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开发区研究历史演进、基本现状与未来展望

2020-12-29凌佳亨喻修远梁丽芝

安徽行政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开发区研究发展

凌佳亨,喻修远,梁丽芝

(1.复旦大学 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上海 200433;2.湘潭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系列决策中的重要制度性尝试,各级各类开发区对我国区域经济乃至全国经济增长起到了关键作用,已逐渐成为我国推动开放型经济发展,促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发展战略的重要支撑和区域间联系的重要桥梁[1]。但纵观目前学界,开发区研究的脉络及趋势尚未清晰,关于开发区研究的综述文章仅有两篇,分别是郑国、王慧2005年所作《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以及周伟林等2017年所作《基于开发区形成、发展、转型内在逻辑的综述》。《中国城市开发区研究进展与展望》围绕开发区产业、开发区与城市及区域发展、开发区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开发区管理体制、开发区发展评价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综述,并指出开发区经济可持续发展问题、开发区与区域发展关系问题、开发区发展进程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及人口与社会问题应成为未来研究的重点[2]。《基于开发区形成、发展、转型内在逻辑的综述》着重分析了现有文献,从经济学角度对开发区形成、发展和转型的内在逻辑进行分析,探究开发区运行规律[3]。关于开发区研究仅有的两篇综述,一篇较为陈旧,一篇过于微观,均无法全面把握我国开发区研究的现状及未来趋势。本文旨在运用可视化分析工具对开发区近年来的研究做简要梳理,厘清已有研究,并对未来需要着重研究的方面加以展望,兼以唤起学界对该领域的研究意向。

一、研究工具与数据来源

对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梳理主要采用由陈超美等人开发的引文可视化分析软件CiteSpace。在数据选择方面,由于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以下简称CSSCI)数据库被视作中文高质量论文来源,因此将其作为数据检索来源,关键词是文章核心主旨的体现,因此我们将检索关键词设置为“开发区”,时间跨度为1998-2019年,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18日,经检索总共出现792篇符合条件的文献。经过对792篇文章的筛选,将其中的工作报告、新闻报道、综述等无关文献予以清除,最终选取了符合本文分析要求的文献共763篇。对收集来的数据采用如下方法进行处理:首先将从CSSCI数据库上选中并导出经筛选后的论文,按照CiteSpace软件的要求,导出为UTF-8编码格式的TXT文本,然后用CiteSpace软件转化成它自动识别的文本格式,并且将其保存到新建的文件夹中。此外,时间分割(Time Slicing)不设限,时间切片(Year Perslice)设置为1年,即以1年为基本分析单位进行时间序列的分析,节点类型(Node Type)分别选择了作者、关键词、作者共被引等,选择阈值的标准是每年中高频出现的前50个词(Top=50)。

二、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文献特征分析

(一)核心作者分布

对“开发区”相关研究的发文作者分析,可以清晰地呈现出该领域研究的核心作者。我国开发区研究领域的高产学者较少,学者之间的发文数量差距不大,在该领域发文量最多的是东南大学王兴平(8篇),其后是清华大学杨东峰(6篇)、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管委会杨新年(5篇)、同济大学孙遇春(5篇)、陕西师范大学武增海(5篇)、北京理工大学韩伯棠(5篇),这些学者共同构成了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核心作者群(发文量大于5篇),其余作者发文量都在5篇以下。

(二)作者共现网络

高被引学者对某一领域的研究走向起到关键引领作用,利用CiteSpace进行作者共被引分析可以得出我国开发区研究领域的高被引学者及其引用关系,如表1和图1所示,其中北京大学王缉慈的文章被引用次数最高,达33次,王缉慈教授也是开发区产业发展、产业集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其后是东南大学城市规划领域的王兴平,其文章被引31次,其也是开发区城市规划视域研究中的领军人物。再者是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张晓平,其文章被引用26次,北京大学区域与城市规划系郑国的文章被引用26次。

表1 我国开发区研究中排名前五的高被引学者

图1 我国开发区研究的作者共现网络

(三)论文年度分布

图2反映了1998-2019年间我国开发区研究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1998-1999年,在我国开发区研究的初期,学界研究热度较高,两年共发表CSSCI论文96篇。2000年迎来一波下降,当年度仅发表CSSCI论文21篇。2002-2007年,开发区研究的论文数量缓步上升,这主要是因为2001年中国加入WTO后国际贸易环境向好,为国内开发区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也相应引起了学界的关注。2008年以来,开发区相关论文数量呈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因为2008年受严重的金融危机影响,作为以外向型经济为主的开发区受到冲击,与其实际紧密相连的开发区研究也同样遇冷。

(四)论文研究学科视域

分析我国开发区文献的学科视域可以找出研究视角的侧重,如图3所示,1998年以来国内关于开发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经济学、管理学等领域,其中经济学视角的文章占514篇,这主要是因为开发区成立之初的目标就是运用非均衡发展理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其设立更多聚焦于经济意义,立足经济学范畴,也更受到经济学者关注。除经济学视域外,管理学视角的文章占106篇,位居第二,集中于开发区管理体制、发展战略等问题,这主要是因为开发区区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地方行政区划,对于我国而言是新生事物,尚且没有可供借鉴的经验,又存在急迫的研究需求,因此也成为了管理学界研究的重点。

图2 我国开发区研究论文年度分布(1998-2019年)

图3 我国开发区研究的学科视域分布

(五)主要发文期刊

对发文期刊来源的分析可以让我们找到开发区研究的主要发文期刊,在此,界定主要发文期刊的标准是发文量在15篇以上的期刊,从而得到图4。从图4可知,国内开发区研究方面发文量最多的CSSCI期刊是《科技进步与对策》,共40篇,其刊发的论文主要从开发区中的高新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产业结构等领域展开分析。其次是《经济地理》,共34篇,其刊发的论文主要从空间分布、用地规划、开发区与城市关系等领域展开研究。发文量排名第三的是《城市发展研究》,主要刊发了开发区区位分布、转型发展、土地利用等领域的文章。此外,还有《城市问题》《地域研究与开发》等。

图4 我国开发区研究的主要发文期刊(发文量≥15篇)

(六)高被引论文

通过对被引文献被引频次的分析,可以找到我国开发区研究中的高被引论文。表2列出了我国开发区研究的高被引论文,在此,界定高被引论文为被引用次数计150次以上的论文,其中,2001年、2003年、2008年均有两篇高被引论文,是学界开发区高质量研究成果的主要产出时期,此外2000年有一篇高被引论文。被引用次数第一的文献是《开发区土地集约利用的问题探讨》,被引371次,文章梳理了开发区土地开发的方式及利用的特点,并分析了开发区土地利用的问题及原因[4]。被引用次数第二的文献是《开发区与城市相互关系的内在肌理及空间效应》,该文从城市地理学的视角切入,研究了开发区不同发展阶段呈现的不同增长机制、功能和空间特征,以及开发区发展对城市的空间规模、形态以及空间增长方式、产业空间结构、人口与社会空间结构、各功能区段之间的关系、城市化与郊区化进程等方面的影响效应[5]。被引用次数第三的文献是《企业“扎堆”、技术升级与经济绩效——开发区集聚效应的实证分析》,被引263次,文章通过江苏沿江开发区的发展,论证了开发区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产业空间组织的一种“转型制度”形式,并正在经历一个企业“扎堆”向产业集群的转变[6]。

表2 我国开发区研究的高被引论文(被引次数≥150)

三、我国开发区研究的具体现状与不足

(一)关于开发区的方向定位

方向定位问题是开发区的核心问题。最早的开发区是1984年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而早期学界对于经开区发展定位主要存在四类观点:国家级经开区的方向和定位是建设特区式开发区;外向型现代化工业新城区;现代化、国际化、综合性经济区;以高新技术为主导,以现代工业为基础,第三产业协调发展,产业复合型、功能综合型的外向经济区,逐步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三位一体”(改革开放的试验区、设施完善的新城区、高新技术的聚集区)新城区[7-10]。随着实践推移,学界对于开发区方向定位的思考愈加集中,大多认为各级各类开发区应是一定区域的经济领头羊,其重要目标在于引进先进技术和外来资本,也即实现早期的资本积累,参与所在城市及其周围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提高与周边地区的产业关联度,带动周围地区整体发展,从而确立开发区的中心地位。发展新兴产业和主导产业,使之对所在城市及周围地区的发展起先导和带动作用,成为发展的龙头。并且要明确开发区的技术创新、科技兴区、体制创新定位[11-12]。

(二)关于开发区的管理体制

在开发区管理体制、管理模式领域,学界研究较为集中,一般根据政府对开发区的干预程度作三元划分,即政府主导、市场主导、政企协同三种。如吕薇(2004)认为我国开发区管理体制可以归纳为三种基本类型,一是准政府的管委会体制,二是开发区与行政区合一的管理体制,三是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体制[13]。郭小碚、张伯旭(2007)也指出,我国开发区中的经开区,其管理体制主要可分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企业运作管理模式、政企合一管理模式[14]。雷霞(2007)、王伟伟(2014)也认为我国开发区存在三种管理体制:政府主导型、企业主导型、政企混合型[15-16]。当然学界划分管理模式的表述稍有不同,如赵晓冬等(2013)将国家级经开区的管理体制类型分为政府主导型、政府参与型、政府服务型,但其本质上的分类方法仍是单一管委会、管委会与开发总公司协同、单一开发总公司的三元划分[17]。此外,亦有学者着眼于开发区管理体制同经济发展效率等外部要素的影响。如赵晓雷等(2011)基于实证分析发现政区合一型管理体制对开发区经济发展效率的改善表现出积极影响,但政区合一型开发区也并非均优于管委会型开发区[18]。

(三)关于开发区的发展道路

学界在开发区发展道路方面的研究较为分散,聚焦度较低,涉及可持续发展、转型发展、融资发展、投资改进等多个方面,但大多针对经开区。例如俞勇军等(2004)着眼于经开区投资环境,从大项目引进、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市场机制、改善政府形象、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完善社会配套功能等六个方面提出了开发区经济发展的改进建议[19]。朱卫东等(2013)在总结经开区建设30年经验基础上,从创新驱动、规划驱动等方面提出了新升级开发区发展的对策建议[20]。郑国等(2014)通过对43个国家级经开区的实证分析,发现外向型经济、固定资产投资对经开区发展的重要性在不断下降,经开区应走转型发展道路,强化开放功能、实施人才战略、实施分类指导[21]。张玥等(2015)通过对国家级经开区绿色发展成效的评估,得出国家级经开区的单位产值资源消耗量远低于其余地区,走在全国前列。并且指出未来国家级经开区应通过推进园区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继续走绿色发展道路[22]。张宪涛等(2016)以成都经开区为例,发现在新常态背景下存在土地利用状况、要素投入质量、产业结构优化等方面的不足,并指出应提高土地集约利用度,加快开发区转型升级[23]。

(四)关于开发区的内外环境

学界在开发区研究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便是开发区内部环境,以及同外部区域的关系问题,集中在经济影响、城市规划、区域联动等领域。例如李俊莉等(2006)研究开发区对城市发展的贡献模式,将其分为相对均衡型、高水平高效益型、空间影响超强型、空间影响主导中等水平型、经济影响主导中等水平型五种类型[24]。郑国(2007)认为巨大的市场容量和不断升级的需求结构以及开发区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协同关系是决定我国开发区与区域发展关系的内在原因,并就促进开发区与区域统筹发展提出了相关建议[25]。张克俊(2008)、吴丽(2009)等人均对开发区失地农民展开研究,认为在开发区扩张的过程中,失地农民面临失业、生活质量下降等问题,并提出了系列政策建议[26-27]。张志斌等(2008)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出发,以兰州为例分析了开发区对城市形态、新城建设、人口空间结构、文化空间结构、社会空间分异方面的影响[28]。况伟大(2009)认为开发区对区域经济增长贡献巨大,表现在技术外溢效应以及生产率上,并且从西部到东部呈递增趋势[29]。王兴平等(2018)指出中国开发区发展与全球化之间存在三大互动机制和效应:政策激励机制、要素纽带机制以及比较优势形成的集聚机制[30]。

(五)现有研究的不足

研究专门化程度低。开发区涵盖了国务院和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在城市规划区内设立的经济技术开发区、保税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等实行国家特定优惠政策的各类区域,是一个极其广义的概念。通过梳理学界现有开发区研究的文献发现,大多数学者将研究视角聚焦于广义开发区,没有考虑各级各类开发区的特殊性并予以详细区分,除经开区外,针对其他类别的开发区研究较为缺乏,研究的饱满度不够,研究的细分化程度低。

研究多样化程度低。高被引论文代表学界对于某一领域的关注度,梳理开发区研究的高被引论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学界在经开区问题上研究的中心。从前文表2不难发现,目前国内关于开发区研究的高被引论文的研究视域主要集中于经济学、城市规划、管理学,较少涉及社会学、地理学、政治学等重要领域,也体现了学界在开发区问题上研究视域的不足。开发区作为政府政策的产物,离不开政治学视角的剖析,开发区作为地方特殊区划,也离不开地理学视域的研究,开发区拥有更为复杂、流动性更强的社会层级结构,更少不了以社会学的研究视角切入,由此观之,现有研究的多样化程度仍旧缺乏。

研究交叉化程度低。跨学科交叉研究是未来的趋势,也是取得重大创新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开发区作为我国设立的特定区划,无论是在方向定位问题、管理体制问题、发展道路问题,还是内外环境问题,均涉及到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法学、政治学、地理学等诸多学科领域,其作为一个整体,离不开跨学科的交叉研究。而反观我国学界在开发区问题上的研究,大多自成一体,且基本呈现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地理学家三分天下的格局,学者们只在自己专业领域内研究,缺乏高质量的跨学科交叉研究,这也直接导致了研究成果的单一化、重复化,缺乏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创新成果。

四、我国开发区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关键词共现网络

通过运用CiteSpace对我国开发区研究论文的关键词进行共现分析,可以看出该领域高频关键词的分布情况,如图5所示,本领域核心关键词为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土地集约利用等。其中,出现频次排名前五的分别为开发区(218次)、经济技术开发区(64次)、高新技术开发区(52次)、经济开发区(45次)、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34次)。

图5 关键词共现网络图

(二)研究趋势

在对关键词的进一步研究上,可以得出关键词引用突发性排名,进而了解我国开发区研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侧重点并分析未来研究趋势。根据表3可知,1998-2000年,我国开发区研究主要着眼于经济开发区,1999-2001年,研究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1998-2004年,研究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这表明在开发区研究的早期较为关注微观要素层面的技术、创新、产业。2002-2006年,我国开发区研究主要集中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具体区划,尤其是经济技术开发区,热度一直持续到了2007年。与此同时,这一期间的2003-2005年,高新技术开发区也一度成为开发区研究的热点。2006-2012年,我国开发区研究开始关注开发区的土地集约利用领域。2011-2013年,我国开发区研究开始关注转型升级,关注开发区整体的创新发展。2014年及以后,我国开发区研究中没有出现显著的集中性领域,研究趋于分散。

表3 关键词引用突发性排名(top8)

在分析关键词的基础上,结合时间序列,可以得到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时序图谱(图6),并找出六个聚类主题,分别为开发区、高新技术开发区、开发区建设、经济开发区、天津开发区、产业集群。其中,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开发区是开发区的重要组成部分(1),也是开发区研究的重要部分。天津开发区一般指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我国首批设立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也是发展较好,多年来评估成绩位居前列的开发区,也是学界研究发展经验、管理经验的重点。产业是开发区经济建设的核心,产业集群也是开发区经济发展优势的核心部分。

图6 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时序图谱

结合关键词突发性排名以及研究的时序图谱,可以大致预测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未来趋势。其一,我国关于开发区的研究将继续集中于经济技术开发区与高新产业技术开发区,尤其是国家高度重视的经济技术开发区(2),而对于其他开发区的关注较少。其二,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发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开发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办发〔2017〕7号),2019年国务院发文《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国发〔2019〕11号),再次证明了开发区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将是未来学界研究的重点。其三,注重对先进开发区发展经验的研究,例如在国内各项考评指标中较好的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3),促使开发区内部实现管理经验、发展模式的内部学习与借鉴。

五、我国开发区研究的未来展望

(一)聚焦方向问题:注重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的双向耦合

方向问题是开发区发展的核心问题,应加强对于开发区定位、转型、服务等问题的研究,并注重目标定位与时代需求这对关系。

在开发区定位上,明确其作为改革试验田和开放排头兵的作用。早在开发区设立初期,国务院就明确了办区方针,要求开发区在建设过程中以工业项目为主,以吸引外资为主,以出口创汇为主和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的“三为主一致力”方针,要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寻求可持续高速发展的新模式,在更高水平的基础上发挥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中的窗口、示范、辐射和带动作用,为改革开放、国民经济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而如何顶住来自“体制复归”的压力,继续发挥改革先锋和开放试验作用将是学界需要着力的方面。

在开发区转型上,探索适应新时代的发展模式。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开发区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轨时所享有的政策优势将缩小。如开发区中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指出“经开区要明确新形势下的发展定位”[31]。经开区在我国已走过三十五年,建立之初的目标指向与现今时代需求之间已存在冲突。如在引进外资的要求上转变为如今的有选择、高质量引进外资,传统唯GDP的考核体系业已转变为绿色、全面的GDP考核体系。因此,如何又好又快地找到开发区转型之路是今后学界研究的重要任务。

在开发区公共服务方面,加大对区内公共服务问题的关注力度。1992年以来,开发区空间范围逐渐扩大,“开发区热”开始席卷我国,总量增长迅速,许多农村在一夜间变成了城市,许多农民一夜间变成了居民[32]。而在开发区扩张的过程中,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与公共服务供给一直以来都是重要的社会问题,失地农民的幸福感并未随着“农民到居民”的身份变迁而得以提升,相反,许多失地农民的幸福感有所下降。因此,一方面,开发区在扩张发展中更需要关注失地农民群体的权益保障,另一方面,应提供全面高质的区内公共服务,实现对区内企业、居民更好的存量管理,而这些方面的研究在目前学术界还较为欠缺。

(二)立足发展问题:注重区域协调平衡与分类指导

发展是开发区的核心目标,应加强对开发区发展问题的研究,从开发区的地域分布、主导产业、分类发展、资源配置出发。

开发区存量的地域平衡。为贯彻西部大开发战略,国务院1999年批准中西部省、自治区可将省会城市或首府内一个符合条件并已建成的省级开发区申办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这一政策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东、中、西部国家级开发区数量上的差距,但就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的数量来看,东部地区有964家,中部地区有625家,西部地区有714家,东北地区有240家,各地差距仍然十分明显,省际之间的经开区数量差距、质量差距也仍旧较大。而今后开发区的区域布局如何发展,还需要学术界的大力产出。

开发区主导产业交错。目前国家级开发区的产业布局仍存在同一区域内同质化恶性竞争、低水平重复建设等问题。从中国开发区审核公告目录(2018年版)公布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主导产业来看,以汽车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全国共有44个,以电子信息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有41个且多聚集于长三角地区,以新材料作为主导产业的国家级经开区有32个,这说明经开区间重叠发展情况严重[33]。如何形成各具特色、各具优势的开发区,进而实现开发区主导产业的交错发展格局,还需要学术界的知识生产。

开发区发展分类指导。国家级开发区批次性建设的特点决定了如今的2543家开发区各自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最早的一批开发区即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已走过三十五年,而最晚设立的开发区仅刚刚起步。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经开区有着不同的发展重心,发展程度高、基础好、设立早的开发区应实行优先发展,主动进行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体制创新、模式创新,而新设开发区也应立足实际、因地制宜,探寻适合自身情况的发展道路,宏观来看,在今后开发区的发展方面,应根据各级各类开发区发展的实际展开分类指导、分级“诊疗”,这同样需要学术界的跟进。

促进开发区资源双向流动。其一,国外先进技术、经验向东南沿海开发区转移。位于东南沿海的开发区由于基础较好、设立较早,发展较为成熟,部分开发区的发展水平已与发达国家接近。对于此类开发区,要注重引进全球顶尖技术、世界五百强企业以及最为先进的管理经验,注重自身技术创新,重视对区内已有产业、项目的存量管理,当好我国开发区的领头羊、排头兵。其二,东南沿海较为成熟开发区的产业逐步向内地转移。产业转移、经验输出不仅要在广义地理意义上的东中西部流动,在国家级开发区之间也同样需要。沿海发达开发区在着力引进、发展全球顶尖技术的同时可以将原有产业、技术、经验向中西部开发区辐射,实现“腾笼换鸟”,形成开发区内部的资源流动与整合。而其中如何实现开发区资源的双向流动,构建科学能动的机制,也将是今后研究的重心之一。

(三)重视管理问题:管理体制改革与创新

不同的开发区具有不同的经济社会基础,更具有不同的地缘特征及发展定位,因此在开发区管理模式分类问题上,应做立足于开发区所在区域发展实际的划分,经济发展程度较高、基础较好地区的开发区管理模式以市场为主导,外向型经济活力较弱地区的开发区以传统派出型政府(即管理委员会)为主导,过渡时期的开发区采取政府、市场管理并存的模式,并且这一三元划分横贯于每个开发区发展的始终,随着经济发展程度的提升而由政府主导逐渐向市场主导转变。如何又好又快地实现管理体制加速转变、平稳过渡,在转变与改革中注入中国特色和命题,提升行政效能,完善区内组织结构和运行机制,是亟待学术界解决的重要命题[34]。

推进开发区绩效管理。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政府绩效管理提出了一系列要求,也为开发区绩效管理改革指明了方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要“严格绩效管理,突出责任落实,确保权责一致”,明确了推进政府绩效管理的重要性[35]。2016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完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考核制度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国家级经开区要“坚持以考核评价为导向,完善考核评价体系”,对开发区实施绩效管理提供了思想指导和改革方向。建立起科学的绩效管理制度,是推进绩效管理正确实施的保障,能提高开发区管理绩效的整体效能[36]。但国内开发区绩效管理制度目前总体上不尽如人意,还面临着绩效考核机制与绩效管理体系脱离、绩效考核指标设置缺乏针对性和可行性、绩效考核结果运用单一、引导激励成效不高等诸多困惑。如何立足于开发区的实际情况建立绩效管理的长效机制,设计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实现绩效管理制度的规范化、民主化、科学化、精细化与信息化,这些理论和实践困惑都急需学术界来致力解决。

(四)关注环境问题:侧重国家统一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

现阶段,开发区地域分布数量与公民对开发区的关注程度呈现出不匹配的现象,严重阻碍了开发区的转型发展。开发区作为国家顶层战略设计——改革开放系列决策中的重要一环,决策的主导权虽归于国家,但开发区的发展绩效却同所在地区公民息息相关。一方面,开发区建设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地区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决定着一地整体的经济活力与公民就业状况。公民环境如同区域经济的温床,开发区的公民环境也同样与其整体发展紧密相连、相互影响。良好的公民环境有利于开发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更好地服务于外向型经济发展,但目前,我国公民对开发区的整体关注程度呈现出了明显的地区差异,东南沿海地区(尤其是山东、辽宁、江苏、广东)的开发区公民关注度要远远优于其他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公民关注度较为式微,阻碍了同开放型经济相适应的公民环境的培植(4)。此外,由于20世纪90年代的历史原因,我国许多开发区是由于国家的政策帮扶而得以建立的,且大多位于中西部地区,此类开发区在公民环境的培养上更应下大力气,避免开发区的建设在国家政策与公民环境之间产生割裂,而如何实现国家顶层规划与公民环境的融合应是学界需要解决的问题。

注 释

(1)我国国家级开发区包括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国家级边境∕跨境经济合作区、国家级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国家级保税区、国家级保税港区、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国家级保税物流园区)、其他类型开发区(国家旅游度假区、经济开发区、互市贸易区、科技工业园、金融贸易区等)。

(2)近年来,国务院多次针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转型发展问题发文,2014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转型升级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务院关于推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创新提升打造改革开放新高地的意见》,体现了国家对经开区发展的重视。

(3)2018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结果显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位列2018年综合考核第三,利用外资第一,产业基础第二,对外贸易第三。

(4)根据百度指数对“开发区”关键词的检索可知地域差异,检索时间为2019年12月18日。

猜你喜欢

开发区研究发展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松木岛化工产业开发区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发展前景广阔的淮安高新技术开发区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国办发文部署开发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