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双循环”格局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

2020-12-28冯圆

财会月刊·上半月 2020年12期
关键词:创新驱动双循环成本管理

【摘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新形势下我国经济确立的发展战略。 大力促进内需离不开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内在驱动, 以及产业链的协作和供应链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提升。 “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转型升级需要加大科技创新力度, 尤其是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我国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以及庞大的国内市场, 是畅通经济“内循环”、促进集群区域产业链有序运行的保证。 传统以引进外资构建的企业集群, 企业个体嵌入集群的特征是交易成本低、投入产出性价比高。 国内企业集群嵌入全球产业链是在经济全球化的推动下形成的, 这种“双嵌入”的全球价值链攀升路径和运作机制造就了现有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格局。 新形势下的“双循环”需要借鉴或升华“双嵌入”模式, “双循环”下的企业集群有赖于成本管理的创新与发展, 企业集群积极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是产业链自信、供应链有序的时代追求。

【关键词】双循环;双嵌入;企业集群;创新驱动;博弈机制;成本管理

【中图分类号】 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994(2020)23-0036-8

一、前言

为了积极应对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与不稳定性环境, 我国政府在“六稳”“六保”的基础上提出了“双循环”的经济发展思路[1] , 即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其中的“内循环”以扩大国内需求为战略基点, 目的是解决当前我国经济运行中存在的一系列矛盾, 即以“内循环”来稳定我国经济的整体循环。 不可否认, 这种内向化的循环战略可能会导致国内经济增速暂时下滑, 但其在稳定内资不外流方面有积极功效。 强调以“内循环”为主体, 突出的是制度执行的效率, 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企业集群发展, 使集群区域的成本管理在“双循环”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当前, 面对经济全球化遇到的阻力, 政府层面需要从供给与需求两个方面施力。 从宏观成本管理战略着手, 一是以财政和货币政策为刺激手段促进需求升级, 包括增加公共消费来带动居民消费, 如发放各种消费券等;二是扩大有效投资, 比如以新基建作为投资的重点等。 同时, 稳定未来发展预期, 通过推动产业升级, 鼓励战略新兴产业的发展。 从企业层面考察, 一是主动拥抱“互联网+”, 加快商业模式转型, 通过互联网平台稳定客户, 增加企业收入; 二是制定内向化的企业集群发展战略, 主动压缩成本费用, 包括瘦身战略, 处理不必要的固定资产, 增强资金韧性, 确保必要的现金流等。 从成本管理角度思考, “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需要借助组织创新与技术创新, 以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面对全球供应链中断、产业链回缩的现状, 企业集群需要帮助企业尽快找到替代产品, 当前的重点是立足国内, 调整结构, 压缩出口产品的生产, 使整个工业品生产围绕国内需求展开运营。 此外, 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必须结合新时代的信息技术特征, 积极嵌入“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 提高集群区域企业实际应用成本管理的水平[2] 。 换言之, 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最终目标是延长产业链、优化供应链, 积极攀升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加强“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积极的现实意义。 从理论意义上讲, 企业集群是实现“双循环”的载体, 传统的企业集群通过“双嵌入”来融入全球价值鏈, 是一种外向化的集聚过程。 新形势下的“双循环”则是国际环境不确定性下的内向化过程。 研究“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不仅有助于组织间成本理论的完善与发展, 而且能够丰富区域经济理论、资源配置理论、交易成本理论、博弈理论等的实践内涵, 为具有中国特色的成本管理理论与方法体系建设提供新的动能。 从实践意义上看, 企业集群是“双循环”实现高效率与高效益的保证。 发挥企业集群的成本要素作用, 通过优化供应链, 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围绕全球供应链的新形势, 借助于企业集群的成本效应谋求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有效路径, 是“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集群成本管理机制的客观追求。 保持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减少全球产业链回缩带来的利益冲击, 都离不开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与控制。

二、“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发展

构建“双循环”格局是我国政府结合当前国际形势, 为促进我国经济行稳致远而提出的发展战略。 强调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 实施国内国际“双循环”联动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内在要求。

1. 围绕“双循环”思考企业集群新发展。 客观地讲, 我国经济韧性强, 经济长期向好的趋势没有改变, 国内储蓄率高、内需市场潜力大, 国家宏观调控效率与效果强等优势条件的存在, 使以国内“大循环”为主的“双循环”战略拥有牢靠的物质基础。

(1)正确理解“双循环”对企业集群发展的影响。 目前全球供应链出现断裂、产业链被迫重组, 国内原来的外向型企业受世界经济衰退、外部需求减少的影响开始逐步回迁, 实施内向化发展战略。 其中, 作为企业集群中重要且关键的生产或经营环节更需要回迁。 即便有的企业暂时还停留在国外, 但也在向本国周边国家靠拢。 对此, 我国必须大力拓展内需, 通过多元化配置, 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的企业集群新发展格局。 我国企业集群种类繁多, 分布区域广, 为吸纳企业回迁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从战略视角规划, 集群组织要为回迁企业寻找新的市场, 短期内以出口产品转内销为主, 稳定外贸生产, 解决企业在销路、资金等方面存在的困难; 长期而言, 则在保内销的同时积极作为, 通过调整区域结构和产品结构, 重新打通内外贸联贯的通道, 即充分利用国内国际“双循环”, 培育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新优势的长久之道[3] 。

“双循环”战略与我国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模式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我国经济尤其是沿海地区的民营经济主动抱团发展, 形成了一大批企业集群。 这种产业集聚的本质特征是外向性的, 作为集群区域中的个体企业可能是产品或服务的供应商或生产者, 同时也是企业集群参与全球价值链的贡献者。 在我国广东、福建、浙江、江苏、山东等省, 大量企业集群以出口为导向, 主动寻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路径与方式, 存在许多创新模式。 实践证明, 我国企业尤其是沿海地区企业嵌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 是一种“双嵌入”模式。 我国企业既嵌入全球价值链, 也嵌入地方性产业集群[4] 。 这种“双嵌入”对全球产业链的形成与完善起到了促进作用, 并对提高我国企业竞争力产生了深远影响。 当前, 我国企业为了在全球价值链中保持竞争力, 需要实施回缩战略, “双循环”战略正是顺应这一趋势的一种制度安排。

(2)重视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 从目前国内集群整体的发展水平考察, 大多数企业集群仍然处于加工制造环节, 收入来源重在成本节约与成本控制。 在当前形势下, 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也有助于企业集群探寻未来的发展方向。 比如:如果供应链发生断裂, 如何寻找新的经济替代品;供应链成本如何管制;如何通过供应链金融服务实现供应商等在全球价值链中的成本优化并实现价值最大化; 如何借助于减税降费的新举措, 引导企业提高成本效益; 如何对企业战略决策施加正面影响; 如何寻求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价值创造与价值增值的新方向等。

从“双循环”战略与“双嵌入”模式的对比情况看, 尽管企业集群的集聚特征具有相似性, 即通过回归区域面实现集聚化发展。 但是, 集群区域之间的竞争仍然是动态变化的, 企业需要主动把握外部环境变化, 结合自身特征, 制定各自的发展战略。 或者说, 无论是传统的企业集群还是由于回迁而形成的企业集聚, 在稳定外贸、吸引外资或开拓国际市场获取外包订单等方面均是一致的。 而“双循环”战略与“双嵌入”模式的不同之处是, 其本质特征是内向性的, 是一种战略收缩。 因此, 其产业集聚的效率与效益可能不一定很高。 为了克服这种不足, 需要探讨或实施“链长制”等新制度安排①。 这是因为, 传统的企业集群是市场导向下的产业链嵌入, 往往处于全球价值链低端, 其“链长(产业链的龙头)”一般是发达国家的大企业。

2. 结合“双循环”对企业集群发展进行战略展望。 中央政府结合国内国际新形势提出的“双循环”战略, 为我国经济寻找新机遇、规划新格局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和发展的动力, 也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政策依据。

(1)基于战略展望的企业集群发展思考。 战略展望是企业集群发展的一项重要管理工具, 它可以帮助集群区域的企业个体适应今后几年应对各种事件的能力。 战略展望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情境规划, 指引决策者在展望未来可能性的同时做好眼前的工作, 以渡过高度不确定性时期。 地方政府要围绕企业集群发展提供沟通的层次结构, 重点关注区域战略优先事项。 要在不确定性时期制定有效战略, 管理者必须将战略展望融入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战略之中, 在未来规划和当前实践之间建立起动态联系[5] 。 比如, 确定现阶段需要解决的最有价值的问题, 包括成本管理信息支持系统能够提供的潜在价值所在, 与准备横向创新的集群组织或个体企业主动进行沟通, 寻求价值创造的路径。 战略展望中的沟通涉及企业与员工、顾客与投资者之间的交流。 企业集群的沟通机制是成本管理控制系统功能发挥作用的保证, 必须妥善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 合理选择未来的管理工具, 如逆推、紧急预案、危机模拟、桌面演习、预测、水平扫描、情境规划、趋势分析, 以及战争演习等。

全球产业链的回缩使全球供应链调整步伐加快, “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处于‘微笑曲线两端, 主要从事非实体的生产性服务业”。 我国企业集群要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需要改变产业链的布局。 未来在“内循环”过程中应结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积极发挥制造业、高科技型产业的优势。 同时, 大力发展各种生产与贸易相關的服务业企业集群。 集群内企业需要根据市场、政策和宏观环境变化及时调整经营策略, 在一定条件下倒逼政府进行路径创新与机制优化。 比如, 加快社会保险改革, 尽快实现全国统筹, 避免产业链回缩中劳动力迁移产生障碍, 努力均衡区域劳动力成本。 再如, 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 在财税政策激励方面给予充分的优惠等。 要注重组织形态上的变革, 通过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寻求发挥竞争优势的机制。 比如, 加强现有企业集群与服务业的融合, 为产业链劳动力的就业、环境保护, 以及提高经济附加值提供对策建议。

(2)借助战略展望蓄能并抓住企业集群发展的新机遇。 改革开放40多年来, 我国企业集群虽然在全球产业链中处于价值链低端, 但是参与国际供应链的途径是多种多样的, 比如可以是终端产品出口也可以是中间体(占比较大)出口, 可以内销也可以外销(部分企业只能外销), 并且能从中获得较大的利润。 然而, 随着产业链的重组, 我国企业回迁形成的产业集聚失去了多渠道、多路径参与全球供应链的机会, 中间体产品的供应链也被发达国家的跨国企业所控制, 有的企业回迁面临生存问题(没有销路), 使传统的企业集群面临更严峻的挑战。 具体来看, 当前全球产业链开始出现块状结构, 竞争局限于产业链与产业链之间或各国企业集群之间的相互博弈, 市场竞争形势变得直接且更加激烈。 对此, 企业集群除了要提高科技含量, 还要压缩成本费用、实施成本战略展望。 此外, “双循环”格局下, 各级政府的政策配置必须充分考虑国际经贸规则的标准要求, 集群区域的企业必须努力挖掘自身潜力, 提前做好各种应对安排(准备)。

基于产业集群的全球价值链攀升, 需要协调好企业之间的成本管理:一是成本集约效应。 面对全球供应链断裂的新形势, 具有发展前景的个体企业要努力提高生产效率, 在完善生产流程与技术网络的基础上形成经济效益。 比如, 积极调整经营策略, 将原本用于出口的产品第一时间转入内销市场, 形成新的供应链体系, 降低集群区域的各种成本, 提高集群区域的盈利空间。 二是成本溢出效应。 要利用战略展望工具, 加强企业集群的交流沟通、知识传播, 通过产学研网络等构建生产服务业新模式, 促进产业链延伸, 提高企业集群的创新效率, 使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在区域性创新、设备共同利用、科技孵化器的保障等方面产生溢出价值。 三是成本激励效应。 借助企业集群, 可以快速弥补全球供应链中断对企业生产的影响, 要加强不同集群之间的成本激励, 使个体企业有动力和决心提高产品的性价比, 主动实施产业或产品的升级换代, 要深入总结国内先进的“链长制”经验, 促进集群发展融入跨国企业主导的全球创新网络, 完善全球产业链、优化国内价值链, 通过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的目标导向实施全球创新链的主动驱动。

3. 总结“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发展特征。向未来学习, 是“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集群发展的显著特征。 面对不确定性、不稳定突出的国际形势, 唯有面向未来, 企业集群才能强大。

(1)“双循环”是企业集群应对不确定性的重要手段。 “双循环”展现的是一种中国经济的制度优势, 完善的产业体系、超大的市场规模、庞大的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 表明我国经济具有应对外部冲击的巨大韧性。 围绕“双循环”理念, 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是调结构、转方式、优动能的内在要求[6] 。 优化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能够在增强个体企业信心方面发挥积极作用:一方面, 借助于成本管理信息支持系统积极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 利用成本管理控制系统提高企业内部管理的效率与效益, 如及时把握政府减税降费的政策等。

强调“内循环”并不是要与国际市场隔离, 而是要“以退为进”。 要挖掘我国“内循环”的优势, 如我国的消费市场和高质量、低成本的劳动力供给就是企业集群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通过企业集群扬长避短, 培育支柱产业并增强支柱产业的引领作用, 通过国内的主体市场尽快解决产业链回缩中存在的问题或不足, 全面提升我国经济发展的均衡水平。 要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强化企业集群的“人本管理”思想, 如在企业集群发展过程中, 坚持以顾客为中心, 提高价值管理的针对性与有效性。 积极融入“双循环”的大战略, 必须抓好国内经济“大循环”并布局企业集群的发展战略和成本方针。 同时, 关注国际经贸发展的新特征, 主动参与确定或引领国际经贸规则的新方向。 面对各种自由贸易协定(FTA), 要主动适应, 积极应对, 从中寻求对企业集群发展有利的规则和路径, 培育促进自身发展的有效机制。 要配合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提高企业应对风险的能力。 比如: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手段, 优化公司经营与投资的结构;通过云产业集群等组织变迁, 寻求组织治理的新路径等。

(2)“双循环”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企业集群发展的重点。 从全球产业链发展现状分析, 企业集群发展一个比较明显的趋势是纵向分工趋于缩短、横向分工趋于区域化集聚。 原来分散化的跨国经营集团也开始集群化, 许多全球化布局的国际型企业开始回迁, 从以生产工序、经营环节为对象实施的纵向布局, 回迁至特定的集群区域, 原有的分工体系转变为集群内部的协作系统。 近十余年逐步形成的产业内分工开始转变为产品内分工, 某一区域的企业集群可能被迫容纳所有生产与经营环节(有的可能还不完全相關)。 从成本管理角度观察, 其特征是:其一, 生产成本提高。 由于过去产品内分工的溢出效应丧失, 差异化成本战略难以发挥积极作用, 不同国家与区域的成本比较优势无法体现, 以非市场化手段快速形成的企业集聚, 其规模经济效应难以体现。 其二, 机会成本增加。 在原来的横向分拆经营下, 企业生产和经营具有一定的灵活性, 而现在收缩集中至某一区域或周边的国家或地区(如东南亚国家), 有的跨国经营企业市场在外, 回迁后融入企业集群的能力较弱, 市场开拓压力加大, 面临生存困境。 企业集群必须客观认识以“内循环”为主的策略, 充分利用国内巨大市场的优势带动国际市场, 谋求基于全球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新一轮全球价值链大拓展。

有“危”就有“机”, 企业集群发展也面临新机遇:一是产业链重构加速。 由于供应链的缩短, 企业集群自主控制能力增强, 这对于产业结构优化, 推动高科技信息产业、新能源产业以及其他新科技产品的落地与实施, 提高我国企业集群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从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看, “内循环”下的产业配置仍应重点发挥沿海地区、东南部区域以及大城市经济圈的产业优势。 通过“内循环”带动“外循环”, 积极参与世界多边合作和产业链重构合作, 增强我国企业集群的话语权, 并从成本管理的新规则中寻求全球价值链中的新空间和新亮点。 二是企业集群迎来新发展。 目前, 我国已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 布局合理, 经济发展动力强劲。 在“双循环”格局下, “内循环”层面的高水平开放, 可为“外循环”寻求更有利的平衡点与共赢点。 通过企业集群发展延伸全球产业链的边界, 可进一步扩大合作空间。 通过重新规划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与其他开发区、创新区等的生产与贸易功能, 可使各种政策优惠相互衔接、匹配, 推进企业集群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最大化, 给企业集群发展带来新的经济增量。

三、创新驱动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

当前, 全球供应链的流向与流速发生改变, 全球产业链的格局将面临调整。

1. 基于创新驱动优化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 从产业经济的形成与发展视角考察, 早期我国产业集聚(企业集群)是一种自发聚集的过程, 是面向外部市场开展的“三来一补”的加工制造业集群(被动市场化)。 如前所述, 它属于“双嵌入”的发展模式, 一些个体企业在不自觉的过程中参与了全球价值链。 后期的企业集群则是一种主动市场化的集聚行为, 通过不断优化产业结构, 逐步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迈进, 这其中离不开政府的引导。 从这个意义上讲, 后期的企业集群在成本管理创新上体现为企业自发性与政府引导性的结合, 一大批国内的集团公司(产业链龙头)由此形成。 当前, 国家提出的“双循环”经济发展思路属于一种被动的产业集聚。 为了响应国家“双循环”的战略需求, 国内的企业集群需要吸纳全球供应链中断、产业链回缩中的跨国企业, 或者说现有企业集群需要在维持既定价值目标的基础上扩展企业集群的边界, 主动配合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新情境, 这需要借助于创新驱动来加以实现。 从短期的发展情况看, 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战略不仅关系到集群整体在全球化经营中的竞争力, 还涉及未来的长期发展战略。 各级政府尤其是地方政府应配合产业重组, 调整产品结构, 重新规划企业集群在全球产业链中的定位, 寻找全球价值链中有利于自身发展的时机, 果断出击, 提高我国企业集群的话语权和影响力。

2. 合理估计企业集群的创新代价。 企业集群创新有助于巩固产业链的稳定性和其在供应链中的竞争力。 我国制造业企业集群要实现从“跟跑”“并跑”到“领跑”的“三级跳”[7] , 走出一条由“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道路仍然需要一个较长的时期。 期间的创新代价需要企业集群借助于成本管理战略加以平衡。 一般而言, 企业集群具有产业属性和地理区域集中的特性②, 全球的企业集群大致有三类, 第一类是传统产业集群, 第二类是一般资本与技术结合型的产业集群, 第三类是高科技企业集群。 这三类企业集群大致代表了低技术、中技术与高技术的企业集群情境。 在“双循环”格局下, 企业集群创新需要在成本管理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点和增长点, 并坚持以下原则:一是核心竞争力导向原则, 为了体现企业集群整体的成本竞争优势, 在以“内循环”为主的环境下吸纳全球产业链回缩中的企业入群, 必须将核心竞争力放在首位, 谋求可持续发展; 二是资源集中配置原则, 企业集群的创新能力要与自身拥有的资源相匹配, 并结合全球产业链重组的新特征, 按成本效益原则将有限的资源重点配置于全球价值链的战略目标领域; 三是管理体制细化原则, 技术创新与组织创新是企业集群保持权变性的前提, 要从创新代价上定量分析、控制成本的总额, 充分利用定量模型估计企业集群创新的效果; 四是系统化原则, 为实现“双循环”目标, 在企业集群的创新驱动中, 应保证企业集群整体的成本管理行为系统和资源系统能够发挥协同效应, 实现以“内循环”带动“外循环”发展的目标要求; 五是协同竞争和多赢原则, 企业集群要协调好内外循环的关系, 使集群内的企业与客户、分销商、供应商连成一个完整的网络结构, 培育或形成一个极具竞争力的战略成本链。

3. 企业集群的创新现状与创新成本。 基于创新视角, 企业集群可以按行业的技术水平划分为低技术、中等低技术、中等高技术和高技术行业。 我国制造业企业集群创新存在如下特征: 第一, 低技术行业的创新程度在世界上居首位, 尤其是我国纺织行业引入智能制造之后, 不仅生产成本降低, 而且许多高科技纺织品得到开发应用, 在世界同行业中处于领先水平。 第二, 中等低技术行业处于全球创新的低位。 这与该类技术的锁定性强、沉淀成本较高相关。 目前, 我国虽然有许多企业集群在进行生产与研发, 但现状是维持“跟跑”“并跑”都有所勉强, 如家电制造业就仍然处于技术追赶阶段。 第三, 中等高技术及高技术行业的创新程度处于“跟跑”与“领跑”并重状态。 即, 部分企业集群中的行业制造能力有一定的世界首创度, 如高铁、通信技术等, 但多数行业仍然处于“跟跑”阶段。 整体上说, 目前我国企业集群表现的态势是“传统产业领跑, 中端产业跟跑或并跑, 高端产业跟跑为主、领跑为辅”, 呈现“前高后低的倾斜V型”[7] 。

从创新成本的投入与产出观察, 国家要在企业集群政策上分类指导, 因地制宜、因业制宜地实施差异化的产业政策。 建设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创新链, 需要有明确的国家目标导向的产学研协同[8] 。 对于领跑者, 要强化基础科研的投入, 突出自主创新, 帮助领跑企业降低成本, 实现“做专利—树品牌—定标准”的三级连跳。 亦即, 强调全球价值链中我国高端技术的主导地位, 着力培养一大批具有高科技水准的世界级零部件供应商, 拓展和创新产业链环节, 通过“双循环”实现相关核心技术的国内配套与国内制造。 对于并跑者, 要支持和鼓励企业实施技术创新与技术突破, 提高技术变迁的内在动力, 为企业集群转变为领跑者提供条件。 对于跟跑者, 重点要强化市场配置的功能作用, 调动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与能动性, 谋求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地位。

4. 确立企业集群创新驱动的成本管理新优势。 企业集群要结合“双循环”要求, 寻求调结构、转方向的成本管理变迁路径[9] , 即围绕全球价值链的新特征, 增强产业链中的成本新优势。

(1)合理利用减税降费政策, 规划企业集群出口转内销的路径。 进一步优化企业集群内部各主体的资产负债结构, 完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内生机制。 通过降低区域内的成本费用消耗, 促进企业集群成本信息系统建设。 比如, 通过数据化手段以及人工智能技术改造现有集群布局, 通过灵活的企业集群激励机制, 引导集群区域企业加快结构调整, 且在面向国内“大循环”的同时, 以新姿态融入全球价值链。 在“双循环”格局下, 企业集群通过有效应用减税降费政策, 可以在全球产业链布局中巩固自身地位。 亦即, 我国制造业集群具有很大的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潜力, 通过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 提升区域产品的性价比功能, 是“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集群从精细转向精益的客观追求, 也是高质量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

(2)优化企业集群区域布局, 提高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 企业集群要优化布局, 利用欧美部分产业供应链间断下的生产停摆, 打造我国几大湾区(如粤港澳大湾区)和长三角、京津冀等区域的企业集群, 加快建设先进制造业世界级集群的步伐, 增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国际影响力。 同时, 我国的企业集群发展需要遵循国际经贸规则, 强调诚信经营, 主动融入产业链调整的全球化升级轨道。 通过企业集群成本管理, 寻求企业核心竞争力, 提高全球供应链的效率与效益。

四、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博弈机制的构建

成本管理研究离不开博弈论与制度经济学的理论支撑[10] 。 从博弈机制视角分析“双循环”格局下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 可以为企业集群的理论与方法创新提供动力。

1. 企业集群的制度博弈与成本管理的實践创新。 传统的交易成本理论认为, 企业集群可以带来集群效用, 即企业之间开展合作博弈得到的利益将大于不合作所得到的利益。 企业集群的制度建设可以从成本管理中获得相应的运作机制:一是成本消化机制。 从组织视角看, 企业集群既可以获得低成本的优势, 又可以获得差异化优势。 从技术视角看, 企业集群可以利用地理上接近的优势, 通过正式或非正式的交流与合作, 减轻不同标准的技术在同一市场争夺的压力, 使技术标准在集群内被认同, 采纳的企业越多, 集群的外部效应就越大。 二是成本约束机制。 从集群约束层面看, 单一企业从集群中获得的竞争优势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 即集群整体的竞争优势和企业分享这些优势的可能性。 从组织约束看, 这种成本约束机制的存在使中小企业的整体利益观念增强, 群内企业不仅需要高度关心自己的利益, 还要考虑集群获得整体利益的可能性。 三是成本节约机制。 首先是关系成本的节约, 集群企业容易建立各种相互依赖关系, 从而减少机会成本的发生;其次是传导方式成本的节约, 以“内循环”为核心的供应链使得所需投入品可以就近获得, 并且还能享受供应商提供的辅助服务;最后是人力成本的节约。 四是成本增值机制。 首先是创新增值, 其次是稳定增值, 最后是知识增值。 随着全球产业链的重组, 价值链的利益获取很大程度上是成本效率与效益的权衡。 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创新必须在“双循环”的要求下做出自我调整, 争取获得全球价值链中的竞争优势。

2. 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博弈过程及其机制形成。 要结合全球价值链变化的新形势, 探索稳定产业链的路径与机制, 提高国内产业上下游之间的协作与国际竞争力。 要结合“双循环”理念, 将全球产业链中遇到的瓶颈通过国内市场加以化解, 主动开辟新的市场, 在产业链重组中寻找新的买家。 从成本管理角度看, “双循环”下的产业集聚必须注重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 主动开展成本效益的比较。 或者说, 面对国际形势的变化, 一些原先的成本管理优势可能会失去, 必须对全球化有一种新的认识。 全球价值链逐渐内向化, 企业集群必须顺应这种内向化的要求, 主动调整全球化的经营战略, 构建相应的博弈机制。

(1)博弈之一:集群发展中交易成本与社会成本的博弈。 从交易成本角度考察, 以往某一产业内的企业集聚在一起, 直接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 然而, 现实情况是“全球供应链分工是一种纵向缩短、横向集聚的特征”, 产业集聚可能是一种被动的内向化过程。 在这种企业集群形成过程中, 由于产业链收缩, 全球供应链活动中的国际分工利益丧失, 交易成本不但不会降低, 反而会使经济效率下降, 并使交易成本的内涵与外延发生改变。 然而, 从社会成本角度考察, 这种企业集群可能对国家安全、社会经济稳定有很大的益处。 从宏观角度讲, 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战略在短期内的经济效率更高, 虽然它不能实现传统意义上的交易成本最低, 但是社会成本最低是显而易见的, 即满足就业等需求、稳定国内经济。 基于“双循环”来降低企业集群发展中的交易成本, 仍然离不开内外需求的双向驱动。 亦即, 需要借助内需吸引全球先进的生产要素, 通过更加开放的创新战略为我国经济发展服务。 同时, 通过进口博览会等途径引进更多国际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本管理知识, 争取把我国企业集群中的创新产出与世界分享。

(2)博弈之二:集群成本中产业配置与产业安全的博弈。 市场经济下的产业配置需要遵循成本效益原则, 寻求纵向与横向价值链的利益最大化。 当前, 面对国际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 全球价值链出现了新特征。 从宏观角度看, 产业安全是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必须重点考虑的变量, 尤其是稳定就业问题, 它关系到每一个人及其家庭的生活与幸福。 只有产业安全且可控, 稳就业才会有基础性的保障。 从长远看, 应当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寻求创新的价值链, 产业配置的重要标准是将生产环节、片段和工序区域等放在我国可以自主掌握的层面上。 换言之, 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依靠的就是自主可控的产业链创新。 从这个角度来理解, 就可以深刻领会中央强调以“内循环”为主的经济发展的重要性。 进一步, 从成本管理角度思考, 产业配置还要与收入分配结构相协调, 重视劳动者的各项权利, 使我国充分发挥潜在的市场优势。 对此, 那些处于同一条产业链的企业可以采取自愿与非自愿的方式加入企业集群, 比如借助资产重组或业务整合等方式, 或者以产权为契约开展产业配置, 也可以外包合约等方式在业务上形成紧密联系。 对于加入企业集群之后, 因产品的差异性或相似性, 集群区域的企业可能出现的既竞争又合作的“学习型竞赛”现象, 需要从产业安全角度加以引导, 可以考虑设计不同的规则, 从不同的路径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配置产业结构(规模、地区与国家)和产权性质(国有与民营等), 提升企业集群的整体发展水平。

(3)博弈之三:制度成本中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的博弈。 从产业政策角度讨论, 在一个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业集群中, 将原先纵向分布的产业群集聚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 可以确保其经济安全。 但是, 这种集群很难实现一体化经营, 企业生产的工序与环节往往由众多企业协作完成, 使产品内分工压缩在一个较小的范围之内, 生产效率与效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 進而对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率产生影响。 从制度成本角度思考, 为了谋求经济安全与经济效率的博弈均衡, 企业集群需要采取动态开放的政策, 以适应突发事件下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目标需求。 目前, 我国已经有21个自由贸易试验区(港), 还有众多开发区和高新区等产业集聚区域。 在制度型开放的经济背景下, 寻求因全球供应链中断、产业链回缩而造成的企业效率与效益下降的应对策略, 需要进口与出口并重, 积极扩展价值链, 进而获取全球供应链分工的利益。 自由贸易试验区(港)的定位应该结合“双循环”的战略需要重新加以设计, 可以围绕企业集群动态开放的需求, 大力吸收国外直接投资的企业进来配套, 在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与开发区等的边界上寻求突破。

3. 完善企业集群成本管理博弈的对策建议。 针对企业集群中的制度设计与成本管理博弈, 要强化企业集群在“双循环”中的地位与作用, 充分利用企业集群的成本溢出效应, 积极采取有效的企业集群创新发展战略。 具体思路如下:

(1)为外资和民营企业提供更加强大的专业化服务。 目的是降低企业交易成本, 增强产业竞争力。 针对外资, 要发挥上下游配套的成本溢出效应, 加大外资与国内经济的融合力度, 使企业集群在全球价值链中树立品牌效应, 进一步吸引全球高端制造业落户中国, 进入已有的企业集群, 或者形成新的产业集聚。 要借助制度型开放的政策东风, 以新理念和新姿态降低营商成本, 使更多外资进入企业集群。

(2)实施制度变迁, 降低转型成本。 要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产业的转型升级,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要加强对产业链核心环节的研发突破, 降低对全球价值链的依赖, 提升企业集群的自我发展能力, 形成产业链主导的中国式企业集群。 同时, 将国内与国外的价值链衔接起来, 国内要重点加强沿海、内地和东北地区之间的经济互动与价值循环。 政府要加快推进“放管服”改革和职能转变, 提高专业化服务水平和能力, 培养职业技术人才。 此外, 通过长江经济带与“一带一路”倡议的相互融合, 扩展“双循环”格局下企业集群的产业链条, 并在人工智能、物联网等技术的配合下, 不断改进企业集群成本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3)合理配置宏观成本战略。 各级政府或集群区域政府要主动作为, 除了提供优良的营商环境、补齐短板, 还要关注企业集群中的核心技术和关键环节的发展战略, 制定有针对性的成本管理战略, 如通过宏观成本战略提高企业研发投入的积极性。

(4)关注产业链重组中的成本效率。 从组织特征上看, 我国企业集群数量众多, 且较为分散, 关联性弱, 集群区域的企业个体也以中小企业为主, 它们与大企业的联系不够紧密。 当务之急是结合欧美发达国家的文化特征, 积极参与全球价值链治理模式等的建设, 在完善国内企业集群文化的同时, 很好地与欧美日等国家集群企业的文化衔接, 并在全球产业链重组中树立自信心和扩大影响力。

五、结束语

过去的经济全球化局限于出口导向, 利用的是国外的市场, 往往表现为低价竞争和过度竞争。 我国大多数以产业集聚为特征的企业集群是在外资引进的基础上逐步构建起来的, 政府的优惠政策与当地的廉价劳动力是这种产业链的基础, 产业之间耦合度不高, 聚合效应也不强, 尤其是共同应对国际市场的能力较弱。 在当前的新形势下, 我国企业集群参与全球产业链的模式需要转型, 即转向利用自己的市场来逐步替代出口导向。 换言之, 企业集群的发展需要在以“内循环”为主的“双循环”协同发展下, 总结“双嵌入”模式的利弊得失, 扬长避短。 要借助产业结构升级与基础能力提升的时机, 积极构建现代化的产业链体系, 比如培育若干世界级的先进制造业集群等, 使我国企业集群迈向全球价值链的中高端。 强调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是对“双循环”形势做出的合理预判。 针对产业链的回缩、跨国企业的回归, 政府层面需要出台相关的宏观成本管理战略, 企业集群作为中观层面, 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它对于微观个体企业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企业集群层面应不断创新成本管理工具, 围绕“双循环”主动加以整合与应用, 争取发挥出更为积极的效果。

我国目前的企业集群定位还处于低附加值的全球价值链范畴, 低价竞争仍然是主流, 而高端的技术密集环节大多分布在发达国家。 对此, 需要结合企业集群的特征或集群区域企业个体的不同情况, 主动与全球价值链中的“大买家”或“链长”联系, 使国内企业集群与全球产业链进行对接并相互选择, 通过竞争提高供应链成本管理效率与效益。 企业集群的成本管理博弈取决于我国的产业配套能力和供应商的供货效率, 未来企业集群发展是建立在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之中的一种集聚形式, 以“内循环”为主就是强调以内需为核心的经济全球化模式。 要加强供应链成本管理, 提高产品质量, 把技术水平和生产技能牢牢掌握在自己手里, 自主可控的产业发展格局是“双循环”战略的重要体现。

【 注 释 】

① “链长制”的原意是推动区域块状特色产业做大做强。2019年8

月,考虑到复杂国际经贸形势对国内产业链的冲击,浙江省商务厅发布了《浙江省商务厅关于开展开发区产业链“链长制”试点 进一步推进开发区创新提升工作的意见》,“链长制”应运而生。该文件要求各开发区确定一条特色明显、有较强国际竞争力、配套体系较为完善的产业链作为试点,链长则建议由该开发区所在市(县、区)的主要领导担任。

② 传统观点认为,企业集群是指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一个主导

产业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中小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具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实际上这是一种产业集聚,或者称之为产业集群。有人认为,在“互联网+”等新经济环境下,企业集群应该比产业集群范围广,可以不在一个物理区域,但在网上可能是一个集群虚拟区域,比如构建云产业集群等。笔者认同这一观点。

【 主 要 参 考 文 献 】

[1] 洪银兴.强化竞争政策的基础地位[N].光明日报,2020-06-16.

[2] 馮圆.组织间关系与企业群成本管理[ J].会计之友,2016(6):

93 ~ 99.

[3] 刘志彪.中国应对全球产业链内向化的政策建议[EB/OL].http:

//dz.jjckb.cn/www/pages/webpage2009/html/2020-05/12/content

_63941.htm,2020-05-12.

[4] 刘志彪,吴福象.“一带一路”倡议下全球价值链的双重嵌入[ J].

中国社会科学,2018(8):17 ~ 32.

[5]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课题

组,李伟,隆国强等.未来15年国际经济格局变化和中国战略选择[ J].管理世界,2018(12):1 ~ 12.

[6] 孙满桃.“双循环”新格局中寻新机[EB/OL].http://news.gmw.

cn/2020-07/30/content_34041316.htm?spm=C73544894212.P5951

1941341.0.0.,2020-07-30.

[7] 安同良,魏婕,舒欣.中国制造业企业创新测度[ J].中国社会科

学,2020(3):67 ~ 82.

[8] 洪银兴.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攀升全球价值链中高端[ J].南京大

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7(4):13 ~ 23.

[9] 冯圆.实体经济企业降成本的路径选择与行为优化研究[ J].会

计研究,2018(1):9 ~ 15.

[10] 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格致出版社、上海三

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2012:1 ~ 364.

【基金项目】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重点课题(项目编号:20JDZD075);浙江理工大学科研启动基金项目(项目编

号:19092476-Y)

【作者单位】浙江理工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杭州 310018

猜你喜欢

创新驱动双循环成本管理
“双循环”格局下物流专业双创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双循环需要怎样的科技创新生态?
“创新驱动”打造山东经济新格局
关于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
基于项目管理的企业年度重点工作管理
机械制造企业成本控制管理研究
对军工企业成本管理开展评价工作的探究
创新驱动与我国创新生态研究
加强公路工程成本管理的措施分析
五年制建筑装饰专业“双循环”教学模式的实践研究