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州“3·30”林火扑救人员伤亡原因分析与启示
2020-12-30魏书精罗碧珍李小川王振师吴泽鹏罗斯生周宇飞陶玉柱钟映霞
魏书精,罗碧珍,李小川,王振师,吴泽鹏,罗斯生,周宇飞,陶玉柱,钟映霞,李 强
(1.广东省森林培育与保护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广东森林防火研究中心,广东 广州510520;2.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
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森林火灾的发生越来越频繁,森林火灾强度加剧,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如亚马逊发生的森林大火燃烧了近一个月,过火面积超80万hm2;澳大利亚森林大火烧了数个月,过火面积相当于10个上海;四川木里发生的火灾过火面积约20万hm2,遇难人数达31人。虽然森林防灭火经费不断增加,但森林火灾造成的损失并未明显减少,火灾不仅给社会带来高昂的成本,还对人类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了威胁。
2020年3月30日15时,四川省凉山州西昌市泸山发生森林火灾,直接威胁马道街道办事处和西昌城区安全。火灾发生后,省、州、县先后组织2000余人开展扑救。3月31日凌晨,在赶往火场的路上,风向忽变,宁南县18名专业扑火队队员以及当地1名向导被大火包围,最终遇难。此次西昌森林火灾过火面积1000余hm2,毁坏面积为80余hm2。火灾来势汹汹,边缘即将逼近西昌市区,那里有存量约250多吨石油液化气的储备站、两处加油站、西昌最大的百货仓库,极易引起爆炸,还有4所人员密集的学校环绕,情势危急。扑火人员采用砍设隔离带、布设消防水枪、清除可燃物等举措,重点保护了泸山靠近邛海侧的凉山农业学校、西昌学院、马道镇储气站等重点目标。下面主要对这场林火造成人员伤亡的原因进行分析和反思。
1 事故原因分析
1.1 地理环境复杂、火情预判难
从地理条件看,凉山州地处川西南横断山系东北缘,介于四川盆地和云南省中部高原之间,地处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过渡地区。这里地形崎岖,岭谷相间,坡陡谷深,海拔超过4000 m的高峰有20多座,对于救援本就十分不利;加之复杂的地形导致“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复杂气候景象,尤其山区的风向变化非常复杂,给林火扑灭造成极大难度。另外,山区特别是在陡坡、山脊、草塘沟等特殊险境地形中可能发生爆燃现象。这就会极大增加灭火危险性。此前,应急管理部森林消防局三级指挥长陈维奇接受《环球时报》记者采访时就表示,遇有窄沟塘沟、山脊线、向阳坡的凹陷处,石崖植被结合处,乔灌草繁茂混交杂处,幼林、灌木林密集处,特别是郁闭度在0.8以上中幼针叶林、灌木林、灌草相连和火场小环境风与火场主风方向不一致的乱流区,这些地域遇火燃烧时,必生高危险火势。这种情况下要能让则让,能避则避,不可逆险而战。
凉山州地貌格外复杂多样,平原、盆地、丘陵、山地、高原兼之。在山谷洼地、草塘沟等较封闭的地形中,容易聚集可燃气体。正常情况下,风由火场外吹向火场内,但当风向发生转变时,风裹挟火焰吹向可燃气体聚集区,导致可燃气体被引爆,产生的冲击波以数百米每秒的速度向四周传播,形成更为广泛的高温区,导致所到之处更多可燃物被引燃,产生爆燃现象。如果只是林木燃烧,还只属于固体燃烧范畴。然而,一旦发生爆燃,本质上就成了气液相化学药剂爆炸,火灾的破坏力成倍增加。由于地势陡峭,救援设备和人员难以像平原一样轻松抵达着火点,很多情况下扑火队不得不背着设备徒步上山灭火,极大地降低了救火效率。
火情预判难。受地形气候条件影响,火场情况千变万化,尤其是局部小地形容易产生涡流,火场风力风向不定,容易导致林火行为突变,难以准确预判火场蔓延情况。这也给扑火人员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1.2 天气条件极为不利
持续干旱、气温偏高、相对湿度极低(只有17%),风力大,火场乱流复杂,形成高强度林火,易发生人员伤亡。每年冬春季节是凉山州的干旱季节,天干物燥风大。防火期从1月持续到6月底。凉山州气象信息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2月21日~3月30日,全州平均温度14.2℃,较历史同期异常偏高2.0℃。全州平均降水量12 mm,较历史同期偏少44%,其中西昌偏少88%,木里偏少64%。由于西昌处于河谷地带,风向本来就多变,“一会是吹上山风,一会吹下山风。”此外,火场空气温度不均匀,冷热气团相遇后也会扰动风向。2019年木里“3·30”火灾也发生了风力风向突变。火场的风向突变现象时有发生,存在不确定性和难以预测性。当风向变化时,就会将林木燃烧时形成的浓烟吹向消防人员,烟尘会快速笼罩一大片区域。一旦浓烟导致扑救队员窒息,就十分危险。
在森林火灾发生之后,燃烧物产生的热空气上升,冷热空气对流,极易“扰乱”风向,再加上复杂的地形变化,风向很容易突变。山区的气候气象条件也比较复杂,特别是山谷之间的风向变化比较快,对火势发展影响尤其大。在干旱季节,山区容易形成明显上升气流,加之各种涡流、越山气流影响,往往风向突然发生变化。以此次西昌地区发生的火灾就是典型实例。据西昌市人民政府3月31日下午召开发布会介绍的情况,起火后由于风向多变,火情扩散迅速,并伴多处飞火,造成多处、多线呈速燃态势。
地处西南地区的云南、四川南部属于亚热带高原季风型气候,由于高原的立体性气候特征,干湿季节非常分明。当西风越过云南西部的横断山脉后,气流下沉,导致增温减湿;同时,受山脉阻挡的影响,北方冷空气很难与暖湿气流交汇,因而干季降雨极少。据统计,在11月到次年4月的干季,这一地区的降水量仅占全年的10%~15%。在干旱少雨的季节,山地间容易形成非常明显的上升气流,对于引发高强度林火和引燃面积都有显著影响,而且由于昼夜温差,会形成风向截然相反的山风和谷风,加大扑火救援难度。另外,复杂山地地形还容易形成越山气流,当大风越过山脊后会产生复杂涡流,导致局地风向更加难以判断,大大提升林火扑灭难度与危险性。
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春季森林火灾多发的原因是凉山州属于季风气候区,全年只有夏季暖温的热带海洋气团到达时才多降水,春季降水量极少,春、冬、秋加起来的降水才占全年的10%。干季漫长地从9月底持续到次年4月,这段时间日照多、温度高、降水少,就算打雷,也容易出现“干打雷”这种只打雷不下雨的情况,易引燃树木。更重要的是,干季盛行偏南风,蒸发特别旺盛,尤其是凉山州干热河谷地区,干季蒸发量能达到降水量的10~20倍。
1.3 火场森林属于易燃植被
植被类型主要为云南松、高山松等含油脂多、燃点低的易燃植被。经过多年植树造林和森林管护,凉山州森林覆盖率达45.5%,森林蓄积位于全国前列,积累了大量森林可燃物。一些森林地面植被长期累积后,容易发生腐烂,进而产生大量可燃气体。一旦遭遇明火,将会短时间内出现火势快速蔓延现象。
凉山州大部分地区是原始林区。原始林区森林植被茂密,林下可燃物多,腐殖层、泥炭层厚,腐朽木、倒木多,明火扑灭后仍有地下火燃烧,产生阴燃,持续时间长,隐蔽性强,烟点清理困难,容易复燃。森林集中,连片分布,植被又以云南松、高山松为主,长期枯枝落叶形成了较厚的地面腐殖层,特别是天然林商业性采伐全面停止,以及近年退耕还林还草持续推进,林下可燃物大量累积,为森林发生火爆提供了可燃物条件。此外,这种高山峡谷区域,人为干预较少,可燃物累积较多,易产生火爆和爆燃等极端火行为,对人员造成严重威胁。
1.4 道路交通不便
起火点位于人迹罕至的陡峭山林,火场交通不便,靠徒步爬山前往,进入火场后不易判断火情,身处危险地而不易觉察。特别是原始林区,没有道路,人员行进困难,赶赴火场途中就要消耗大量时间和人员体力。山区地形极大限制了人员活动,大型灭火器材很难快速抵达现场,也限制了一些在其他火场比较适合的灭火手段,如开隔离带等。
2 事故中的主观因素
由于天气持续高温干旱、风力增大、风向多变、地形复杂、森林可燃物载量大,燃烧产生火头多、火线长、火势猛、火行为复杂,火蔓延速度快。因此,组织指挥扑救森林火灾,组织指挥者首先应对火场环境以及火灾发展态势了如指掌,如火场当前的森林可燃物状况、地形环境、气象条件以及道路的通达性等。在充分了解这些因素以后,还需进一步了解队伍状况、装备配置情况以及队员精神状态、扑火经验等,并灵活运用战略战术,有所为有所不为,进行有的放矢的指挥。指挥员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安全第一原则,要对全体队员灌输安全扑火的理念,做到进入火场路线要安全,要求队伍从火烧迹地进入火场靠近火线,禁止从山上往山下靠近上山火火线;与此同时,密切注意风速风向的变化,根据风速风向的发展态势,采取不同的灭火方式(直接扑火和间接扑火)。在靠近火线扑火时要留有安全区域,为紧急避险准备条件。只有在遵循以上规定的前提下,才能有效避免造成群体性伤亡事件。
据报道,宁南县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扑火队于2019年年底成立,共有81名队员,覆盖多个年龄层次。这次牺牲的19名人员主要来自宁南县宁远镇披沙村6人、天鹤村9人、后山村1人和黑泥沟村1人,属于宁南县的专业队伍。宁南县森林草原防灭火专业扑火队在防火期间集中驻训,实行准军事化管理,平时也有训练。扑救这次森林火灾时,由宁南县林草局职工何贵银当带队队长,冯才勇同志当向导。该队伍成立时间短,人员主要来自农民和城市居民,安全扑火知识、扑火技能与扑火经验相对不足,对当时火场态势的判断不足,且对风速风向的发展态势没有引起重视,导致风向突变的紧急情况下没有有效实现安全避险。
3 发生事故的几点启示
3.1 发挥制度优势和体现应急管理体系强大生命力
面对灾情,要对应急救援各方力量进行统筹指挥、快速调配,高效整合各级、各类资源合力,确保灭火攻坚战的胜利,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在应急管理部门统筹协调下,构建高效协同、快速反应的应急救援指挥体系,科学制定作战计划,统筹调度各方资源,合理部署兵力。各支救援力量按照指挥部要求,听从统一指挥,相互密切配合,形成强大救援合力,充分体现国家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后新机制的强大生命力。
3.2 全面提升应对森林大火的应急处置能力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到来,厄尔尼诺等极端天气频发,异常天气出现概率增加,高温、干旱、大风等高火险天气频现,森林火灾发生的可能性增加,森林大火的潜在威胁增强。要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始终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放在第一位,坚持“预防为主、科学扑救、积极消灭”的工作方针,全面落实森林防火各项措施,努力提升应对森林火灾的综合防范和应急处置能力。要加强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配齐和更新消防设施和装备器材,强化应急演练和值班值守工作,提高火灾预防和扑救能力。要加强火源管控,加大重点区域及重点场所的巡查力度,做到不留死角、不留盲区,努力消除火险隐患。要层层落实防火责任,广泛宣传森林防火法律知识和安全用火、科学扑火和安全避险常识,积极营造森林防火“人人有责、人人参与”的良好氛围,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
3.3 加强两支队伍建设
加强森林火灾早期处置队伍和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建设。森林火灾早期处置队伍主要由乡(镇、街道)级成立森林消防半专业队伍(包括护林员),平时主要工作是巡山护林和火源管理,发现森林火灾立即进行早期处置,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真正实现“打早、打小、打了”的目标。县(市、区)级成立森林消防专业队伍,加强培训与演练,高火险时期靠前驻防,接到报告立即出动,具有快速应急处置能力。出台森林消防队伍人员薪酬福利管理相关制度,提高队伍待遇和荣誉感。
3.4 加强应急救援保障体系建设
推动各级政府落实森林火灾应急扑救专项资金,为森林火灾应急处置提供强有力的保障。通过实战和演练,不断修订和完善各级处置森林火灾应急预案,提高应急响应处置能力、保障能力。进一步加强与森林防灭火指挥机构成员单位的密切合作,形成制度化、标准化的工作联动机制,完善应急救援现场管控、通行保障等工作机制。
3.5 加强火灾处置现场的科学指挥及指挥信息化建设
加强现场指挥员技战术训练,根据火场发展态势,灵活运用战略战术。全面理解森林火灾现场是无边界开放和瞬息万变的,森林可燃物是连续的燃烧空间,森林火灾是动态蔓延的火线。因此,要根据队伍特点、可燃物状况、气象条件等因素,因势利导采样不同的扑救方法(直接与间接扑火方法)。推进应急现场指挥标准化、模块化,确保一旦组建现场指挥部,相关显示、通信等信息化装备立即到位运转,并迅速建立与应急指挥中心数据连接。着力完善森林防灭火信息系统,实现对林火蔓延趋势智能分析、兵力分布实时监测、资源装备调集等的一屏显示,及时为现场救援提供科学精准的辅助支持。着力促进大规模应急救援现场的数据融合,实现各方归集信息的高效分析处理,为决策提供有力参考。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制定适用于各类复杂情况的应急通信一体化保障方案,着重强化极端条件下现场应急通信保障。
3.6 优化森林可燃物调控,消除火灾隐患
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研究是森林防火的基础性工作,是从根本上改善林分结构、提高森林健康和解决林火安全问题的重要路径。近年来,美国加州大火、巴西亚马逊大火、澳大利亚大火的发生,与森林可燃物的大量累积密切相关。因此,建议加强森林可燃物的调控,通过机械处理、营林抚育、生物防火、计划烧除、生物降解等有效措施,有的放矢地消除森林火灾隐患。
3.7 构建森林可燃物动态监测系统,提升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水平
目前,林火预报一般可分为火险天气预报、林火发生预报和林火行为预报等三种类型。然而,森林火险天气预报主要根据气象要素进行火险等级预报,仅仅预报天气条件能否引发森林火灾,而森林火灾扑救最为关注的林火行为预报却没法及时获取。因此,加强林火行为预报研究,充分考虑气象要素、植被条件、地形条件,加强对森林可燃物载量、燃烧性等的研究,构建森林可燃物动态监测系统,提升森林火险预报预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