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种针灸疗法配合三黄冰外敷治疗痤疮3 ~4 级的效果探讨
2020-12-29梁结玲
梁结玲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门诊部 广东 佛山 528200)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的顽症,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1]。痤疮的治疗方法近年来发展多样,但普遍存在病程长、易复发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副作用较大等缺点。2018 年11 月—2019 年5 月,笔者对门诊30 例3 ~4 级痤疮患者,通过运用多种针灸疗法配合三黄冰外敷,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针灸门诊痤疮3 ~4 级患者60 例。按就诊顺序随机分为两组。其中观察组30 例,男3 例,女27 例,年龄(23.90±3.51)岁。对照组30 例,男9 例,女21 例,年龄(24.20±3.62)岁。两组患者年龄、性别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用碘伏清洗患处,然后用生理盐水清洗伤口, 接着针灸围刺痤疮局部,留针20min,拔针后痤疮局部外敷生理盐水无菌纱块。
观察组采用多种针灸疗法配合三黄冰外敷治疗,即实施针灸刺络放血、挑治、围刺痤疮局部、耳穴压豆,再配合三黄冰纱块外敷。每隔2 ~3d 进行1 次,3 次为1 个疗程。针灸刺络放血:穴位首选大椎,前额部痤疮属心火亢盛,加心俞、厥阴俞;左颊部多属肝胆湿热,加肝俞、胆俞;右颊部多属肺经血热,加肺俞、大肠俞;鼻唇周围痤疮多责之于脾胃,加脾俞、胃俞;下颌部多责之于冲任不调,加膈俞、三焦俞。穴位定位后先用碘伏消毒,继用一次性无菌采血针点刺穴位,见皮下出血后拔罐,留罐10 ~15min。局部挑治:用碘伏消毒痤疮局部,然后持无菌暗疮针在白色脓点欲破溃进针,顺毛囊方向适当挤压脓液、脓头,尽量取出角层质、脓头、白头或黑头粉刺。针灸围刺治疗。根据痤疮的局部范围大小,用面部针灸针(0.18mm×13mm),对痤疮范围进行微针针刺治疗,并留针20min。耳穴压豆治疗:在进行第三步针灸围刺治疗的留针过程中同时进行。耳穴压豆是根据辨证进行选穴,多为:肺腧、脾腧、肝腧、大肠、胃等。
1.3 疗效标准
疗效标准治愈:皮肤颜色恢复正常,创面完全愈合;显效:皮肤颜色改善,创面愈合率70%以上;好转:皮肤颜色有所改善,创面愈合率30%~70%;无效:皮肤颜色、创面情况未改善甚至加重[2]。
疼痛评定采用NRS 疼痛数字评分法进行,0 ~10 分表示疼痛程度,数字越大表示越痛。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7.0 统计软件,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P<0.05 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6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0.00%,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χ2=9.042,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疼痛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7 天、14 天,观察组的疼痛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表2 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分比较(±s,分)
组别 例数 治疗前 治疗后7d 治疗后14d观察组 30 2.87±0.72 1.47±0.50 0.53±0.57对照组 30 2.81±0.66 1.70±0.58 0.93±0.81 t 0.631 3.985 4.018 P 0.574 0.041 0.037
3.讨论
痤疮是毛囊、皮脂腺慢性炎症,多发于青春期男女的顽症,主要与皮脂分泌过多、毛囊皮脂腺导管堵塞、细菌感染和炎症反应等因素密切相关[3]。由于近年生活和社会压力的增高,痤疮病人不断增多。因为影响外貌,可造成患者很大的心理负担,直接危害人类的身心健康及生活质量。
目前,国内西医治疗主要是以抗生素治疗为主,存在治疗时间长,易反复和长期使用抗生素副作用较大等缺点[4]。中医治疗手法单一,由于3 ~4 级痤疮除粉刺外,还有较多的炎性丘疹或脓疱,单一地进行局部外敷或局部针灸治疗,对于脓液、结节的清除,出现起效慢、症状反复现状[5]。本门诊总结多年临床经验,运用多种针灸疗法,自拟三黄冰片外敷治疗痤疮,取得良好疗效。方中黄连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能;大黄[6]峻下热结、血闭寒热,破瘕积聚,为除火热结毒之要药;黄芩清热燥湿,凉血安胎,解毒功效。冰片均有明显抗菌效果,有良好的抗炎及镇痛效果冰片味辛、苦,归心、肝、肺经,清香宣散,具有开窍醒神、清热消肿、止痛等功能;其次,冰片易透过血脑屏障、促进药物吸收、对抗循环系统缺血与损伤、抗菌、抗炎、镇痛、促进创伤愈合等作用。
综上所述,运用多种针灸疗法配合三黄冰外敷治疗痤疮3~4 级,可明显提高治疗率,值得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