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贯通培养项目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原则及路径研究

2020-12-29于海霞王冬琳王纪东

高教学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于海霞 王冬琳 王纪东

摘  要:贯通培养项目的全称是北京市高端技术技能型人才贯通培养实验项目。项目旨在深入推进教育领域综合改革,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打通职业教育和本科教育,探索培养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新路径。按照2+3+2的培养模式,学生经过两年基础教育、三年职业教育和两年本科教育的贯通培养,实现从合格的初中毕业生到高端技术技能人才的转变。英语作为贯穿整个改革项目全过程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围绕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开展教学,既有助于实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本科教育三个阶段英语教学的贯通培养,又有利于培养出具有跨文化交际意识和全球视野、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关键词:贯通培养项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190-04

Abstract: The full name of the transfixtion training project is the experimental project of transfixtion training for talents with high-end technical skills in Beijing. The project aims to promote the comprehensive reform in the field of education, through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nd education,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rough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explore a new way to train talents with high-end technical skills. According to the training mode of 2+3+2, students will be cultivated through two years of basic education, three year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wo years of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realizing the transformation from qualified junior middle school graduates to high-end technical and skilled personnel. As a public basic course throughout the whole reform project, English plays a very important role. Teaching students' English core accomplishment is not only conducive to the realization of the three stage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but also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ocialist builders and successors with 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 awareness, global vision, system confidence and cultural confidence.

Keywords: transfixion training project; English subject; core literacy

一、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是一项新改革,因此贯通培养项目下的学生也和传统的高职院校学生有很大的不同,他们在年龄、学习成绩、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一)年龄特点

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均为初中毕业生,因此大都处于十五六岁的青春期,他们有活力,好动,也有一定的好奇心;由于还是未成年人,其身心发育还不健全,自我意识强,独立思考能力还需提高,喜欢评论,但在英语课上往往因为不能用英语表达自己而控制不住地用汉语发表观点。

(二)学习成绩

贯通培养项目学生的录取分数线为430分,500分以上的学生较少,绝大部分集中在430-450分之间。相對于进入普通高中学习的初中毕业生,他们的成绩比较一般。大部分学生的英语成绩底子较为薄弱,英语口头表达能力欠缺,英语阅读量少,词汇量小,语言能力亟待提高。

(三)学习习惯

贯通培养项目的学生普遍学习习惯不理想,没有养成课前预习、课上认真听讲、课后复习反思的学习闭环。很多同学不会查英语词典,不知道如何按照音节记忆英文单词,不愿意多读、多听、多说、多写,遇到英语学习上的困难,总是想着逃避,不会主动或在老师的帮助摸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培养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学习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

此外,大部分同学都没有出国经历,再加上平时用在英语学习上的时间较少,基本都是在课堂上,对于语言背后隐藏的文化不敏感,没有养成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跨文化交际意识不足。

(四)生活习惯

贯通培养项目学生大多数为独生子女,独立生活能力和与人交往能力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二、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内容与含义

贯通培养项目前五年即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阶段均在高职院校完成。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和职业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有共同的地方,但同时又有所不同。作者认为两者都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四个方面,但是职业教育阶段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是在这四个方面中都融入职业元素,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在职场环境下的具体体现。

(一)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2014年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2016年,教育部发布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以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中国学生的核心素养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和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综合表现为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和实践创新六个素养,具体细化为国家认同等十八个基本要点。尽管关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不同专家有不同的见解,但2017年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明确了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作者认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参照普高这一标准“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科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学科学习而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格和学习能力。”

1. 语言能力

语言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基础元素和基础能力,既包括听说读写四项基本语言技能,也包括在实际情境中运用四项基本技能去理解意义、表达意义的能力。而支撑这能力的基础是英语语言知识,例如英语词汇、语法、语音等。因此语言能力就是在掌握这些语言知识基础上,强调对语言的理解和表达。

2. 文化意识

文化意识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取向。语言是交流的工具,每种语言都是一种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必然也要学习其背后的文化。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跨文化意识形成的过程,就是培养学生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跨文化认知、态度和行为取向。通过不同文化的比较,树立学生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培养学生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

3. 思维品质

思维品质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心智特征,是思维在逻辑性、批判性、创新性等方面的能力和水平。英语学科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应该充分体现语言特色,强调跨文化思维,形成具有英语学科特色的辨别、创新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4. 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是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条件,包括个人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该能力能够帮助学生利用合适的学习策略,丰富的英语学习资源、保持英语学习的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二)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职业教育下的英语教学是为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目标服务的,是为培养高职学生综合素质、提升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服务的。因此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应该具有明确的职业特色,将职业元素融入到英语学科的教学中,利用英语学习这一载体培养学生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职业技能。

英语语言能力这一核心素养的职业教育特色体现为学生能够在职场环境下的英语听说能力的训练,其依托的教学内容来自实际职场情景,例如英文产品说明、机器英文操作手册、工作中常见的英文指令、工作中常用的各种应用文写作等。在职场环境下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职业技能。职业教育中英语学科中文化意识的培养主要表现为在跨文化的工作场所和工作情境中,充分尊重他国工作文化的同时,形成自己正确的文化立场,树立文化自信,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和职业综合素质,发展职业道德和职业意识。英语学科思维品质在职业教育中的特色表现为职业教育一直提倡的“做中学、学中做”。在英语日常教学中,将教学和工作要求、典型工作流程、工作任务相结合,将工作要求变为教学目标,工作流程变为教学环节,工作任务的完成变为教学评价,培养学生知行合一、学做结合的工作思维习惯,把思维的培养和职业技能发展、职业行为习惯相结合。

职业教育一直强调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终身学习能力的培养。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倡的学习能力和职业教育强调的学习能力不谋而合。这些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用学习能力培养过程中用到的方法,对于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意识、职业行为习惯和职业技能的发展也是行之有效的。

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路径

(一)确立三层教学目标

有专家对《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和结构进行归纳,提出三层构架图,即以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为核心的底层(双基层)、以获取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方法为核心的中间层(问题解决层)和以学科学习过程中的知识体验、实践内化为思维方法和价值观为核心的最上层(学科思维层)。因此,贯通培养项目的英语教学目标应该划分为三层:1. 知识理解目标:基础教育阶段学习生活场景下的语言知识,锻炼生活场景下的语言运用能力,职业教育阶段学习职业场景下的语言知识,锻炼职业场景下的语言运用能力。2. 知识迁移目标: 将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灵活地迁移到不同的生活场景和职业场景中,解决不同的问题。3. 知識创新目标:学生对解决不同的方法、途径进行归纳总结,最终形成职业场景下的学科思维。三层教学目标实现的过程,就是贯通培养项目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过程。

(二)融入课程思政元素,落实英语学科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文化意识

2001年教育部印发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确定了各学科的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中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是相联系的。

但是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大部分老师都是围绕着“知识与技能”展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没有真正落地。教师围绕着教材,注重语言知识的讲解,侧重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文化意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学实践偏少,导致了英语课文化传承功能发挥不足,在培养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增进其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学习和认同方面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没有起到英语学科核心素养提高的帮助学生树立家国情怀,坚定文化自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各类课程都要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元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思维品质。但是课程思政元素并不是直接把思想政治内容进行强硬灌输,而是要根据每堂英语课的教学内容,认真挖掘背后的思政元素,并将其和教学内容进行有机融合。例如,我校贯通培养项目高职阶段一年级选用教材为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的《全新版大学进阶英语》。其中第一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阅读文章为Deaf DJ (耳聋的打碟师)。该篇文章讲的是一名耳聋的青年人如何克服困难,通过自己的努力最后成为一名优秀的打碟师,实现梦想的故事。通过学习该篇文章,教师引领学生一步步感受到了“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每个人的梦想实现了,中国梦也就实现了。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满满正能量和从自己做起出发为国家发展,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的家国情怀。

目前我校英语教学紧紧抓住课程思政这一抓手,教师通过集体备研,根据每堂课教学内容,一起挖掘背后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并将其写进授课计划、教案,认真实践在每堂课中!我校的英语教学已经形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法”三个课程思政元素体系。以课程思政为抓手,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和文化自信。

(三)基础教育阶段和职业教育阶段都应结合学生

未来对口的工作岗位,在教学中创设各类场景(含职业情境),培养学生语言能力

情境教学法以建构主义理论为指导。建构主义者认为学习总是与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知识迁移和创新能力。在组织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在基础教育阶段,还是职业教育阶段,教师可以把与专业、未来职业相关的英语知识(例如专业、职业词汇,专业、职场中常用功能句型等)引入到各种情境中,在提高学生英语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的同时,将职业元素融入其中,落实具有鲜明贯通培养项目特点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在课外活动中,积极创设生活、职业场景,提高学生在不同场景下的英语语言能力。例如在基础教育阶段举办英语歌曲、配音比赛,提高学生语音语调,激发英语学习兴趣和语言能力;在职业教育阶段举办英语口语比赛,口语比赛可以以某职业场景为背景,让学生描述不同的与其未来职业、工作相关的图表,扮演对应的职业人回答未来职场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等。

(四)以融入职业元素的问题为导向,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

思维的起点是问题,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精心设计问题,以问题为导向,引领学生独立思考,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

例如在讲解《新技能英语高级教程》第一单元Welcome to Our Department(欢迎来到我们系)的教学内容时,面对国际金融专业的贯通学生,教师提问学生如果自己将来要去求职,面试官询问学生的所学、所能,該如何回答呢?从而激发学生思考国际金融专业开设课程、未来对口岗位及所需职业能力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五)利用信息化手段,丰富课堂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信息化手段有助于实现学生时时、处处学习,突破时空限制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贯通项目的学生都是在网络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熟悉电脑操作,善于通过网络搜集信息。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这一特点,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教学。例如,我校英语教学依托蓝墨云班课、超星学习通平台等,在课前、课中、课后发布个人或小组作业,进行教学数据的全过程追踪,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指导学生登录中国微课网、凤凰微课、中国大学MOOC、网易云课堂、爱课程等网站,帮助学生丰富英语学习资源,拓展英语学习渠道,掌握英语学习策略等。

参考文献:

[1]程晓堂,赵思奇.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程·教法,2016(5):79-86.

[2]龚亚夫.英语教育的价值与基础英语教育的改革[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4(6):18.

[3]梁丽虹.情景教学法在高职英语课堂中的运用与分析研究[J].中国校外教育,2010(20):95.

[4]田娟,周俊华.基于职业教育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微课设计策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26):53-62.

[5]谢文静,林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高教研究,2005(6):79-80.

[6]马杰.贯通培养项目基础英语课程教学改革探析[J].职业,2019(30):122-123.

猜你喜欢

英语学科核心素养
新课程下的初中英语写作教学
思想教育视域下公民核心素养教育的研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化学核心素养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
核心素养:语文深度课改的靶向
高中英语学科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重视情感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