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思考与探索
2020-12-29梁海鹰
梁海鹰
[摘 要]该文围绕“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和“办世界一流的教育”两个新目标,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结合多年研究生培养实践,积极探索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完善和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就如何主动对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充分发挥导师的主导作用和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从导师能力建设、科教融合、社会实践和立德树人等方面着手,改进研究生培养方法和教育教学方式,着力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丰富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内涵,全面提升研究培养质量。
[关键词]研究生;培养质量;导师能力;育人导向
[中图分类号] G448[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4-9324(2020)48-000-03[收稿日期] 2020-10-05
一、全面提升研究生培養质量的目的与意义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体系教育的顶端,是高层次人才和高端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教育部制定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要继续坚持“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主线,全面推进内涵发展,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为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建设全面小康社会提供战略支撑。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办世界一流的教育”两个新目标,为此,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加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和监督体系建设的意见》和《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规范和加强研究生培养管理的通知》等文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健全研究生培养管理体系,促进研究生培养单位规范管理,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衡量研究生教育的关键指标。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指标,是实施国家科技创新、创新驱动发展和建设创新国家的基础性要素;是应对日益加剧的新一轮国际科技竞争和人才竞争的战略需求;是推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的重要保障。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发挥导师主导作用的具体体现。围绕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对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通过采取以下措施,充分发挥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一是加强导师能力建设,认真履行培养质量第一责任人的职责;二是激发研究生的科学精神和原始创新能力,增强研究生的创新意识,激活研究生的主体作用;三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引导研究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增强社会责任感。
二、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现状与进展
研究生教育现状。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已经成为研究生教育大国。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研究生考试招生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研究生培养机制、质量监督保障制度建设取得很大进展,形成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省级学位委员会、学位授予单位三级质量管理保障体制,构建了研究生培养单位质量保证为基础,教育行政部门监管为引导,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积极参与的内部质量保证和外部质量监督体系。形成了学术型与应用型人才并重的培养格局,培养了大批服务于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文化传承创新的优秀人才。但现阶段的研究生教育还存在主动服务国家发展需求不到位、培养模式不能满足高水平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人才培养的要求、质量保障和评价机制未能发挥有效作用等制约性因素。各相关院所校、专家根据不同的学科专业、层次类别、发展思路和研究角度对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进行了积极的探索和研究,在学生选拔、培养模式、导师队伍、课程与平台建设、管理与评价机制等方面提出了多种改进措施和方案。在人才选拔方面,有专家提出建立以创新为导向的招生制度,采用“导师推荐+面试考核”的选拔模式,不过分注重学生的考试成绩,而是侧重于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整个培养过程中,侧重于个性培养和特色培养,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有机融合,相辅相成。在课程设置、研究内容、实验方法等层面导师应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权,培育学生质疑精神和创新性思维,鼓励学生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在评价体系方面,有专家提出改革现有的评价方式,把结果评价和过程评价相结合,不同学科、不同类型的研究生要建立多维的评价体系。在管理机制方面,有专家建议,推行以科研为主的导师负责制和导师资助制,改革导师遴选制度。
国外相关研究进展。从世界研究生教育史来看,研究生教育最早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的德国大学,随后,美国继承和发展了德国的研究生教育模式;发达国家的研究生教育培养为我国研究生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借鉴。例如,在人才选拔方面,哈佛大学除采用客观标准的考试分数外,还要考察大学专业成绩、毕业论文质量、本科教师的推荐意见。在人才培养方面,非常重视培养研究生的科研能力,研究生必须参加导师的实际科研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导师经常采用讨论式教学,要求学生阅读大量的文献。在师资建设方面,哈佛大学教师聘用大多采用合同制,少数特别优秀的教师可聘为终身制教授,研究生的指导由教师团队负责,通过一年的课程学习和相互了解后,通过双向选择来确定导师。而英国则实行大小双导师制,研究生入学后即接受导师的指导。在创新能力评价方面,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实行严格的淘汰机制。美国获得学位的研究生只占在学人数的三分之二,名牌大学的淘汰率会更高,以此来保证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激励研究生的创新精神。
三、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举措与方法
围绕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的目标任务,遵循研究生教育培养规律,必须重点解决导师指导和培养研究生能力不足、研究生科研和创新能力不足、社会责任意识不强等问题。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本人取得了良好的培养成果,获学校首届优秀研究生导师,被聘为研究生教学督导。所指导的硕士研究生2人被评为广东省优秀研究生,2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学校优秀硕士论文。1人在厦门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1人在中山大学攻读博士研究生;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7篇(JCR一区3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获湛江市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
加强导师能力建设。导师的能力建设是影响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导师应主动适用社会经济发展,提升科研能力、学术造诣、学术道德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国内外研修培养,深入生产一线,把握本学科特别是本研究方向的国际前沿进展,了解产业发展动态和需求,从而增强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强与国内外尤其是本省重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联系与交流,通过调研考察、协同参与和联合培养等形式提高导师能力,改进研究生的培育模式。
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就是为社会培养高层次的专门人才和创新人才,就必须改革传统的培养模式,科学规划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紧紧抓住课程设计、科学研究、论文写作和社会责任等主要环节,建立特色鲜明的培养模式。
科研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性要素,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兴趣和对所从事研究的专注是创新能力培养的前提,在培养过程中,根据每个人的情况,制定不同的培养计划,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新生入学后,我一般会找他们长谈一次,听取他们的想法,不先入为主,支持和鼓励研究生大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以及他们感兴趣的科研问题;并围绕自己的研究方向和在研项目,与学生共同探讨,找准导师研究方向、产业发展需求和学生兴趣爱好之间的结合点,对于跨专业的学生,因势利导,从以前所学的专业引导到现在的研究方向,找到切入点,做好学生的培养规划。强化实践技能训练,实验技术是在实验室泡出来的,告诉学生不要怕失败,熟能生巧,反复多次,一定能成功。在实验过程中,先给学生演示一遍,手把手教他们做一遍,学生独立操作一遍,并要及时整理好数据,总结归纳经验教训,在实践中不断提升实验技能。
提升研究生的写作能力。鼓励学生大量阅读专业文献,强化研究生文献检索和研读能力,拓展其学术视野,在研读文献的过程中,会发现更多的科学问题,也是做好科学研究的基础,尤其是英文文献的研读,更能使研究生了解学术前沿动态,能有效锻炼研究生设计实验能力和提高实验创新能力。要求学生参加图书馆举办的《文献检索》方面的讲座,学会查文献、管理文献的方法。引导学生养成读文献的方法:先看综述,后看论著;多数文章看摘要,少数文章看全文;在文献中做好记录和标记;如果英文不太熟练,可以先看中文论文,再看英文论文。要求硕士生至少要阅读20本专著和近百篇的相关文章,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文献综述。
论文的撰写是培养研究生关键的一步,也是培养效果的体现。写出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导师要给予研究生鼓励与支持,不厌其烦进行修改。通过导师认真把关,学生不仅能提高写作能力和表达能力,学会陈述和论证逻辑,领会治学严谨的科学精神。
四、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的体会与感受
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发展是第一要务,创新是第一动力,人才是第一资源。”事业发展靠人才,人才的成长靠教育,要培养品学兼优的学生,必须有正确的育人导向。导向就是指向与方向,育人导向正确与否是研究生培养的根本性问题,是导师履行立德树人职责的方向性问题。如果没有正确的政治导向,人才培养就会发生偏差,甚至出现错误。因此,导师要提高政治站位、站稳政治立场,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
“捧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一个好的导师师应该是一个灵魂纯洁、品德高尚和思想深邃的人,能以人格感召人格,能以灵魂塑造灵魂!只有耐得住寂寞、挡得住诱惑,甘于清贫、乐于奉献、潜心求学,才能肩负起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新人的重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名导师的终极目的,不仅是让自己变得优秀,至关重要的是让自己培养的学生出类拔萃!培育学生追求真理、质疑批判、勇于担当的情怀;激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科学创新能力;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思维空间和获得知识的渠道。
拥有爱生如子的情怀。“亲其师”才会“信其道”!爱是教育的基础,是师德的灵魂,教育是情感与关爱的传播与接力!教师应该心中有大爱,把真情、真爱和真知传授给学生。把学生引入正道!当代研究生,独生子女较多,都是父母的“心头肉”,应爱生如子,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尊重和理解学生,在生活、学习、情感等方面给予无微不至的关怀,在他们有困难或困惑时,想方设法帮助他们解决,同时,也要帮助他们树立面对和战胜困难与困惑的信心和勇气。
导师与学生之间应该是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每次给研究生上第一堂课时,我都会告诉他们,“我们课堂上是师生,课下是朋友,不管有任何学习上和生活上的问题,我们都可以交流讨论”。时时关注研究生的思想动态,经常找他们谈心交流,一旦发现他们有什么问题,马上疏导,做学生可以信赖的良师益友。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课余时间我经常组织研究生去学校旁边的湖光岩地质公园跑步,一般一个月一次,让他们放松身心,这样既锻炼了身体,又交流了感情。
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功夫老始成”。导师应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广博的学术视野、高超的科研能力。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要想学生认真听课,集中精力学习,导师首先得自己好好学习,积累渊博的学术基础,讲究科学的教学方法,在课堂上能时刻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只有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融合相关学科、专业和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成自家之言。要围绕“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发展主线和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行业发展等重大战略需求,借鉴學科前沿知识与研究成果,不断更新知识体系,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技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担当。
全面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是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对研究生培养的战略需求,是每位研究生导师必须思考和面对的重大课题,在培养过程中,导师应主动对接社会经济发展和行业需求,强化导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综合导师素养、研究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等多元要素,构建平等合作、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聚焦研究生培养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吴婷婷.“一带一路”背景下粤港澳大湾区高校教育创新的探索与思考[J].世界教育信息,2019(14):54-57.
[2]钱颖赟.基于教育国际化的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研究[J].教育教法探讨与实践,2015(12):251-252.
[3]王艳霞,李波.国外导师与研究生关系对我国的启示[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及科学版),2011(9):161-162.
[4]熊涓.论导师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作用[J].现代教育科学:教学研究,2013(2):3.
[5]丁秋兰.如何成为一名优秀的研究生导师[J].诊断学理论与实践,2019(4):479-480.
[6]胡绮.高校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落实的路径[J].德育研究,2019(5):4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