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索
2020-12-30
(武汉轻工大学,湖北武汉430023)
随着高校毕业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就业压力日益增大。应用型的创新创业人才在迅速发展的经济社会中越来越受欢迎。为了提高毕业生的就业创业能力,必须对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进行教育改革,更加注重对学生个性、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思维视角,时刻关注社会需要和学科的前沿发展,敢于质疑敢于批评的良好学术品格;培养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学习毅力以及善于进行团队合作的精神;培养学生勤勉乐观的性格品质、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培养企业需要的具有应用实践能力的创新创业人才[1-2]。
一、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及在人才培养中的意义
创新教育,不同于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育方式,它是通过一系列不同的教育方法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教育活动[3]。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是创新教育的重点,要改变过去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方式,不主张死记硬背和死抠概念、细节,强调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重视对学生科学思维和技能方法的培养。
创业教育,培养的是富有开创和探索精神的人,并具有在创业过程中所需要的技术和能力[4]。高校的创业教育要让大学生了解什么是创业(基本概念)和怎样创业(基本流程),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业精神和创业技能,为将来创业打下基础。此外,创业教育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当学生看到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业成果带来的好处时,就能够更加自觉自主、有针对性地学习,并加深对生存与发展的认识,从而提前进行人生规划,提升责任担当意识,获得自我发展的原动力。
美国是最早开始实施创新创业教育的国家,并提出对课程的内容进行适当改革,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使各学科能够融会贯通,将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训练与科学价值观以及科学探索精神融为一体。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用人单位的择才标准也越来越注重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能力、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高校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强调人才素质的培养,把知识与创造、理论与实践、学业与创业紧紧联系起来[5]。通过一系列丰富多彩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提高了大学生对知识资源和环境资源进行整合的能力,在规划未来的职业生涯时会更科学、更有的放矢,更大地发挥个人价值。因此,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培养高质量专业人才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是当务之急,势在必行。
二、当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不合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分离
大学生要具备创新创业能力,必须有宽厚的知识积累,不仅要掌握专业相关知识,还要学习心理学、管理学、创造学以及文化艺术等方面的知识,才能有利于创新创业思维的培养。而目前大部分高校在进行课程设置时,缺乏对基础知识积累、综合知识结构及人才成长规律的全面考虑,只是将几门零散的创新创业课程加入到完整的专业课程体系中,并没有将创新创业的理念融入到专业课程体系中,没有将两者进行有效地衔接和融合,也就无法实现与社会的需求有效接轨[6]。
(二)缺少工程师型师资队伍
目前大部分高校教师的学历和专业水平都很高,从博士毕业直接到学校任教,理论基础知识很扎实,但是参与工程实践的机会少。有的指导大学生创业的高校教师,自己也没有系统学习过创业的相关知识,只是通过了某个机构组织的培训和资格考试,在指导学生创新创业时仅限于理论知识,缺乏实用价值,达不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
(三)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搭建不完善
虽然人才培养方案中有实习实践等教学环节,但实际在实施过程中,由于校外实习基地较少,学生的实践活动形式还是比较单一,很难做到学以致用。企业通常不愿意接受学生实习,怕影响正常生产。因此,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虽然各高校在人才培养方案中都制定了提升学生动手能力的目标,但实际工作中依然轻实践重理论,搭建实践平台说的多,做的少,没有像样的创新创业平台,学生的实践机会少。
三、高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措施
基于对以上双创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今后的工作,应该从课程、理念、师资、平台等多方面来探寻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对策。此外,不仅仅是高校,行业企业也要积极参与进来,共同合作,并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广泛支持,才能够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更广阔的平台。因此,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是高校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完善课程体系,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开展:第一,企业更清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为了实现无缝对接,高校应当与企业密切合作,对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和优化改进,课程的设置要满足行业对知识和能力的需求,符合社会的实际需要,加大实习实践环节的比重,通过企业赞助举行有实用性的学科竞赛等活动来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此外,对理工科学生,适当增加一些人文类的课程,有助于开拓视野,形成思维的整体性,学科交叉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第二,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决定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特色,因此方案的制定必须科学合理,与市场紧密结合。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要反复与合作企业沟通,进行现场调研,邀请企业专家反复论证,提出修改意见,学院再结合企业提出的意见和建议进行讨论和修改,为最后人才培养方案的合理性提供充分的保障。第三,邀请企业专家进校讲座。教师的讲课有其系统性、科学性的优势,但是同时也存在与社会环境、最新的人才需求相对脱节的弊端,企业的知名专家进校为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发展、学科前沿介绍的讲座,能够让学生了解当今社会对相关专业人才需求的现状,了解所在专业知识发展的趋势,为后期的学习提供很好的思路[7]。
(二)建立高水平“双师型”师资队伍
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只重视教师学术理论水平的提高,还应该重视增强教师的实业历练,教师要具备将学科知识转化为产业行动的能力。培养“双师型”教师可以从多方面入手。(1)选派中青年教师到国外高校、科研机构或企业访学研修、挂职锻炼,或者与企业工程师一起做科研项目或产品的联合开发,培养既掌握最前沿知识,又有工程经验的教师。(2)多渠道引进具有实践经验的专兼职教师。聘请企业资深工程师担任兼职教师为学生授课,从事以课程设计、实习实训为主的实践教学工作,带领学生手把手进行系统设计、程序调试和数据分析,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并通过与专任教师的深度交流,促进专任教师向“双师型”教师转化,加速“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8]。(3)鼓励教师带领大学生组成科研团队,与企业合作开展创业实践活动。通过合作,一方面能够对科研成果进行完善、转化和推广,为学生提供创业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能够推动教师走进企业,关注企业和社会需求,反过来调整和优化教学内容。
(三)高校与企业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践基地,搭建多样化创新创业实践平台
制约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构建的一大瓶颈就是实验实训条件,高校可以通过申报各类产学研合作、校企协同育人建设项目或申请企业捐赠设备等形式来与企业进行深度合作,建立和完善创新创业实践基地。企业可以指派有丰富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指导学生的实践教学,做学生的导师,一起进行设计、开发和研究,使学生在具体实践中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意识。或者带学生观察企业工程师的日常工作,并详细记录下来,使学生了解工程师工作所需要具备的素质,从而激发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学校也通过与企业的合作获得源源不断的项目和丰厚的科研活动经费,另一方面,企业也能够通过实践活动,发现优秀人才,并进行重点培养,为企业培养合格的工程技术人员打下基础,节约了时间成本,实现校企合作双赢的良好局面。
创新创业教育是提高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的重要途径,是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而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高校主导、企业社会多方参与的综合培养的过程。高校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需要建立起以需求为驱动的新模式,通过校企合作,完善课程体系结构,建立高水平双师型教师队伍,打造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从而达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与行业的发展需求相适应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