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构建研究
——以黑龙江大学为例

2020-12-30

黑龙江教育·高校研究与评估 2020年12期
关键词:俄语集群跨境

(黑龙江大学,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我国新时代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的重要战略。黑龙江省积极主动对接“一带一路”,建设黑龙江(中俄)自由贸易区、沿边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跨境经济合作示范区、面向欧亚物流枢纽区,加快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1]。2019年初,黑龙江省政府发布了《中国(哈尔滨)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实施方案》,明确了黑龙江以对俄跨境电商为特色的重点建设任务。同时强调,要加强人才培育及实习培训,提升哈尔滨市跨境电商人才队伍建设水平,对接哈尔滨市各高校通过校企合作、课程嵌入等方式,加大跨境电商人才的培养力度。

黑龙江大学围绕科教强省、文化强省等六个强省目标以及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及产业变革之势、高等教育应用型人才培养转型发展之需,进一步加快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主动融入黑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和创新驱动发展,以发展现代化服务业的产业规划和布局为导向,以服务新时代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为核心,积极推进对俄经贸、文化等领域的发展与合作,根据黑龙江大学的办学定位、办学特色、服务面向以及全方位对俄人才培养优势,探索构建“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

一、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的特色

对俄跨境新商业,是指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下对以俄罗斯为主的俄语系国家国际贸易运营模式,包括跨境电子商务及与之配套的产业链,如跨境物流、海外仓储管理、国际市场营销、国际法律纠纷调节、跨境商业保理、跨境结算等环节。

(一)“一核多点”的集群构成

黑龙江大学为适应跨境新商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专业集群建设的有关理论,着手建设“一核多点”的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

“一核”是指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核心;“多点”是指整合俄语、电子商务、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学、法学、物联网工程、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网络空间安全等相关专业,共同服务于对俄跨境新商业产业链,形成了以“一核多点”为主要特征的应用型专业集群。

本专业集群依托核心专业,为学生从事跨境商务活动提供坚实的经贸理论和贸易实务专业基础;依托俄语专业为集群提供强有力的对俄语言和跨文化交际支撑;依托电子商务专业为跨境电商运营提供平台建设支撑;依托市场营销、会计学、金融学等专业为跨境新商业的整个产业链提供运营支撑;依托法学专业为跨境新商业提供法律支撑;依托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专业为跨境新商业提供对俄贸易大数据分析与服务支撑;依托物联网工程专业为跨境新商业提供数据处理手段支撑;依托网络空间安全专业为跨境新商业提供绿色安全的电子商务环境支撑。

(二)动态优化的建设机制

“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包括1个核心专业和9个支撑专业,其中俄语、法学专业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目前国际经济与贸易、法学、金融学、俄语、电子商务、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等专业已经形成了初具规模、独具特色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专业集群。上述专业致力于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形成了“法学+俄语”“金融+俄语”“国际经济与贸易+电子商务+俄语”等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充分发挥了特色专业集聚效应优势,在人才培养、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和实践教学等方面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的专业集群建设机制。本专业集群按照“先入群,后调整”的原则,在建设过程中,黑龙江大学将根据产业需求和学科专业实际适时对集群内的专业进行动态调整,及时增设与产业链需求相关的新专业,删减适应性较差的旧专业,不断推动专业集群的补链、延链、强链。

(三)彰显特色的办学优势

1.将学校全方位对俄办学的特色优势转化为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的人才培养优势。黑龙江大学具有深厚的俄语教学和科研优势,可以充分利用圣彼得堡大学、新西伯利亚大学、莫斯科管理大学、彼得堡理工大学等俄罗斯著名高等学校的优质教学资源,通过“俄语+专业”“专业+俄语”“需求+俄语”等多元人才培养模式,使专业集群学生具备一定的俄语语言能力,并能将此转化为跨境商务活动基本的沟通和交流手段。通过双语课程、赴俄留学、中俄学生学习共同体等形式进一步强化学生语言基础,了解俄罗斯经济、政治、法律、历史与文化,增强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

2.发挥综合性大学综合优势,形成专业协同发展新格局。黑龙江大学拥有涵盖11个学科门类的86个本科专业,具有多学科、多专业综合优势,为形成交叉融合的跨学科知识体系提供了有效支撑。本专业集群包括文、经、法、管、工5个学科门类的10个本科专业,其中4个专业为省级重点专业,为形成专业集群效应奠定了优良基础。其中俄语为国家重点学科,外国语言文学、理论经济学、法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为省级重点学科,拥有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法学一级学科博士点、理论经济学博士点以及应用经济学等8个一级学科硕士点,有8个省级领军人才梯队,依托于俄罗斯法研究中心、东北亚研究中心等学科平台。在优势学科的引领和带动下,专业集群所含专业形成了特色鲜明、专业互补、专业互促、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3.对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完善协同育人机制。本专业集群紧密围绕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主动与行业企业人才培养和技术创新需求相对接,先后与俄速通集团、腾讯集团、阿里巴巴等国内知名电商企业以及中俄金融联盟中方主席单位——哈尔滨银行合作建立数字贸易综合服务、跨境电商金融服务等“互联网+”服务平台,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联合体,充分发挥地方综合性大学对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的支撑作用。

4.注重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将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依托全国首批创业教育试点学院——创业教育学院,搭建学生创新创业与社会需求对接平台,鼓励符合条件的学生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支持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获取多种资格证书,通过创新创业项目、创业夏令营、互联网+大赛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业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的建设原则与思路

黑龙江大学于2013年成立了对俄跨境电商实验班,并按照“学科+专业+俄语+电商”的培养模式单独设置了人才培养方案。为满足黑龙江省对俄跨境新商业发展的新态势,在“俄语+专业”“专业+俄语”“需求+俄语”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创新的基础上,黑龙江大学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构建了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并完成了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师资队伍、实践条件以及各主要教学环节的顶层设计和制度规划,建设面向未来、适应需求、引领发展、理念先进、保障有力的一流应用型专业集群。

(一)建设原则

1.对接产业原则。基于产业链、岗位链构建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中注重把产业链各主要环节的岗位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依据相关职业岗位群来设置专业选修课程群。

2.资源共享原则。打破学科与专业壁垒,建设专业集群共享课程资源平台、师资队伍、校内实践教学平台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整合相关学科优质教学资源,实现有限资源利用最大化,提高办学效率和办学质量。

3.动态优化原则。校企联合组建专业集群建设指导委员会,以保障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对产业链和岗位群人才需求的及时、准确响应,并构建专业集群动态优化机制。依据专业教学标准和外部评审意见,适时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形成专业教学和评价标准优化机制。保持优质教学资源同步优化,形成教学资源动态更新与有效整合机制[2]。

4.协同共建原则。建立“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毕业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学习目标与岗位任务目标对接。切实加强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积极推进企业文化进校园、企业人员进校园、职业环境进课堂、岗位任务进教材、工作流程进课堂等,定期举办企业家论坛,更新教材内容,打造特色课堂[3]。

5.国际培养原则。主动服务“一带一路”和黑龙江自贸区建设,在对俄跨境新商业专业集群中积极开展“2+2”“2+1+1”“3+2”等模式的中俄合作办学,根据人才培养的实际需要引进俄罗斯师资、课程和原版教材等优质教学资源,实现中俄高校学生互换、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联授。

6.成果导向原则。基于OBE理念,积极开展以“学生中心、成果导向、持续改进”教育教学改革,实现从教师中心向学生中心转变,从“教”的范式向“学”的范式转变,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改进。通过对培养目标达成度、核心能力达成度、能力指标达成度等关键节点的考察评价,来实现对学生学习成果的有效评价[4]。

(二)建设思路

1.构建“1235”对俄跨境新商业人才培养体系。围绕1个目标:对俄跨境新商业复合性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落实2个结合:理论学习与实践教学相结合、专业主修与辅修相结合;构建3条路径:协同育人、跨学科教育、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实现5种培养:学生全面和可持续发展培养;基于专业领域的厚基础培养;集群交叉融合的跨学科、跨专业宽口径培养;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对学生中俄跨文化能力培养。

2.优化以能力为主线的课程设置,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坚持“四减、三增、一融入”的主体思路,即“减少课内学时、减少必修学时、减少理论学时、减少整体学时”“增加实践学时、增加选修学时、增加课外学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集群人才培养全过程”。按照教育部专业类教学质量标准对标建设课程体系,拓展课程资源,积极开发“大数据竞品研发”“跨境电商数字营销推广”“跨境电商平台综合实践”“跨境物流综合实践”等新课程。目前专业集群内采用线上线下混合式的教学模式课程达到15科,实习实训的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达到30%以上,来自行业企业实际需要的毕业论文选题比例达到50%以上,形成了包括通识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专业集群共享课程与微专业4个平台在内特色鲜明的应用型课程体系。

通识课程平台,侧重于对学生立德树人和通用能力培养,满足学生全面发展需要,包括通识必修课程和通识选修课程。

学科和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侧重于本专业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实现专业知识领域的厚基础培养。以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为例,包括“高等数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经济法”“会计学”“国际贸易原理”“国际贸易实务”“国际金融”与“世界经济概论”等。

专业集群共享课程平台侧重于跨学科、跨专业知识交叉融合,实现集群相关专业知识领域的宽口径培养,其中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课程占40%、俄语语言基础课程占40%、跨境电商核心课程占20%。

微专业平台侧重于相关产业链、岗位链对接,实现学生职业发展与职业技能的专项培养。包括以下8个专业方向微专业:目标市场及选品微专业、财务核算与成本控制微专业、国际金融及外汇操作微专业、国际物流与报关报检微专业、跨文化交际与沟通微专业、跨境电商平台操作与实践微专业、俄罗斯经济政策法规微专业、数据分析与网络安全微专业,学生可选择2~3个微专业进行修读。在满足相应条件后可获得国际经济与贸易(跨境电商)或电子商务(跨境电商)辅修专业证书。

3.完善“平台+基地+双师+订单”的实践教学体系,突出实践育人成效。以“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为原则,深化校政、校企合作,做实产教融合,推进产学研深度合作,打造高水平的校内仿真实验教学平台和实习实训平台。建立“共建、共管、共享”的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建立学校与行业企业人员之间双向互聘、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机制,与“俄速通”“阿里巴巴”等多家企业建立“校企合作弹性订单”的联合培养模式,在人才培养、决策咨询、科学研究等领域积极推进校企合作与校政合作联合育人的运行机制建设。

4.完善持续改进机制,构建专业集群内部教学质量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包括“加强日常监控、重构质量标准、实施质量评价、强调信息反馈、强化持续改进”在内的保障体系,实现动态监测、定期评价和不定期评价有机结合的专业集群教学质量闭环。建立基于成果导向的专业集群,建设有效性评价机制,采取“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加强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诊断性评价,加强学生对跨境新商业的法律法规与国际商务惯例与规则的知识,主要国家地区的贸易和政策的了解,运用商务决策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结合国际市场环境进行国际市场商务决策能力的评价,充分发挥“评价与反馈”的积极作用,及时为学生和教师提供建设性反馈信息,促进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质量的持续改进[5]。

猜你喜欢

俄语集群跨境
俄语歌曲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策略探究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海上小型无人机集群的反制装备需求与应对之策研究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一种无人机集群发射回收装置的控制系统设计
Python与Spark集群在收费数据分析中的应用
基于3D虚拟情境的俄语视听说教学
跨境直投再“松绑”
俄语称呼语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