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及神相关系统的涵义概述*

2020-12-29慧,王挺,何苗,文

陕西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神明含义意识

莫 慧,王 挺,何 苗,文 燕

南京市中医院神志病科(南京 210000)

神的定义和内涵广泛包含于各个领域,古老而宽泛。在中医学中,“神”的提出和演化是历史、人文、哲学和科学等内涵的融合。神是《黄帝内经》中医哲学精髓与核心术语之一[1],神的内涵不仅指“心藏神”、“脉舍神”等内容,更指思维、精神、意识等,乃至人体物质活动规律。因此,深入研究“神”及神相关系统,是对生命活动规律的探索,更是从中医角度揭开精神、思维、意识和躯体间联系的锁钥。

1 神的基本含义

神的基本含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分布在多个学科并涉及多种知识领域,如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学、宗教和医学等。在社会科学领域,广义的神包含有三个层次,既指宇宙、自然界一切运动变化的规律[2],即“神以玄妙之理治理万物”;亦指一切生命活动的总规律;更指人的生命活动规律,是人体一切生命活动的主宰。狭义的“神”与人相关,既指人体内所有的调控系统,是与无生命物质区别的关键,是一种“生命矢量”(神=活体-死体)[3],也指人的精神、思维、意识、情感等[4]。在人文科学领域,神的本义为申[5],电的本字,本意为阴阳相交而成雷电,或为自然界中风雨雷电与日月之映衬。另外,《淮南子·兵略》“知人所不知谓之神”,《素问·天元纪大论》谓“阴阳不测谓之神”,故“神”也可指某种信仰、文化崇拜和对未知事物的总称。

在中医领域,神亦有广、狭之分,广义指的是一切可见或不可见的个体生命活动的总规律,根据不同性质、角度,表述有异。狭义可以是人文含义里宽泛的精神、意识、思维、情感活动及人格倾向等概念[6],并非一定可见或有意义,如《四气调神大论》中未明确言及调神中神的具体含义,却整体勾勒出神在人体不同状态下活动的状态,如“收敛神气,使秋气平”、“上守神、粗守形”中宽泛而整体的概念,也可是具象思维下清晰可察的状态,如“夫人之神气,栖于二目”[7]、“脉舍神”等。中医之神的现象学本质为意识或精神的各种表现形态和过程的总称[8]。

2 “神”含义的历史演变

神的含义随社会历史发展不断演化。从最初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观察,用神灵解释“神秘现象”,再到分析人的精神、思维、意识等,是一个不断外延和深化的过程,并不断融合了宗教神和哲学神的两组概念特征[9]。同时,观察时代横截面,神的概念在中国、古希腊、古罗马、古埃及、古印度等文明古地域的宗教、哲学和医学领域都有类似和近似概念,包含有“神话”和“灵魂”(拉丁文称“anima”、希腊称“psyche”)的痕迹,在古人的认识里,灵魂是生命的本源,认为“万物有灵”[10]。通过“神”含义的纵横比较可见,中医领域“神”的含义是由社科中“神”演化而来,同时反向渗透到医学与生活中。

2.1 神在中医学的起源与沿革

2.1.1 自然现象与巫医:神最初是对风雨雷电等自然现象的表述,是一种原始人类自然崇拜的表现,后逐渐形成神明、神灵等各种具象化的神和崇拜,并出现宣称可以沟通神和人类的巫师方士,之后分化出的巫医使用祝由、药物等用于治病,成为最早医生的雏形,同时在客观上将神的概念由自然界引入中医的理论内核之中。

2.1.2 道家思想渗透: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对自然、社会做出的哲学解释,其思想与中医的发展密不可分,故又有“道医”之称。道对神的表述经历诸多演变,与具体人物及其思想有重要联系,道对神的解释从最早的普遍含义,到导引、内丹、养生等理论和实践进展,都是围绕“神”系统,道在对“神”的深入剖析中,创造性提出了“欲神、识神、元神”三神理论,以“收视反听,涵养精神”方法使精神内守以达“性命双修”,同时,也将“神”引入深层与虚无的内涵,如“神之用……敛之,藏之则如混沌一元”[11],是对神、神仙、神灵等不可描述的内核的延伸,同时也将神的含义神秘化和宗教化。

2.1.3 《黄帝内经》奠基:《黄帝内经》作为最早的综合性中医专著,对神的阐述更加接近人本身和客观性,最大程度上脱离了人文性和臆想化,如谓“神乎神,耳不闻,目明,心开而志先,慧然独悟,口弗能言,俱视独见,适若昏,昭然独明,若风吹云,故曰神”。内经中还将将神的概念引入人体脏腑功能的表述,对“神”的产生、物质基础、观察指标、调养方法等作出了明确的阐述,认为“两精相搏谓之神”,“养神者,必知形之肥瘦,荣卫血气之盛衰”等,进一步提出了“心神”、“神魂魄意志”五神理论的理论以及形神共养的具体方法,是人身之神最早的认识,亦对“心神”病理状态做出阐述,如认为“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等。

2.1.4 西方科学推进:自然科学对生物、细胞和分子的研究及现代心理学的发展,逐渐认识到精神、思维、意识活动等是脑的活动,形成神经科学、精神病学及心理学相关知识体系,传入中国后,对中医传统中医理论和神的学说形成巨大冲击,也为中医心身医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思路。

2.2 横向演变过程

2.2.1 古代医学:尽管古代其他文化中“神”相似概念常与宗教、信仰、巫术相连,但各医学却均很大程度上脱离这些玄妙而独立客观存在,类似的气、灵、灵魂等概念既抽象也客观。古埃及认为灵气赋予人活力,灵气与血液失去平衡则生病,并以制作木乃伊的方式使灵魂获得永生。古印度的阿育吠咜医学将人体分为肉体、思想、智慧、灵魂四个部分,重视精神、灵魂,尽管气(神经力)、胆(产生热)、痰(主管体温和分泌)病理三原质失衡会导致疾病,但健康不仅是远离疾病,更是肉体、精神、灵魂的幸福和充实,可通过调息、调心、调身的身心训练,达到身心合一的健康[12]。由希波克拉底的体液说、爱拉吉斯拉特的二灵气说发展而来的灵气学说,认为三灵气为自然灵、生物灵和动物灵,人体最主要的元素是灵气,是人的行动、感觉和欲望的由来[12],可使脉管可以保持一定的紧张度,可通过切脉的方法观察到,这与中医脉诊判断“神”之有无不谋而合。

2.2.2 从社会科学到自然科学:19世纪以前,“神”等相关概念多是以思想、智慧、精神等人文角度观察,以功能和作用的探索为主,如公元前4世纪的脑室学说、笛卡尔的松果体学说、17世纪的颅相学[13],均以追求精神世界的平和与宁静为目的。随着19世纪后现代自然科学的发展,“神”相似概念部分隐于宗教、哲学中,以形而上的方式引导人们的思想,另一方面,采用自然科学的技术,对灵魂、精神的探索,逐渐滋生精神、心理、脑与行为的探索。冯特的意识经验构造、巴普洛夫高级神经功能的条件反射、弗洛伊德对潜意识及释梦的阐述,均试图从心理、生理的角度对神予以阐述[12]。从魔鬼缠身到克雷丕林确定痴呆的鉴别、从临床和病理解剖对精神障碍分类,弗洛伊德病理心理学、梅耶的精神生物学说[12],都是对“神”异常的各种分析方法。

3 “神”的中医术语缕析

3.1 神 明 明的本意为日月,指日月星辰,引申为光明、明亮、诚信,故神明是神显露于外部分,恰若冰山一角,神明是冰山浮出水面、可观察的部分。故中医言“神明”有社会和人体两个角度,既指社会中阴阳变化,也指人脏腑所藏之阴阳变化,如《黄帝内经太素》中所言:“两仪之谓神明……阴阳之所不测,化阴阳以为神……一也。人法天地,具有五脏六腑四肢百体,中有鉴物之灵,为神明二也。”人体中的神明为“神”状态的外显部分,是组织、管理和协调人体生命活动的能量组织,具有物质性[14]。广义神明指可以被发现或观察到的人体内生命活动的规律,包括五脏神、四肢百骸、九窍、十六部、三十六节等,其中可以被意识所察觉者亦属于神明的范畴,狭义指精神思维活动,故精神异常多言常被称为“神明之乱”。

3.2 神 识 识,在《说文解字》中解释:常也,一曰知也,从言音声。意识分感觉和知觉两部分,神识是区别于身体感受性的形知而言,为主导有情众生轮回的心识,分感觉、神知两部分,神知为不能被身体感受到部分。中医文献中神识多指意识状态,如“风阳上僭,痰火阻窍,神识不清”[15],“谓妄有所见而言也,此皆真气昏乱,神识不清之所致”[16]。

3.3 神 志 志在《说文解字》为,意也,从心之声。可指意向、抱负、决心;记录事物的书;记载、记录; 牢记等[17]。中医的神志狭义指心脏通过血脉所藏之神志,广义是神、魂、魄、意、志的合称,与精神活动密切关联。志是五脏所藏之神的总称,与肾中所藏的肾志不同,但亦有以肾志代神志的表述,如“神志即为志,为肾中所藏的志”[18]。而神志学说是建立在《灵枢·本神》理论核心上的中医各种精神症状、心理障碍等疾病的诊治依据[19]。

3.4 神 灵 《内经》中黄帝“生而神灵,长而敦敏”的描述,神灵的含义更加接近神秘性和自然性,与人类早期活动产生的自然崇拜相关,是自然神灵崇拜下的产物,缺少客观真实性,仅作为文化现象和人文历史予以研究。

3.5 精 神 精神是由精、气、神逐渐演变形成,所谓“两精相搏谓之神”,故精神多为精、气、神的简称。但亦有其他含义,可指心中所藏之神,如“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藏之所藏也”[20];也可指肾中所藏之精,如“命门者,谓精神之所舍也”[21];还可指思维活动。

4 “神”相关的中医术语缕析

4.1 魂、魄 “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魂、魄是寄于精、神产生,能离开躯体而存在的精神[17]。魂魄为精气变化之产物,谓“精气为物、魂魄为变”[22]。魂魄两者虽相合而生,却有不同,“魄,阴神也,从鬼声白”[5];“魂,阳之灵,随神往来。魄,阴之灵,并精出”[23];“魂气归于天,形魄归于地”[24],魂为阴神,为魂气,魄为阳神,为形魄,尽管两者同出一源,但阴阳属性、形态不一,相伴而生,共同构成人的“精神”系统。

4.2 五脏神 五脏神的理论源于《内经》,五脏是两精相搏后产生物质所寄居之地,“五脏者,合神气之魂魄而藏之”,“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肾藏志”。五脏神属于神明系统,是神在发展中形成,赖于五脏而寄居,同时作用并影响五脏的生理活动。

4.3 元神、欲神、识神 元神、欲神、识神的“三神”理论是道家与中医共同阐述内容,以道家论述更为详尽。《黄帝内经》中未明确表述,但从散落的“两精相搏谓之神”、“精成而脑髓生”、“脑为元神之府”、“五脏已成、神气舍心”等记载中可见,三者的产生时间和所藏之府有所差异。元神为先天产生[25],寄居与脑[25-26],由元精所主宰[11],是“先天一点灵光”[27],与潜意识相关[19],具有“无思无虑”、“恍惚而虚灵”、“元性微而质性彰”[27]的特性,是藏于体内最深的运转规律[28]及原始内驱力来源[29],独立于意识之外[30],又反作用于人的思维、意识,在道教中有“主生而不主用”的特点[31],为三神之首。识神、欲神皆是后天产生,是元神被情识所移的产物,属思虑之神[32-33]。“识神”是原始佛教的概念,指基于思想中接受世间因果报应的灵魂实体[34],根基于“元神”,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是元神基础上的一种活动[32]。欲神是元神与识神的中介,是欲望、情志的表现,“欲神之守,必养其血,欲志之坚,必益其精”[35]。识神是在社会环境下逐渐产生的,是人意识的表现[19],与七情六欲、少老病衰有关[31],是心所藏之神,为“后天所习染之气”[27],具有“为心所任,谋乱而不静也”[27]的特性,表现为意、志、思、虑、智等多种形态。

4.4 心藏神 心藏神的内涵与心的定义、神的含义有关。心本义指的居人体中心的实体器官:“心藏”,但逐渐衍生出精神活动、思想的含义,成为思维器官。魏晋时期,心明确为哲学上的抽象涵义。宋明,心统性情,“性”禀气而具化到人身时即为心,因而对心的理解,不仅是解剖上的实质器官,更具备精神、心灵等抽象涵义,被赋予哲学涵义。心藏神的神,是“神气舍心,魂魄毕具”[20],是神的主要功能藏于心中的结果,“神舍心,脉舍神”[20],心藏神功能的实现是通过血脉、血液等方式统摄一身各个器官、经络、骨节而达到,多指情志活动,亦可代指一切思维、精神、意识等神的活动,这与古人对生理和病理功能的分类,将血脉、神志等功能归功于“心”属性有关。有学者认为“神明”之“心”是侧重功能的综合系统单位,是在古代哲学“心灵论”和取象思维下,以文字为依据,经由表及里观察与医疗验证而来[36]。明清后医家根据当时外来医学的知识,提出“脑主神”的观点,将神的含义限定在精神、思维、意识等识神的范畴,而心所藏为广义之“神”,脑所主识神的活动同时受心精、心气的调控[37],故脑主神是对“神”狭义涵义的一种理解。

4.5 神 机 机在《辞海》“通幾,细微的质素”,《列子·天瑞》中言“万物皆处于机,皆入于机”,古人认为机是生命产生的物质基础,也是生命现象的一种表述,同时认为神机是神产生的基础,也是神的运动调节形式。神机是神气的活动,是链接神与气的桥梁。“精化气,气生神”,“气乃脏腑之大经,为动静之主,故曰神机”[28],“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18],神机在“神”后产生的,是神的运动形式,更能决定生机、决定存活,以先天之精以生,后天之精以养,包括所奉营养物质和赖以依存的形体。神机的转运主要表现为玄府内气液流通和气血渗灌,玄府的开阖通利障碍会导致神机运转的失常[38]。“根于中者,命曰神机,根于外者,命曰气立”。故神机通过气立的方式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信息的交换。

5 小 结

“神”是用于社会各个角度,对基本活动规律的总称。中医的“神”是一种状态,一种难以表述、却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状态,是人体内物质规律、协调运动的表现。因部分可被自我意识察觉,故可影响思维、心境等精神活动,病理状况下可产生异常思维和行为。神明为“神”之外显部分,表现为神识、神志、心神等不同。神通过气立的方式进行活动的形式为神机。因“神”的可察觉部分受思维、意识支配,因而可以通过多种调神方法,达到思维清晰、心境平和、躯体畅达的状态。

猜你喜欢

神明含义意识
Union Jack的含义和由来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画地为牢
王的神明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东京神明 花信精神
倘若,这世上有神明
五星红旗的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