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工作视域下的外语实践教学初探

2020-12-30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育人思政思想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陕西杨凌712100)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首要问题和方向目标。为了完成这一教育任务,我国高等院校纷纷设立马克思主义学院,并致力于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思政教师队伍,开设一批高质量的思政课。同时高等教育又进一步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建立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统一的大思政体系,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所谓“全方位育人”就是把思政课堂教学作为主渠道,其他课程各尽其责,各显其能,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行,以此产生协同效应。坚持思政教育主导性与学生主体性的统一,挖掘所有课程中蕴藏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

值得注意的是,“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2]。目前,虽然高校已然全员参与到思想政治教育体系育人环节之中,但是思想政治教育缺乏全程跟踪,尤其尚未重视发挥实践工作中思想政治的育人功能。实践环节中思政的缺失会消解思政教育持久的生命力。除课堂教学之外,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实践、学校管理部门都要与思想政治教育任务相配合。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学生既具有丰富深厚的学理积累,又能全面了解人民大众的生存境遇,抓住人民群众生活中的根本,建设人民满意的教育,使教育赢得人民大众的支持,从而构建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生态。为此,我们有必要从学理上厘清为什么要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一以贯之,如何在实践环节进行思政教育?这些问题事关思政教育的大局。

二、实践教学渗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哲学依据

要理解为什么要在实践教学中将思政教育一以贯之,我们不妨从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谈起。理论与实践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整体性的集中体现。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终章指出“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3]。从广义上来看,这里所涉及的“哲学”指涉所有的人类知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借用了这一术语,用以描述社会知识文化生产的物质性和实践性特征,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我们今天的学者从历史性、实践性等角度研究并讨论全球化的知识提供了方法论指导。马克思本人在认识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注重改造世界,在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和真理的同时,致力于改变世界。马克思在大学毕业后任《莱茵报》主编期间,大量接触现实,认识到大众的苦难,体察到德国哲学的思辨和脱离现实缺陷。于是他提出“哲学要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4]。可见,马克思主义注重理论联系实际,主张哲学要面向现实的生活实践,尤其是无产阶级大众的生存问题,还致力于达到解放全人类的实践维度。

三、对我国高等教育实践育人的反思

建国前,我国高等教育基本上借鉴的是欧美教育体系。清华大学第一任校长梅贻琦按照美国教育体制,追求博雅理念,注重通识教育。北京大学则由蔡元培按照德国追求教学与科研的培养理念来发展。建国后,我国高等教育学习苏联模式,这给我国大学教育留下了许多宝贵财富,例如教研室制度、实习工厂制度等。但是改革开放后,基本上,我国高等教育效仿的是美国的教育模式,突出科研,强化论文和课题,但这无形中弱化了“实习”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性。即使在人才培养方面,一些大学和学科虽然保留了实习,但是基本上大大弱化了实习,甚至变相为课堂教学的一部分。一些院校在职称评审中单一地强调教师的理论学时,而忽略教师承担的实习学时,这无形中造成了教师不愿意承担实习工作,而纷纷涌向理论课的课堂授课。我国自启动“211工程”和“985工程”及“双一流”建设以来,科学研究得到了空前重视,且收到了显著效果。近年来我们逐渐意识到大学教学改革的严峻性,于是开展了规划教材、微课大赛等教学比赛,但是教学、科研一边倒的倾向又再次重现,可以说形成了教学科研两大阵营对峙的格局。虽然我国高等院校的专业设置日益细化,课程开设日趋专业化,但是课程结构却更加僵化,实习环节的弱化造成了学生基础不够厚实,口径不够宽,高校与社会和地方发展脱节。

四、从思政课程到全程思政的转变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看,一流大学对世界的高等教育影响不仅仅体现在科研方面,更体现在了引领世界的潮流,往往是人才社会服务制度的创新。人才培养的社会服务功能似乎成为我国高等教育的短板。所以,我们要跳出这一模式的局限性。受马克思主义启发,我们要认识到思政教育应在教学、科研、管理和实践等高等教育的有机构成中一以贯之。当下高校专业课教学面临课时压缩和周期减少等问题,所以我们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从有限的课堂教学融入到实践环节中去,以隐性、开放和多元的方式融入到青年学子的现实生活中去,这既能赋予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以鲜活的生命力,又能丰富专业课程本身的内涵。挖掘高校实践环节思政元素对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价值,提高大学课程对学生在知识、思想和技能上的实用性,对培养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的人才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总之,高校要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系统和整体,挖掘教学、科研、服务和实践等各个环节之间的联系,共同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而努力。

如果在实践环节中进行思政育人,秉承全程思政理念的话,教师的角色和学生的角色都将发生显著变化。首先,对于在一线从事教育教学的教师来说,全程思政促使教师从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组织者、引导者和互动者。在实践中育人可以打破学科壁垒,利于不同学科、专业教师和管理人员间进行交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教师集体备课,打破思政课“孤岛”困境;现在许多教师受到课堂教学惯性、专业教育惯性和学科教育惯性的影响,缺乏学科间的沟通和交流。而在全程思政的模式下,须要思政专业的教师、其他学科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联合构建思政育人大格局。思政教师应发挥领引作用,承担组织和指导的角色,鼓励其他学科教师和实习教师参与,从而形成思政教育的健康循环体系和思政一盘棋的局面。统筹规划课程思政、思政课程和实践思政才能让思政课程聚焦大局大事;格局大,才能让思政教育扣紧主题主线,充分发挥课堂在思政育人中的主渠道作用。同时,教师还可从课外实践环节的细微之处入手,给予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实践中的思政教育与课堂教学的思政育人深度融合是“盐溶于汤”,而非“盐溶于水”,教师不仅要在课堂中传授知识,还要在课堂内外讲授人生哲理与文化差异,倡导积极、正面的人生观、价值观。高校教师站在接触西方思想文化一线,更要对国际局势做出正确的判断,担当好青年领路人和灵魂工程师的角色。

同时,在全程思政中,学生从知识的被动接收者转变为主导者和主体。目前,世界格局不断变化,社会思想多元趋势加剧,大学生的心理需求、学习需求多元化、个性化,知识传播方式多路径,新型的思想政治治理体系的建立已经成为一个重要话题。当下,如何让大学生服务于社会,建立人民满意的大学教育和相关制度,这不仅是一个管理问题,更是一个价值问题。以教师讲授知识为导向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暴露出它天生的缺陷。因为今天,社会需要的是一种具有综合能力、有理想和有道德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一种服务于社会和国家的正面价值观。从思政课程到全程育人的转变,需要各大学在教学、实习等各个环节给予学生更多的个性化帮助,需要真正让学生成为思政育人中的主体,需要将整个人才培养方案通过教学过程转移到对学生的服务意识与价值观的培育和塑造上。

五、外语实践教学渗透思政教育的原则及措施

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具体要做到“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5]。

为了实现上述教学目标,实践环节的思政育人要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坚持思政教育主题统一与形式多样性相结合

采取传统文化读书会、参观博物馆、革命根据地、倾听爱国人士和传统工匠等多种形式,实现思政教育与中国传统优秀的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结合。笔者所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外语系开展的社会实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外语系通过“探访东南窑”“直播科研成果”等教学实践活动,使学生深入了解于右任先生、李振岐院士、康振生院士的事例,小麦条锈病数据,专家证言等,用感性的方式启发学生诠释理解“东南窑”的意义,引导学生“我们该向院士学习什么?”的思考,提炼、承载和实践“爱国”“敬业”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艰苦奋斗、创新精神、团队精神、献身农业”的西农精神。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实践则更需要强调统一性、原则性与多样性和灵活性的有机结合。疫情期间虽然限制了学生到校外实习基地实习,但是全民抗疫就是最好的实践思政教材。我们专业的教师和管理人员可以采纳以下多种形式带领青年学子对涉及的西方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和解读。

1.听演讲、新闻。聆听全球智慧,感受榜样力量,发布来自各国知名媒体关于新冠病毒的视频和新闻报道;从比尔盖茨关于生物病毒防御的TED演讲中,了解全球卫生系统现状,学习应对病毒策略。从大学英语课堂所涉及的丘吉尔在战争时期的励志演讲中学习坚持到底的战斗精神;从中国的传染病毒专家张文宏的病毒解说中,感受医生的默默奉献,体会“用事实说话”的科学精神。在实践环节中不仅要引导学生观看视频,还要针对每个视频,指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个人、团体和政府应如何科学应对病毒?如何预防下一场“瘟疫”?如何建立健全的全球病毒防御体系?

2.阅读报刊。建立道路自信,学习科学抗疫。从中外权威报刊中选择关于疫情的评论和报道,让学生接触到世卫组织的官方声明和经济学人的英语评论。这样学生不仅能提高语言技能,还可以通过阅读了解国外对中国政府迅速、高效的抗疫行为的高度赞扬,对全国人民团结一致精神的惊叹,对中国科学家迅速确定病毒基因序列的钦佩;同时对新冠肺炎疫情的来源有科学的认识,帮助他们辨别中外谣言,思考人与自然和谐关系。

3.在实习中除了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视听大餐之外,教师还要将上述视听材料与专业训练、测试和测评相结合。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使用上述媒体中涉及的词汇和句型造句,从而促进学生品味中国文化,辨析中外视角欣赏。学生在实习时可以翻译日本赠送物资上的诗句,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学生也可以翻译外交部部长王毅的讲话,如“没有一个冬天不可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黎明,正在到来;曙光,就在前方”。这些和新冠肺炎疫情有关的实习实践可以鼓励学生坚定信心,抗疫到底。

(二)坚持建设性与批判性相统一

在实践环节,实习教师和管理部门等要鼓励学生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西方价值观作对照,从而促进青年明是非、正方向。这不仅是习近平对青年时代的自己所做的要求,也是他对今天的青年们提出的要求。有了明辨是非的能力青年一代才能稳重自持、从容自信。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教师要带领青年学子开展线上读书会,对阅读中涉及的西方文化进行全面分析,对比中外官方的不同治理方案和中外媒体的“不同声音”。教师通过中西文化对比及中美对全球治理所提出的不同方案等,引导青年学子进行理性思考,增强批判意识,不断提高思想觉悟和文化认同感、清楚地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和中华文化的优秀之处,加强民族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

(三)坚持为人民服务的价值性与知识性相统一

高校实践中的思政使课堂教学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更加丰富的内涵。以高校外语专业为例,最初大学外语教学的目的是让青年学子掌握语言技能,了解世界,而如今的大学外语教学负有更大的使命担当,即让青年学子们用所学语言知识服务大众。在实习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充分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和源远流长,使其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向世界和大众介绍中国、传播中华文化,同大众一道将中华文化进一步发扬光大。实践和实习要鼓励学生深入群众,了解群众所需,在实践中,学生参与的大众生活实践能够鼓励其将个人所学知识与大众生活现实对接,并将所学知识迁移、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立足群众的生活实践,推动大学生的就业和科技创新,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为加快推进新农科建设,培养知农爱农时代新人,笔者所在院校充分发挥了场站管理中心的育人功能,并利用学院与试验站协同育人优势,积极探索场站中心服务实践教学新模式,在提升学生能力水平的同时,注重培育他们的担当精神、创新意识和奉献品质。

综上所述,受马克思主义启发,本文认为实践环节要积极参与到建设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和中国特色高等教育体系中去。通过实践实习,高校外语师生对我们的政党、国家的历史、民族的文化传统,以及对中国道路、中国理论和中国制度等才能认识透彻。这样,青年一代才能在国际舞台、外贸场合,在对外交往、交流和对话时,自觉、主动阐释中国思想,表达中国话语。只有在实践中贯彻思政教育,思政教育才能不漂浮,才能有持续性。

猜你喜欢

育人思政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想与“剑”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