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和路径
2020-12-30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80)
课程思政是指以构建全员、全程、全课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将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根本任务的一种综合教育理念[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2]2020年6月,教育部颁布了《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在全国高等院校掀起了全面深化课程思政教育教学改革的热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也应该顺应潮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大力推进课程思政建设。
一、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意义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专业特征、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体系设置,使其成为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重中之重。
首先,课程思政建设是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的重要环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属于政治学学科,是一门研究政治行为、行政体制及相关领域的社会科学。研究主题关涉现实政治问题,如政治制度、法律、政治行为、政治决策、政治心理等,具有鲜明政治性、理论性、应用性和实践性,直接关涉意识形态问题。因此,课程思政建设有助于强化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本土性、时代性和开放性,凸显正确的政治立场和意识形态导向。以课程思政建设为契机,带动专业课程体系改革、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创新,进而推动专业建设和学科发展。
其次,课程思政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由于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培养的是具有一定政治学、行政学方面的基本理论和专门知识,并能在党政机关、事业单位以及相关企业工作的复合型高级政治学专门人才。所以高校要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系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法治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教育,能够提高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
最后,课程思政建设是课程体系改革的重要环节。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核心课程有政治学原理、中外政治思想史、中外政治制度史、当代西方政治思潮、国际政治学、当代国际关系史、比较政治制度、公共政策学等。专业课程内容具有明显的价值倾向和家国情怀等,既涉及中外政治价值、政治文化和政治制度的对照,也涉及敏感的时事政治焦点问题。科学设计课程思政体系,把课程思政落实到课程目标设计、教学大纲修订、教材编写选用与教案课件编写各方面,贯穿于课堂授课、实习实践、作业论文各环节,必然会促动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
因此,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了课程思政建设,着力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专业人才培养的全过程之中,将教书育人落实到每一位教师和每一次课堂教学之中。
二、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目标是,实现知识传授与加强价值塑造、品德提升和能力培养的多元统一,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课程思政要融入到人才培养体系各个流程和环节之中。并通过深化课程目标、内容、结构、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把政治认同、国家意识、文化自信、人格养成等思想政治教育导向与专业课程原有的知识技能传授有机融合,实现显性与隐性教育的有机结合,促进学生的自由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教育教书育人的作用。
课程思政的核心是通过价值引领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在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教师即要注重传授理论知识和分析方法,更要对学生进行价值引导和塑造,坚定学生理想信念,引导学生形成政治认同和家国情怀,坚定四个自信。引导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课程思政通过道德品格的培养形塑学生的健全人格。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课程思政加强了对学生的中华优秀传统政治文化教育,引导其接受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政治思想精华和时代价值。同时,通过加强公民道德和公务员道德教育,培养学生遵纪守法、爱岗敬业、无私奉献、诚实守信、公道办事、开拓创新的职业品格和行为习惯。
课程思政通过素质能力提升打造有用人才。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人才培养侧重提升学生的科学研究、行政事务处理、政策规划、危机应对、组织策划等能力,使学生具备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基本素质,包括具备良好的权利意识和法治观念;具备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具有务实创新及团队合作精神和健康的身体素质;具有较强的政治学理论素养和较宽的国际视野。
三、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路径
课程思政建设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需要深入挖掘课程体系中的思政资源,融入到课程体系之中,在讲授知识的同时实现价值引领,达到“立德树人”的目的。因此要从教师、教材、教学内容方式等方面入手来加强课程思政建设。
(一)教师的言传身教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的关键
课程思政要靠教师去实践,因此教师的育人理念和能力是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所在。作为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教师,应当具有正确的政治立场和坚定的政治意识,履行好教书育人的岗位初心,做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责任担当的好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言传身教,传授知识的同时塑造品行,培养学生政治情感、道德修养、爱国主义意识与社会责任感。课程思政要求教师把学生作为核心,依据青年学生成长的特点,加强正面价值引导,着重学生道德素养的熏陶濡染,改进教学模式和方法,不断增强思政教育的亲和力与感染力。例如在课程讲授中,国情教育和主流价值熏陶应循序渐进,引导学生理解社会制度的变革和国家的历史性成就,应在扎实的文献研究和社会调查基础上,把家国情怀自然地渗入到课程的方方面面,实现润物无声的效果。此外,教师应该将教学与学生人生际遇和心灵困惑相结合,答疑解惑,关心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行为和心理[3]。
(二)教材建设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依托
课程思政建设应该依托教材建设,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教材的价值导向,把课程思政元素写入专业教材之中。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在讲好用好“马工程”重点教材的同时,应当编写本土教材,融入党的创新理论成果、中国政治学理论成果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最新成果,突出中国道路、国家战略、全球视野、服务社会,培养学生的政治自信和政治认同。比如“当代中国政府与政治”课程教材,在更新其内容的同时,也要融入“树立四个自信”“破除历史虚无主义”“爱国主义”“人民主权”“法治精神”等思政元素,并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例如以“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案例支撑专业知识点,同时引出“民族平等、民族团结、民族和谐”的价值体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党的民族政策,提升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教材建设,摆脱专业教学受制于海外教材知识框架的局限,立足中国现实,建设完整的本土教材体系,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学学科的教学理念、体例、话语和理论。
(三)挖掘课程思政资源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重点
要发挥课程思政的育人功能,必须科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体系。根据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特色和优势,深入挖掘提炼专业知识体系中所蕴含的思想价值和精神内涵,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和深度,增加课程的知识性的同时,提升引领性、时代性和开放性。结合课程内容把理想信念教育、爱国敬业教育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辩证认识中西政治制度和政治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国家观、政治观、历史观,加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和理想信念的培育,如民族复兴、国家发展、青年人的责任意识等[4]。比如教师在讲授“当代中国外交”课程时,就可以结合国内外的客观事实立足于“突出国际视角,培育家国情怀”,结合抗疫斗争宣传中国制度的优越性;通过对国际形势、国际热点问题和我国的对外政策的客观分析,培养学生的战略眼光和国际思维,深刻理解中国在新的世界格局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以及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和影响,提高学生对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和社会现象的全面、辩证、理性的思考和判断能力。
(四)学生实习实践是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加强课程思政建设的拓展
政治学与行政学专业的教学体系不能局限于课堂,理论学习和社会实践必须相结合,课程思政也要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并通过学生参加课程实践、社会实践、志愿服务、实习实训活动,直接服务国家与社会需求,构建起更加完整有效的课程思政体系。例如,实践课程环节中开展学生模拟人大政协提案写作实践、模拟竞选演说等活动,培养学生关心政治、关注社会问题的责任意识。学生也可以通过参与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或者通过学院、学校的高校智库、研究基地等平台参与课题调研、决策研究等项目,发挥资政服务育人功能。实习环节中开展政府与学校合作的学生实践模式,使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基层政府机构实践锻炼,在实际工作中检验学习成果,理论结合实践,更切实地了解国情政情民情,培养服务意识与责任担当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