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2020-12-29吴兴绪
吴兴绪
摘 要:感恩习惯理应成为初中学生个体成长的必备能力素质,这是学生获得健康发展的重要体现。在初中教育阶段,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感恩习惯,是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本研究聚焦于这一主题,在简要分析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恩教育现状的基础上,从五个层面展开分析,结合相关教学实践案例,尝试探讨了如何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
关键词:感恩习惯;道德与法治;策略
不管是在教育评价中,还是在日常生活中,一个学生是否感恩,是其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维度,也是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的共同目标。在具体实施中,学生是否感恩,不仅在于其言行举止,更体现在其行为习惯,可以说,具备良好身心健康程度的学生,其往往具有良好的感恩习惯,体现在对事物感恩、对人物感恩、对社会以及生活感恩。因此,充分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让感恩习惯深入教学,成为常态,是我们作为初中教师需要做到的。
一、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恩教育现状
伴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推进,感恩教育作为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已经成为初中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研究主题,采取访谈和问卷调查的方式,选取了数所初中学校,对其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恩教育现状进行了调研。同时,从中国知网、维普等数据库搜寻了二十多篇相关主题的研究论文,对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学生感恩习惯的培育进行了分析和概括,发现当前多数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能够做到高度重视感恩教育,并善于采取有效举措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感恩习惯。在调研中,多数学生表示,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能够接触到感恩教育,由此可见学校和教师在“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方面已经开展了一定实践,能够有针对性地借助课堂教学帮助学生培养感恩习惯。
但是,在看到总体良好一面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晰认识到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恩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调查中我们就听到一些学生表示,课堂教学中的一些感恩教育,往往是走个过场,并不能很好地激发学生的参与感、兴趣感,取得的成效并不明显。通过现状调研和文献分析,本文认为当前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感恩教育主要存在五个方面的问题。
第一,课堂教学中感恩习惯培育缺乏基本目标。一些学校教师,虽然一再强调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感恩教育,但是“为何融入”“目标是什么”这些问题都不明确,对感恩习惯培育的目标较为单一,单纯注重行为层面,忽略了情感、认知等方面。第二,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中开展感恩教育时,教学方法多为平铺直叙的讲授法,不能较好利用情景法等较为吸引學生学习兴趣的方法,这种单一乏味的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高质量感恩教育成效,学生感恩习惯自然难以培养。第三,感恩教育融入教学过程中,环节选取不当。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不仅要充分借助教学的各个环节,确保感恩教育有效贯穿教学整个过程,更要善于选取切入环节,真正激发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但是很多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师在这一方面做得不够。第四,教材内教育素材挖掘不够。之所以要借助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进行感恩教育,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其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感恩教育素材,这些素材已经经过检验和审定,完全可以为学生感恩习惯培养提供资源,但是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很多教师并不能很好地挖掘出教材中的教育素材。第五,评价方式单一不健全。对于课堂教学对学生感恩习惯养成的评价相对单一,多为教师评价,缺乏更为丰富多元的维度,这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导致“教师越教越没劲、学生越学越后退”问题的出现。这些问题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这也是本文所要解决的问题。
二、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的基本策略
(一)制定多元目标
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是初中阶段德育工作的重要载体,其对于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正因为如此重要,学校积极推动感恩教育作为初中道德与法治的重要内容。教师在学校指引下,将感恩习惯的培养作为重要目标有效融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效。但是不可否认,其感恩教育目标的设定,基本停留在行为层面。教师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全面促进感恩教育目标的多维度转化,以多元感恩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在知、情、意、行等多个方面感恩习惯的养成。
例如,在进行“爱在家人间”这一课时的教学中,就可有效制定多元感恩教育目标,更为系统地培育学生良好的感恩习惯。这一课时的教学主题就是亲情,而亲情是学生感恩父母、感恩亲人的重要情感基础。因此,我组织了“寻找亲情”的主题活动,要求学生做到:在各自居家期间,仔细观察父母对自己作出的关爱之举,体会父母或其他亲人对自己的爱,抒发自己对父母和其他亲人的爱,并将这种爱用行动体现出来。在学生完成这一系列任务后,就从情感、认知、行为等方面对父母亲人产生了浓浓的亲情爱意,也更加深刻感受到了父母亲人的不易,领悟到自己必须珍惜感恩亲情。这一教学活动,有效实现了多元感恩教育目标。
(二)丰富教学方法
让感恩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中,不是简简单单停留在字面上的一种口号,其需要落实到具体行为实践中,而这种落实,就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在教学中,教学方法可以作为有效载体。教师可以进一步丰富和创新教学方法,改变传统的灌输教育,打破重视知识教育、轻视情感教育的方式,采取丰富多样的感恩教育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故事教学法、实践活动法等,充分吸引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方法的选取,除了要关注教学需要,更要充分注重初中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此基础上寻求最为吻合感恩习惯培育的方式方法。
在“探问生命”课时教学中,我采取了情境教学法,创设了良好的视听环境,吸引学生进入情境,充分感知教育主题。我从网上搜寻了一些关于生命的片段,进行了视频剪辑,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学生从视频中,既看到了婴儿呱呱落地后发出的第一声啼哭,也看到了小草在风吹日晒后迎风展露新芽的镜头,还看到了狮群奔跑于草原的壮观美景。我用一个问题将学生从情境中拉了出来:“是什么让我们在世界上如此丰富地生活?”学生纷纷回答“父母”“生命”,我接着引导学生回忆自己的父母、感悟自己的生命,无形之中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父母和生命的感恩情怀。
(三)注重融入环节
初中阶段的学生相比于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发生了显著变化,其在校参加学习的多数时间集中于课堂教学之中。因此,作为德育重要载体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成为培养学生感恩习惯的主要途径。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这一课堂时间,善于把握教学各环节,将学习感恩习惯的培育融入课前预习、新课导入、课程讲授、巩固复习等各环节,着力提升学生感恩认识,强化学生感恩情感,培育学生感恩行为。在此需要特别说明,感恩习惯培育需要贯穿教学过程始终,最为关键的是教师要在具体实施中善于把握某一环节特征,与感恩教育内容巧妙结合。
例如,在“走近老师”这一课时的教学中,我就将感恩教育深度融入课前预习环节中,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感恩习惯。在课堂教学开始前,我组织学生开展了一项活动:选取自己最喜欢的一名老师,在学校观察和记录老师的一天,如几点到校、几点上班、工作内容、几点离校等,并鼓励学生可以采取适当的方式,在不打扰老师工作的前提下去采访老师,详细了解老师的兴趣爱好、生活情况等。在活动结束后,我邀请学生写下感受,发现很多学生纷纷写下“当老师太不容易了”“老师真辛苦”等字句。这一活动有效让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不易,培育了学生感恩师恩的预期目的。
(四)深挖教材资源
教师不仅要成为课程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更应该梳理资源挖掘意识,有效整合教学资源,促进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中,有一些章节可以很明显看出其蕴含的感恩教育内容,但是有一些章节并不明显,这就需要教师在充分利用明显素材内容的基础上,善于从那些感恩内容不明显但实际上包含重要内容的章节中挖掘资源,利用好教材中的感恩教育资源。
例如“法律为我们护航”这一课时,从表面看其与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关系不大,但是我们从深层次进一步挖掘,就可延伸到“感恩社会”这一内容上。法律是代表人民意志的,是人民制定的共同行为规范,法律中关于未成年人、关于学生的条款,为学生提供了保护。我对教材内容进一步整理和挖掘,将法律对未成年人家庭、学校、社会、司法四方面的保护举措进行了整合,引导学生进行了学习。学生纷纷感叹“法律是我们健康成长的环境根基”。通过这一课时教学,有效培育了学生感恩社会的习惯。
(五)改进评价方式
要想实现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必须依靠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当前初中教师已经围绕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设计了一些评价指标,相对较为丰富合理,但是在评价方式上過于依靠教师群体。本文认为,有必要对评价方式进行改革,建立健全更为多元化、多维度的评价方式,将家长、学生、教师等各个群体纳入其中,实现评价方式的多元立体,确保评价结果更为客观真实,促进培育学生感恩习惯的良性循环。
例如,在“网络改变世界”这一课时的教学中,为了有效评价感恩教育、培育学生感恩习惯,我就采取了上述方式,获得了良好成效。课堂教学中,我组织学生学习了网络对世界的改变,引导学生体会众多网络工作者为给世界带来便利付出的努力,让学生认识到今天网络科技的发展离不开他们的辛勤工作,培育了学生感恩他人的习惯。课堂教学结束后,我将评价方式进一步改变,针对学生感恩习惯的培养成效,采取了教师评价、学生自评和互评、家长评价的方式,获得了更为客观合理的评价结果,对下一步感恩教育起到参考作用。
研究和分析如何让感恩习惯深入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对于有效借助教学实施实现教学目标,达到提升感恩教育的目的大有裨益。在整个研究过程中,本文最大限度地尊重了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结合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的课程目标任务和标准,获得了良好效果。在本研究中,所提出的五点策略,是已经经过实践检验的基本举措,可为相关教学实践或科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或借鉴。在此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学生感恩习惯的养成,不能仅仅依靠初中道德与法治课堂教学,还要注重强化家校合作、社会合作,形成培育学生感恩习惯的合力,这是本文更为深层次的蕴意。
参考文献:
[1]侯玉娟.通过《道德与法治》学科实施感恩教育的思考浅谈[J].才智,2019(4):163.
[2]祁卫明.感恩教育与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的融合[J].课堂内外(教师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