因人而异地进行个别指导。最后,由于宿舍的核心人物对成员的影响极大,要注重培养和发挥宿舍群体核心人物的作用,对核心人物进行引导和培训,把成员互相模仿引向先进榜样的学习,把核心人物作为沟通宿舍成员的桥梁,做到宿舍思政工作顺利,促进思想交流发展。

(五)加强日常思政教育,推进心理健康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思政工作的重要一环。要坚持育心与育德相统一,把心理育人做细做深做准。要完善学校—学院—班级—宿舍四级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层面,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心负责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学院层面,由学院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负责学院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班级层面,由辅导员、学生心理咨询员负责班级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宿舍层面,由宿舍安全员负责宿舍层面的心理健康事务。要利用大数据平台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进行动态监测。要抓好学生心理委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增强校园心理危机预警能力。要构建心理育人校园文化氛围。校园宣传,要精心设计、印制大量的心理健康宣传资料,分发于教室、宿舍、咨询室等学生触目可见、触手可及的地方。学生活动,结合5·25心理健康日,举办心理训练营、专题团体心理辅导、心理健康专家讲座、心理电影展播、“寻找最美阳光笑脸”等活动,寓心理健康教育于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中,事半功倍地达到了提升学生心理素质的目标,达到心理育人效果。

为了更好地在高校中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也为了让更多的学生真正从课程中获益,我们需要突破课程固有的思维,积极进行创新探索。个人社会化理论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积极思路,为满足新形势下学生日益增长的心理健康知识的需要,不断地在教学上进行改革提升,以充分发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培养学生心理品质上的作用,达到真正的育人育心。

猜你喜欢

社会化宿舍价值观
热得快炸了
牵手校外,坚持少先队社会化
行政权社会化之生成动因阐释
学校到底是谁的
作品四
一个都跑不掉
高校学生体育组织社会化及路径分析
价值观就在你我的身边
公共文化服务亟须推进社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