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丽芳教授运用“消”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研究*
2020-12-29黄维芳刘丽芳范洪桥谭程丹
黄维芳,刘丽芳,范洪桥,凌 洁,谭程丹
1.湖南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长沙410007);2.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乳腺科(长沙410007)
中医古籍及现代专著对粉刺性乳痈少有记载,明代周文采在《外科集验方·乳痈论》中记载:“夫乳痛者,内攻毒气,外感风邪,灌于血脉之间,发在乳房之内,渐成肿硬,血凝气滞或乳汁宿留,久而不散结成痈疽”。因其溃后脓液中夹有粉刺样物质,顾伯华在《实用中医外科学》中首次将其命名为“粉刺性乳痈”。粉刺性乳痈是发生在非哺乳期或非妊娠期的乳房慢性化脓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浆细胞性乳腺炎或肉芽肿性乳腺炎,其中以肉芽肿性乳腺炎临床较多见,主要病理特点为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1]。目前病因尚未明确,根据目前国内外文献报道,本病的发生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Ⅳ型超敏反应、局部感染、泌乳素增高、口服避孕药、外伤、非双乳交替母乳喂养等相关[2-5]。本病好发于育龄期、既往有哺乳史的女性[6],尤其是妊娠后的5年内常见短期内出现的大范围肿块,肉芽肿形成,整个乳腺甚至对侧乳腺的多发病灶,反复发作并伴有局部脓肿、溃后迁延不愈[7]。严重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对广大女性的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影响[8]。
刘丽芳教授,是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湖南省著名的中医外科学专家,从医30余载,经验丰富。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乳房疾病。其运用消法治疗粉刺性乳痈取得了显著的疗效,可大大缩短病程。笔者有幸跟师学习3年,现将其运用“消”法治疗粉刺性乳痈经验整理并介绍如下。
1 阳气亏虚,气血凝滞为主要病机
《疡科心得集》云:“阳证形高而肿起,阴证形低而陷下;阳证色红,阴证色带滞……阳证溃烂多脓,阴证溃烂多血。”而粉刺性乳痈患者临床多表现为肿势平坦,根盘散漫,破溃后血多于脓,腐肉不脱,新肉不生,不知痛痒,疮口经久难敛,亦有肿块始终不化脓,形成僵块难消者,导师刘丽芳教授认为根据其临床表现宜归属于阴证疮疡范畴。结合其舌脉像,多舌淡红,苔白润,局部皮色暗红无泽,脉弦而细,未见热像,亦多属阴证也。刘师认为本病的发生与五脏有关,首先表现为肺脾肾三脏阳气亏虚,温煦不足,血液凝滞,津液不化,水湿内生,酿痰成饮。痰瘀等有形之邪,阻滞气机,凝于乳络而发为粉刺性乳痈。痰瘀郁久化热,热酿肉腐成脓,脓成溃后成瘘,日久气血亏虚,新肌难生,疮口难敛,而迁延难愈。诚如《外科证治全书·痈疽证治统论》中所言:“痈者,壅也,邪热壅聚,气血不宣;其为证也为阳,属六腑……疽者,沮也,气血虚寒,阴邪沮逆,其为证也为阴,属五脏。”粉刺性乳痈病变初期以阳气亏虚为基础,以气滞血瘀痰凝为特点,化脓期以痰瘀郁久化热为核心,瘘管期以营血内败,气血亏虚,正虚无力祛邪外泄为病机。
2 以消为贵,贯穿始终的治则治法
明·陈实功在《外科正宗》中首次提出了消、托、补三大治法,奠定了消法在疮疡初期治疗中的基石地位。《外科启玄》中曰“消者灭也,灭其形症也……使绝其源而清其内,不令外发,故云内消”,明确了消法的内涵。刘师认为消法是相对于敛法而言,凡能将有形之痈肿疔疖痰湿结块化为无形,都可以称之为消法。其目的在于消散肿疡于初起之际,达到消散于无形,需在临床中灵活应用。从具体施治上讲,它也包括八法中的其他治法,表邪者宜解表,里实者宜通里,湿阻者宜祛湿,热毒蕴结者宜清热,寒邪凝结者宜温阳通络,痰凝坚结者宜化痰软坚,气滞者宜理气,血瘀者宜化瘀和营[9]。消法可以使肿疡在初起时即达到消散的效果,即使不能内消,亦可移深居浅,转重就轻[10]。粉刺性乳痈不仅在肿块期表现为疼痛性肿块,在脓肿期、溃后期也常伴有肿块,因此刘师认为消法可以贯穿使用于粉刺性乳痈的每一个阶段。应根据病程阶段,在消法的基础上结合运用托法、补法,或消托结合,或消补兼施,或消托补三法同用,随病情变化而灵活应用。
3 阳和通腠,温补气血为主的用药
刘师认为粉刺性乳痈按临床表现分为肿块、成脓、溃后三期,三期均有肿块存在,故治疗当以“消”法贯穿始终。其病机特点为本虚标实,阳虚为本,气血凝滞,痰瘀互结为标。当用辛温以扶阳,故以“温消”为基本原则,方用阳和汤加减以“阳和通腠,温补气血”。《外科证治全生集·痈疽总论》云:“其初起毒陷阴分,非阳和通腠,何能解其寒凝……盖气以成形,血以华色。故诸疽平塌,不能化毒者,阳和一转,则阴分凝结之毒自能化解。血虚不能化毒者,尤宜温补排脓,故当溃脓。”阳和汤可应用于粉刺性乳痈的每一个阶段,肿块期通腠消散,脓肿期透脓解毒,溃后期温补排脓,并根据病情变化灵活使用“托”、“补”二法,以使腠理得开,则红痈消;白疽得解,则寒立愈。刘师在临证时以“温消”为基础,结合局部病变的寒热虚实,加减配伍,综合运用清热解毒、温阳散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补养脾胃,滋养气血等法,收效良多。
4 随证加减
4.1 清热解毒,温阳散寒 粉刺性乳痈在脓肿期红肿热痛明显,刘师认为此时的热象是因脏腑受损,气机阻遏,气血痰瘀郁久化热而郁火内生,此为火郁,是表热里寒,寒热夹杂之证。《医碥》曰:“郁者,滞而不通也,百病皆生于郁,人若气血流通,病安从作,一有怫郁,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或郁于气,或郁于血,病斯作矣。”可见“郁”之根本原因是气机逆乱,导致气血壅滞不通,郁结不散,过则为害,其本质在于气之升降出入失常[11]。且郁愈甚,则火愈盛[12]。火郁发之,治当因势利导,宣发郁热,疏散郁结,透邪外出。用药则往往以清热解毒药与温阳散寒药相伍,取清热解毒内解郁热,温阳散寒外散郁闭,解其邪热增盛之源,正如朱丹溪所言:“凡火热者,不可骤用寒凉,必兼温散。”刘师在脓肿期红肿热痛明显,辨证为郁热者常用清热解毒药与温阳散寒药相配伍,常用既清且透之柴胡、苦寒清热之黄芩,辛凉疏透之银花、连翘,配合味辛能开之肉桂、麻黄,合之则使热郁得散、寒结得开、气机得宣,郁火得消。
4.2 活血祛瘀,化痰散结 刘师认为“痰”与“瘀”是粉刺性乳痈的重要病理因素,也是其致病因素。痰阻则血滞成瘀,血瘀则痰结难化,痰瘀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最终形成痰瘀互生的恶性循环。痰瘀的产生因虚而致,而痰瘀的形成又进一步妨碍气血运行,耗伤正气,使脏腑亏损,功能不利,疾病虚实错杂,缠绵难愈[13]。故活血祛瘀,化痰散结是治疗粉刺性乳痈的重要方法。故刘师在应用阳和汤时,常配伍当归、川芎等辛散温通之品,既能活血祛瘀,又能行气通滞,使气行则血行;若肿块坚硬难消,则加三棱、莪术等破血行气之品以增强祛瘀消结之效。痰为湿邪,因湿性黏滞,易阻气机,气不行则湿不化,胶着难解,故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或缠绵难愈。故临证时刘师常用法半夏、白芥子、海藻、昆布等化痰散结药物。关于白芥子,陈士铎在《本草新编》中言:“白芥子能去冷气,安五脏,逐膜膈之痰,辟鬼祟之气,消癖化疟,降息定喘,利窍明目,逐瘀止疼,俱能奏效。能消能降,能补能升,助诸补药,尤善收功。”
4.3 补养脾胃,滋养气血 粉刺性乳痈患者破溃后血多于脓,脓液清稀,伤口久久难以愈合,刘师认为溃后期营血内败,气血亏虚,正虚无力祛邪是久病难愈的主要原因。明·张景岳在《景岳全书·外科钤》中云:“溃而不敛或脓清者,宜大补脾胃气血为主”,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旺则五脏六腑皆受其惠,脾胃虚弱则五脏六腑皆受其累,因此刘师在遣方用药时特别注重调补后天,顾护胃气。刘师在溃后期常用当归、熟地、白芍补血益精,用黄芪、白术、茯苓,既能健脾益气,又能燥湿利水。脓为气血所化生,而脾胃又是气血化生之源,故补养脾胃,滋养气血,恢复元气,不仅可以使毒邪移深居浅,助其成脓,还可以使扩散的病灶局限,邪盛者不至于脓毒旁窜深溃,从而使患者的疮面早日愈合[14]。
5 典型病案
患者刘 某,女,32 岁,2019 年3 月6 日 初 诊。主诉:左乳肿痛3周。患者3周前无明显诱因突发左乳疼痛,继而发现左乳肿块,局部皮肤暗红,皮温稍高,约鹌鹑蛋大小,未予重视,后肿块逐渐增大至鸡蛋大小,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乳腺炎”,予以头孢西丁抗感染治疗后疼痛好转,肿块较前缩小,停药后肿块再次增大,遂来我院求诊。刻下症见:左乳肿块,无明显疼痛,饮食、睡眠正常,大小便正常。查体:左乳头内陷,左乳下象限3-6点位可扪及肿块约8 cm×6 cm 大小,质韧,边界欠清,稍有压痛,局部皮色不红,舌淡红,苔白润,脉弦。予以完善乳腺彩超:左乳不均质低回声区,考虑乳腺炎症性病变,其他不除外,BI-RADS分类4a类。穿刺活检:镜下见较多中性粒细胞浸润,有肉芽肿形成,考虑肉芽肿性乳腺炎。中医诊断:粉刺性乳痈,西医诊断:左乳肉芽肿性乳腺炎。刘教授辨证为阳虚寒凝,痰瘀互结证,方用阳和汤加减:鹿角霜、熟地、蒲公英、白芥子、浙贝母、玄参、柴胡、香附、三棱、莪术、丝瓜络、皂角刺各10 g,麻黄5 g,肉桂3 g,甘草6 g,14剂水煎服,每日1剂。外治予阳和膏(院内制剂)外贴以温阳活血、软坚散结。
二诊,左乳肿块较前变软,大小无明显变化,肿块中央有波动感,范围约2 cm×1 cm 大小。前方加干姜、制附子各10 g,继服7剂。外治继续阳和膏外贴。
三诊:左乳肿块较前变软,局部红肿疼痛明显。查体:左乳3-5点位可扪及肿块约7 cm×5 cm 大小,肿块4点位压之有波动感,范围约5 cm×3 cm 大小,压痛明显,局部皮薄光亮,皮色暗红,皮温稍高,舌淡红,苔薄黄,脉弦。内治以前方去肉桂、制附子、干姜,加金银花、连翘、黄芩各10 g,继服14剂。外治予以局麻下行左乳脓肿切开引流术,术中用刮匙充分探通散在脓腔,排空脓液,放置引流条引流,矾冰纳米乳(院内制剂,由白矾、冰片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生肌敛疮之功,治疗浆细胞性乳腺炎疗效较好[15])纱布湿敷,垫棉法加压包扎,定期换药。
四诊:左乳肿块较前明显缩小,局部无明显疼痛。查体:左乳3-5点位可扪及肿块约5 cm×3 cm 大小,质韧略软,无明显压痛。4点位引流口未完全愈合,挤压无明显脓液流出,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内治以前方去金银花、连翘、麻黄,加黄芪15 g,茯苓、白术、当归、川芎各10 g,继服14剂。外治予以九华膏局部换药,祛腐生肌。
五诊:左乳肿块继续缩小,无明显寒热疼痛,引流口已愈合。前方加醋鳖甲、生牡蛎各15g,继服28剂。1个月后左乳肿块完全消退,乳房外观保持良好,随访至今未复发。
按:此例患者首诊时局部肿块,欲消不消、欲脓不脓,形成僵块,此为阴证。“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阳气亏虚,运化、推动失职,气滞血瘀痰凝,胶结难解,故肿块难溃难消。故用阳和汤加减散寒通腠,转阴为阳,促进肿块化脓,温阳补血,使血得气则不滞,得温则不凝,血旺则气自生。二诊肿块小范围化脓,加附子、干姜,补火助阳,逐寒湿之邪,加速肿块化脓,祝味菊有言:“附子为阴疽必用之药。”三诊局部红肿疼痛明显,脓已成熟,郁热已成,去大辛大热之附子、干姜、肉桂,加金银花、连翘、黄芩,与麻黄、鹿角霜相伍,苦寒内解郁热,辛温外散郁闭。脓未溃者内治为主,脓已溃者外治为主,此时外治以脓肿切开引流,使脓有出路,毒随脓泄,术中注意用弯钳探通散在小脓腔,排空脓液,通畅引流,配合矾冰纳米乳纱布湿敷,清热解毒、消肿镇痛、生肌敛疮,垫棉法加压包扎使空腔闭合,加速伤口愈合。四诊溃后加黄芪、茯苓、白术、当归、川芎补气养血、扶助正气,促进祛腐生肌、拔毒收口,外治予以九华膏换药去腐生肌收口。
6 小 结
粉刺性乳痈临床多局部红热不甚,难腐难溃,辨证多属于阴证疮疡范畴。因阳气亏虚,温煦不足,水湿内生,气血凝滞,痰瘀互结,凝于乳络而发为此病。治疗上以温消贯穿始终,结合运用托、补二法,结合局部病变的寒热虚实,加减配伍,综合运用清热解毒、温阳散寒,活血祛瘀、化痰散结,补养脾胃,滋养气血等法,收效良多。刘师认为,亦有患者初起红热俱甚,随即化脓破溃,溃后易敛,辨证当属阳证疮疡范畴,治疗当以清消为主,临证须仔细辨别,不可一而概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