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沈力教授治疗乳腺癌十一法*

2020-12-29贺晓立

陕西中医 2020年1期
关键词:肿块乳腺癌临床

贺晓立,王 军,余 静,沈 力

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波华美医院中医科(宁波 315010)

乳腺癌在我国女性肿瘤患者中的发病率居首位,是女性肿瘤患者死亡的最主要病因[1]。多发于三十至五十岁育龄期妇女,起病隐匿,发现时往往已是中晚期,手术治疗难以根治,在目前的治疗体系下,系统接受治疗的乳腺癌患者仍有约40%出现复发转移[2-3],而晚期乳腺癌患者预后不佳,其中IV期乳腺癌的五年无病生存率不到30%[4-5]。针对此类患者,西医缺乏行之有效的手段,还在治疗过程中增加了患者的痛苦和经济负担,而中医药已经在长期实践过程中证实其具有提高患者自身免疫,扶助正气,祛除邪气,延长其生存周期,提高生存质量,使患者带瘤生存的作用[6-8]。沈力主任医师是浙江省名中医,宁波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余年,在中医药防治恶性肿瘤方面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乳腺癌、肺癌、结肠癌等癌症的癌前病变防治、围手术期放化疗期调理、晚期肿瘤转移治疗等[9-10],辨证思路独到,遣方用药精当,临床疗效颇佳,本人作为第二批宁波市名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有幸随师跟诊,现将沈师治疗乳腺癌的辨证经验总结一二,以飧同道。

乳腺居于体表,具有腺体分泌的功能特点,按胚胎分化理论与皮肤同源于外胚层[11],从八纲辨证角度来说,皮肤属表,卫阳所在,当风受邪,多病疮疡,沈师认为乳岩颇似痈疽疮疡,其治法当分未溃、已溃[12-13],沈师辨证更关注疾病本身,肿块之表现,未溃时肿块坚满,法当清热破气逐痰化瘀,已溃时疮疡久不收敛,法当补益气血生肌收口,其他诸如术后肿瘤已切除,伤口未敛,即以已溃论治,放化疗后伤正伤阴,胃纳不馨,二便不调,睡眠不安,俱以兼证论治,不作为主证。

1 未 溃

乳腺癌未溃时治法可以分为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祛瘀通络,温阳活血,疏肝理气,健脾益气,调和冲任,补益奇经八法。

1.1 清热解毒法 乳腺癌不同于一般的乳腺结节、腺瘤,其进展迅速,肿块生长快,易转移,局部表面凹凸不平,浸润性生长,质脆易出血,均为邪毒内蕴,湿热蕴结的表现,患者证见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故采用清热解毒法治之,清解邪毒,控制其进展,临床多用半枝莲、白花蛇舌草、猫人参、藤梨根、无花果、蒲公英、白毛藤、紫花地丁、蚤休、猫爪草等。

1.2 祛瘀通络法 乳腺癌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与周围组织粘连,推之不移,患者自觉乳房刺痛,证见舌边瘀斑瘀点,舌黯,舌下络脉迂曲,脉涩,均属瘀血内结,脉络瘀滞,故采用祛瘀通络法治之,祛瘀通络,软坚散结,临床多选用穿山甲、皂角刺、郁金、三棱、莪术、路路通、丹参、丝瓜络等。

1.3 消肿散结法 乳腺癌肿块初起,尚不坚硬,移动度尚可,表面尚光滑,此时病仍在气分血分之间,患者证见乳房胀痛,舌淡苔白腻,脉滑,属痰湿内蕴,癖结成块,故采用消肿散结法治之,消肿化痰,软坚散结,临床多选用浙贝母、红豆杉、夏枯草、海藻、昆布、半夏、天南星等。

1.4 疏肝理气法 乳腺癌患者常有情志不畅,忧思劳虑,日久肝气郁结,因足厥阴肝经循两胁络乳头,肝气郁结易在两乳形成癖块,患者证见乳房胀痛,时轻时重,随情志变化而症情起伏,平素情志抑郁,苦闷不舒,舌淡苔薄白,脉弦,属肝气不舒,郁结成癖,故采用疏肝理气法治之,疏肝解郁,理气消癖,临床多选用柴胡、郁金、陈皮、青皮、玳玳花、香附、腊梅花、玫瑰花等。

1.5 温阳活血法 乳腺癌日久肿块未溃,表面质地坚硬,皮色发白,触之不热,按之不痛,证属阴疽,患者兼见畏寒肢冷,舌淡胖苔白润,脉沉细,均属阳气不足,推动乏力,寒凝血滞,瘀结成岩,采用温阳活血法治之,温阳活血,破瘀散结,临床多选用鹿角片、骨碎补、续断、杜仲、牛膝、独活、菟丝子、桑寄生等。

1.6 健脾益气法 足阳明胃经从缺盆出体表,并沿乳中线下行,脾为后天之本,与胃经互为表里,脾胃腐熟运化水谷,乃气血生化之源,脾胃虚弱,则推动运化无力,水谷精微化为痰浊,循经上承结聚于乳房,日久即为乳岩,患者证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纳呆便溏,脉细弱无力,舌淡苔白边齿痕,属脾胃气虚,气虚生痰,采用健脾益气法,益气健脾,推陈致新,临床多采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茯苓、甘草、山药等。

1.7 调和冲任法 女子生理多与冲任二脉相关,“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起于胞中,上与足少阴经并行散于胸中,下连胞宫,上行为乳,下为月水,故而冲任失调,可致气滞血瘀痰凝,而成癖成岩[14],患者兼见月经不调,提前或愆期,月经量少或崩中漏下,经间期出血,腰酸膝软,舌淡苔薄白,脉细无力,属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治疗采用调和冲任法,临床多采用柴胡、白芍、熟地、续断、杜仲、仙灵脾、仙茅等。

1.8 补益奇经法 奇经八脉为十二经脉之海,十二正经经气充沛,则溢入奇经为之存蓄,十二正经经气空虚,则奇经经气还纳入十二经脉,以充养五脏,其中任督冲三脉一源三岐,同出胞中,与乳房关系密切,十二经脉经气不足日久,耗伤元气,奇经空虚,气血亏虚,推动不利,而成痰凝血瘀,属奇经空虚,精血不足,治疗采用大补奇经,填精益髓,临床采用坎炁、紫河车、龟板、肉苁蓉、鹿角胶、阿胶等血肉有情之品。

2 已 溃

若乳腺癌已溃,则以肿块溃破论治,治法参考疮疡溃破,加以软坚散结贯穿始终。分为清热燥湿,凉血和营,托里生肌三法。

2.1 清热燥湿法 肿块溃破,局部红肿疼痛,滋水甚多,甚则流脓腐臭,创面难敛,患者证见创面疼痛,烦热,舌红苔黄,脉滑数等症,均属邪毒稽留,湿热内蕴,治疗采用清热燥湿之法,清热解毒,燥湿收敛,临床采用苦参、苍术、白鲜皮、地肤子、蛇床子、蒲公英、金银花、连翘等。

2.2 凉血和营法 肿块溃破,出血渗血不止,局部红肿热痛,患者证见烦热,潮热,舌红苔黄,脉细数,证属阴虚血热,血不循经,治疗采用凉血和营,止血敛疮,临床采用白茅根、地榆炭、藕节炭、生地、丹皮、紫草、水牛角等。

2.3 托里生肌法 肿块破溃,皮色苍白晦暗,皮温不高,创面内陷,腐肉无根,新肉不生,患者畏寒肢冷,面色无华,疲乏无力,倦怠懒言,舌淡苔薄,脉细软无力,此为气血乏源,生长无力,治疗采用托里生肌法,气血双补,托里生肌,临床采用黄芪、当归、党参、白术、熟地、补骨脂等。

3 兼证处理

乳腺癌患者常规治疗有手术治疗、放疗、化疗、靶向治疗等。手术治疗后刀口未敛时按已溃期处理,刀口已敛按照未溃时期处理。放疗、化疗、靶向治疗后常有胃纳差,二便不调,夜寐不安,潮热盗汗,头晕头痛,口干少苔等症。沈师在临床治疗中多审证求因,分别表里阴阳虚实,随证加减,辨证施治,不拘定法,灵活处方。

如胃纳不馨,舌苔厚腻,加藿香、佩兰、苍术、川朴、苏梗。食入无味,食后不消化,加炒山楂、炒谷芽、炒麦芽、鸡内金。大便秘结,状如羊屎,加火麻仁、柏子仁、郁李仁。大便稀溏,日数行不止,加煨葛根、石榴皮、车前子。大便不畅,肛门重滞,加大腹皮、云木香、佛手片。夜寐不安,入睡困难,加酸枣仁、合欢皮、远志、五味子。咳嗽咳痰,黄痰加黄芩、鱼腥草,白痰加百部、浙贝母。腰酸背痛,加杜仲、徐长卿。神疲膝软,加川牛膝、黄芪。潮热加地骨皮、白薇。汗出加橹豆衣、麻黄根。舌红少苔加北沙参、南沙参。头晕加枸杞、天麻。其余诸症,亦辨其寒热虚实,随证加减,对症处理。

乳腺癌患者兼证多为一时之证,治疗时总不离肿块本身,软坚散结贯穿始终,李宗梓《医宗必读》有云:“屡攻屡补,以平为期。”治疗时需分清虚实标本,攻补兼施,协调比例,辨证施治,审证求因,灵活处方,方能达到控制肿瘤生长,减小肿块大小,提高生存质量,防止肿瘤转移的治疗目标[15]。

4 医案举隅

患者,女性,45岁,因左乳溢血性分泌物三天至我院乳腺科就诊,查乳腺钼靶发现左乳腺外上象限团块影,大小约2.5 cm×3 cm,内见簇状钙化灶,BI-RADS分级:4B级,考虑乳腺癌可能收治入院,完善相关检查后于2012年8月7日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提示浸润性导管癌,淋巴结转移(12枚/19枚),头颅、胸部、腹部CT平扫及ECT骨显像未见转移灶,肿瘤分期:T4N3M0,ⅢC期,免疫组化:ER(),PR(+),HER-2(+),Ki67(Li:24%),术后行放化疗、内分泌治疗。患者自行要求加服中药,于2012年9月9日至中医科就诊。

初诊:患者精神不佳,忧虑重重,自诉左乳隐痛,检视刀口愈合正常,胸闷,气短,喜叹息,化疗后胃纳不馨,口淡无味,食后饱胀,睡眠不佳,入睡困难,易醒,二便可,舌淡苔白腻,脉弦涩。诊断为:乳岩,肝郁气滞、气滞血瘀型。治拟疏肝解郁,理气散结,醒脾开胃。处方:绞股蓝、浙贝母、酸枣仁、合欢皮、炒山楂15 g,半枝莲、藤梨根、炒麦芽、炒谷芽30 g,陈皮、炙甘草、徐长卿各6 g,柴胡、郁金各9 g,广藿香、佩兰、玳玳花各12 g,7剂,水煎取200 ml,每日温服两次,每次100 ml。

二诊:患者自诉胃纳较前好转,进食有味,唯不能多食,多食饱胀,胸前隐痛、胸闷稍好转,睡眠时间较前延长,二便调,舌淡苔腻,脉弦涩。处方:绞股蓝、浙贝母、炒山楂、酸枣仁、八月扎、合欢皮各15 g,猫人参、白花蛇舌草、炒谷芽、炒麦芽各30 g,柴胡、郁金各9 g,陈皮、徐长卿、炙甘草各6 g,佩兰12 g,14剂,水煎取200 ml,每日温服两次,每次100 ml。

三诊:患者精神较前好转,自诉服中药以来,胃口睡眠都有好转,病症表现都有明显改善,对疾病的痊愈也有信心了,表示要坚持服药,现仍有胸闷,偶有嗳气,多食饱胀,左臂偶有肿胀,睡眠尚可,二便调,舌淡苔腻,脉弦涩。处方:绞股蓝、炒山楂、浙贝母、 合欢皮各15 g,陈皮、炙甘草各6 g,旋覆花、郁金、柴胡各9 g,无花果、白毛藤、炒谷芽、茯苓皮、炒麦芽各30 g,佩兰12 g,14剂,水煎取200 ml,每日温服两次,每次100 ml。

四诊:患者诉诸症尚可,胃纳、二便均可,舌淡苔薄,脉弦涩。续治本病。处方:绞股蓝、浙贝母、炒山楂各15 g,枝莲、藤梨根、炒谷芽、炒麦芽各30 g,柴胡、郁金、三棱各9 g,陈皮、远志、炙甘草各6 g,14剂,水煎取200 ml,每日温服两次,每次100 ml。

按:本例患者为乳腺癌术后放化疗期间,因病已至三期,手术无法根治,患者思虑重重,兼有化疗反应,就诊时胃纳睡眠俱差,经沈师诊治,辨证为肝气郁结,气滞血瘀证,采用疏肝解郁,理气散结,醒脾开胃治则,选清热散结,疏肝理气,芳香理脾的中药,历经四诊将患者诸多症状消除,为患者建立了抗癌治病的信心,其后该患者继续在沈师门诊坚持中药治疗,迄今已逾五年,复查一切正常,中药在其中发挥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猜你喜欢

肿块乳腺癌临床
超声造影在周围型肺肿块穿刺活检中作用
绝经了,是否就离乳腺癌越来越远呢?
普外急腹症临床治疗的初步探讨
乳腺癌是吃出来的吗
乳房有肿块、隐隐作痛,怎么办
胸大更容易得乳腺癌吗
别逗了,乳腺癌可不分男女老少!
元胡止痛膏治疗软组织损伤的临床观察
慢性肿块型胰腺炎诊断和外科治疗
当归四逆汤治疗虚寒型痛经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