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活动理论视角下虚拟实践在开放教育中的探索
——以社会工作行政课程为例

2020-12-29李成碑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客体框架共同体

李成碑

(上海开放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433)

关键字:活动理论;开放教育;社会工作行政;虚拟社会组织实践

实践教学是教学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与理论教学相比实践教学更具直观性、综合性,通过观察、思考、分析、操作等环节培养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

对于开放教育而言,实践教学更是培养学习者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不可缺失的环节,同时也是保证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开放大学办学水平的重要环节。在国家开放大学成立之初,就有学者敏锐地认识到“实践教学很可能成为推进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抓手’,也很可能成为开放大学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瓶颈’”。[1]虽然实践课程是开放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客观原因是开放教育中的学习者一般是在职从业人员,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工学矛盾、时空分离,究其根本原因,还是实践教学方式上缺乏针对性、实用性,实践教学模式上缺少灵活性,无法满足学习者的实际需求,“没有以学生为中心”的实践教学往往参与度和积极性都不尽如人意。

因此,在开放教育中,实践教学不仅要改变教学方式,还要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改革,形成一套灵活、开放、自主为特色且符合在职学习者特点的实践教学模式。

计算机、互联网和虚拟现实技术的相继诞生,产生了一种新型人类实践形态——虚拟实践。[2]在信息革命后,这种新的实践形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实践范围越来越广泛,实践程度也越来越深入。相较于传统实践,虚拟实践范畴更加丰富、多样,让实践处于虚拟化的空间中,这种模式符合在职学习者的特点,一方面帮助学习者克服了工学矛盾,具有灵活性;另一方面,也为学习者提供了一个更具针对性、实用性的实践运用平台,满足了学习者多样化的需求。

本文以培养学习者实践能力为主线,在活动理论指导下分析了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中各要素的特点,设计了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模式并在社会工作行政实践课程教学中开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实践效果,希望能在将来为开放课程等相关研究提供理论框架和实践参考。

一、活动理论的内涵概述

活动理论关注的是主体对客体朝向目标转化的实践过程,即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本质以及环境作用、社会关系、目的和意义。[3](P48)因此活动主体其实是为了一个特定的目标而采取的行动。

活动理论可以追溯到19 世纪黑格尔的古典哲学和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经过维果斯基、鲁宾斯坦、列昂节夫等人的研究与探索,活动理论的内容日趋丰富,从单一因素分析到多元因素分析;从动物活动的生物适应性模式到人类活动的动态发展模式;从简单的生理层面分析到心理层面分析再到将人类活动与周围生态、环境发生动态关联的互动视角来分析。随着活动理论的日渐丰富,目前该理论分为三代:

第一代活动理论核心就是维果斯基的中介理论,这一理论源自巴普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S、R代表着刺激与反应,在这一基础上加入X 中介理论,由此形成S 和R 的另外一种链接途径,只不过这个中介X 可以是物质工具也可以是心理工具。

第二代活动理论中,列昂节夫在第一代理论成果基础之上开展了大量的心理学实验,提出了有扩展性的活动理论框架——活动的层次结构,即活动存在三种关系模式:活动、行为和操作。整个活动过程是受动机所支配,活动是由若干个行为组成,行为受到目标的控制,因此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动机。同时行为通过相关的计划、实施、解决问题来完成活动任务,不过在这个过程中,行为还必须具备一连串的具体操作。操作本身是无意识的、自动化的,但操作环节是受客观因素限制的,需要在一定规则、条件下进行的。总的来说,任何一个活动,都是由相关的动机所激发并符合一定的需求,由若干个行为所组成,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通过有条件的操作来实现。

第三代活动理论中,芬兰学者恩格斯托姆通过对前人的总结形成了自己的一套活动模型理论。人类活动虽然是以最简单的、起源的结构形式呈现出来的,但是这些活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动态发展的,并且具有相应的调节作用。因此,恩格斯托姆认为活动是一个系统,在这个系统中有三个核心要素:主体、客体、共同体,三个次要要素:工具、规则、分工,这六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互动关系(如图1 所示)。其中各要素之间并不是独立、稳定的,相反它们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这些都在要素形成的子系统中有所体现,形成的子系统包括生产子系统、消费子系统、分配子系统以及交换子系统。整个活动系统的目标就是通过生产子系统来实现的,其他子系统则服务于生产子系统,属于支持部分。

图1 活动理论各要素图

正如活动理论研究的代表人物Kuutti 的观点,他认为活动理论关注的是实践过程而非知识本身,是人们在发展过程中使用工具的本质、不同的环境作用、社会关系、活动目的与意义,最终达到对主体或客体进行改变的过程和结果,这是一种哲学和跨学科研究的理论框架,而非一种方法论。[4]人类活动可以从上述所说的六个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中去分析,在这个过程中使用的工具不同,面对的环境多变,产生的目的、结果与意义也不尽相同,但是最终都需要达到主体更好地作用于客体,产生更好的结果。

二、活动理论视角下的虚拟实践教学要素分析

虚拟实践是在非现实环境下完成的实践活动,活动理论为虚拟实践提供了一个完整的理论框架,很好地阐述了虚拟实践过程中要素之间的关系。主体、客体、共同体、工具、规则和分工等要素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通过主体与共同体的思考、设计、展示等过程,以集体形式参与到认识、理解和掌握的全过程中。

1.主体

在活动理论中,主体一般都处于中心地位,扮演着主动者的角色。由于主体在整个实践中处于非常重要的位置,所以需要注意到主体在整个活动中产生的原动力、冲突、合作等行为。在虚拟实践教学中主体是学生,整个活动也是学生的认知和实践过程,因此最终效果如何主要取决于学生的自主能动性。

2.客体

客体是学习的对象和想要达到的目标、内容以及任务,客体与主体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客体激励着主体;另一方面,主体则以客体为导向,客体的产生、设立、转变都可以使主体的目标发生相应的变化。在以信息技术为特点的开放教育中,随着对个性化学习越来越重视,客体需要主体通过各种辅助手段进行设计与实践,以便更好地理解、掌握与运用。

3.共同体

共同体是与主体共同完成任务的相关合作者的集合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任何一个独立个体是无法完成虚拟实践活动的,即便主体能力超强,技能一流,也离不开其他学习者和教师的帮助与指导。主体和其他学习者一起完成实践的目标、活动,评估实践教学效果等;教师则需要制定相关实践策略,发布相关信息,解答学生疑问等。共同体需要一起思考、协商、合作来开展实践活动,内部相互影响又不断提供帮助与资源,达到共同的目标。

4.工具

主体、共同体为了达到客体的目标和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所需使用的就是各种工具。活动理论认为,人类活动可以被内在人造物(心理工具)与外部人造物(物质工具)所调解。[5]所以,不管何种类型的活动都会既涉及工具,可以是移动终端、网络设备以及信息资源等物质工具,也可以是一些方法、符号、模式等心理工具。

在虚拟实践过程中,工具其实是一种中介物质,选择何种方式、类型的工具开展实践会对主体产生直接影响,因为它的使用形成了主体思考方式与操作方式,同时,工具的更新和改变也受到客体的影响。无论如何,工具的使用与完善都是确保虚拟实践教学顺利开展的重要环节。

5.规则

在任何的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都有其内部的规则、约定和标准。规则分显规则和隐规则。显规则是明确外在的,经由书面表达的文本;隐规则是共同体在活动过程中凝聚形成的集体意识,态度、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尽管没有显性表达出来,但为成员所认可,且无意识的遵从。[3](P50)因此在虚拟实践教学中规则也分两种,显规则是指共同体有效进行各项活动进而制定的要求、管理制度以及考评标准。而隐规则是主体在协作互动过程中所形成的共同意识,这种意识已变成潜意识并被共同体成员认可的行为方式、交流规则以及相关的价值观念等。

6.分工

在虚拟实践过程中,每个人都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分工在主体和客体间起着调节作用。分工可能是根据具体情况而相互协商,也可能是共同体内部指派而来。在虚拟实践课程中分工是根据客体的目标、特点来开展的,通过分解使每个个体都有自己分内工作,保证共同体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配合,以此来提升整个活动效率。

三、虚拟实践教学在社会工作行政课程中的框架设计、运用探索与优势分析

根据Brown、Collins&Duguid 提出了学与做是统一的观点,学习总是活动的,并总是在活动中得到发展,学与做是统一的观点,认为学习和理解是围绕实践而构成的。[6]

社会工作行政这门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传统意义上的教学无法满足学习者实际需要,因此在活动理论指导下笔者设计一种虚拟社会组织的实践教学模式,即通过创建虚拟社会组织,模仿社会组织面临的真实情景,让学生在虚拟实践教学中掌握社会工作行政课程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在实际工作中运营、管理的能力,并且把这种能力作为整个教学过程贯穿的主线和灵魂。

虚拟社会组织教学模式实质是一种能力本位教学,为学习者浸润在社会实践中提供了场所,在这种实践教学模式下成人学生是主体;实践教学内容、目标、任务是客体;整个过程中其他学习者、教师等结合成共同体;整个教学过程通过互联网教学平台以及虚拟社会组织等中介工具的作用形成了虚拟的状态,在这样的环境状态下方便学生更好地体会、理解与掌握客体。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也设定了相关规则,包括共同体与主体间的规则及教学实践中的具体规则和要求。同时在共同体内每位成员需要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不同的任务与需求,从而达到实践学习的目的。

1.基于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框架设计

关于实践教学框架,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设计,张玉平等学者提出研究型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分为目标体系、内容体系、条件体系和管理体系4 个子系统框架。[7]齐幼菊等学者提出实践教学框架可划分为目标、内容、管理、保障和评价等5 个子框架;各子体系在实践教学过程中既发挥各自的作用,又相互协同,从而形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总体架构。[8]不同于研究型大学以及传统实践教学,开放教育应更注重实践性,因此利用虚拟社会组织作为社会工作行政实践教学改革的平台,将社会组织从成立到运营再到管理的全流程作为实践教学框架设计的理念,基于这样的理念指导我们从四个方面搭建起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如图2 所示):首先是以专业知识框架,通过成立虚拟社会组织,设置相关岗位开展招聘,财务模拟等方面训练,让学习者掌握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行政以及人力资源、财务等方面的内容知识;其次是能力构建框架,通过开展撰写策划书、招投标等方式培养学习者沟通、策划、组织、计划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际操作能力;再次是综合模拟框架,通过以承接、运营各种服务项目为抓手,锻炼学习者项目运营、管理等方面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扩展型思维、批判性思维和反身性思维;最后是课程论文框架,通过主体把虚拟实践课程内容与工作情况相结合,检验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和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图2 社会工作行政实践教学体系框架图

2.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的运用与探索

(1)专业知识框架。社会工作行政专业知识包括课程核心基本理论与知识构架,通过专业知识框架的搭建,帮助学习者掌握培养相关的知识理论与能力素养。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首先要通过混合教学方式让主体学习者了解社会服务机构、社会工作行政、人力资源管理以及财务方面的基础知识;接着对学习者进行分组,与教师、其他组员形成共同体,在共同体内进行劳动分工。这些任务完成后,每组要分别成立虚拟的社会组织,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了解社会组织成立的政策法规、操作流程以及所需要的材料,并思考社会组织的名称、宗旨以及设立组织结构和工作岗位等方面,并在共同体内完成虚拟社会组织中的人力资源及财务管理制度,开展模拟员工聘用程序,制定员工培训方案及发展计划,设置财务使用明细等方面的内容,让主体都找到相应的“职业角色”。

(2)能力构建框架。社会工作行政能力建构框架中,学习者要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来学习组织决策、计划、领导、沟通、激励等方面的知识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模拟招投标的形式以及日常社会组织管理的过程对申请的项目撰写服务策划书,培养主体对新项目进行组织策划的综合能力,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选择一些社会热点议题,各组对议题进行决策和制定某项计划,整个模拟过程参照课程教授的决策方法和制定计划方法展开,各小组需要分别阐述所选择的决策和计划程序,之后各组进行比较,分析选择不同决策和计划方法的适用性及差异性。其次,每一小组根据议题内容领会并讨论沟通模式、协调方法、激励等内容,让主体成为虚拟社会组织的“正式员工”并积极参与到虚拟社会组织模拟的各项业务中来。随着各项工作的开展,主体可能会逐渐体会到专业知识在实际工作中的运用及自身工作能力的匮乏,教师可激发主体进一步思考从业过程中对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最后,通过线上教学平台观看教学视频,找出决策和制定计划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反思选择适当的方法来处理,目的就是让主体更好地掌握相关客体内容。

(3)综合模拟框架。综合模拟过程是让学习者在模拟环境中运营和管理项目,活动理论认为所有的操作最初都是行为,需要有意识的努力随着实践内化的进行操作越来越自动化,所以综合模拟旨在培养主体在工作中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在虚拟实践教学过程中,教师继续按需求将相关知识进行整合,使主体对社会组织项目运作与管理有全面的认识。以社会组织模拟申请服务项目作为牵引,让主体熟悉政府资助、基金资助等不同形式的项目申报流程和方法,按照社会组织运作的完整程序,制订相关规则、实施细则及惩罚表彰措施,并且要根据申请内容制定完整的管理制度及运营方案等,同时共同体要高效协作地完成整个项目的运营管理。通过这些来帮助主体熟悉社会组织运作确立的相应工作步骤、工作程序和规则,明晰不同业务的处理流程。最后还需要对各小组项目进行考核,考核实际项目运作能力,使主体能够较好地把握实践内容在整个课程中的地位、作用及相互关系,使之能够形成有机整体,以培养主体独立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全局观念。

(4)课程论文框架。该框架是虚拟实践最后一个环节,它是实践教学的延续,也是主体掌握客体内容的一个总结性成果体现,这个过程其实是主体综合运用客体内容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活动过程所产生的结果。在虚拟社会组织实践过程中,主体、共同体参与到社会组织项目运营管理,熟悉社会组织的运作过程和各岗位的要求。在此基础上主体需要将客体存在的重点、急需解决的问题作为课程论文的研究内容,通过相关的理论、方法加以分析与总结,这其实是对自己所学知识与能力的一个综合检验过程。

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中的这四个框架在实践教学中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各要素是在模拟的“真实”情境环境下开展的,当然在这些要素中仅依靠主体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共同体、分工、规则、工具等要素在虚拟实践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共同体既包含学伴的支持,又包含教师的指导,在整个虚拟实践教学中通过分工来调整各自的任务。为了保证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与互动规则是必不可少的,一方面共同体需要制定相关规则来制约主体行为,另一方面主体必须遵循共同体制定的规则来完成学习。当然工具也并非仅仅以物质工具形式存在,还可以心理工具的形式存在于工具之中。这些要素之间相互配合,主体置身于知识所在的日常实践情景和科学实践情景中,通过思考和行动过程,才能培养主体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获取对客体的理解(如图3 所示)。

图3 虚拟实践中各要素互动图

3.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优势分析

(1)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模式形成真实境脉,提高主体积极性。社会工作行政这门课程本身具有很强的综合性、应用性与实践性,但目前在教学过程中却发现学生不能很好掌握相关内容。通过调查发现传统社会工作行政实践内容较单调,并且主体感受不到一种真实的境脉,对所学的课程也不够了解,不清楚所学知识的用处,对这门课缺乏感性的认识,“学不能致用”导致主体对实践课程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容易导致缺乏学习的激情,缺乏积极的思维活动,缺乏强烈的问题意识,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不良反应。

“知识是实践的。”英国哲学家波兰尼认为只有“寓居”或“内化”于实践,才能真正获得知识。[9]也就是说主体必须处于实践客体本身的具体细节及客体所处的文化实践境脉中才能融为一体。在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模式中,让学习者通过申请、计划、组织、管理等一系列具体实践操作,形成一种真实境脉让主体浸润其中,在提出问题后带着问题主动地去探寻知识,通过与小组成员沟通、交流、互动来解决问题,更好地发挥内化学习的能量,提高主体学习的积极性。只有当主体亲身经历过实践,才能掌握社会工作行政实践课程真正的内涵与意义。

(2)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有助于培养主体相互协作提升综合素质。当前,实践课程普遍关注的还是一些直接、具体的目标,不可否认这些内容的确是实践课程必须关注的方面,但随着社会组织对于人才的需求已经从高分转向高能,再加上社会工作行政本身就是培养社会工作者全面发展的一门课程,根据分布认知原理,我们不应只注重学习者个人认知经验的累积,还要注意学习环境的创建应当有利于学习者学会利用他人的认知能力和智慧来拓展自己的认知能力,优化认知途径。因此教育目标不仅仅是让个体掌握知识,更需通过同伴协作和互动等方式来获取这些知识。

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模式,便是在这样的大目标、大趋势下应运而生的。社会工作行政课程通过网络学习平台形成了一个集参与、讨论、反思的场所,在这里实践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主体与共同体之间通过沟通、协作、交流到分析、解决、获取知识等多方面的能力,以此来全方位提升主体的综合能力和素养,形成一套基于感知的“源于实践,归于实践”的教学模式,这也符合开放教育潮流的大目标、大趋势。

四、虚拟实践教学模式的反思

活动理论指导下的虚拟“社会组织”实践教学模式,作为社会工作行政教学的创新与探索,在整个实践教学中坚持“以能力培养为中心”理念,一方面让学习者获得了必备的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学习者在整个实践中通过合作群策群力,更容易提出新想法,更愿意尝试使用新思路解决问题,符合开放教育制定培养的综合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目标。这种虚拟实践教学模式受到学生的欢迎,积极性大幅提升。

但是作为一种新的虚拟实践教学,对于开放教育来说是一次全新的尝试,不可避免也面临着很多新问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寻求对新问题的解答,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实践教学的目的与意义,有助于我们设计更贴切的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反思开放教育实践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基于以上总结,还需要从伦理、技巧、引导、效果四个方面进行反思,以便更好地促进虚拟实践教学在开放教育实践中的发展。

第一,社会工作行政涉及诸多伦理议题,在虚拟社会组织实践过程中学生能否思考所面临的伦理议题,牵涉到专业伦理事宜的模拟处置能否成为学习者在日常工作中处理伦理议题的可靠经验。

第二,学习者在虚拟实践中学到的社会工作行政实务技巧,在工作中能在多大程度上帮助他们提升处事能力与工作表现,模拟真实的环境与实际工作之间是否存在较大的差距。

第三,教师作为共同体的一分子,对学生发挥着引导、评价作用,但是学习者工作在不同的机构、街道、社区,所处的环境、对象、事件不同,处理问题的解决方法也不同,那么在开展虚拟实践教学中教师如何进行恰当的引导,学习者能否公平、公正地使用解决方法,也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

第四,尽管开放教育中开展并利用多种方式灵活学习,但是学习者还是由于各种原因无法参加实践教学。这可能导致共同体成员人数不足,任务分工无法完成,角色扮演不到位,这些因素势必影响整个虚拟实践的效果。作为教师在借助教学制度和个人魅力之外,如何在保证共同体成员的数量、质量的同时,把负面影响降到最低,也是一个需要反思的重要问题。

猜你喜欢

客体框架共同体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社会公正分配客体维度与道德情绪的双向互动
爱的共同体
有机框架材料的后合成交换
框架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论《飞越大西洋》中的共同体书写
浅议犯罪客体
关于原点对称的不规则Gabor框架的构造
我国在WYO框架下面对的贸易保护现状及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