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视阈下“汉语应用写作”实践教学研究

2020-12-29陈金琳

教育教学论坛 2020年48期
关键词: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新媒体

陈金琳

[摘 要]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了应用文的表达方式,大学应用写作课程也要顺应变革。该文从新媒体时代应用文改革的原因、应用写作新特点和应用写作教学实践三方面进行探索,指出当下应用写作教学首先要更新教学思路,走“实战化”教学路子;其次要实现教学模式、教学资料获取和教学手段的突破,促进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

[关键词]新媒体;应用写作;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 H31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2[收稿日期] 2020-05-11

2020年4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中心(CNNIC)发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我国网民规模为9.0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4.5%,较2018年底提升了4.9个百分点。”[1]科技革命帮助人类绕过“基因演化”的障碍,开启一条“文化演化”的快速通道。21世纪,飞速发展的网络时代以电子媒介为触手改写人类的书写方式,从而改变着人的思维模式、思想观念、生存方式、审美取向、合作方式和表达方式。

一、新媒体时代,应用写作成为书写变革的先行军

应用写作的时代性和写实性使之受所处时代文化的影响最为直接。这种影响体现在应用文本的政治制度文化、行为习俗文化和媒介传播文化三个层面。这三方面的变化要求应用文写作迅速做出反应。

(一)政治制度文化層面。应用文是所处时代的法规制度与行政机构的文本复现。以公文为例,公文的名称、种类、功能、表述等都是所处时代执政者的政务观念、机构设置、施政需求的一种文本化表征。例如上行文,经历了“奏章”(“表”“疏”“书”等)到“题本”“奏本”,再到清代的“奏折”,现代的“请示”“报告”几个大的发展阶段。这种演变体现出历朝历代行政机构和组织形式的变革。

(二)行为习俗文化层面。应用文是所处时代、地域的宗教、时尚与习俗的文本复现。不同时代、不同文化地域和不同宗教习俗在应用文中烙印鲜明。随着一些习俗和风尚的变化、消失,相应的文体也随着变化、消失,凸显了信息化社会的时代风尚。

(三)媒介传播文化层面。应用文写作的发展和变革与媒介的关系极为密切。从竹简成书、绢纸撰文到电脑写作,媒介的大小、质地、传播的方式发生变化引发应用文内在层次(篇幅结构、文体风格、阅读方式)的重构。古代写作以竹简、铜器、纸张、绢帛等为载体。这些载体有重量、体积,传播必须克服重量、体积和距离的限制,遵循时空的线性规律。但是电子媒介的介入引发了新型写作方式—无纸化办公。应用文传播不受载体的体积和重量的影响,不受时空限制,实现大数据瞬间秒移。这种书写媒介和传播方式的变革带来写作理念和写作思维的变革,最终促成应用写作的现代化转型。

二、新媒体时代,应用写作的新特点

(一)书写内容由单一向度向跨界多元融合。

电子媒介的出现模糊了不同学科领域的边界,使应用文本由固化单一向跨界多元转换。首先是文本体裁的融合和重构,其次是文本与其他媒体联姻。手机微信是图片、文字、视频、音乐与手机平台的融合。文本的多媒介整合,不仅能吸人眼球,传播海量信息,还能调动受众多种感觉器官多角度、全方位地认知阅读对象。

(二)语体风格从多样化向简洁平实转向。

当人类文化由纸媒介文化向电子媒介文化转变,从根本上改变了我们使用语言的方式。“精英写作”逐渐向“大众写作”转变,传统应用文古朴、典雅、通脱、明快的多样化语言风格逐步被电报式的‘简洁平实语体取代。以信件为例,纸媒介时代,书写不易,往往字斟句酌,既要显才情文采,又要表达准确。但是,电子媒介时代,海量电子信函阅读无形中挤占了个体的自由时间。由此,电子信函往往力求“言简意赅”。

(三)文本写作从固化的纯手工作业向流动的电子模板套写改变。

纸媒介时代的应用写作,文本一旦形成就以一种不可朔的固化状态呈现,在书写方式和笔迹上体现出唯一性。而信息化时代,应用文的书写媒介是键盘和电子屏幕,文本处于一种随时可塑的流动状态,既可由多个作者共同编辑,如钉钉会议中的文本编辑;也可根据文本模板任意重构,例如Word软件本身就带有一定数量的文本模板,包括信函、传真、公文等各种样式。一些网站还提供发布平台,鼓励网民发布新的模板,使得应用文模板数据库处于一种不断增加、修正、补充的流动状态。

三、新媒体时代,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探索

书写媒介的变化影响着学生思维和审美观念的变化,应用写作教学要走出困境,破茧成蝶,笔者认为要做到两点:

(一)更新教学思路,走“实战化”教学路子

当前中国高校的应用写作课程,强调理论性和文体意识。以复旦大学主编的“复旦博学21世纪大学通用基础教材”《新编大学写作》和北京大学《新编大学写作教程》为例。这两本教材都是以介绍写作原理为基础,按照文体分类介绍写作要点,然后进行分类写作训练。先讲后练,讲得多,练得少。这种教学思路代表了国内当前应用写作教学的一种共识。实际上,应用文写作能力是在写的“实战”中不断提高的。

一是以“过程写作”理论为指导,增加练习课权重。写作是一种表达的过程。老师在课时的安排和内容的设计上要体现。美国使用最广泛的教材The St.Martins Handbook的内容就包括:写作的艺与术,思维与论述,资料的收集和整理,写作设计(学术写作、专业写作与公共写作),有效的语言表达技巧,写作的规范,修改与编辑等。这样的设计涵盖从原理到写作准备,再到写作过程,最后到语言和规范,突出思考、收集、写初稿、修改、编辑与润色,整体结构上力求反映思考和写作的过程[2](P465)。

二是,关注学习过程,注重思维训练,培养探究意识。NLP创始人理查德·班德勒和约翰·葛瑞德在《神奇的结构》一书中说:“我们人类以两种方式使用语言。首先,我们用它描绘我们的经验—并把这个过程称为推理、思考、幻想、预演……其次,我们用语言彼此交流我们的世界观或表象。当我们用语言交流时,我们称之为谈话、讨论、写作、演讲、歌唱。”[3](P5)写作训练归根到底是语言的训练,是思维的训练,是逻辑的训练。应用写作教学的重点不应该是文类介绍,而应该是语言逻辑和表达技巧。教学的目标不应该是某一篇练习的结果“做得很完美”,而应该是学习的过程中是否有新收获或新发现。

(二)实现三个“突破”,促使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融合

1.突破线下教学单一模式,走线上线下混合多元模式。从实际出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员基础量身定制新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实现教学模式多元化。例如,针对学生基础较好的班级,可以运用翻转课堂,充分发挥学员主体性;针对学生基础较弱的班级,加强教师引导,利用各类网络教育平台,(如Mocco课程、雨课堂、钉钉、腾讯直播等)实现线上线下混合;针对学生基础不平衡的班级,采用老师主讲,优秀学生帮扶的小组学习模式。教学要抓住应用文的时代性和写实性,利用信息化手段,拓宽学生的学习路径和方式。

2.突破教学资料的静态获取,关注信息资源滚动补充。师生可以共建教学电子资料库,使教学资料处于线性流动、不断扩容状态。在教学资料库的建设中,学生也可以建立自己的写作资源库。这种训练一方面帮助学生提高收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另一方面提高辨析范文优劣的水平。

3.突破单一教学手段,多维度教学方法联合。教师要打破应用写作教学瓶颈,提高教学质量,就必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针对内容采取多样化教学手段。比如,学习新闻写作,就采用报道组的方式,组员分工合作,最后点评;学习机关公文,就采用模拟办公的方式,让学员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了解公文处理流程,掌握公文写作要领,等等。教学的关键在于针对当下应用文特点,让学生把握写作的标准,避免电子写作的选择困惑。

参考文献

[1]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N].http://www.cac.gov.cn/2020-04/27/c_1589535470378587. htm,发表时间2020-4-28.

[2]杨莉.中美大学写作教材对比研究[C].中国写作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会议论文集,2019,06:465.

[3][美]罗伯特·迪尔茨.语言的魔力—用语言转变信念的神奇旅程[M].谭洪岗译,长春:北方妇女儿童出版社,2016:5.

猜你喜欢

应用写作实践教学新媒体
茶学专业校企合作实践教学探索
《电气工程毕业设计》 课程的教学设计
应用写作课程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教学思考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高职院校商务礼仪课程教学改革探索刍议
写作教学的新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