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国标”背景下的小语种专业建设规划的思考

2020-12-29李群群

高教学刊 2020年26期
关键词:国标专业建设规划

李群群

摘  要:我国高校小语种专业建设发展迅速,但仍存在专业招生难、就业形式单一、实践教学难以开展、师资队伍建设滞后、实习基地匮乏、国际化办学未能全面展开的问题。完善我国高校小语种教育,一要科学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二要合理调整专业设置,三要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四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五要推进实践教学基地及实习机制建设,六要加强国际化交流。文章根据2018年9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简称“新时代高教四十条”)的精神,按照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结合南广学院小语种专业建设的实际,以日语专业为例,从适应社会对日语专业人才需求出发,思考日语专业建设规划。

关键词:专业建设;规划;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6-000X(2020)26-0092-05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the specialist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some problems still remain, such as the difficulty in recruiting students, diversifying employment, carrying out practical teaching, the lagging behind of the teaching staff construction, the shortage of the professional practice bases, and the failure of full-scale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The paper proposes that to further improve the specialist construction of minority language in universities in China, the training objectives of the major should first be set rationally, and secondly, the specialties settings should be reasonably adjusted; furthermore, the talent training mode ought to be altered and teaching staff team are to be empowered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practical teaching base and practice mechanism, and it is also vital to strengthen international exchanges. Based on the opinions of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on speeding up the construction of high-level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nd improving the ability of personnel training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September 2018 (referred to as the "40 Articles of Higher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an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ional standards for the quality of foreign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education" issued by the Ministry of Education in April 2018,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minor language major in Nanguang College is taken as the research background, and this paper takes Japanese language major as an example to reflect on the construction plan of Japanese majors to meet the social demand for Japanese language talents.

Keywords: specialty construction; planning; reflection

一、指导思想

以学科建设为支撑,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发展为主题,以教学改革为动力,以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为核心,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将日语专业建成适应独立学院办学定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专门人才为主要目标、突出以“日语+传媒”为核心特色、在江苏乃至长三角地区同类院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本科专业。

二、具体目标

(一)招生规模

根据区域性人才需求预测及学校的总体规划,日语专业计划每年面向全国招生30人左右。至2020年,本专业在校生达到100人左右,提高专业报到率。

(二)人才培养目标

日语专业旨在培养具有扎实的日语语言文学基础知识、较强的日语语言运用能力和较高的人文科学素养,能熟練运用日语从事外事、经贸、文化、教育、传媒、翻译出版等领域工作的应用型、复合型日语人才。

(三)师资队伍建设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逐步增加“双师型”师资比例,提高教师教学水平。通过培养和引进,培养出1名在省内外有一定影响的学术带头人,1名博士,2名青年骨干教师。

(四)教学与科研

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教学研究。在现有研究课题的基础上,争取更多、更高层次的科研项目,为日语专业提高办学层次积累科研成果。鼓励教师编写教材或教学辅导书,在公开出版刊物上人均每年发表高质量论文2篇左右,承担各类科研项目2-3项。

(五)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

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优质教材或教师自编教材。坚持以日语语言为基础,突出传媒课程模块的特色教学,强调专业实习实践,适当增加课内外、校内外实习實践比例,完善课程设置。

(六)实验室建设

加大对语言实验室的建设力度,定期更新或购买适应业界变化的教学软件;拟建设录播实验室,可实现网络线上教学和微课教学的需要。

(七)实习实践基地建设

依托我校与中央及各省市媒体已有的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强和巩固已有的媒体实习基地建设,同时加大对日语实习实践基地的拓展力度,打造“社会实践社区+专业实践”的模式。

(八)国际交流

在稳固现有国际合作院校的基础上,贯彻国际化办学方针,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进一步拓展“2+2”“3+1”留学项目和短期交换生学习项目。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走出去”,增加学生交流人数,增加教师学习深造机会。同时,深化与日本姊妹友好学校的合作。不仅“送出去”自己的学生,还要“引进来”国外的学生。宣扬中国文化的同时,引进留学生,为国内学生营造更好的语言学习环境,提供更多的日语交流机会。加强与日企或与日本有业务往来的企事业单位的联系,为学生实习实训和就业开拓市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国内外各种日语专业类比赛,力争多获奖,真正“走出去”,逐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竞争力。

三、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流程及建设措施

(一)专业建设规划的制定流程

本专业通过如下途径实现专业规划制定的科学性和严谨性,流程主要为:

1. 由申请教学单位按照相关规定,报送专业建设规划材料。

2. 报送的专业建设规划材料经教务部组织初审,材料合格提交学校教学工作专家委员会审议。

3. 学校教学工作专家委员会根据国家、行业和地方的人才需求,综合现有专业布点情况等因素,对专业建设规范进行审议。

4. 对审核合格通过的专业建设规划报校长办公会议审定。

5. 审定后通过的专业建设规划由校长办公会发文要求相关职能部门对专业建设作出相应配套和跟进,并落实到制度层面,保障有力。

(二)专业建设措施

日语专业紧紧地围绕专业规划目标,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全面贯彻落实专业建设措施,加大专业建设经费投入,对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计划等进行了积极地探索与改革。

1. 优化人才培养方案,凸显专业特色

在对长三角乃至全国范围内日语人才需求状况调查的基础上,本专业不断完善人才培养方案,于2018年9月份到2019年7月份重新修订2015版培养方案,形成2019版培养方案。改良传统以日语语言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构建了以“日语+传媒”为核心的课程体系。目前,本专业已基本形成“通识教育课程”“日语语言技能课”“日语专业知识课”“新闻传媒特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五大课程模块,较好地处理了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凸显了“日语+传媒”的课程特色。同时,强化实践教学比例,使日语专业教学既具针对性,又有前瞻性,学院内外的教学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2. 完善课程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是实现专业培养目标,构建学生知识结构的重要前提。根据“创新性、实践性、前瞻性、实用性”的原则,建成包括基础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公共选修课程、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课程在内的协调互补的课程体系。课程体系建设,根据2018年4月教育部出台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中对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结构、核心课程等给出的指导性意见,本专业开始进行2015版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重点进行实践教学体系规划,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进一步明晰专业定位,优化课程体系,凸显专业特色,并形成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2019版人才培养方案的课程体系如图1。

3. 教学改革研究方面,着重于教学方法、学生实践创新能力培养模式方面的研究

(1)积极探索教学方法改革,促进教师教学方法和水平的提高

打造和推广优质示范课程。“三人行,必有我师”,每年学校从各个学院选取“优质示范课程”,向全体老师放开,要求每位教师必须听课学习。通过听课与被听课的方式,促进教师间教学经验的交流。

(2)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贯穿教师教学过程始终

教研室每月召开的教学研讨会上,必然把教学方法改革作为一个常规命题组织教师进行研讨。教师把在外访学、外系听课、网络课程中看到学到的方法集中交流,再由教研室进行统筹,确保教学方法与课程内容对接的适恰性。

(3)配合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既要注重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又要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日语专业的专业课都安排了与理论教学相应的实践环节,理论课教师同时承担了相应实验实践课的教学任务,在授课过程中,能更好地将各环节教学内容衔接起来,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例如日语报刊阅读和日语高级新闻视读在课程的考核方面做了新的探索和尝试,将传统的课程考核与新闻报道、新闻编译、新闻模拟播报的创新考核方式相结合,突出考查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

(4)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和交流会,营造“语言+传媒”学术氛围,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4. 重视人才素质培养。在注重人才专业能力培养的同时,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1)良好的思想道德修养

注重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身心健康教育和诚信教育,培养出道德素质高的学生。

(2)良好的创新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

注重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积极参与各项实践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加省报省级大学生实践创新项目。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科研能力与水平。

(3)良好的日语水平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日语运用能力。积极鼓励学生参加“笹川杯”全国高校日本知识大赛、江苏省日语配音大赛、“九外杯”全国日语演讲大赛等诸多学科竞赛。指导高年级学生阅读日语文献、撰写日语论文等。

(4)毕业论文选题除日本文学、文化、语言、经济、傳媒等内容外,采用灵活多样的与企业合作的形式,提高来自实习实践的选题比例,毕业论文采用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使参与教师的科研课题、大创项目完成毕业论文的学生达到一定比例。

5.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

本专业通过引进与培养、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办法,努力建设一支人数适当、学历较高、学缘优化、梯队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

(1)进一步抓好师德建设。把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水平摆在首要位置,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教书育人全过程,突出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师德养成,推动教师成为先进思想文化的传播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

(2)进一步加大对本专业优秀学术带头人的培养力度。计划在未来三年内,整合教学科研团队,充实加强专业教学与科研的团队力量。带动相关学科的整体发展,从而形成以“日语+传媒”为核心的特色教学科研体系。

(3)进一步整合师资队伍,合理调整师资队伍结构,加大师资培养力度。根据专业定位与特色发展需要,有针对性地支持和引导教师在职进修与培训。在进一步提高学历层次的同时,充实专业特色发展急需岗位的人才培养,倡导和支持“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模式,引导教师进一步提升专业应用型技能,面向社会需求培养有用人才。

(4)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建立客座教授制度,积极邀请日语教育界的知名专家教授或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一线日语专业人才担任本专业客座教授,定期为本专业教师进行科研讲座,指导本专业教师申报高级别科研项目;鼓励教师以在职或脱产方式攻读学位,提高学历层次;积极派遣专业自有教师参加国内高水平学术研讨会,时刻把握科研前沿,发表高质量的科研论文。

(5)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完善师资队伍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使师资管理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引导教师重视教学,研究教学。建立和完善教师评教及教学质量跟踪体系,充分发挥专业教学委员会在教学中的作用。

6. 积极组织课程建设,申报精品课程

结合学校的学科优势及独立学院学生的特点,制定适合的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选择合适的优质教材或教师自编教材。坚持以日语语言为基础,突出传媒课程模块的特色教学,强调专业实习实践,适当增加课内外、校内外实习实践比例,完善课程设置。计划5年内重点建设基础日语、日语新闻视读2门专业课程,争取省级精品课程,同时对日语专业的核心课程进行建设,将高级日语、日语阅读、日语口译等课程建设成学校精品课程。

7. 加大教学投入,满足专业教学基本要求

充分利用国际传播学院现有语音教室等教学设施,同时增加新的投入,逐步建成包括多媒体教室、语音教室、同声传译室、移动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在内的先进教学设施,充分满足教学需要。划拨专款,多渠道购置日语专业书籍。通过驻上海韩国领事馆文化院、世界图书出版社、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等途径获取赠书,积极建设日语专业图书资料库,确保满足本专业师生的学习与研究需要。

8. 规范教材选用制度,加大专业教材建设力度

教材建设方面,突出抓好教学内容的更新和优秀教材的选用规划。针对开设的日语专业课程体系,从教材的选取、教学实验大纲的编写和修订上采用多级把关的机制。按照学校制定的《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教材管理办法》,本专业建立了规范的教材选用制度及严格的教材选择流程,所有使用教材均为权威的外语类教材出版社和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等国内知名出版社的优秀教材,保证教材的高质量和良好的使用效果。

(1)确保选择在教学内容和体系上有特色的国内外优秀教材进行理论教学;鼓励教师进行双语教学。

(2)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同时,组织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筹备建设自己的讲义和教材,参与教材立项。

9. 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特色教学

重视国际合作办学,拓展专业深度与广度。充分利用学校在日本友好姊妹学校的资源,重点开展“2+2”双学位项目、“3+1”修学项目和“3.5+0.5”交换学习项目。每年派送学生赴立命馆大学、城西国际大学等院校留学或交换留学,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加大国际合作办学的力度,力争在开设国际课程、互派教师等方面取得突破,以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复合型人才。

四、结束语

小语种专业建设总体上要遵循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确立符合地区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跟踪解读《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及日语专业的国家标准。自2017年开始的江苏省评估院各项专业评估使得院校之间在专业建设方面有了纵向与横向的比较,这对独立学院的小语种专业建设自身的教学工作也提供了针对性和实效性。因此,重新梳理教学方法、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教材、教学大纲、师资队伍等方面,对推动专业建设以及“金课”建设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确定专业特色,并通过实践教学验证其合理性是专业建设的重点。同时,在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等的同时,需要明确小语种专业建设的理念、定位,通过导入中国文化要素,形成适合独立学院的人文教育理念,逐步建立具有院校特色的小语种专业教学新模式。

参考文献:

[1]伍江.区域经济一体化对小语种人才的需求——“一带一

路”战略背景下[J].现代商贸工业,2017(01):84-85.

[2]王文静.中国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探索——“学为导向”综合型课堂教学模式[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01):18-24.

[3]方亚利.“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培养[J].新西部,2018(05):43+42.

[4]文秋芳.“一带一路”语言人才的培养[J].语言战略研究,2016(2):26-32.

[5]曹大峰.面向大学本科教育的日语教学语法建设——理念、内容、方法的更新与发展[J].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学报,2014,37(02):9-17+159.

猜你喜欢

国标专业建设规划
China’s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Revolution
美赞臣等19款海淘奶粉不符合“国标”
浅谈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专业建设的作用
高职院校新开设无人机专业的探讨
服务地铁工学结合
立案查处首例违法广告儿童安全座椅加“国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