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治疗硬核白内障的效果分析
2020-12-29沈雨佳
沈雨佳
(白城市爱尔眼科医院 吉林 白城 137000)
白内障是常见的眼科疾病,多发于老年人,其中硬核白内障居多。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视物不清、视力衰退,对患者的日常生活造成一定影响[1]。临床治疗硬核白内障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超声乳化术均是有效方法,但具体哪一种更为有效仍存在争议[2]。鉴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我院2019 年3 月—2020 年3 月就诊的硬核白内障患者80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0 例。知情同意书由患者、家属签署。对照组男24 例,女16 例;年龄55 ~80 岁,平均年龄(70.46±5.74)岁;左眼24 例,右眼16 例。观察组男23 例,女17 例;年龄56 ~78 岁,平均年龄(70.23±5.48)岁;左眼25 例,右眼15 例。统计学比较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对照组采用超声乳化术:眼部表面麻醉,穿刺巩膜,对透明眼角膜作切口,粘弹剂注入前房,环形撕囊、分离,超声乳化(爱尔康senturion)吸出晶状体,将人工晶体植入,并将多余粘弹剂吸出,水密切口,包贴术眼。
1.2.2 观察组 观察组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术眼表面麻醉,开睑,以上穹隆为基底的结膜瓣,作长3mm 角巩膜隧道切口在左眼鼻上方角膜缘后1.0 ~1.5mm 处,对前房穿刺,注入透明质酸钠,环形撕囊、水分离,将晶体核移入前房,透明质酸钠注入在晶状体核上、下,碎核,娩出硬核采用晶状体环线,吸出残留皮质,透明质酸钠注入在前房、囊袋内,置入人工晶体,吸出透明质酸钠,将结膜瓣及前房恢复,包贴术眼。
1.3 评价指标
(1)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3 个月的角膜散光度,采用海德堡 IOLmaster500 光学生物测量仪测量;(2)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前房出血、角膜水肿、巩膜损伤。
1.4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角膜散光度
术后,两组角膜散光度均比术前高,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角膜散光度对比(±s,度)
表1 两组角膜散光度对比(±s,度)
组别 例数 术前 术后 t P对照组 40 0.51±0.13 1.28±0.21 19.718 0.000观察组 40 0.52±0.12 0.98±0.17 13.981 0.000 t 0.358 7.023 - -P 0.722 0.000 - -
2.2 并发症
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并发症对比[n(%)]
3.讨论
白内障是一种常见的眼科疾病,且多发于老年患者,临床治疗多以手术治疗为主。其中以超声乳化术较为常用,但需术者有高超的技术,否则患者术后易出现角膜水肿、前房出血等并发症,对患者的术后恢复不利[3]。同时对于硬核白内障患者,易损伤角膜内皮细胞,而保护角膜内皮细胞是恢复患者视力的关键[4]。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术后角膜散光度均高于术前,但观察组比对照组低,且术后并发症发生率2.50%(1/40)低于对照组20.00%(8/40),表明硬核白内障患者采用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治疗的效果较好,可减少对角膜散光度的影响,且并发症较少。小切口非超声乳化术切口<6mm,具有创伤小的特点,且不需要对切口进行缝合,愈合较快,可较好的维持前房,减少并发症发生,且操作简单、安全;同时在将晶状体摘除时避免对前房反复操作,进而对患者的角膜进行保护,保证患者的视力恢复[5]。此外,该术式可更容易的对前房的稳定性进行维持,在术中并无能量释放,进而减少角膜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但在手术过程中,对粘弹剂的使用要保证足够的量,方可确保手术的顺利进行。
综上所述,小切口非超声乳化白内障手术对硬核白内障患者角膜散光度影响较小,且术后并发症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